问题

如何看待 2021 年我国独居成年人接近 1 亿?大家选择独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
关于 2021 年我国独居成年人接近 1 亿这个数字,我的看法是,这不仅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变化,更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正在经历深刻转型的鲜明写照。这个数字庞大到足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因为它直接触及到家庭关系、社会支持体系、城市规划、甚至是消费模式的方方面面。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人户”的增加是全球性趋势的局部体现。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婚育观念都在发生改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快速现代化转型的国家,这种变化尤为显著。

大家选择独居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解读:

1. 经济独立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经济基础是独居的先决条件。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机会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拥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她们不再需要依赖家庭或伴侣来维持生计,经济上的自主使得她们拥有了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自我价值的实现超越了传统的婚姻模式。 在过去,婚姻往往被视为女性价值实现和社会认可的途径。但现在,尤其是在大城市,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事业发展、个人兴趣和技能提升上。他们认为,与其将时间精力花费在维持一段不一定幸福的亲密关系上,不如专注于自我成长,实现个人的职业抱负和人生目标。独居,为他们提供了最纯粹、最不受干扰的个人成长空间。

2. 婚育观念的转变与生活质量的优先:

婚姻不再是“必需品”,而是“选择品”。 相较于父辈们将婚姻视为人生必选项,当下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更加谨慎和理性。他们不再盲目追求“成家立业”,而是更看重婚姻的质量和双方的匹配度。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或者认为婚姻会降低生活质量,那么选择不婚或晚婚,从而实现独居,就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
对生活品质的极高要求。 独居者往往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消费方式。他们可以自由安排饮食、作息,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不必迁就他人的生活习惯。对于那些对个人空间和自由度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独居是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例如,一个对生活品质有严格要求的上班族,可能不愿意因为合租而忍受室友制造的噪音或混乱;一个热爱烹饪的年轻人,可能希望在自己的厨房里随心所欲地尝试各种菜肴,而不必担心影响到他人。

3. 社会流动性增加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大城市虹吸效应与人口迁移。 许多年轻人为了求学、就业和发展机会,会选择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打拼。在陌生的城市里,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相对薄弱,原生家庭的支持也比较远。在这种情况下,独自租房或购房成为常态,自然也就催生了大量独居人口。
核心家庭的瓦解与单亲家庭的增加。 离婚率的上升,以及丧偶等原因,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从而增加单亲或无子女的家庭成员选择独居的可能性。虽然这部分群体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力量,但也是构成独居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巢老人”群体的年轻化。 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一些年轻人可能因为父母早逝或独自生活而早早进入独居状态。同时,一些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与父母分开居住的年轻人,也属于广义的独居群体。

4. 科技发展与社交方式的变迁:

线上社交的弥补。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即使是独居的人,也能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在线游戏等方式与朋友保持联系,甚至建立新的关系。这种虚拟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社交的不足,降低了独居带来的孤独感。
智能化生活提升便利性。 智能家居、外卖服务、网约车等一系列科技发展,让独居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一个人吃饭可以点外卖,一个人在家可以享受智能音箱带来的便利,一个人出行也有方便的交通工具。这些技术进步降低了独居生活的门槛和不便之处。

5. 对亲密关系的审慎态度与对孤独的接纳:

“宁缺毋滥”的择偶观。 年轻一代更加理性地看待亲密关系,他们不愿意因为年龄压力或社会期望而草率进入一段关系。如果找不到真正契合的伴侣,他们宁愿保持单身,也不愿意“将就”。
对孤独的重新定义。 在过去,孤独常常与消极、失败等词语挂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抱独处,将独处视为一种享受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他们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这份宁静和自由,不再将独居等同于孤独。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独居成年人接近一亿,是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价值观重塑以及科技进步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这股潮流并非全然负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活力的增强和个体选择的多元化。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比如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关怀独居人群,如何缓解潜在的社会疏离感等等。但无论如何,这都标志着中国社会正朝着更加个体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独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现代社会消灭“附近”的结果。

