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碳水和糖才是长胖元凶,明明脂肪热量更高啊?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减肥的常见误解。虽然脂肪的热量密度确实比碳水化合物和糖更高(每克脂肪约9大卡,而碳水化合物和糖每克约4大卡),但认为脂肪才是长胖的唯一“元凶”是片面的。事实上,碳水化合物和糖在现代饮食中之所以被认为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更多地是与它们对人体代谢的影响、容易摄入过量以及它们在加工食品中的普遍存在有关。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碳水化合物和糖常被认为是长胖的元凶,即使脂肪热量更高:

1. 胰岛素的调控作用:罪魁祸首的链条启动者

这是理解为什么碳水化合物和糖会导致肥胖最关键的一点。

胰岛素是什么? 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输送到身体细胞中作为能量使用,或者储存起来。
碳水化合物和糖如何影响胰岛素? 当我们摄入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时,它们在体内会被迅速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为了应对这种血糖升高,胰腺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关键点):
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这是胰岛素的“好”作用,为身体提供能量。
促进脂肪储存: 这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当血糖水平很高时,胰岛素会发出信号,促使肝脏和脂肪细胞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抑制脂肪分解: 这是一个更重要的“坏”作用。当体内胰岛素水平很高时,身体会认为目前能量充足,因此会“关闭”脂肪燃烧的开关,阻止身体动用已储存的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为什么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问题更大? 纯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饼干、蛋糕、含糖饮料等)在消化吸收过程中速度非常快,会导致血糖迅速飙升,从而引发胰岛素的“巨量”分泌。这种持续的高胰岛素状态,使得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更难燃烧脂肪。
对比脂肪: 摄入脂肪(特别是健康的脂肪)对胰岛素的刺激相对较小。虽然脂肪本身是能量,但它不会像糖和精制碳水那样引起血糖和胰岛素的剧烈波动。

总结胰岛素链条:高糖/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 血糖飙升 → 胰岛素大量分泌 → 促进脂肪储存 + 抑制脂肪燃烧 → 长期如此,体重增加。

2. 容易过量摄入(能量密度与饱腹感)

虽然脂肪热量密度更高,但碳水化合物和糖在现代饮食中之所以成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太容易摄入过量。

加工食品的陷阱: 大多数加工食品、快餐、零食和甜点都含有大量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添加糖和不健康的脂肪。这些食物通常是“高能低饱”的,也就是说它们含有很高的热量,但却不能让你感到饱足。
糖的“成瘾性”: 糖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这可能导致我们对高糖食物产生一定的依赖,并促使我们继续摄入。
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快速消化: 精制碳水化合物的纤维含量低,消化速度快,很快就会被吸收,导致血糖再次下降,从而产生饥饿感,促使我们继续进食。
脂肪的饱腹感: 相比较而言,健康的脂肪(如坚果、牛油果、橄榄油)虽然热量高,但它们通常能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适量的健康脂肪摄入,反而有助于控制整体食欲。
体积问题: 同样的热量下,蔬菜等富含纤维的碳水化合物体积会很大,能填饱肚子,而同等热量的糖果或油炸食品体积则小得多,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大量热量。

总结过量摄入:高糖/精制碳水化合物食品往往美味且易于加工,容易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远超身体所需的热量,导致能量过剩。

3. 营养密度与代谢健康

“空热量”食物: 许多高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含糖饮料、糖果、饼干等,除了提供大量热量外,几乎不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身体必需的营养素,被称为“空热量”食物。长期食用这类食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同时身体仍在积累过多的热量。
代谢紊乱: 长期高糖饮食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增加患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本身也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能力,使得减肥更加困难。
脂肪的必要性: 脂肪是身体必需的营养素,对于激素合成、维生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K)、细胞膜构建等至关重要。优质脂肪(如不饱和脂肪)对心血管健康也有益处。问题在于摄入“过多的”不健康脂肪或“不适量的”总脂肪。

总结营养与代谢:高糖/精制碳水化合物往往是营养密度低的“空热量”食物,长期摄入不利于整体健康,容易引发代谢紊乱,使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

为什么人们会误解?

1. 脂肪的热量误解: 如前所述,人们看到脂肪每克热量是碳水化合物的两倍,就觉得脂肪是罪魁祸首。但忽略了胰岛素的作用和易过量摄入的因素。
2. “低脂”食品的陷阱: 过去,许多食品厂商为了迎合“低脂”的潮流,会在低脂食品中添加大量的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来改善口感。结果是,虽然脂肪含量降低了,但总热量和糖的摄入量反而可能增加,导致减肥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3. “生酮饮食”的成功案例: 生酮饮食是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模式。许多人通过生酮饮食减重成功,这似乎印证了“脂肪不是问题,碳水才是”。然而,生酮饮食的成功更多是因为它大幅减少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从而降低了胰岛素水平,使身体进入燃脂状态。同时,高脂肪的摄入也带来了强烈的饱腹感,有助于控制食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摄入脂肪,健康地选择脂肪类型和总量依然重要。

结论

虽然脂肪的热量密度更高,但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在导致肥胖方面扮演着更复杂、更隐蔽的角色。它们通过强大的胰岛素调节作用,促进脂肪储存并抑制脂肪燃烧,同时加工食品中常见的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容易导致过量摄入和营养不良,并可能引发代谢紊乱。

所以,如果你想科学减肥和保持健康,一个平衡的饮食模式,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的摄入,选择优质的脂肪来源,并注意食物的整体热量平衡,才是更有效和可持续的方法。不是说完全不能吃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而是要“适量”和“选择对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肥胖的元凶存在争议,但主流科学界和各国官方机构(世卫等)有明确结论:肥胖的元凶主要是过高的总热量,而不是碳水

2.许多以高碳水为主要能量来源(碳水占总热量的80-90%甚至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肥胖的和代谢疾病率近乎于零

3.我国历次全国营养调查一致显示,中国人几十年来的碳水摄入越来越少(已经低于世卫建议)、脂肪摄入量越来越高(高于建议),同时伴随肥胖和糖尿病率的飙升

4.碳水和脂肪吃多了都胖人,但其实碳水好得多。只看摄入端,碳水即便过量也只有很少部分转为人体脂肪,而脂肪几乎都直接成了人体脂肪:证据显示人体身上脂肪酸的种类总是随食物脂肪酸种类变化

