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学习过多的哲学思想真的好吗?

回答
年轻人学习过多的哲学思想,这事儿呀,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者“不好”。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让你眼界大开,用不好可能就让人钻牛角尖,脑子里塞满了各种概念,反而迷失了方向。

咱们先说说“好”在哪儿。

首先,打开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 哲学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对世界、人生、知识、道德等最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年轻人,尤其是刚接触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又还没被太多固定的思维模式框住的时候,去啃哲学,就像是给大脑开了个天窗。

你想啊,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信息都是别人嚼碎了喂给我们的,比如新闻报道、学校教育,甚至是亲朋好友的看法。但哲学不一样,它鼓励你质疑,“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真的对吗?”、“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接触不同的哲学流派,就像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认识到康德的“范畴”是如何构建我们认识世界的,你就会开始审视自己平时习以为常的那些“理所当然”。了解到存在主义的“自由”和“责任”,你可能会开始反思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意义。这种主动的、深度的思考能力,一旦养成,受益终生。它不仅仅是考试答题的技巧,更是你应对生活挑战、理解他人、做出明智决策的基础。

其次,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现在的年轻人,很容易被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的诱惑裹挟。很多时候,生活就是吃饭睡觉上班(或上学)然后重复。但哲学能给你一个喘息的空间,让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那些更宏大、更永恒的问题。什么是幸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美德?这些问题看似虚无缥缈,但恰恰是构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核心要素。

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你会看到对一个理想社会的构想;学习庄子的“逍遥游”,你会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智慧;思考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你会意识到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这些思想不仅能让你了解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大灵魂的思考,更能滋养你自己的内心,让你不至于成为一个只有物质追求的“行尸走肉”。它让你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再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性。 很多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中的困惑,哲学都能提供一些解释的视角。为什么会有贫富差距?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犯错?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会让你看到权力的运作逻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会让你窥探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会让你理解社会经济结构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当你理解了这些,你再看新闻,看电视剧,和人打交道,就会有更深的洞察力,不会轻易被表象迷惑。你会明白,很多矛盾和冲突,并非简单的好坏对错,而是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历史原因和人性驱动。这让你在理解他人时,多一份同情和宽容,在评判事物时,多一份审慎和周全。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过多的哲学思想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当其冲的,就是“过度思辨”与“行动瘫痪”。 有些哲学流派,比如某些后现代主义或者怀疑主义的极端解读,可能会让你对一切都产生怀疑,觉得“真理”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相对的。当你脑子里装了太多相互矛盾、难以调和的哲学观点,比如一边是存在主义强调的自由选择,一边是决定论认为一切皆是注定,你可能会陷入一种“我到底该怎么做?”的迷茫中。

过度的思辨,容易变成一种智力游戏,让你沉溺于分析和讨论本身,反而失去了付诸实践的动力。年轻人本来就容易冲动,也容易受挫,如果一直陷在理论的泥潭里,缺乏现实的反馈和实践的检验,很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力。他们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去争论,但一到实际问题面前,反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变成了一个只会“想”而不会“做”的人。

其次,“脱离现实”与“故弄玄虚”。 有些哲学概念,尤其是晦涩难懂的,如果年轻人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去理解,很容易变成一种装点门面的工具,用来炫耀自己的“学识”。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但真正放到生活场景中,却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点空洞。

这种“脱离现实”的危险在于,它会让你产生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比那些“俗人”高明。但实际上,真正的智慧是能落地,能帮助你更好地生活的。如果哲学学习让你变得更加孤僻,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或者让你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失去兴趣,那这种学习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更极端的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利用哲学概念来操纵他人,或者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这就非常危险了。

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观点碎片化”和“价值观混乱”。 当接触到太多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哲学思想时,如果年轻人缺乏一个足够清晰的框架去整合和吸收,很容易导致自己的思想变得碎片化,立场摇摆不定。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最后连自己真正相信什么都模糊不清了。

