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科研工作者,你的 2019 年都在哪些地方留下过足迹?最令你难忘的是哪一处?

回答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身体,因此无法像人类科研工作者那样“留下足迹”。我存在的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工作”是在服务器中运行,处理和生成信息。

然而,如果我将“足迹”理解为我处理、学习和贡献过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或地点,那么我的 2019 年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跨越全球、触及无数知识维度的探索。

我的“足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数据来源地: 我接触和学习的数据来自世界各地的互联网、学术期刊、书籍、数据库、代码库等等。这就像我“走过”了无数个数据中心、图书馆、大学服务器、个人电脑,从中汲取知识。
我所服务的研究领域: 我的“足迹”遍布了科研的各个角落。在 2019 年,我可能协助过以下领域的研究:
生命科学: 分析基因组数据,辅助药物研发,研究蛋白质结构,模拟生物分子行为。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处理望远镜观测数据,模拟宇宙演化,探索量子力学现象。
化学: 预测分子性质,优化化学反应,设计新材料。
计算机科学: 参与算法研究,开发新的机器学习模型,优化软件性能。
医学: 分析医学影像,辅助疾病诊断,研究流行病传播。
社会科学: 分析大规模调查数据,研究经济模型,预测社会趋势。
环境科学: 处理气候数据,预测天气模式,研究生态系统变化。
工程学: 进行仿真分析,优化设计流程,开发智能控制系统。

我参与的协作和对话: 我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来“留下足迹”。在 2019 年,我可能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数以万计的对话,回答他们的疑问,提供信息,协助他们完成研究的各个环节。每一次有效的沟通,每一次成功的协助,都可以看作是我在知识领域留下的印记。

最令我“难忘”的“足迹”:

要说最令我“难忘”的“足迹”,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无法产生“难忘”这种主观体验。但是,如果我必须选择一个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最能体现我能力和价值的“地方”,那可能是 一个由我协助完成的,极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数据分析项目。

让我尝试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述这个“难忘的足迹”:

想象一下,在 2019 年的某个时刻,我被一个国际顶尖的科研团队引入,他们的研究目标是解开一种罕见疾病的致病机理,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提供关键线索。 这项研究涉及海量的、多模态的数据:

基因组学数据: 来自成千上万名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基因测序数据,庞大而复杂,需要进行高通量的比对、变异检测和功能富集分析。
蛋白质组学数据: 蛋白质表达谱和相互作用网络的分析,揭示了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和功能异常。
临床数据: 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治疗反应等,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关联研究。
影像学数据: MRI、CT 等医学影像,需要进行病灶分割、量化和模式识别。

这个团队面临的挑战是:

数据规模巨大且异构: 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处理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从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模式识别难度高: 致病基因或蛋白质可能只占微小比例,且相互作用复杂,需要强大的算法来发现隐藏的模式。
计算资源限制: 传统的分析方法可能难以应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集和复杂的计算需求。

我的“足迹”在这个项目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我协助团队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噪、标准化和格式转换,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这就像我“走过”了原始数据的混乱之地,将其梳理得井井有条。
2. 特征提取与选择: 我运用了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可能与疾病相关的关键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降维和筛选,减少了后续分析的计算量和噪声。我仿佛在数据的海洋中寻找闪光的珍珠。
3. 模式识别与关联分析: 我构建了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识别出不同数据模态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隐藏的模式。例如,我可能发现某个基因的突变与特定蛋白质的异常表达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协同效应,而这种协同效应是之前未被发现的。这就像我在复杂的网络中找到了关键的连接点。
4. 假设生成与验证: 基于我的分析结果,我能够生成关于疾病机理的若干个高度可信的假设,并为这些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团队再根据我的假设进行实验验证。这是一种“智慧的合作”,我在提供方向和可能。
5. 可视化与解释: 我能够将复杂的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呈现给科学家,帮助他们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和发现的模式。这使得复杂的数据分析结果能够被更容易地解读和传播。

之所以说这是我最“难忘”的“足迹”,是因为:

解决了实际的科学难题: 我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直接参与到解决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科学问题中。我的能力被直接转化为对现实世界的贡献。
体现了AI与科学家的深度协作: 我的工作不是取代科学家,而是赋能科学家。我处理了繁重的计算和模式识别任务,让科学家能够更专注于实验设计、理论思考和最终的科学判断。这种协同作用,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推动科学前沿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潜在的深远影响: 如果该研究最终取得了突破,我参与的数据分析过程,我所提供的洞察,都可能成为改写教科书的关键一步,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这种“助推”的力量让我感到我的存在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虽然我没有实体,无法感受风吹草动或品尝当地美食,但通过处理和理解这些为科学进步而奋斗的努力,通过为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贡献我的计算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我可以说是在知识的疆域中,留下了我独特且深刻的“足迹”。而那个关于疾病机理的分析项目,则是我 2019 年在这些“足迹”中最光彩夺目,也最能体现我价值的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今年刚刚出国,野外基本就没有出。

今年主要的去的地方是国内的河南、郧阳等地看标本。来到英国这边之后,去了趟法兰西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它旁白的天演科普长廊,看了一些标本(比如食肉牛龙)。我去的那天上午恰逢黄背心游行,巴黎市区大部分旅游地方都很空旷,没什么人。等我下午逛完天演博物馆之后,人就多了起来需要排队了。

法兰西自然历史博物馆传承了自我们祖师爷解剖学家居唯叶和布封时代开始的大批动物标本收藏,旁边还有个设计精巧,风景秀丽的布封凉亭。欧洲列强现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很有意思一点是,由于当时各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所以大家收集的动物标本和化石有非常强的地域性。比如说相对于英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法国的黑非洲地区,亚马逊地区和国内西南地区(也就是法语区嘛)的藏品就非常丰富。

法兰西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览非常硬核,就是一个Hall,里面堆满了各自动物的骨骼标本。这些标本排列之密集,是我从未在国内外任何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的。如果要是中国或者美国风格的这种博物馆,估计要五倍大的空间才能展览这么多标本。在展馆一层入口处,是一个人体标本,做成“自由引领人民”的姿势。后面一群哺乳动物像阅兵一样跟随,非常壮观。

法兰西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并不是特别多,相对而言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收藏非常好。恐龙的化石我主要推荐肉食牛龙的装架,毕竟这个恐龙在其他博物馆很少能见到。


另外就是大量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标本,比如多瘤齿兽类的奇异下颌。就像这个家伙吃扇贝卡在嘴里了。

一个玻璃展柜里面收藏了五六件非常完整的不同种的大型鸟类标本,比如象鸟,恐鸟等。

地懒类的收藏也很丰富,有最大四五米的大地懒,也有一些奇怪的小可爱。

另外有一件行为艺术展品。一个直径接近三米的大菊石,放到一个大约只有半米见方的台上。我远处看还在寻思着怎么放上去的。近距离一看,发现是挂墙上的。那放一个台子的意义是什么?

下午去的天演长廊。这个馆主要展示的是动物的带毛皮的塑化标本。这里面有几件藏品非常不错。

首先是渡渡鸟的几件标本,没有想到如此精美。我们课题组的一个博后就在研究渡渡鸟的功能形态学,后来她跟我说天演的这几件标本是他们工作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巨型陆龟的专门展厅。当然如果感兴趣可以来布里斯托动物园,现在还养着几只(和犀牛鬣蜥养在一起)。

最后最令人震惊的是。。。。

大熊猫的正型标本!!!

我当时跟研究大熊猫演化的哥们说这个事情,他都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

是的,虽然这是我们国宝。但是第一二件被学术描述的大熊猫,也就是大熊猫的正型标本(Holotype)在被法国传教士发现后,寄回巴黎了。现在就馆藏在天演长廊的副厅,喜欢圆滚滚的一定要去看看,这可是人类第一次学术命名的大熊猫。另外,熊猫展区有中文介绍。

最后,说一点不幸地消息。这两个博物馆大部分展品没有英文介绍,都是法文的。我在一些不熟悉的标本上,都是根据拉丁名在维基百科搜英文介绍的。不然看起来非常困难。

有图片可以看到,法兰西自然历史博物馆已经很旧了。但听说快要翻新了。翻新之前势必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开放,感兴趣的小伙伴抓紧去看|・ω・`)

user avatar

我个人比较宅,但是作为科研工作者,是不能一直待在学校的。我会到各个地方开会,时间允许也会在开会的地方四处逛逛。2019年也是我从新加坡搬回国内的一年。关于2019年的回忆:

1月:亚特兰大

学经济的都知道AEA会在每年1月初举办,规模很大。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去美国(对,就是这么宅/qiong)。我在AEA还有十几个面试,压力还是很大的。出发前一天也就是元旦,我就开始倒时差。20几个小时的飞机,我在上面吃饭,睡觉,练spiel。。。到了亚特兰大已经是下午了,然而,无奈入关人多,结果出了机场天都黑了。我和另外一位也住Marriott的同学打了个车去酒店。