5.生物学上的证据表明,人类这个物种用碳水合成脂肪的能力,总体上偏弱

6.“碳水是肥胖的元凶”是无良自媒体编出来的,明显违背主流科学认知,是坑蒙拐骗、割韭菜卖产品


一、人体脂肪与食物脂肪的关系

一般,我们把长胖定义为“人体脂肪储存增加”。

众所周知,人体脂肪主要有三种来源:膳食蛋白质、膳食碳水化合物、膳食脂肪。蛋白质主要用于构建身体组织的原材料,不容易转化成脂肪。

大量证据表明,过量碳水化合物只有极少部分转化为脂肪,这在本文后面的章节会细说。

脂类是个大类,对于我们来说,有意义的是是甘油三酯(人身上肥肉的主要“成分”),它由甘油和三个脂肪酸链组成,其中甘油携带的能量较少,脂肪酸携带的能量很多。

虽然严格来说,人身上的肥肉并不是食物中的油脂(因为我们吃的脂肪在小肠重新合成了一次),但吃下去的脂肪中的脂肪酸,却会直接进入我们体内脂肪细胞中——也就是长胖。

我们甚至可以粗略而笼统的讲,吃下去的脂肪在很大程度上组成了我们身体的脂肪,或者说吃下去的肥肉会转化为我们身上的肥肉。许多生理/营养方面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个观点:

(1)成人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与食物中甘油三酯的组成密切相似[75,76],当饮食中的脂肪酸种类发生变化时,人体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也生相应的变化[75];

(2)对儿童进行研究发现,断奶前他们皮下脂肪中的豆蔻酸含量较高(豆蔻酸是脂肪酸的一种,主要包含于乳品),断奶后他们皮下脂肪中的豆蔻酸也随之减少;随年龄增加,他们吃的动物油(猪油等饱和脂肪)增加,他们皮下脂肪中的棕榈酸等(饱和脂肪)也逐渐增加[83];

(3)对动物研究结论也与人类研究相互支持:不同的饮食脂肪组成能明显改变动物乳腺中的脂肪酸组成[81,82]。

所以,【人身上的脂肪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下去的脂肪】(严谨点是脂肪酸)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早就可以通过人体身上的脂肪种类,来确定近2~3年内膳食脂肪摄入情况[77,78,79];

当然,这些在生理上本来就是常识,只是知乎上乱给人洗脑的利益相关(生酮/低碳食谱/教程/产品等)自媒体太多了,太多人受到了误导。


二、吃下去的脂肪是如何进入人体脂肪的(人身上的肥肉)?

甘油三酯首先在口腔由舌脂肪酶开始消化,然后在胃通过蠕动下以乳滴的形式进入小肠[84,85],在小肠腔内胰脂肪酶的作用下[86],被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87-94],然后从肠腔进入肠细胞[95],在酶的作用下[96,97]重合成甘油三酯[98]。

这也就是某些反对“吃脂肪长脂肪”的人所说的重新合成;但这种重新和成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换了个甘油骨架,脂肪酸基本上没啥变化(脂肪酸携带了脂肪中的大部分能量,它才是大头,而不是甘油骨架),因此“吃下去的脂肪不是人身上的脂肪”只是形式上正确,本质上是错的

接下来,重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具有疏水性/不溶于血液,因此它们被打包成乳糜微粒[99,100],从淋巴[101]进入血液[102,103]运输。

进入血液之后,乳糜微粒大部分被运往脂肪细胞[9](和肌肉);乳糜微粒通过毛细血管的时候,被毛细血管内壁的脂蛋白酯酶(LPL)水解[28],释放脂肪酸进入脂肪细胞。

乳糜微粒中的TG还有一部分没有被完全水解,留在里面,连同逐渐变小的乳糜微粒一起成了残渣,被运往肝脏处理。相应的内容,我的另一篇文章有详细叙述:人到底是怎样长胖的?


三、实证:吃下去的脂肪(酸)被运输到人脂肪细胞中

正常情况下,消化/重合成后的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后,【大部分】送入脂肪组织/脂肪细胞(长胖),剩下的很少部分才去肝脏[15]进一步处理。

这图的出处是Michele等人2017年12月发在《Compr Physiol》上的一篇论文:《Triglyceride metabolism in the liver》,这期刊2015-2019年的IF有6点几,2020-2021有9.1,算高了。

言归正传,对于甘油三酯的代谢(figure 1),文献原文是这么写的:

Upon intestinal uptake, FA are reesterified to form TG molecules, which are packaged into chylomicrons and delivered primarily to muscle and adipose tissue.

被肠道吸收后,脂肪酸被重新酯化形成甘油三酯(TG),然后被包装成乳糜微粒,主要输送到肌肉和脂肪组织(primarily,主要);

The remaining TG present in chylomicron remnants is then transported to the liver and processed intracellularly, leading to FA release within hepatocytes.

剩下的、包裹在乳糜微粒中的甘油三酯,随后被运输到肝脏并在细胞内处理,肝细胞将其处理成游离脂肪酸,释放进入血液(remaining,剩余的)。

这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吃的脂肪【主要】拿去存入脂肪细胞(长胖);【剩下的】部分交给肝脏进一步处理,以游离脂肪酸(FFA)的形式把它们释放到血液中,供其他器官使用。


四、碳水不那么不容易转化为脂肪—即便过量

许多人被一些带货自媒体的“多余碳水化合物容易转化为脂肪”的结论带偏了,其实碳水化合物要转化为脂肪,并不是想的那么容易。

有些人说,家猪吃的都是饲料(碳水),没人给它喂高脂肪食物,它怎么能长得那么胖?这是否证明了吃碳水发胖?这种想法很可爱,因为这忽略了人猪有别

跟其他一些哺乳动物(比如猪)相比[57,58,59],人类用碳水转合成脂肪酸的能力较弱。这可能因为人类的早期祖先是灵长类动物,以树叶和果实为生,并不容易吃到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仅有的碳水需要给身体和大脑供能,不能拿来储存脂肪。

碳水中,相对容易转化为脂肪的主要是果糖,这也是许多草食动物秋天储备脂肪过冬的主要手段。但即便是果糖也不是那些无良媒体说的那么邪恶,一般来说,果糖也只有小部分转化为人体脂肪,大部分被用于供能了—这相对于吃下去的脂肪大部分成了人体脂肪,要好得多。

这些在我另外的文章中汇总了大量数据

水果中的果糖会让人长胖吗?

