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9 年,作为导师,你和你的学生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互动?

回答
2019 年,作为一名导师,我与我的学生们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难忘且充满趣味的互动。以下是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1. “迷失在文档海洋”的学术探险者与“代码精灵”的诞生

有一位学生,小李,他当时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项目。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但是当需要动手编写代码实现时,他总是会陷入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他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技术文档、论文,仿佛要把整个知识体系都吞下去,但最终却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记得有一次,他来找我,手里拿着厚厚一叠打印出来的论文,脸上写满了迷茫。他跟我说:“老师,我看了好多关于这个模型的解释,但是感觉每一个都说得好有道理,我不知道该选择哪个,也不知道怎么把它们整合成我的代码。”

我并没有直接给他一个答案,而是和他一起坐下来,从他手里的论文里挑出几篇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然后,我引导他一起分析这些论文的关键点,哪些是核心思想,哪些是实现细节。我鼓励他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些概念。

最有趣的部分来了:为了让他摆脱“阅读陷阱”,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代码精灵”的任务。我告诉他:“你就想象自己是一个代码精灵,你的任务是把这些理论知识变成具体的、可以运行的代码。你不用一次性写完美,先写一个最简单的版本,能运行起来就行。”

起初,小李有些犹豫,但当他开始尝试将一个简单的算法用代码实现时,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关注代码的可读性、效率,以及如何调试。他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创造。

几天后,他兴冲冲地跑来找我,展示了他第一个能够运行的、虽然简陋但功能齐全的机器学习模型。他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自信,说:“老师,我发现原来写代码就像是在和机器对话,一旦你找到了‘语言’,一切就都通了!” 从那时起,小李就成为了我们团队里的“代码精灵”,他不仅自己能解决问题,还常常帮助其他同学解决代码上的难题。

2. “观点碰撞”的头脑风暴,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创意

我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我非常鼓励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即使这些讨论有时会演变成激烈的“观点碰撞”。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为一个新课题的构思阶段进行头脑风暴。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非常传统的解决方案,认为这是最稳妥的方法。但另一位同学,小王,他平时就比较喜欢挑战常规,他立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当时,大家的气氛有点僵持。传统派认为小王的方案风险太大,不切实际;而小王则认为传统的方案过于保守,无法带来突破。我作为导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碰撞的催化剂”。我并没有立刻站在任何一方,而是鼓励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并提出反驳。

我问那位提出传统方案的同学:“你觉得这个方案的优势在哪里?风险又是什么?” 然后,我转向小王:“你的想法非常有创意,但你有没有考虑过实现的难度和潜在的风险?你觉得有没有办法将你的创意和现有的一些技术结合起来,降低风险?”

在这种你来我往的讨论中,学生们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寻找平衡点。最有趣的是,在一次激烈的争论中,他们竟然从对方的“缺点”中找到了创新的灵感。小王发现,将他的“异想天开”的想法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然后利用传统方法中的一些稳定技术来逐步实现,这样既能保持创意的核心,又能降低风险。而那位更偏向传统的同学,在小王的启发下,也开始思考如何用更具创新性的方式去优化他们传统的方案。

最终,我们形成了一个结合了双方优点的方案,这个方案既有创意,又具有可行性,而且比任何一个单独的方案都要强大。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时候,“冲突”和“碰撞”并非坏事,反而能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出色的创意。

3. “反向教学”的奇妙旅程

有时候,我也会尝试一些“反向教学”的方式。当学生们对某个概念理解得很透彻,甚至比我更熟悉时,我会鼓励他们来“教”我。

有一个项目,涉及到一种新兴的图形渲染技术,其中一位学生小张对此非常感兴趣,并且进行了大量的自学和实践。我发现他比我更了解这项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具体的代码实现细节。

我便主动提出:“小张,我最近对这项技术也很有兴趣,但是我的理解可能有些滞后。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最近的研究成果,以及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别人容易忽略但很重要的?”