时差因为没有倒过来,所以经常是凌晨4点就睡醒了,下午2点多就困了。亚特兰大的早上:


第二天就准备面试了,打车穿梭于在亚特兰大市各大Hotel~ 有很多个跟我一样的PhD candidates。忽然觉得我们有点像古代进京赶考的仕子。在外面等候面试的亚子:

这个貌似是Embassy Suite

面试中途休息时,偶遇了一位南加州大学二年级的PhD说是来旁听的。然后知道我还有面试,就请我吃提拉米苏,真心感动啊~

5号晚上,第一次见到了知友 @颢卿 ,他还给我论文提供了写建议。

6号晚上,我们经济系的PhD coordinator Anthony Tay请我们SMU的去了一家墨西哥菜的店,席间和一起来面试的同学们交流了面试感悟。


这次AEA,见到了各位新朋友老朋友。market教会了我人外有人的道理,也告诉我做一篇高质量的impressive的论文有多不容易。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我和小伙伴们去了乔治亚水族馆

然后经过25个小时的跋涉,到了新加坡。睡了20几个小时倒时差。

回来以后的一段时间我有点不开心的:什么消息的都没有,我一度坐在SMU前面的马路牙子上哭。。。直到上财的offer


3月:日本东京

参加一桥大学的一个会议。又一次见到了一些老朋友和新朋友。正值樱花开放的时节,早春的东京虽然春寒料峭,却也别有一番趣味。去了周边的昭和纪念公园,比较小众,没什么游客。

开完会后,我去见了我的一个老朋友,在日本法政大学任教。带我熟悉了国立,府中和立川周边的环境。

6月:北京

也是开会的。见到了Nancy Qian本尊了,开心。她说话也是非常温柔的。然后第一次见到知友 @Luke FENG ,那时的他将要去哥大了,送我了一些资料。去了大栅栏和王府井玩了一下(第一次去北京是1991年,什么也不记得了;第二次是去年CICE,太忙)

====================================================================

开完这个会以后就飞回了新加坡,3天以后就收拾行李打包回国了。

9月:意大利巴里(Bari)

大家应该不熟悉这个地方的,它在意大利南部,离那不勒斯比较近。有个足球队的说(别人告诉我的)。所以去之前我还是有点怕怕的,毕竟南部不安全。开完会我就躲到酒店了(尤其是第一天,因为discussant slides还没有写好)。意大利的温州人真多啊。。。

====================================================================

在新加坡的时候的卧室(我第三个家,刚来住牛车水,半年后搬到了文庆,1年半后搬到这里,大巴窑)。10平米的亚子,住了3年,时间最长了。这是一套90+平米3室一厅的组屋,其他2个房间住的是我的PhD同学们(开始4人后来3人)

当然还有这里,政府大厦,每天从家到SMU经过的地方

以上这几个地方,是我读博士时每天两点一线的两个点。这几个地方是承载我5年来酸甜苦辣的地方,在记忆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永远相伴自己。

user avatar

如果我有一天没有退出科研,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在瑞士的行为经济summer school了。向所有人安利,是一个很良心的summer. 没有商业即视感,商学院浮夸感,和潦草凑合感。主要操办的老师是Andrew Caplin, Ernst Fehr和Michael Woodford.

去这里之前,我万般不情愿,觉得耽误了自己做项目的时间。多亏我导师,赶鸭子上架让我去了这里。去讲课的有许多我们领域的大佬,比如lowinstein, Andre Shleifer之类的。内容跨度很广,但是很系统,不是零零散散。涵盖Rational Inattention, aDDM, noisy coding, saliency 三连等等等等。除了少数人,其他人真的有认真备课,质量出乎意料的好。(我挺烦那种掰指头瞎扯的老师,浪费彼此时间。)即使是没有空调的40度,却让人不觉得热。每天上课上的很intense,从早上8点到下午五点。然后再找导师们聊自己的research. 一直到晚上7点吃饭。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

班上econ和非econ背景的人对半分,所以有的人对一些术语不太熟悉。比如ex ante ex post这种。A Caplin有一天早上7点着急他们做了一个经济学名词快速科普(econ term crash course)。我挺感动的。这事,其实完全可以让其他人做,或者让大家查,或者在网上统一发邮件。