从生化来说,用碳水合成脂肪的过程似乎较为繁琐,需要大约十几步。

相比之下,脂肪膳食脂肪可以直接水解得到脂肪酸,省(bian)事(jie)多了。

碳水不容易被转化为脂肪,主要因为它优先被身体燃烧处理(它重,不方便携带);从碳水到脂肪,首先要剔除掉一部分用于糖原合成,然后要被氧化燃烧掉一部分(胰岛素另一面:促进碳水化合物的燃烧)

糖原是一种由许多单糖分子(几百乃至几千个)组成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储存在肌肉/肝脏中的肌糖原/肝糖;当肌肉和肝脏的糖原足够了,剩下的糖用来燃烧,供应身体能量消耗或者产热,即氧化供能

此外,有些人认为“碳水替代了脂肪被燃烧,如果不吃碳水身体就会燃烧脂肪了,因此碳水是肥胖的元凶“,这也是错的。因为是先有“吃脂肪储存为人体脂肪”,之后才存在“脂肪如何被燃烧”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少吃脂肪,压根就不会胖。


关键的证据:过量碳水很少被转化为脂肪

Minehira等人证实[70],总热量平衡(摄入=支出)时,吃常规饮食(碳水50%,脂肪35%),膳食碳水的54%被合成为糖原(主要是肌糖原),剩下的40%多被氧化供能(俗语:燃烧),只有4%转化为人体脂肪

在总热量严重超标(摄入热量为身体所需的175%)时,吃下高碳水饮食(总热量的71%为碳水),接近57%的碳水被氧化,30%左右储存为糖原,仅有13%转化为人体脂肪

虽然的确是总热量决定胖瘦,但是碳水和脂肪的代谢优先级明显不同。人体优先燃烧碳水,优先储存脂肪。

另一项研究证实[71],让精瘦或者肥胖/超超重受试者,在接受等热量饮食(热量支出与摄入基本相等),或者过量进食连续四周(在等热量基础之上,额外摄入75%的碳水),结果都是大部分碳水被合成为糖原、或者氧化供能,真正碳水转化为脂肪的部分极少。

受试者们在连续4周的这种超量饮食下,体脂的增长很少精瘦的受试者体脂从14kg变成14.3kg,增加了0.3kg脂肪;肥胖/超重的受试者体脂从29.7kg变成30.1kg,增加了0.4kg脂肪(平均值,不看标准差)。

这些数据有力的证明了,对于瘦子或者胖子,过量的碳水大部分被合成肌糖,或者被氧化,只有极少部分转化成了身体脂肪。

当然,支持性研究还有很多。

Acheson等人让受试者吃了500g碳水(相当于2000g熟米饭),发现受试者的身体糖原增加了408g,在餐后10小时内,133克碳水被氧化[72]。Acheson表示,这种发现对人们“碳水吃多了会转化为身体脂肪”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McDevitt等人计算出[73],与每天摄入360-390克碳水,这些碳水每天转化为的脂肪大约有3-8克。因此过量碳水基本不会增加身体脂肪。

Strawford等人用抽脂和质谱法分析了受试者大腿和臀部的脂肪[74],发现大约20%的脂肪是由碳水转化而来(意味着有80%的脂肪是来自于膳食脂肪),但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有些人吃高碳水饮食会稍微增脂多一些,有些人会更少。

糖原合成

人体的糖缓冲系统主要由肝脏[17,18]和肌肉[16]构成,它们像海绵一样,可吸收许多的糖,存起来。特别是骨骼肌,它是人体处理葡萄糖的主要器官[38,39,40]。

一般人肝可容纳100g左右糖。有数据称骨骼肌储存糖的能力是12g/kg肌肉,所以普通人一般肌肉能存400g左右的糖。这些内容在各类教材上都有。

注意,葡萄糖一旦进入肌肉被合成大分子肌糖原,就成了肌肉的能量储备,直到被肌肉消耗,不会转化为脂肪。这是因为肌肉中没有把肌糖还原为葡萄糖的酶(葡萄糖-6-磷酸酶)。但脂肪没有缓冲系统,吃的脂肪经过转化都变成人体脂肪,储存率近乎于100%。

氧化供能

当摄入多余碳水时,身体会燃烧掉一部分;当摄入多余脂肪时身体不会燃烧它们。

早期的研究已经证实了上述观点:34名非糖尿病男性经过了10天测试,前4天限制食物,从第5天开始让他们放开吃,这导致他们摄入过多总热量(32%-54%)。结果发现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导致了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氧化(燃烧),但脂肪摄入增加不导致额外脂肪氧化[41]。

另一项研究的结论也一样:28名印第安土著妇女同样进行上述测试,前4天限制食物,从第5天开始让放开吃[42]。这导致她们摄入过多总热量,蛋白质摄入增加约11%,脂肪摄入增加约40%,碳水摄入增加约49%。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可导致碳水化合物氧化增加,而过量脂肪摄入则导致脂肪氧化减少。

两个研究,不同性别,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不同体重,结论却相同:当总热量超标时,碳水摄入增加提升碳水的氧化(燃烧)水平;脂肪摄入增加则不提升脂肪的氧化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kevin等人观察到,摄入超量碳水化合物期间,受试者24小时的能量消耗增加了840大卡/日[43]。考虑到普通人每日的总热量消耗平均是2000千卡,相当于增加了35%的代谢,这个值相当可观。

碳水是如何额外氧化的?答案是胰岛素:它促进糖酵解,促进碳水氧化分解供能。

如果再说深一点,问胰岛素是怎么促进碳水氧化供能的?

