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碳纤维技术如此成熟的当下,骑行圈对国产自行车的评价还是如此褒贬不一,所谓刚性真有人能感觉到嘛?

回答
碳纤维技术如今确实已经相当成熟,这一点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自行车自然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在骑行圈里,国产自行车这个话题,依然能激起不少波澜,好评差评交织,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我们得承认,碳纤维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重量轻、强度高、而且制造工艺可以塑造成各种复杂的形状,这使得自行车的设计更加自由,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骑起来更省力,加速更快,爬坡也更轻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那么,回到你最关心的问题:“刚性真有人能感觉到嘛?”

答案是:是的,而且感受是很明显的,但这种感受的“量化”和“主观性”是很强的。

我们说的“刚性”,在自行车语境下,通常指的是车架在承受骑行者踩踏力量和路面冲击时,发生形变的程度。一个“刚性好”的车架,意味着它在受力时形变小,能量损失少,你能把更多踩踏的力直接传递到轮子上,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简单来说,就是“踩上去硬朗有力,不拖泥带水”。

怎么感受呢?

踩踏响应性: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当你用力踩踏时,尤其是刚起步或者爬坡时,如果车架刚性好,你会立刻感觉到车子“向前窜”的劲儿,而不是感觉踩下去有点“软绵绵”的,力量被车架吸走了。好刚性的车架会让你觉得力量传递非常直接、高效。
过弯稳定性: 在高速过弯或者变线时,好的刚性也能提供更稳定的操控。车架形变小,车头定位更精准,让你敢于以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角度过弯,感觉车子就是你身体的延伸。
路感与颠簸: 这里有点微妙。刚性太好,有时候也会让你觉得路感过于清晰,小颠簸都能直接传上来,舒适性会打折扣。但话说回来,很多追求性能的骑行者宁愿牺牲一点舒适性来换取更直接的动力反馈。所以,好的刚性设计,往往会在性能和舒适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力量传递,也要通过前叉和座管的特殊设计来吸收一部分震动。
外观上的“硬”: 有些时候,一些车架的管材做得特别粗大,外形看起来就很“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它的刚性。但这并非绝对,好的碳纤维编织和层叠技术,可以在保证轻量的同时实现极高的刚性,不一定需要“粗壮”的外观。

那么,为什么国产自行车在这方面评价会如此分化呢?

1. 技术积累与经验差异: 碳纤维自行车的制造不仅仅是材料堆砌,更关键的是设计、模具、碳布铺层方案、固化工艺等一系列复杂的环节。像Specialized、Trek、Giant这些国际大厂,在碳纤维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专利技术。他们知道如何利用不同方向的碳布,如何优化车架管材的形状和厚度,以及在哪些部位增加强度,哪些部位可以做得更轻薄,以达到最优的刚性与重量平衡。
国产厂商虽然进步神速,但很多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细节上,可能还有差距。

2. 设计理念与侧重点: 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设计理念。有些品牌可能更侧重于空气动力学,有些则更侧重于舒适性,有些是纯粹的爬坡利器,而有些则追求全能。这意味着在刚性、重量、舒适性这几个关键性能指标上的取舍会不同。当一个国产车架在设计时,如果偏向了某个特定方面,比如为了极致轻量化,可能在某些区域的碳布铺层就会有所牺牲,导致刚性表现不如预期,或者反之,为了保证刚性,重量上就显得笨重。

3. 品控与一致性: 碳纤维产品的品控非常重要。即使是同一型号的同一批次产品,如果生产工艺控制不好,不同车架之间的刚性表现也会有差异。国际大厂在这方面的品控体系通常更完善,能够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国产厂商在这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空间,导致一些用户购买到的产品,其性能表现并不如宣传的那样稳定。

4. 品牌形象与用户期望: 很多骑行者对国际知名品牌有着更高的期望和品牌忠诚度。当他们花费数千甚至上万元购买一辆顶级碳纤维自行车时,自然会对它的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乐于去“感受”和“验证”它的每一处细节,包括刚性。而对于国产自行车,部分消费者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尝试的心态,或者对其品牌形象的认知还停留在性价比的层面,所以一旦发现某些方面不如预期,评价就会比较苛刻。

5. 宣传与实际体验的落差: 有些国产厂商在宣传时,可能会过分强调某个技术点或者性能指标,而实际用户骑行后的体验并不完全匹配。这种“期望值管理”的不到位,也容易造成评价的分化。