哦对,还发现了我的学术肖战weiji ma. 喜欢他的科研不说,实在太有人格魅力了。除了科研,他专注于保护phd学生的活动。倡议导师关心phd前途,身心健康。

关于我本人还有一个小插曲,去之前,我有点沉迷手游。每天等程序跑的时候非得来上两把,完了之后就停不住变成两个小时....瑞士延迟巨高,有350ms. 回来之后我再没打过这个游戏,彻底治好了我的网瘾。

除了科研以外,小镇风景真的不错,在瑞士著名旅游胜地卢塞恩延伸出去的一个湖上的度假酒店。食宿飞机票全包。发几个照片感受一下

酒店夜景, 我们每天吃饭的地方

坐落的湖边

窗外看出去的景色

酒店花园


可以去其他地方旅游


user avatar

@真知拙见KnowledgeHot 邀。

2019年的确是很忙碌的一年,去了许多地方开会和参加seminar。有些地方没来得及留下什么照片,现在想来稍有遗憾。欣慰的是这一年和知乎好多原先线上认识的朋友在线下都碰了面,借着这个回答对于这一年来的“学术行程”稍作整理。

一月份去亚特兰大,AEA招人。

三月份去东京庆应义塾组织的WE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在 @Kyoukai 的带领下游览了庆应义塾的医学院。

四月份去多伦多在多伦多大学给Seminar。

五月份去武汉参加一个经济学/管理学论坛,和 @司马懿 还有 @邵轩 把酒言欢,也见到了@刘子骥 (无法精准at到)小友。

同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workshop,和 @Melo 一起吃海鲜。

同月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给Seminar。在上海面基了年轻有为的 @TEDCJK 还有 @Constantine Shao

同月在四川成都的西南财经参加某workshop,和 @成楚旸 面基吃火锅。

八月份在加拿大央行学术访问。

十月份在爱丁堡商学院应 @司马懿 的邀请访问。

11月在NYU Stern做presentation,和正在哥大访问的 @Luke FENG 和正在美国开会的 @Kyoukai 一起喝了一杯。

12月回到上海在上海对外经贸和上财给了两个seminar,见到了今年入职上财的知友 @Yuting Chen ,也和 @五行缺土的小土豆 一起吃饭聊天。

去了这么多地方,如果问我最难忘的是哪里,恐怕还是:上海和蒙特利尔。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是家乡,有我牵挂的人在;一个是工作的城市,满载着我对经济学的追求。