是通过PDC(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因为人和动植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著名的三羧酸循环(也叫柠檬酸循环、TCA循环、Kreb循环)。

PDC就是那个促进葡萄糖燃烧的关键酶[48]。

胰岛素能提升PDC活性[49,50,51]。PDC活性提高了,碳水氧化增加,热量损耗增加。这些内容在教材上都有,不是什么新鲜事。

所以,碳水吃多了,会被额外燃烧掉一些,但脂肪不会[4,5,6]。


五、长脂肪并非必须要胰岛素参与

那些嚷嚷着没有胰岛素不能储存脂肪的,可以消停了。膳食脂肪转变成人体脂肪,不需要胰岛素,因为人体有酰化刺激蛋白[25](acylation stimulation protein,简称ASP)。

体内和体外实验一致的明确证明,人体内的ASP是由脂肪细胞在餐后产生的。膳食脂肪在小肠吸收重新合成后,以乳糜微粒的形式入血,乳糜微粒,而不是其他血浆脂蛋白或脂肪酸,刺激细胞合成ASP[68];摄入膳食脂肪后,乳糜微粒可ASP合成增加7.5倍[69]。

ASP能激刺激脂肪合成 ,促使脂肪细胞捕获更多的脂肪酸[28],它的储存脂肪作用与胰岛素相当[26],还抑制脂肪分解[27],ASP和腰臀比正相关,它在血脂异常[34]、多囊卵巢[35]、肾病[3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37]、胰岛素抵抗、肥胖和冠心病、心血管疾病[30,31]、心肌梗死期[32,33]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也就是说,即便不吃或者少吃碳水,当前胰岛素水平不高,但只要吃了较多脂肪,ASP就会被激活、升高,人照样可以长胖。


六、横向比较:过量碳水远不如过量脂肪胖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怎么实践?当然是科学实践。

但许多营养实验都存在问题,比如让被调查者自己在问卷上填写吃的食物类型和量,这可能不准确,因为人的记忆偏差、可能高估或者低估食物的量,不清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等。

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必须是由实验方提供场所、食物,全程监督。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有一项这种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状态下,如果热量吃超了,超过的量一致,高脂肪饮食比高碳水长胖更多[1]。

这个研究让35名正常和肥胖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持续15天【同等热量】的高碳水化合物(55%碳水)或高脂肪(50%脂肪)饮食中,在前14天,调整了饮食量,保持他们的体重不变。第15天受试者在代谢房中静坐呆23小时,并吃了【同等热量的】超量饮食。

结果是高脂肪组长了更多体脂。

为什么会如此呢?

该研究发现,虽然吃超的量相同,但最后的代谢效果不同:高碳水组的的实际热量盈余约为1338千焦,高脂肪组的实际热量盈余约为1728千焦。换句话说,高碳水吃下去后有一些额外损失,而高脂肪饮食的损失非常少,几乎没有。

所以原文结论是,对于经常久坐的人来说,长期食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对肥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言下之意,吃高碳水也会长胖,但是比吃高脂肪稍微少长胖一些。


七、中国人的体质:高脂肪比高碳水更令人发胖

2017年《E Bio Medicine》发表了一项中国的研究[2],在中国北方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浙江大学进行,招募了307名健康青年(18-35岁,BMI<28)。

实验持续6个月,期间实验方提供了所有的食物,实验参与者的每一餐都在监督下进行,且避免过度或不寻常的剧烈运动。

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种饮食组:低脂高碳组(脂20%/碳66%/蛋14%)、中脂中度组(脂30%/碳/56%/蛋14%)、高脂低碳组(脂40%,碳46%,蛋14%)。

结果低脂高碳水组的体重和腰围下降最多。

原文结论:

总的来说,在非肥胖的健康中国人中,低脂肪/相对高碳水化合物的传统饮食似乎不太可能促进体重过度增加,并且这种饮食与西方国家更典型的饮食相比,心脏代谢风险更低。

我们的研究结果和【所有其他现有证据】表明,中国人民不应该继续降低碳水化合物为代价,增加膳食脂肪摄入量。

注意,上面说的【所有其他现有证据】,指的就是更有说服力的是宏观数据:Hoper等人2015年对33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0项队列研究进行的系统审查和Meta分析[3]。

Hoper等人对大量相关研究的系统回顾和元分析表明,与常规脂肪水平的饮食相比,高碳低脂饮食会导致体重发生适度但有意义的降低(1.54kg)。

注意,这是只吃高碳水低脂肪饮食不运动的结果。


八、历年的官方调查报告都支出中国人摄入的脂肪超标,碳水不足

知乎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脂肪不会吃很多,而碳水很容易吃多。

这种想法与官方数据明显是不符的,根据官方数据,中国人:脂肪吃的太多,碳水吃的不够。

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1年的数据[23]表明,从1982年到2011年,中国人的脂肪摄入量几乎翻倍,从占总热量的18%增加到32%(中国特大城市为37%);同时碳水的总热量占比从72%下降到54%(中国特大城市为47%)[22]。

不管是全国第四、第五次营养调查结果、还是2015[20]和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1],都是这样的结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也就是说,从改革开放至今一路走来,中国人吃的碳水越来越少,脂肪越来越多,同时伴随肥胖和各种疾病率的飙升,比如糖尿病。

根据2020年4月中华医学会发表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9],中国成人总糖尿病、自报糖尿病和采用ADA标准的新诊断糖尿病的总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12.8%;糖尿病前期的估为35.2%。换言之,48%的中国人属于糖尿病确诊或前期,按照14亿人口计算,有6.72亿人是糖尿病/前期。

如果真的碳水和糖是长胖的元凶,而不是脂肪,那中国人碳水越吃越少,脂肪越吃越多,就应该越来越瘦才对——现实与此刚好相反。



扩展阅读

肉崽:力训研究所课程介绍

有哪些是你健身久了知道的事?

不健身直接吃蛋白粉会怎么样?

健身增肌的原理是什么?

“肌肉在休息的时候超量生长”,其中关于“休息”的定义是睡觉吗?


References

1. Trudy Y Shepard, Kathleen M Weil, Teresa A Sharp, Gary K Grunwald, Melanie L Bell, James O Hill, and Robert H Eckel.Occasional physical inactivity combined with a high-fat diet may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obesity in human http://subjects.Am J Clin Nutr 2001;73:703–8.

2. Yi Wan,a,1 Fenglei Wang,a,1 Jihong Yuan,b Jie Li,b Dandan Jiang,b Jingjing Zhang,a Tao Huang,c Jusheng Zheng,a Jim Mann,d and Duo Lia,e.Effects of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on Weight and Related Cardiometabolic Profile in Healthy Non-Obese Chinese: A 6-month, Randomized Controlled-Feeding Trial.EBioMedicine. 2017 Aug; 22: 200–207.

3. Hooper L., Abdelhamid A., Bunn D., Brown T., Summerbell C.D., Skeaff C.M. Effects of total fat intake on body weight.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8:CD011834.