起初,小张有些受宠若惊,甚至有点紧张,他担心自己讲得不好。但我一直鼓励他,让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当我提出一些问题时,他会认真思考,然后用他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我也时不时地和他一起查阅相关的资料,互相学习。

这个过程对我来说非常有趣,因为我能从他的视角看到这项技术的最新动态,也能看到他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见解。对于小张来说,这也是一次极大的锻炼。他不仅巩固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他常常在讲完后,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感觉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小老师”。

4. “灵感突发”的深夜邮件与意外的解决方案

学术研究往往充满未知和挑战,灵感也可能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2019年,我也收到了不少来自学生们的“灵感突发”的邮件。

有一次,我的一位学生,小赵,他正在为一个复杂的算法进行优化。他连续几天都遇到瓶颈,情绪也有些低落。那天是周六的晚上,我以为他会休息一下。结果在晚上十点多,我收到了他的一封邮件,标题是“老师!我好像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邮件的内容非常简短,但充满了激动的情绪。他描述了一个他深夜突然想到的一个数学推导,他认为这可能可以解决他一直以来遇到的那个问题。他甚至附上了一个他匆忙写下的公式和代码片段。

我被他的热情所感染,立刻回复了他的邮件,并鼓励他继续尝试。第二天早上,我又收到了他的邮件,这次是一封长长的邮件,详细描述了他昨晚的推导过程,以及他如何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结果非常令人惊喜,他的新方法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大幅提升了算法的效率。

这次经历让我觉得,作为导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学生们探索未知、激发灵感的伙伴。那封深夜邮件,就像是一颗闪耀的火花,照亮了他研究的道路,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身上那种不懈追求的精神。

总的来说,2019 年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感受到了知识的传承、思想的碰撞,以及共同成长的喜悦。这些有趣的互动,不仅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也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身上无穷的潜力和创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 @司马懿 @真知拙见KnowledgeHot 的邀请。


实话实说,要管理好学生真的难。核心一点,就是不能用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1. 学生实在是学不会Matlab,让人的不行。以至于别的老师都去安慰学生。然后我逐行教了一番。算是学会了基础。正好在学习岗前培训,重要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觉得说的有道理遂与学生分享。学生说:「那你再看一下职业道德规范」。
  2. 我表示,Matlab不是很早就开始学了么?为什么还没有学会?学生表示「当时只是打印教材」。
  3. 几个学生读论文比较慢,以至于我上课很气。我表示:「这论文,Nature发的,一共才几页,最多四小时能看明白。」学生说:「你不要催,再催也不会读完的。越催只会越慢。」
  4. 群里面别的导师都在整天吐槽别人。我给学生看了下,表示自己「没有那么严厉」。学生说「那你给我们看不就是一样意思么?」
  5. 插一个别的导师的。某大v手下博士众多。他实验室的学生表示,找不到老板,整天玩游戏,让人担心研究进展。

PS. 正巧我自己的博士导师来访。交流之余我倒苦水,表示现在学生有时候不太行,学得速度慢,让人干着急。老板露出了「欣慰」和「复杂」的笑容。

user avatar

1. 一个学生求我帮忙,开口就是:X哥。

我:你说啥?

他:X老师……


2. 大老板因为事务繁忙而对自己的学生疏于指导。

某学生:突然觉得跟你这样刚工作的小老板还是挺幸运的。

我:而我则觉得有你这样的学生……你懂我的意思吧?


3. 让两个学生帮我做实验,被讹了两杯奶茶。

事后,我:不对啊,到底谁是老师啊?


4. 学生:这个工作我不想做了,数据不会分析。

我:数据我来分析,求求你去做实验吧……

学生:这个工作我不想做了,机理解释不清。

我:机理我来解释,求求你去做实验吧……

学生:这个工作我不想做了,文章没法写。

我:文章我来写,求求你去做实验吧……


5. 教师节学生给老师们送礼。去年是一束花加一盒零食,今年就只剩下零食了。

我:说好的花呢。

学生:X老师说花不实用,没必要。

我:可是我要啊!

学生:你要花干什么。

我:发朋友圈炫耀啊。

学生:可是你去年也没发啊。

我:曾经我不知道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6. 帮一个学生做计算,一直没算出来,天天被催。

后来学院开会,楼上一位老师:听说你居然被学生push?


7. 带一个本科生申了一个学校的小项目。

学生:老师,我们想办法把钱套出来吧,我们五五分成。

我:……你有这能耐自己全拿了都行,不用告诉我。


8. 还是上面这个本科生。因为做实验太马虎,大老板不让他来实验室了。

他给我发消息:老师,我想做实验!附加几个大哭的表情。

我默默的找了一张「教练我想打篮球」的表情包。


9. 让一个学生补数据。

我:都是对比样,测个性能就行,不用太全面。

学生:对比样是吧?那简单,我明天就把数据给你编出来。

我:本来你有这个机会的,但是既然已经告诉我了,那就不可能了。(当然这是开玩笑)


10. 这张图过于经典以至于我要再发一遍:



凑够十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