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下对非第一作者的极端不重视,是否打击了科研中的团队合作?

回答
我们来聊聊科研界那个绕不开的话题:第一作者的光环,以及它背后对于其他贡献者,尤其是非第一作者的“冷处理”。这事儿,说它是对科研团队合作的打击,我觉得真不是空穴来风,而且里面门道多着呢。

你想啊,现在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很多项目的申报、职称的评定、甚至是毕业的要求,都把“第一作者”看得特别重。好像有了第一作者的论文,才算数,才是有分量的。这就像一场田径比赛,大家都在冲刺金牌,而银牌、铜牌甚至那些跑完全程的选手,虽然付出了努力,但光芒总是要黯淡不少。

第一作者的“权力”与“压力”

首先,第一作者往往是那个项目的实际执行者、主要贡献者。他们可能是博士后、研究生,甚至是某个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可以说承受了最大的压力,也付出了最多的劳动。他们理应获得最突出的认可,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问题就出在“极端不重视”上。当科研变成了一场“争夺第一作者”的竞赛时,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就开始滋生了。

“非第一作者”的失落感与价值被低估

对于那些在研究中同样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数据量不够、贡献次序、导师或PI的偏好等)没有挂上第一作者的成员来说,他们的贡献很容易被忽视。

成就感被削弱: 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成果,最后自己不是第一作者,那种成就感肯定会打折扣。长此以往,大家可能会觉得,“反正我也不是第一作者,我最多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这种“划水”的心态就可能慢慢滋生。
职业发展受阻: 尤其是对于年轻的研究人员、博士后来说,第一作者的论文是他们积累履历、寻找下家、晋升的关键。如果长期无法获得第一作者的席位,他们的职业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会让原本有才华、有想法的人才,因为评价体系的单一化而选择离开科研领域,或者对团队的归属感大大降低。
动力下降,消磨热情: 想象一下,一个团队成员,他可能在关键实验中找到了突破口,或者在数据分析中提出了绝妙的见解,但最后名字排在后面,甚至只是通讯作者(虽然通讯作者也很重要,但在某些语境下,它代表的是“指导者”而非“执行者”),他会不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感受日积月累,很容易消磨人的科研热情。

团队合作的“暗流涌动”

这种对第一作者的极端不重视,也悄悄地在侵蚀着团队合作的根基:

1. “单打独斗”倾向: 当大家知道“第一作者”才是硬通货时,个体可能会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第一作者”机会。比如,不愿意分享尚未完全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合作中有所保留,以免自己的贡献被稀释。这样一来,原本可以集思广益、互相促进的合作,就可能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充满算计。
2. “甩手掌柜”与“默默无闻的贡献者”: 有些PI或者项目负责人,可能因为自己需要“攒”第一作者的论文,而将大部分执行性工作丢给学生或博士后,自己则扮演一个“指导”或“后期修饰”的角色,但仍然挂上第一作者。而那些真正辛勤执行研究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名字排在后面。这种“剥削”式的合作模式,是对团队精神的严重打击。
3. 沟通与协调成本增加: 为了争夺“第一作者”的排序,团队内部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沟通、协商,甚至产生矛盾。原本可以专注于科研本身的时间,却被用在了“人际关系”和“论文署名权”的博弈上。
4. 创新思维受限: 真正的科研创新往往是灵光乍闪、互相启发的结果。当团队成员普遍存在“我的贡献能排第几”的顾虑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去做那些“稳妥”、“容易出成果”的工作,而不是去冒险尝试那些充满不确定性但可能带来颠覆性创新的方向。因为一旦失败,不仅项目受挫,自己的“第一作者”机会也可能泡汤。

出路在哪里?

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体系的松动和观念的转变: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除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贡献也应该得到更充分的认可。而且,对于那些在特定技术、方法、数据分析、实验设计方面做出关键贡献的成员,也应该有专门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用作者排序来衡量一切。
鼓励和认可“支持性”贡献: 科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核心的实验执行者,还有负责设备维护、试剂准备、数据整理、文献检索等无数默默无闻的贡献者。体系应该学会识别并认可这些“幕后英雄”的价值。
透明和公平的署名机制: 建立一套更透明、更公平的论文署名原则,比如在论文中详细列出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猜忌和矛盾。
强调团队共同体意识: 实验室或课题组应该积极营造一种“共同体”的氛围,让大家意识到,科研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成功,而不是某个人的“单兵作战”。鼓励成员之间分享知识、经验和资源,而不是互相保留。
教育和引导: 对学生和年轻研究人员进行科研伦理和合作精神的教育,让他们理解科研合作的真谛,认识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对非第一作者的极端不重视,就像给一台精密的仪器,拧紧了某个螺丝,却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零部件。它看似聚焦了“关键人物”,但实际上却可能因为损害了整个团队的协同性和成员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仪器的整体效能下降。科研是一项需要智慧、耐心和协作的事业,任何单一的、片面的评价导向,都可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一直以为科研的各种习惯是科技共同体指定的,