4. D E Larson 1 , R Rising, R T Ferraro, E Ravussin.Spontaneous overfeeding with a 'cafeteria diet' in men: effects on 24-hou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substrate oxidation.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1995 May;19(5):331-7.

5. D E Larson 1 , P A Tataranni, R T Ferraro, E Ravussin.Ad libitum food intake on a "cafeteria diet" in Native American women: relations with body composition and 24-h energy expenditure.Am J Clin Nutr. 1995 Nov;62(5):911-7.

6. Kevin JAcheson, PhD; Yves Schutz, PhD; Thierry Bessard, MD; Krishna Anantharaman, PhD; Jean-Pierre Flail, PhD; and Eric J#{233}quier,MD.Glycogen storage capacity and de novo Iipogenesis during massive carbohydrate overfeeding in man.September 1988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48(2):240-7

7. Baron AD. Hemodynamic actions of insulin.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67: E187–E202, 1994.

8. Biolo G, Williams BD, Declan Fleming RY, and Wolfe RR. Insulin action on muscle protein kinetics and amino acid transport during recovery after resistance exercise. Diabetes 48: 949– 957, 1999.

9. Biolo G, Tipton KD, Klein S, and Wolfe RR. An abundant supply of amino acids enhances the metabolic effect of exercise on muscle protein.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73: E122– E129, 1997.

10. Biolo G, Declan R, and Wolfe RR. Physiologic hyperinsulinemia stimulates protein synthesis and enhances transport of selected amino acid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J Clin Invest 95: 811–819, 1995.

11. Volpi E, Ferrando AA, Yeckel CW, Tipton KD, and Wolfe RR. Exogenous amino acids stimulate net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in the elderly. J Clin Invest 101: 2000–2007, 1998.

12. Zhang S., Hulver M.W., McMillan R.P., Cline M.A., Gilbert E.R. The pivotal role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 in metabolic flexibilit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London) 2014;11(1):10.

13. Caruso M, Maitan MA, Bifulco G, Miele C, Vigliotta G, Oriente F, Formisano P, Beguinot F. Activation and mitochondrial transloc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delta are necessary for insulin stimulation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activity in muscle and liver cells. J Biol Chem. 2001;276:45088–45097.

14. Y Sakamoto, T Kuzuya.Stimulation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by insulin-dextran complex in mouse adipose tissue.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79 May 14;88(1):37-43.

15. Michele Alves-Bezerra and David E. Cohen.Triglyceride metabolism in the liver.Compr Physiol. Author manuscript; available in PMC 2019 Feb 15.

16. J N Nielsen 1 , E A Richter.Regulation of glycogen synthase in skeletal muscle during exercise.Acta Physiol Scand. 2003 Aug;178(4):309-19.

17. Van Schaftingen E., Vandercammen A., Detheux M., Davies D. R. (1992) The regulatory protein of liver glucokinase. Adv. Enzyme Regul. 32, 133–148

18. Baltrusch S., Francini F., Lenzen S., Tiedge M. (2005) Interaction of glucokinase with the liver regulatory protein is conferred by leucine-asparagine motifs of the enzyme. Diabetes 54, 2829–2837

19. Li Yongze, et al., .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pal study. BMJ 2020;369:m997

20. nhc.gov.cn/jkj/s5879/20

2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会图文实录

22. Jenkins D.J., Wong J.M., Kendall C.W., Esfahani A., Ng V.W., Leong T.C., Faulkner D.A., Vidgen E., Greaves K.A., Paul G., Singer W. The effect of a plant-based low-carbohydrate ("Eco-Atkins") diet on body weight and blood lipid concentrations in hyperlipidemic subjects. Arch. Intern. Med. 2009;169:1046–1054.

23. Ministry of Health: Bureau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Chin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DC); 2011. China NCD Report 2011 Beijing, China.

24. W B Greenough 3rd, S R Crespin, D Steinberg.Hypoglycaemia and hyperinsulinaemia in response to raised free-fatty-acid levels.Lancet. 1967 Dec 23;2(7530):1334-6.

25. Rezvani R, Gupta A, Smith J, Poursharifi P, Marceau P, Pérusse L, et al.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 (ASP) and adipose tissue gene expression with 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in pre-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Clin Endocrinol (Oxf) 2014;81:736–45.

26. Cianflone K, Roncari DAK, Maslowska M, Baldo A, Forden J, Sniderman AD. Adipsin/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 system in human adipocytes: regulation of triacylglycerol synthesis. Biochemistry. 1994;33(32):9489–9495.

27. Cianflone K, Xia Z, Chen LY. Critical review of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physiology in humans and rodent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3;1609(2):127–143.

28. Cianflone K, Xia Z, Chen LY. Critical review of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physiology in humans and rodents.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3;1609:127–43.

29. Sniderman AD, Maslowska M, Cianflone K. Of mice and men (and women) and the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pathway. Current Opinion in Lipidology. 2000;11(3):291–296.

30. Kildsgaard J, Zsigmond E, Chan L, Wetsel RA.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putative role of C3adesArg (ASP) in lipid metabolism and hyperapobetalipoproteinemia. Mol Immunol. 1999;36:869–76.

31. Sivakumar K, Bari MF, Adaikalakoteswari A, Guller S, Weickert MO, Randeva HS, et al. Elevated fetal adipsin/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ASP) in obese pregnancy: Novel placental secretion via Hofbauer cell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3;98:4113–22.

32. Latet SC, Hoymans VY, Van Herck PL, Vrints CJ. The cellular immune system in the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repair process. Int J Cardiol. 2015;179:240–7.

33. Saleh J, Cianflone K, Chaudhary T, Al-Riyami H, Al-Abri AR, Bayoumi R. Increased plasma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correlates with hyperlipidemia at late gestation.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07;15:646–52.

34. Cianflone K, Xia Z, Chen LY. Critical review of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physiology in humans and rodents.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3;1609:127–43.

35. Wu Y, Zhang J, Wen Y, Wang H, Zhang M, Cianflone K. Increased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C-reactive protein, and lipid levels in young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ertil Steril. 2009;91:213–9.

36. Tang JH, Wen Y, Wu F, Zhao XY, Zhang MX, Mi J, et al. Increased plasma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in pediatric proteinuric renal disease. Pediatric Nephrology. 2008;23:959–64.

37. Ye?ilova Z, ?zata M, ?ktenli C, Ba?c? S, ?zcan A, Saniso?lu SY, et al. Increased 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re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Am J Gastroenterol. 2005;100:842–9.