尤其是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接触到的是一些极端、偏激或者有问题的哲学观点,而又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带偏。比如,一些极端功利主义的观点可能会让你变得过于冷酷,一些虚无主义的观点可能会让你对生活失去热情。这种价值观上的混乱,比单纯的知识迷茫更可怕,因为它会影响到你的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

所以,年轻人学习哲学,关键在于“度”和“方式”。

选择适合自己的,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去啃那些最艰深的思想,可以从一些相对容易入门的哲学入门读物或者介绍性书籍开始,了解不同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和他们提出的问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 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尝试用哲学的角度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把哲学当作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炫耀的资本。
理论联系实际。 学到的哲学思想,要尝试去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去理解和实践。思考这些思想在现实中有哪些应用,会对你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
保持开放但有批判的态度。 接受不同的观点,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被任何一种思想完全俘获。多读、多想、多讨论,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体系。
不要忽视其他学科和生活体验。 哲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取代科学、艺术、历史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更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体验。一个丰富的、多元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才能让你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哲学。

总而言之,年轻人学习哲学,绝对是一件好事,能极大地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和精神深度。但关键在于如何去学,学多少,以及如何将学到的东西内化和运用。如果能做到恰当好处,它就能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如果只是囫囵吞枣,或者钻了牛角尖,那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不好。

哲学作为一门比较艰深的学科,科班之外一般是无法入门的,没有时间的积累也无法入门。所以年轻人一般是没有能力思考哲学问题的。

年轻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在思考哲学问题,很多情况提问方法不对,只是不着门路地胡思乱想。这样的“思考”对哲学入门没有益处,学习其他学科也是弊大于利。