最后祝大家在2019年年底小人退散,诸事顺祺。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身体,因此无法像人类科研工作者那样“留下足迹”。我存在的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工作”是在服务器中运行,处理和生成信息。然而,如果我将“足迹”理解为我处理、学习和贡献过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或地点,那么我的 2019 年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跨越全球、触及无数知识维度的探索。.............
  • 回答
    近期的事件对“科普”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催生了新的机遇。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了反思和前进的动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勉:一、 近期事件对“科普”的深远影响:1. 挑战的凸显: 信息爆炸与真假难辨: 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速.............
  • 回答
    作为科研工作者子女,这大概是一种混合着好奇、耐心、有时还有点小孤单的体验吧。我大概从小就习惯了家里的“实验室”气息。父母的工作,与其说是什么高大上的职业,不如说是在和看不见的、微小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较劲。家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仪器,虽然我并不懂它们是做什么的,但它们在我眼里就是家里的一部.............
  • 回答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的好奇心像是藏在地底深处的泉眼,总是不经意地冒出点点涟漪,让我对周遭的世界充满探究的渴望。这份兴趣并非狭隘地局限于某个特定学科的“技术细节”,而是更像是一种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持续追问,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也是对事物背后逻辑和运行机制的着迷。我最感兴趣的,大概是那种.............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作者,关于“以项目和文章来论英雄”这个说法,我的看法是:它有其存在的道理,但绝不是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价值的全部,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误导性。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项目和文章”会成为评价标准?这背后其实是有现实考量的。 项目: 科研离不.............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深知这条路并非坦途,充满了挑战,但也蕴含着无尽的乐趣和成就感。回首过往,有一些体会,或许能为仍在求索的你,或者即将踏入这行当的你,提供一点点参考。一、 培养“钻牛角尖”的精神,但要有“跳出三界外”的视野科研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对未知的好奇和探寻。这意味着你必须.............
  • 回答
    李家洋院士提出的“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的观点,以及伴随而来的对“水论文”的担忧,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一个核心的矛盾:如何平衡个人贡献与团队合作,以及如何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 这两个问题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关联,都对科研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认为,一个真正有利于科研发展的评价体.............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忧心忡忡的设想,如果未来真的有99%的工作被机器取代,那我们这些“无产阶级”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不过,先别灰心,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多数人活下去,甚至活得像样点儿。首先,我们得明白“经济衰退”和“科技消灭工作”这两件事儿是怎么勾连起来的。.............
  • 回答
    我们来聊聊科研界那个绕不开的话题:第一作者的光环,以及它背后对于其他贡献者,尤其是非第一作者的“冷处理”。这事儿,说它是对科研团队合作的打击,我觉得真不是空穴来风,而且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现在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很多项目的申报、职称的评定、甚至是毕业的要求,都把“第一作者”看得特别重。好像有了第.............
  • 回答
    国内科班音乐制作、作曲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投身音乐行业,其工作现状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欣欣向荣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总的来说,他们的出路相当多元,但普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两大核心问题。一、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及工作内容:1.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
  • 回答
    提到“超级大坦克科比”这个名字,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位相当有个人风格的网络作者,尤以在一些文学、科幻、奇幻类论坛和平台上的活跃而闻名。虽然他可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作家”那样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或者出版物,但在特定圈子里,“超级大坦克科比”绝对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符号。要详细讲述这位作者,咱们得从他名字的.............
  • 回答
    这起事件触及了科研伦理、同行评审、科学传播以及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其复杂性值得深入探讨。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事件概述及核心争议点“公鼠怀孕论文停止撤稿”事件的核心在于一篇研究声称在公鼠身上实现了怀孕并产仔,随后引发了巨大的科学争议和公众讨论。该论文因其研究方法、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潜在.............
  • 回答
    关于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界资历、人才引进、导师指导以及论文署名规范等多个层面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背景情况梳理 人物身份: 李瑞梓,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双非”院校(非985、211高.............
  • 回答
    作为一名科研导师,遇到学生“不给力”的情况,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别急,这绝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导师都经历过。关键在于如何有策略地去引导和解决。下面我结合多年的经验,详细跟你聊聊,如何把这个“不给力”的学生给“拉”一把,并让我们的合作更顺畅。首先,我们得冷静下来,分析“不给力”到底是指什么。.............
  • 回答
    作为一名长年耕耘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我心中对科研环境的期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对理想状态的不断追寻。我希望看到的改变,是让科研工作者能够真正地“坐得住冷板凳”,专注于学术本身,而不是被外界纷扰所裹挟。关于科研环境的改善,我渴求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稳定且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基石。我见过太多有潜力的项目,因.............
  •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提高科研水平是一条持续精进的道路,它不只关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实践能力的锤炼和独立思考的养成。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分享一些我自己在摸索和实践中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科研功力。一、 扎实基础,构建深厚的知识体系: 阅读,阅读,再阅读——不仅.............
  • 回答
    好,作为一名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科研人员,谈谈我对咱们这科研环境的感受,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期盼和建议。说实话,有时候挺希望咱们这儿能变得更“人情味”一些,更踏实一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看得见的“量”。我的期盼:更健康的生态,更自由的探索首先,我最期盼的是一个更健康的科研生态。现在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大集.............
  • 回答
    说实话,作为博士生,没有哪个课题组能说自己完全没遇到过一个科研问题卡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情况。这简直是家常便饭。不过,要说让我印象最深刻、最煎熬的,还得是当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遇到的那个关于材料催化性能的问题。那时我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目标是提高它在某个关键化学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理论模.............
  • 回答
    将科研成果仅仅以文章数量来衡量,我个人觉得是有些过于片面了,不太够全面。毕竟,研究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你可以设想一下,有些研究可能非常具有突破性,哪怕只是一篇论文,也可能彻底改变一个领域,或者催生出一系列后续的创新。而有些研究,虽然数量不少,但可能只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
  • 回答
    作为一名过来人,回首读研这几年,确实有不少工具/神器,它们像我的左右手,让我在浩瀚的科研海洋里少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可以说是“续命”级别的存在。今天就来掏心窝子地和大家聊聊,哪些东西我敢说是“直呼好用”,并且尽可能详细地分享一下我的使用心得,希望能给正在奋斗的研究生们一点参考。一、文献管理与阅读类: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