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项飚在《十三邀》里说,现代社会消灭了“附近”。

怎么理解呢,就是现代的年轻男女们,他们要么是关心自己的事。要么关心整个世界的,比如特朗普,迪丽热巴,肖战。但很少接触关心附近的人。

在综艺里,千万人跟明星一起吃饭,玩游戏,吵架。仿佛明星就是他们的朋友。那些关注本地社区新闻的节目收视率惨淡。追星由来已久,曾经的八卦杂志还只是茶余饭后消遣。只是在每周固定的时间打开电视翻开杂志关心他们。现在的综艺娱乐之丰富,可以让你感觉到每天都和爱豆生活在一起。

在这种强刺激下,人们很难提起对身边人的兴趣了。就像看多了日本AV,很难耐下心来好好谈恋爱。真实的恋爱很麻烦,恋爱对象又各种不完美。

人是社会动物,你必须和周围人形成互信关系,才能好好生活、工作、学习。但现代科技发展慢慢取代了这一机制。比如微信、支付宝的信用分。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公司可以把东西借给完全不认识的人,不要押金。只依赖信用评分。这种信用评分可以取代生活的很多方面。这初看来是一种便利,慢慢的,会形成一种侵蚀。它是如此方便,以至于你不再需要跟附近周围的人废话了。

像《六人行》里,一帮朋友互相帮助的温馨故事,会越来越少。因为不需要了。物质上的需要,平台可以满足。亮出我的信用分,陌生人就可以信任我,提供必要的服务。情感上的需要,平台可以满足。我每天都会最棒的一群人在一起。有的时候,技术便利了我们和天南海北有共同的小众爱好的人连接在一起,这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但更多的时候,技术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user avatar

原因有三:被迫,不适应社会发展,受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等。

被迫,除了钱以外还有时间,如果双休普及,日常上班地点离家近,通勤方便,人们就会有时间去经营人际关系,展现更多私生活方面的社会性,可能会结交可靠的朋友,也可能会选择跟同事合租等等,独居者会大大减少;钱也是,如果钱够用,成年子女的家庭有更多的房间,就能接纳孤寡老人过来一起居住,大大减少独居人口。可是现实就是大家没钱也没时间,个人婚姻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提交友、养老的问题了。独居生活看似生活成本更高,实际却变成了贫困人士唯一可选的相对舒适的生活方式。

不适应社会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是从未有过的局面。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社会的老人,无法适应城镇生活;既往与子女同住的传统家庭模式,不能适应子女到城镇发展,老人却不适应城镇生活的新现状;而且传统观念作祟,老人二次婚姻发展较差,鳏寡老人无法重组家庭,又不能去子女家生活,也没摸索出合居养老的新道路,使得独居变多。青年一代也是,我们80后这一代很多还是多子女家庭里出来的,热衷于合租,奋斗阶段独居的很少;而现在,年轻人大都独生子女,经济条件也比我们那时候好了,就再难接受与人合租,但凡能自己租房的都选择自己租了,年轻人独居也变多了,这种情况不能算“独立”,实际反而是缺乏社会性的一种表现,因为合租是显而易见地更有益于减少消费和消耗,利于个人安全和身心健康。成熟社会里面,人们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受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这个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方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婚育生活利于消费利于资本割韭菜,实际是恰好反过来的。婚育人士的消费换来了家庭、亲情、天伦之乐,实际上是效率更高的,单身人士的消费换来的才是一场空,必然毫无发展的向死亡的沉沦,所以资本是希望大家单身独居的,越这样,越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剥削,大家越割裂,越团结不起来,越容易被侵权、收割。作为劳动者,婚育与否,跟创造的价值量以及获得的报酬关联其实不大,你没有家庭和孩子需要供养的时候,等同于价值除了你个人消费的部分,都流了出去,要么给了资本家,要么给了社会,帮助了那些有孩子的人,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社会的主流就是挑拨各种矛盾,制造各种对立,制造突破点去收割价值。看看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拒绝独居,拒绝对立,要团结,要友善,人是社会动物,社会一点会更顺利更幸福。

user avatar

因为家庭和婚姻的成本已经高的让人难以承受。

必须强调的是,资本社会下,一切事物都有货币化的趋势,而婚姻更是变成了一份财务关系,财务是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第一要素,随着资本逻辑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婚姻家庭的溢价越发严重,收益却并没有显著增长,于是选择家庭生活的动机大幅下降了。