38. DeFronzo R.A., Jacot E., Jequier E., Maeder E., Wahren J., Felber J.P. The effect of insulin on the disposal of intravenous glucose. Results from indirect calorimetry and hepatic and femo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Diabetes.1981;30:1000–1007.

39. Ferrannini E, Simonson DC, Katz LD, Reichard G, Jr, Bevilacqua S, Barrett EJ, Olsson M, DeFronzo RA. The disposal of an oral glucose load in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Metabolism.1988;37:79–85.

40. Biolo G, Declan R, and Wolfe RR. Physiologic hyperinsulinemia stimulates protein synthesis and enhances transport of selected amino acid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J Clin Invest 95: 811–819, 1995.

41. D E Larson 1 , R Rising, R T Ferraro, E Ravussin.Spontaneous overfeeding with a 'cafeteria diet' in men: effects on 24-hou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substrate oxidation.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1995 May;19(5):331-7.

42. D E Larson 1 , P A Tataranni, R T Ferraro, E Ravussin.Ad libitum food intake on a "cafeteria diet" in Native American women: relations with body composition and 24-h energy expenditure.Am J Clin Nutr. 1995 Nov;62(5):911-7.

43. Kevin JAcheson, PhD; Yves Schutz, PhD; Thierry Bessard, MD; Krishna Anantharaman, PhD; Jean-Pierre Flail, PhD; and Eric J#{233}quier,MD.Glycogen storage capacity and de novo Iipogenesis during massive carbohydrate overfeeding in man.September 1988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48(2):240-7

44. Brownsey RW, Boone AN, Elliott JE, Kulpa JE, Lee WM. Regulation of acetyl-CoA carboxylase. Biochem Soc Trans. 2006;34:223–227.

45. Fullerton MD, Galic S, Marcinko K, Sikkema S, Pulinilkunnil T, Chen ZP, O’Neill HM, Ford RJ, Palanivel R, O’Brien M, Hardie DG, Macaulay SL, Schertzer JD, Dyck JR, van Denderen BJ, Kemp BE, Steinberg GR. Single phosphorylation sites in Acc1 and Acc2 regulate lipid homeostasis and the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s of metformin. Nat Med. 2013;19:1649–1654.

46. Leavens KF, Birnbaum MJ. Insulin signaling to hepatic lipid metabolism in health and disease. Crit Rev Biochem Mol Biol. 2011;46:200–215.

47. Kawano Y, Cohen DE. Mechanisms of hepatic triglyceride accumulation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Gastroenterol. 2013;48:434–441.

48. Harris R.A., Bowker-Kinley M.M., Huang B., Wu P. Regul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the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Advances in Enzyme Regulation. 2002;42:249–259.

49. Caruso M, Maitan MA, Bifulco G, Miele C, Vigliotta G, Oriente F, Formisano P, Beguinot F. Activation and mitochondrial transloc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delta are necessary for insulin stimulation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activity in muscle and liver cells. J Biol Chem. 2001;276:45088–45097.

50. Y Sakamoto, T Kuzuya.Stimulation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by insulin-dextran complex in mouse adipose tissue.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79 May 14;88(1):37-43.

51. M Cardell 1 , B K Siesj?, T Wieloch.Changes in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activity during and following severe insulin-induced hypoglycemia.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1991 Jan;11(1):122-8.

52. Www.who.int/nutrition/topics/NUGAG_meeting/en/index.html

53. Higgins JPT, Green S.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0.2 [updated September 2009]. Available from Cochrane Handbook - Your Guide To Health.

5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andbook for guideline development. WHO, 2010. 404.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010.

55. 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Body-mass index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900,000 adults: collaborative analyses of 57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9;373:1083e96.

56. Lee Hooper, senior lecturer in research synthesis and nutrition,1 Asmaa Abdelhamid, research associate,1 Helen J Moore, research associate,2 Wayne Douthwaite, research associate,2 C Murray Skeaff, professor,3 and Carolyn D Summerbell, professor of human nutrition2.Effect of reducing total fat intake on body weigh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cohort studies.BMJ. 2012; 345: e7666.

57. Fukuda, H., N. Iritani, T. Sugimoto, and H. Ikeda. 1999.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fatty acid synthase gene by insulin/glucose,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leptin in hepatocytes and adipocytes in normal and genetically obese rats. Eur. J. Biochem. 260: 505–511.

58. Assimacopoulos-Jeannet, F., S. Brichard, F. Rencurel, I. Cusin, and B. Jeanrenaud. 1995. In vivo effects of hyperinsulinemia on lipogenic enzymes and glucose transporter expression in rat liver and adipose tissue. Metabolism. 44: 228–233.

59. Gondret, F., P. Ferré, and I. Dugail. 2001. ADD-1/SREBP-1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tissue differential lipogenic capacity in mammalian and avian species. J. Lipid Res. 42: 106–113.

60. K J Acheson, J P Flatt, E Jéquier.Glycogen synthesis versus lipogenesis after a 500 gram carbohydrate meal in man.Metabolism. 1982 Dec;31(12):1234-40.

61. R M McDevitt 1 , S J Bott, M Harding, W A Coward, L J Bluck, A M prentice.de novo lipogenesis during controlled overfeeding with sucrose or glucose in lean and obese women.Am J Clin Nutr. 2001 Dec;74(6):737-46.

62. A Strawford 1 , F Antelo, M Christiansen, M K Hellerstein.Adipose tissue triglyceride turnover, de novo lipogenesi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humans measured with 2H2O.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4 Apr;286(4):E577-88.

63. Kaori Minehira, Vincent Bettschart, Hubert Vidal, Nathalie Vega, Véronique Di Vetta, Valentine Rey, Philippe Schneiter, Luc Tappy.Effect of Carbohydrate Overfeeding on Whole Body and Adipose Tissue Metabolism in Humans.Obes Res. 2003 Sep;11(9):1096-103.

64. K Minehira 1 , N Vega, H Vidal, K Acheson, L Tappy.Effect of carbohydrate overfeeding on whole body macronutrient metabolism and expression of lipogenic enzymes in adipose tissue of lean and overweight humans.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4 Oct;28(10):1291-8.