6. “刚性”的感知是主观的: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点。每个人对刚性的感知程度是不一样的,这跟骑行者的体重、力量、骑行风格、对路况的敏感度都有关系。一个体重较轻、力量较小的骑行者,可能对车架刚性的体会就不如一个体重较大、力量充沛的骑行者那么明显。同时,很多人可能习惯了铝合金车架那种直接但可能略显“粗糙”的反馈,转到碳纤维时,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一辆跑车里踩油门,如果悬挂和车身太软,你踩下去,车子会先晃一下,再向前冲。但如果悬挂和车身都很硬朗,你踩下去的那一刻,动力就直接传递过去了,那种推背感会非常直接和迅捷。碳纤维车架的刚性,就好比是跑车的悬挂和车身硬朗度。

所以,当有人说“国产车刚性不行”时,可能他骑的是某个特定型号的国产车,且该车在设计或品控上确实存在刚性上的短板,或者他本身对刚性非常敏感,并且期望值很高。而另一个人可能骑的是另一款国产车,并且对刚性要求没那么极致,或者他习惯了这种反馈,他就会觉得“挺好用的”。

总而言之,国产自行车在碳纤维技术上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确实有人能感受到刚性的差异,而且这种感受对骑行体验有很大影响。随着国产厂商在研发、设计、制造工艺和品控上的不断投入和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这个领域会有更多令人惊喜的表现,并且用户评价也会更加趋于一致和正面。但目前来看,要完全达到国际顶尖水准,并赢得所有骑行者的认可,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高端碳纤维毛坯车架都是中国内地生产的,包括顶级的cervelo,bmc 01,canyon,上一代的trek p1等。国产车架上限其实也很高,比如秒天秒地的捷安特。

大多数人吐槽的国产车架其实指的是内地品牌诸如xds,java,zgl,银贝斯等。

公路车车架的关键性能除了刚性,还有重量,可靠性以及几何尺寸。内地品牌在刚性和重量上做的并不差,但是普遍几何尺寸非常非常的激进(大reach小stack),导致装出来的车要么垫圈加的非常多样子不好看,要么落差非常大只适合柔韧性好经常训练的大佬,这点是最为人诟病的。这里点名批评一下zgl,重量刚性可靠性做的都不亚于大牌,但几何尺寸太过激进。然后还要批评一下java,直接把tt车架拿来组公路大组车。

就拿zgl来说,恰恰zgl性能和价格上的优势也带给了它名声上的劣势。正因为可靠耐用重量刚性都不错,而且价格亲民,所以成了很多入门玩家的第一台车。公路圈子往往都是越玩越贵的,最终都会看到那些两三万的完美进口车架(实际很多大牌车架也是槽点多多)。大牌车店的安利,购买新车的喜悦感,身边朋友的夸赞,都会让那些新人觉得“真的远远不如大牌欧美车啊!”