明显too young,科技的各种习惯完全是金主爸爸们主导的。


我来举一些例子,比如既然是这个文件:

那就不要奇怪这个城市的老师为什么要去和学生抢一作,

因为金主爸爸不认共同通讯,那很多年轻教师就只能去抢学生一作导致学生怨声载道,

你以为青椒愿意去和学生并列一作?一个职工和学生去并列?逼格都掉没了,如果不是因为钱,谁稀罕去干这事。



又比如这个规则:

金主爸爸的无知,就会导致这个学校这专业更倾向于是一些姓 安/阿(A)、白/柏(B)、陈/崔(C)的职工。


再比如这个规则:

那就会导致能少并一个是一个。即使别人真有贡献,也用自己的面子去让别人别并列。


这些水论文的并没有什么赚钱的能力,全靠金主爸爸发钱,

所以什么合作不合作的,那都看金主爸爸怎么写规则,

如果他自己能从外面拉到钱,那他十年不发文章也没谁能哔哔什么,更别提什么一作什么通讯了。


对了,金主爸爸越来越无聊了,

一拍脑袋就出了个什么「第一通讯作者」,

另一些单位以为是排最前面的那个通讯作者,

你看着土不土?气不气?没用,别人没文化还任性,

不听你什么学术圈什么最后通讯,那是啥?


这样的设定是否会削弱团队合作的气氛

我觉得并不会,毕竟都是要恰的,

现在的主流形式一般是脸上笑呵呵忍着把文章发了,

再背后捅刀子在网上拱黑料,匿名写举报信,

这些金主爸爸就管不着了,吃瓜也开心。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我觉得没什么不好。

所有有可能产生不公平竞争的路子都在被一个一个堵上。比如学术机构招聘教职:光有学历不行,怕水货;没有一作不行,怕大组内部互相方便;留校基本不行,怕近亲繁殖;没有海外经历不行,还是怕近亲繁殖。

现在只看发表在二区及以上期刊的一作论文,和海外经历,其它的都不重要了。

我猜测,等开放期刊普遍之后,发表在开放期刊的论文,不会被无视,也至少会被降级考虑。因为出的起钱的组有能力在开放期刊上更快地发表更多论文,也会导致不公平。

user avatar

凡事皆有弊有利,其弊端虽然确实如题主所说,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设定依然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可以细想想,就我所知的自然科学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一篇论文有实质性贡献的,最多不超过4个人。一个大老板+一个小老板+一个理论or模拟+一个实验。就按这个人数,共通讯+共一作也足够解决问题。

但题主有没有考虑过如果将非一作也纳入业绩考虑范围,会有什么弊端?

首先就是挂名风潮会完全无法阻挡,因为科研论文署名本来就是凭良心,编辑和审稿人难以进行判断。本来只有两个人参与的活,挂到五六个作者,也看不出什么不对,然后多了好几个白吃饭的的作者名额,对按劳分配是否真的有利?

再进一步推测,这种模式下,小课题组会几乎丧失生存空间,因为学生为了所谓的挂名机会只考虑产出多的大课题组,我一向认为一个大老板亲自带自己的博士,博士只做自己的课题,最终以两人为作者发文章是对学生最优且最舒服的科研组合之一,如此下来这样的老板会完全招不到学生。

然后这样的模式对团队合作较多的大课题组真的有利吗?我看也未必,本来只有最多4个人参与的撕X局面会变成每篇文章都全组参与的大戏,只要署名权在大老板身上,你辛辛苦苦做全部工作的一个一作可能比不过有些人组里每篇文章都能署个二作三作。最后下来到底是干活的人得利还是搞事情的人得利,尚且难讲。