65. Sj6str~Sm L: Carbohydrate stimulated fatty acid synthesis de novo in human adipose tissue of different cellular types. Acta Med Scand 194:387, 1973b

66. Per Bj6rntorp and Lars Sj6str6m.Carbohydrate Storage in Man: Speculations and Some Quantitative Considerations.From the Clinical Metabolic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 Sahlgren's Hospital,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Gothenburg, Sweden.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Per BjOrntorp, Clinical Metabolic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 Sahlgren's Hospital,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Gothenburg, Sweden.

67. P Björntorp, P Berchtold, J Holm, B Larsson.The glucose uptake of human adipose tissue in obesity.Eur J Clin Invest. 1971 Sep;1(6):480-5.

68. A D Sniderman 1 , K Cianflone, L Summers, B Fielding, K Frayn.The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 pathway and regulation of postprandial metabolism.Proc Nutr Soc. 1997 Jul;56(2):703-12.

69. T Scantlebury 1 , M Maslowska, K Cianflone.Chylomicron-specific enhancement of 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 and precursor protein C3 production in differentiated human adipocytes.J Biol Chem. 1998 Aug 14;273(33):20903-9.

70. Kaori Minehira, Vincent Bettschart, Hubert Vidal, Nathalie Vega, Véronique Di Vetta, Valentine Rey, Philippe Schneiter, Luc Tappy.Effect of Carbohydrate Overfeeding on Whole Body and Adipose Tissue Metabolism in Humans.Obes Res. 2003 Sep;11(9):1096-103.

71. K Minehira 1 , N Vega, H Vidal, K Acheson, L Tappy.Effect of carbohydrate overfeeding on whole body macronutrient metabolism and expression of lipogenic enzymes in adipose tissue of lean and overweight humans.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4 Oct;28(10):1291-8.

72.K J Acheson, J P Flatt, E Jéquier.Glycogen synthesis versus lipogenesis after a 500 gram carbohydrate meal in man.Metabolism. 1982 Dec;31(12):1234-40.

73. R M McDevitt 1 , S J Bott, M Harding, W A Coward, L J Bluck, A M prentice.de novo lipogenesis during controlled overfeeding with sucrose or glucose in lean and obese women.Am J Clin Nutr. 2001 Dec;74(6):737-46.

74. A Strawford 1 , F Antelo, M Christiansen, M K Hellerstein.Adipose tissue triglyceride turnover, de novo lipogenesi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humans measured with 2H2O.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4 Apr;286(4):E577-88.

75. Hirsch J, Farquhar JW, Ahrens EH, Jr, et al: Studies of adipose tissue in man--a microtechnique for sampling and analysis. Am J Clin Nutr 8:499, 1960

76. Bj6rntorp P: Polyunsatuated fatty acids in man. Thesis.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12:52, 1960 (suppl)

77. Bey nen AC, Hermus RJJ, Hautvast JGAJ. A mathema tic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tty acid and composition of the diet and that of the adipose tissue in man〔J〕. Am J Clin Nutr, 1980, 33: 81.

78. Hunter DJ, Rimm EB, Sa cks FM, et al. Compa riso n of measures of fatty acid intake by subcutaneous fat aspirate ,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and diet records in a free-liv ing popula tio n of USmen〔 J〕. Am J Epidemi -ol , 1992, 135: 418.

79. Garland M, Sacks FM , Colditz GA,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dietary intake and adipose tissue composition of selected fatty acids in US women〔J〕. Am J Clin Nutr, 1998, 67: 25.

80. 满洪升 周光前 1 阮初雷 1.儿童皮下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及其与年龄和膳食的关系.Acta Nutrimenta Sinica , Mar. 2000, Vo l. 22 No. 1

81. 不同膳食脂肪酸对大鼠乳腺癌组织脂肪酸组成和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期刊-钛学术文献服务平台

82. C A Mattacks 1 , C M Pond.The effects of feeding suet-enriched chow on site-specific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riacylglycerol fatty acids in adipose tissue and its interactions in vitro with lymphoid cells.Br J Nutr. 1997 Apr;77(4):621-43.

83. Hahn P., Novak M. 1975. Development of brown and white adipose tissue. J. Lipid Res. 16: 79–91.


user avatar

这份回答是我今年五月份写的,看到这个命题我就写出来了,感觉很有意思也很有讨论价值,最近又火了,出现了不同的高赞回答,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攻击我了,说我借鉴别人的回答抄袭别人的,哈哈哈,无所谓,而至于回答的内容,我自己试过很多次了已经,去实验得出的答案,再按照教科书所写的是不会错的,关于专业的分析我也不想再说了,上海的天太冻手,能把回答看仔细都能看懂,有人能按照这个回答来配合运动减脂的,基本也瘦下来了,最近也在给几个打健美比赛的人指导饮食,而我也爱健身,对饮食的实验也进行过很多次,就这样!

提出质疑是好事,很正常,举报也是你们应有的权利,但是骂我我就搞不懂了!小辣鸡,你没有实力!

哦对,关于胰岛素的升高会抑制自身脂肪分解,国家给出的十二五护理专业就有这个内容,而糖会不会引起胰岛素升高可以自己试试。

还是那句话多试试,给自己两个月时间试试,不要听柳传志就骂司马南!这句话是送给骂人的人的,与其他人不要对号入座!


听从意见,预先总结:晚上吃完饭后比如八点,不再进食到第二天早上八点起床,起床后开始做有氧维持40分钟左右最好,心率控制在130左右,然后再吃饭,在节食减肥中效果最好!

——————————————————————————————

我今天这个回答火了一点点,我也很感谢各位的阅读,当然也有很多人提出有好的疑问,我也都耐心解答,也有一部分上来就说我误导别人,说出一套什么脂肪转换为脂肪,各种不知道在哪个健身平台学习的碳水论!


好你不服,那我就写的专业点,就写所谓的脂肪转换为脂肪:

十二指肠下段空肠上段是脂类消化产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少量的由短链和中链脂肪酸构成的三酰甘油经胆汁酸盐乳化后被直接吸收,在肠粘膜细胞内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通过门静脉进入血循环,而脂类消化后产生的长链脂肪酸2- 单酰甘油 溶血磷脂 胆固醇则被肠粘膜细胞吸收,在小肠黏膜细胞内,长链脂肪酸转变成脂酰辅酶,A(act like Coa),在光面内质网脂酰COA转移酶的催化下由ATP供给能量,一分子2-单酰甘油加上2分子脂酰在合成三酰甘油,在肠粘膜细胞中由单酰甘油合成三酰甘油的途径称为单酰甘油合成途径,合成的三酰甘油再与粗面内质网合成载脂蛋白B48 C AI 等,以及磷脂胆固醇结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

我想说我每一篇回答都很用心着,我一直觉得自己学的根本不够,以至于每次写完我都要翻书重新对照一边,你说我错了,请拿出足够有力地证据,不要一句我误导别人就没下文了!我这篇文章经得起翻阅书籍: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第九版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都能找到我写文章的出处,我承认我写的不好,不会排版,大家很难看懂,我也虚心认错了,我就不懂了以前不懂的事都是虚心请教,现在去科普知识的倒成了道歉者,误导者了!