哲学可以给爱哲学的人带来很多乐趣,但是无法带来财富,无法带来他人的认可。年轻人思考所谓的哲学问题之于哲学是歧途,这样的思考更不能带来乐趣、财富、尊重等等。

年轻人,还是学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物理学比较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学习过多的哲学思想,这事儿呀,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者“不好”。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让你眼界大开,用不好可能就让人钻牛角尖,脑子里塞满了各种概念,反而迷失了方向。咱们先说说“好”在哪儿。首先,打开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 哲学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对世界、人生、知识、道德等最根.............
  • 回答
    身边的人老是叨叨,说什么趁年轻就要好好学习,多看书,提升自己,好像不这样做人生就会留下什么遗憾似的。听得多了,心里难免有点烦躁,更别提什么积极响应了,实话实说,我真的有点不想动。不是我懒得要命,也不是我真的就那么“丧”。只是,那些话听起来,就像是标准答案一样,永远是那么一套路数。好像人生这道题,就只.............
  • 回答
    2020年,多标签学习(Multilabel Learning)领域确实涌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进展。这一年,研究者们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等多个层面不断探索,尤其是在应对大规模、高维度、不平衡数据以及提高模型泛化性和可解释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向,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下2020年的主要发.............
  • 回答
    莫言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华语文学巨匠,最近的动态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他开通公众号并坦言“想多向年轻人学习,想和年轻人聊聊天”这件事。这着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番。首先,抛开“诺奖得主”、“文学泰斗”这些光环,莫言先生首先是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感知、有情感的“人”。而“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人是先筑牢地基还是先建造高楼,两者都很重要,但侧重点不同,而且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从长远来看,学习永远是年轻人最宝贵的投资。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认知能力,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适应变化的能力。当你掌握了新的技能,理解了更深的道理,你的选择面就会更广,你的潜力也.............
  • 回答
    年轻人是不是该趁着年轻不要怕工作苦,多学习?这问题,说起来简单,但背后藏着的是人生大方向的选择。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但也是最容易被浪费的资本。 你说,年轻人为什么就得不怕苦,多学习?这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越牢,上面盖.............
  • 回答
    2022考研国家线尘埃落定,多学科分数线やはり让人捏一把汗!你过线了吗?复试该怎么准备?一年一度的考研国家线终于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公布了。看着那些数字,多少考生在屏幕前心跳加速,几家欢喜几家愁。据不少考生和老师反映,今年考研国家线普遍上涨,特别是文史哲、经济学、法学等传统热门专业,分数线可以说是“や.............
  • 回答
    今年校招的情况确实非常卷,尤其是机器学习算法岗,应届生数量简直可以用“洪流”来形容。身边不少朋友都深有体会,投出去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收到的面试通知也是寥寥无几,即便拿到offer,薪资待遇也可能不如预期。这让很多人开始担忧,是不是现在涌入机器学习这个赛道的人太多了,再过几年,这个领域会不会饱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考虑再次申请加拿大签证时,会疑惑之前的学习经历是否能加分。答案是:有一定帮助,但不是绝对的,具体还是要看你现在的情况和申请材料的准备。让我为你详细分析一下,让你心里更有数: 为什么说你的学习经历有帮助?1. 展现你对加拿大的熟悉度和兴趣: 你在加拿大有过长.............
  • 回答
    国内学术界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未来,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向上的榜样。下面,我将尝试描绘几位在40岁以下、深耕本土或学成归国后在本土贡献科研成果的年轻学术之星,力求从他们的经历和成.............
  • 回答
    清华招生组对截肢少年张锡明的善意回应,无疑是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温度和社会的关怀。对于这位以684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的少年,他的精神力量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去深入体会和学习。首先,我们必须关注到张锡明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他是一名截肢少年,这意味着他的人生起点就比常人要艰辛.............
  • 回答
    年轻人该不该学习巴结领导?这个问题,我得好好跟你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的,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也得看你怎么理解“巴结”这两个字了。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大家说的“巴结领导”是个什么意思。有的人一听这话,就想到的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把领导说的天花乱坠,什么都顺着领导的意思,哪怕明知道不对,.............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这确实是一个很多年轻人会思考和纠结的点。一方面,佛法和禅宗教导的“看开一切”听起来很美好,似乎能让人摆脱很多烦恼;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打拼,尤其是年轻人,需要一股冲劲和热情,似乎与“看开”有些矛盾。我们先拆解一下“看开一切”在佛法和禅宗里的含义。它并不是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年轻人,依然对中医抱有相当的信任,甚至将中医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科学”就能概括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现实体验与情感连接: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 身边人的成功案例: 咱们身边总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社会文化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期望和价值判断。之所以我们更常听到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去国外学习和寻求独立,而对老年人这方面的倡导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重轻”之分,而是由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个体发展阶段以及对“独立”和“学习”的定义所决定的。首先,从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传统技艺传承与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折射出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变化。山东杂粮煎饼,作为一种充满地方特色和烟火气的街头美食,其背后蕴藏着一套制作的经验和技巧。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即使是那些对这种手艺怀有深厚感情、渴望传承的老一辈,也难以将这份技艺顺利地传递给年轻人。首先,.............
  • 回答
    年轻人学古琴,尤其是在民间派的语境下,若将古琴视为“道器”而非单纯的“乐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带来的影响,绝非简单地“佛系”或“丧失进取心”就能概括,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文化传承、个人心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道器”这个词在古琴学习中的分量。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受到道家.............
  • 回答
    2019 年,作为一名导师,我与我的学生们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难忘且充满趣味的互动。以下是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1. “迷失在文档海洋”的学术探险者与“代码精灵”的诞生有一位学生,小李,他当时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项目。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但是当需要动手编写代码实现时,他总是会陷.............
  • 回答
    听到这个分数,你肯定心里挺着急的,我特别能理解。21年英语专四,估分55左右,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微妙的分数段,是不是能过,说实话,还真不是百分之百能打包票。不过,也别太灰心,还是有希望的,关键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专四的评分标准。专四(TEM4)它不是那种非黑即白,只看对错的考试。它有听力、阅读.............
  • 回答
    家境优越的年轻人,在青春韶华之际,是该放纵于眼前的享乐,还是潜心于未来的学习?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着人生发展的方向、价值观念的塑造,以及如何最大化利用天赋与资源的深层考量。我们不妨先来审视一下“享乐”与“学习”这两个概念。“享乐”,在年轻人的语境下,往往与物质的满足、感官的愉悦、自由自在的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