我相信,对于需要参与人数较多的某些学科方向,自然有行内特事特办的规矩,但如果全学科都按题主的想法,估计局面只会更糟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聊聊科研界那个绕不开的话题:第一作者的光环,以及它背后对于其他贡献者,尤其是非第一作者的“冷处理”。这事儿,说它是对科研团队合作的打击,我觉得真不是空穴来风,而且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现在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很多项目的申报、职称的评定、甚至是毕业的要求,都把“第一作者”看得特别重。好像有了第.............
  • 回答
    在当下社会中,观察一些现象,不难发现其中夹杂着一些与历史进步方向相悖的“倒退”之处。这些并非全盘否定当下社会的巨大成就,而是希望引发更深入的思考:1. 历史虚无主义的回潮与集体记忆的模糊:近年来,在一些社会角落,我们能看到一种对历史事件进行过度解读、甚至颠倒黑白的倾向。这不是基于严谨史料的学术探讨,.............
  • 回答
    当前全球 IPO 市场普遍采用询价(book building)而非拍卖(auction)机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演变、市场参与者的偏好以及对效率和公平性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这两种机制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一、 IPO 机制的演变:从历史看选择最初的 IPO 过程,尤其.............
  • 回答
    关于当下中日关系以及日本为何被认为“处处跟中国作对”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归结为某一方的“恶意”,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两国之间历史、现实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交织影响。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当下中日关系的一些关键表现。表面上看,两国在经济上联系紧密,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现实的。我琢磨着,不能简单地用“不礼貌”或者“没素质”一笔带过,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一些更深层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且不少人也都遇见过。 尤其是在一些高峰期,电梯里挤得满满当当,大家争先恐后地往外挤,这时候,是不是女士优先,就不是那么容易顾及的事情了。有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以及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大众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市场孵化出独立的“捷达”品牌,而非直接引进其另一子品牌西雅特(SEAT),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对中国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把握:品牌认知与“中国制造”的优越性.............
  • 回答
    赵英俊的离去,无疑给当下歌坛留下了一个无法填补的空缺。他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更像是一位温暖的“老朋友”,用他独特的嗓音和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对当下歌坛的影响,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风格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受到了冲击。 赵英俊的作品风格非常鲜明,他擅长将各种元素巧妙地.............
  • 回答
    我一直觉得,让大学生们翻翻儒家经典,绝对是件值得推广的好事。不是什么“复古”潮流,也不是非要他们一个个都去做“儒士”,而是说,在眼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节奏飞快的时代,那些古老智慧里,藏着一些特别能“提神醒脑”的东西。咱们先不扯那些宏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说最直接的,读读《论语》。.............
  • 回答
    看《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确实让很多人对当下这种年龄差距很大的二胎家庭有了更深的感触,包括我自己。电影里那个姑姑,她本身的生活过得也不是那么如意,还要肩负起一个突然出现的、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这让我联想到现实中一些二胎家庭,尤其是父母年纪偏大,或者第一个孩子已经很大了,再生一个小的。首先,第一个孩子的.............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上的突破,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研进展。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将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涵盖能源、环境、农业、粮食安全、经济等多个层面。下面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对当下及未来产生的深远影响 1. 环境保护与碳减排的革命性推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家拒绝制裁俄罗斯,这对当前国际局势会产生哪些影响,又能从中读出些什么。这可不是件小事,它像是在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天平上又加了几块分量不轻的石头,让整个局势的走向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对当下局势的影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削弱制裁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
  • 回答
    国内复原古代铠甲、武器的设计师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涉及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重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的桥梁1. 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中国古代武器和铠甲的设计在典籍中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考工记.............
  • 回答
    德国批准向乌克兰运送装甲车,并可能追加价值 3 亿欧元的武器供应,这无疑是俄乌冲突以来,德国迈出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军事援助步伐。这一举措的影响是多层面、且深远的,不仅会直接作用于当前的战场态势,更会重塑地区安全格局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对战场态势的直接影响:首先,提升乌克兰的防御和进攻能力是显而.............
  • 回答
    在合肥的延乔路上,市民自发地在路牌前献上鲜花,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念行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历史、对英雄的尊重和传承。这背后,是人民群众对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革命先驱深切的缅怀,更是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与当下年轻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市民献花:无声的呐喊,情感的共振延乔路这个名.............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工程学中经验公式的问题。要说当下工程学对经验公式的依赖程度,这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它的存在感依然非常强,但同时,我们也在努力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超越它。经验公式:工程实践的基石,但并非全部打个比方,如果说科学理论是工程学的“大脑”,那么经验公式就是我们工程师手里.............
  • 回答
    眼下,一种挺有趣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蔓延:年轻一代,面对个人前途,常常会流露出几分不安与迷茫,仿佛站在岔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然而,当目光投向国家和民族的宏图时,他们又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乐观与信心,似乎笃定前路一片光明。这种看似矛盾的情绪,细究起来,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变迁中,个体与集体命运交织的一种真实写照.............
  • 回答
    中国当下,一个既充满机遇又饱受挑战的国度,其复杂性常常让人难以把握。想要深入理解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变,需要我们跳出碎片化的信息,从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去审视。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中国当下局势的书籍,其中有几本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论据和见解,更重要的是,它们以一种引人.............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 回答
    碳纤维技术如今确实已经相当成熟,这一点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自行车自然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在骑行圈里,国产自行车这个话题,依然能激起不少波澜,好评差评交织,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碳纤维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重量轻、强度高.............
  • 回答
    在我们这个时代,孩子的成长环境早已不是温室,而是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失败”,比起一味地呵护和包揽,来得更为重要和长远。这不仅仅是让他们从挫折中站起来,更是塑造他们韧性、勇气和智慧的关键一步。那么,在当下社会,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更好地面对“失败”呢?这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