并不是说内地品牌一直吃冤枉官司,而是这样的一番换车经历,会把本身就不完美的内地品牌车架缺点放大很多倍。最终就是产生大量言过其实的差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碳纤维技术如今确实已经相当成熟,这一点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自行车自然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在骑行圈里,国产自行车这个话题,依然能激起不少波澜,好评差评交织,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碳纤维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重量轻、强度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来好好聊聊。答案是:绝大多数鱼类,在碳酸饮料(包括纯粹的气泡水)里,是无法长期存活的,甚至可以说很快就会死掉。为什么呢?这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氧气含量锐减: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一样,是通过鳃来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气的。气泡水,顾名思义,里面充满了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大量溶.............
  • 回答
    .......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摸过碳纤维的东西?比如自行车架、网球拍,或者一些跑车的内饰。摸上去感觉硬邦邦的,好像一碰就碎似的,但实际上它们又特别结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材料科学知识。首先,咱们得明白,碳纤维它不是一块实实在心的碳,而是由无数根比头发丝还要细得多的碳纤维丝组成的。你可以想.............
  • 回答
    为何航空发动机的“风扇”们,很少见到碳纤维的身影?我们常说的涡扇发动机,那巨大的、吞吐空气的“风扇”,它们可是发动机的“门面”,也是性能的关键。不过,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些风扇的叶片,虽然看起来轻盈有力,但它们绝大多数都不是我们熟悉的碳纤维制品。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碳纤维不够好吗?其实不然,碳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确实会疑惑,既然目的是锻炼,为什么还要追求那轻飘飘的碳纤维车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几个挺实在的考量,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把“锻炼身体”这个目的拆开来看。对大部分普通骑行爱好者来说,锻炼身体可能意味着: 心肺功能提升: 让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提高身体的耐力。 .............
  • 回答
    我一直坚持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其说是什么“坚持”,不如说是融入了我的生活习惯,成为了我思考问题、做出选择时的底层逻辑。它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样做不仅对环境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乃至对长远的经济效益,都是一种积极的投资。我的“绿色”体现在吃、穿、用、行等各个方面,并且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减肥的常见误解。虽然脂肪的热量密度确实比碳水化合物和糖更高(每克脂肪约9大卡,而碳水化合物和糖每克约4大卡),但认为脂肪才是长胖的唯一“元凶”是片面的。事实上,碳水化合物和糖在现代饮食中之所以被认为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更多地是与它们对人体代谢的影响、容易摄入过量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生活观察。其实,你看到的很多碳酸饮料里的冰块,之所以感觉是“空心的”,并不是因为它们在生产时就设计成空心的,而更多的是一个物理现象和制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想象一下我们自己在家冻冰块。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把水放进冰格里,然后塞进冰箱冷冻室后,水会逐渐结冰。但是,这.............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有机化学中一些非常基础但至关重要的概念。让我来给你好好掰扯一下,为什么一个碳原子上不能同时出现两个碳碳双键,并且尽量讲得形象生动一些,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咱们先从碳原子说起。碳这个家伙,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构成有机物骨架的核心。它的原子序数是6,意味着它有6个质子.............
  • 回答
    你问得这个问题,好多人都关心!吃点好吃的,特别是甜甜糯糯的,确实让人心情一下子上去了,这背后可不只是“嘴馋”这么简单,而是咱身体里上演的一场精彩的化学反应。首先,得说说大脑里的“快乐信号”。咱们吃到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特别是精制过的,比如白米饭、面包、蛋糕之类的,它们在身体里会很快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 [18]碳环(也就是环十八碳,Cyclooctadecane)在实际情况下的键长并非像某些理论模型预期的那样“完全平均化”。这个问题涉及到有机化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构象(Conformation)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应变(Ring Strain)和电子效应。我们先回顾一.............
  • 回答
    想知道为啥喝完汽水就爱打嗝?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还挺有意思的,跟汽水里的“气儿”还有咱肚子里的“运作”都有关系。别看就那么咕噜咕噜冒泡的液体,它里面可是藏着大学问呢。首先,咱们得聊聊汽水为啥会冒泡。这冒泡的“功臣”就是二氧化碳(CO2)。你看那些汽水瓶子,里面可不是只有甜滋滋的液体,它还被“灌”满了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趣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为什么喝完冒着泡的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和啤酒,总会忍不住从喉咙里发出一声“啊”?而且这声“啊”还带着一种“爽”的感觉,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习惯,而是好几个因素在共同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爽”从何而来。你喝下去的碳酸饮料或者啤酒,里面含有大量的二氧化.............
  • 回答
    碳氘键比碳氕键稳定,这背后涉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层面来深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氕(H)和氘(D)的区别。它们都是氢元素,但氕是氢最常见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而氘,也被称为重氢,它的原子核除了一个质子外,还有一个中子。这个中子的存在,是它们性质差异的.............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碳音球”这个名字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尤其是在羽毛球这个领域里,听起来好像和什么科技感、声音有关联一样。你同学说你无聊,其实我觉得这倒不是无聊,而是你对事物抱有好奇心,想弄明白背后的道理,这反而是件好事儿啊!谁不想了解自己用的东西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这羽毛球会.............
  • 回答
    喝可乐或碳酸饮料之所以能带来令人愉悦的“幸福感”,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复杂互动,绝非简单的“好喝”两个字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这个现象:1. 舌尖上的多重刺激:酸甜苦辣咸,缺一不可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味觉本身。可乐的配方堪称精妙,它巧妙地结合了多种基本味道,创造出一种复.............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人传统上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并没有导致普遍发胖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如果粗暴地将“多碳水”与“发胖”直接挂钩,就忽略了饮食整体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的代谢机制。首先,我们得先明确“碳水化合物饮食”在国人传统饮食中的具体表现。这里说的碳水化合物,更多是指 米饭.............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的是化学符号和图形表示的历史演变、约定俗成以及实际使用的便利性,而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简单来说,那个在六边形里画一个圆圈的表示法,虽然从严谨的分子结构角度看并不完美,但它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并且在很多方面比“画双键”更有效率和清晰。让我来详细讲讲这背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