人们发现自己已经不配结婚并拥有家庭了。

其次是社会化大生产下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的基础单元的规模是越来越小的。远古时代人类群落而居,进入早期农业社会后则缩小为大家族一起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大家族变为小家族,小家族变为大家庭,大家庭又在工业社会变为小家庭,进入信息社会后,小家庭变为独居。

从宏观层面看,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因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剩余物资的供应越来越充裕,社会服务的门类越来越丰富,人类个体不需要家庭环境也能获得尚可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的生存环境,人类对家庭生活的刚性需求消失了。

上古社会人类群落而居,相当大的一个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群落而居是个体求存的唯一办法,不依靠群落的力量,个体无法生存,古代人类家庭而居,则是因为家庭生活可以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婚姻家庭的成本较低而收益极高。

进入现代社会后,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开销是降低而非提升了生活质量,而不依靠家庭,人类个体也能生活(生活质量或许还更高),家庭生活的成本极高而收益极低,对生存的刚性需求也已消失,综合作用下,人是趋利避害的生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实际上是基于综合成本考量的理性选择。

现在还能维持人们寻求组建家庭的核心动因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生物本能,而资本逻辑下的社会环境,这一部分的成交溢价也越来越高,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可替代手段也越来越丰富,等到这一部分需要也被社会服务和科技手段彻底替代之后,人们会彻底失去寻求建立家庭的动机,婚姻家庭将迎来彻底的解体,人类社会将彻底进入个体化时代。

人不能和基因斗,但资本可以。

user avatar

我不喜欢你们这些悲观主义者。

这新闻,人家明明是表达经济稳中向好的嘛。

2018年单身2.4亿,7700万独居。

且问你,这数据,谁最惨?

明明是那1.6亿挂零的单身非独居里的一部分啊!

这部分人固然有孤寡老人,不算;还有一部分单身但已经同居的,也不算。

剩下那些是谁?

要么是单身但非同居只能挤宿舍的或者合租的人。

要么是单身但是跟父母同住日常被唠叨赶紧结婚的人。

这帮人,才属于惨王之王的存在!

他们要是能被纳入7700万独居人口里,说梦话都得唱出来今天是个好日子!

然而,时隔三年,单身独居人数竟然达到了9200万!

这又说明什么?

1500万人口,仅凭一己之力,脱离了合租的纷扰,告别父母的絮叨,击败宿舍的嘈杂!

人家都买!房!惹!

就问你热血不热血!励志不励志!

这足以说明未来几年中,不但房地产行业稳中向好,而且人均收入也是一片大好啊。

我理解的有问题么?

什么,你说独居越来越多说明大家都活透了,不爱结婚了,老龄化和少子化手拉手走来了?

好办。

我且问你,为什么现代人那么耐得住寂寞。

因为娱乐项目变多了。

娱乐项目都是从哪来的?很明显人人出国游,人人高档会所不现实吧。

娱乐从网上来的。

这不就解决了?

以后互联网资源限量供应就行了。你得结婚,你结婚了拿着结婚证,去联通,带着师傅去你家,给你拉线,入网,通宽带,顺便送上一包联通的新婚伴手礼,恭喜二位新人拥有了入网资格。

打开一看,嘿!里边有喜糖,喜烟,花生,瓜子一应俱全。

但不结婚的,不许上网。

这不但保证了结婚率,而且还能有效解决未成年人网瘾的问题,多好。

那假如结婚就为了上网刷抖音,不生孩子咋办呢?

好办。

结婚,通网,给2G的网速。

抖音?刷PPT把你就!

生了娃,给4G;生二胎,给5G。

妥了。

这下子,什么独居问题,什么结婚问题,什么生孩子问题,全部迎刃而解!统统作鸟兽散!

我真是一带社会学家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