—————————————————————————————————

呕心沥血写的字,再没人看我就不更新了,我只是不会排版,没时间插图,但是我是真想科普给大家!

本文2149字!

那我们真的了解脂肪么?

脂肪又叫甘油三酯

脂肪按照所含的碳链来分类为: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大多为长链脂肪酸!

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为每三个碳原子一个双键,这有什么作用呢?这会保护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被过度氧化!

除了甘油三酯,也就是脂肪,在体内含量较多的就是磷脂了,多在脑 神经 肝脏 含量最高!

脂肪在三大能量供给中属于产生能量最高的热源物质,一克脂肪在体内充分氧化可产生37.56千焦的热量相当于9千卡。脂肪是储存能量的弹药库,存在于皮下 腹腔 或者依附内脏上!

人对于脂肪的需求非常高,在发育 皮肤健康 毛细血管健康 精子形成 胆固醇代谢都需要脂肪提供。并且由于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对于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作用非常大。脂肪不传递热可以有效的防止身体热量挥发这也是动物为什么需要脂肪过冬了!

看了这么多脂肪的功能,你可能会想,也是哦脂肪并没有错,他对我们人体起到的作用太大了不可或缺的!那为什么脂肪不至胖呢?因为他摄入的少啊,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脂肪美食呢,现在人又那么挑剔都不愿意多吃脂肪,生怕吃成胖子,热量高不代表你吃脂肪就长脂肪啊,那碳水和糖我们再看看?

碳水化合物和糖?

碳水化合物就是糖啊,由碳 氢 氧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所以叫碳水化合物。那么又根据分子结构分为

单糖 由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组成

双糖 由蔗糖 乳糖 麦芽糖 海藻糖 山梨醇 甘露醇组成

寡糖 麦芽糊精组成

多糖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变性淀粉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果胶 亲水胶物质组成

这四种糖类除了非淀粉多糖外都可以被吸收,但是首先要转变为单糖,在人体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

1mol(摩尔)(1mol等于180克)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可以释放2840kj的能量,对于脂肪的37.56kj怎么对比?其中适当的能量约35%储存于atp,(有很多人又不运动,储存了也没啥用)

葡萄糖(以下称为碳水)在进入细胞后,比如饭后,在身体供氧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有氧氧化,生成CO2和H2O以供肝脏合成脂肪需要。


重点 !!! 重点!!! 重点!!!

(在饮食后大部分混合膳食经过消化吸收后主要以葡萄糖 氨基酸和CM的形式进入血液体内胰岛素开始升高,机体开始分解葡萄糖给予各个器官,没有被分解的葡萄糖一部分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在肝脏合成肝糖原或者合成肌糖原储存,那么最重要的一部分来了,还有一部分多的糖原在肝脏转换为丙酮酸 乙酰辅酶A 合成甘油三酯,运输到脂肪组织进行储存,你的脂肪就是这样来的 )


释放的能量又多,又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他肯定是元凶啊,相反脂肪功能又多又和蔼可亲,可不要嫌弃脂肪呢,在你的肚子上可是为了保护你呢!

另外想要减脂时有氧和无氧怎么选择,别人都是说做有氧吧,做无氧吧,为啥呢?我来告诉你!

无氧撸铁

肌肉中ATP含量很低,静态下约为4mmol/L你只要做运动,对吧比如撸铁肌肉收缩几秒钟就耗尽了,这个时候我们只要不缺氧,葡萄糖就会通过有氧氧化供能系统进行供能,但是时间太长久来不及满足撸铁短暂需求的,但是通过无氧氧化则可以迅速得到ATP,当机体缺氧或者做高剧烈运动局部流血不足时单糖就会通过无氧氧化来提供供能消耗了,所以你要是通过力量训练就进行大重量训练,维持每组训练不低于40秒的力量训练!

有氧运动

同理碳水的有氧氧化是糖分解的主要方式,通过电子传递链和磷酸氧化生成大量ATP,在有氧运动时,根据每个人摄入糖的标准不一样,就打个比方,比如前30分钟的跑步会进行糖的有氧氧化,后期当体内的碳水(各种单糖寡糖双糖分解为葡萄糖)被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机体还需要糖来提供能量进行跑步时,这时肝脏就会进行迅速动用糖原来供急需,因为动用脂肪太慢了,糖原主要储存肝和骨骼肌中。

所以跑步会消耗你今天所吸收后用不完的糖原,但是不会让你减肥,最多就是掉水分,空腹运动的话会直接动用肝糖原作为供能,因为没有外来糖原!




大重点!!!!!

在减少碳水摄入后身体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血糖素升高,身对于糖原分需求不高,(此时大部分血糖都在供应大脑),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进行运动比如快走 跑步 拳击消耗掉自身的肝糖原后,身体就开始脂肪动员了,肝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供应肌肉组织,释放脂肪酸供应机体工作!

那么以上只是小规模消耗脂肪,大规模来了。

在我们空腹期比如一到两天禁食,我们身体的肝糖原在禁食18小时后就耗光了,饥饿期导致血糖降低,血液中的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明显增加,胰岛素分泌降到最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就开始疯狂的脂肪分解了:

1.身体从葡萄糖氧化供能转变为脂肪氧化供能为主,因为脂肪分解的酮体和脂肪酸成为了身体的主要供能来源!

2.糖原耗尽后脂肪是最早被动员的能量物质,短期饥饿时脂肪酸和酮体同时为心肌骨骼肌和肾皮质提供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健美运动员要灌水,其实他们也不吃饭的后期,都是为了水份给身体短暂充饥和后期好挥发!

3.在饥饿时肌肉也会被分解,不过要比脂肪慢,所以禁食一天运动最佳,不可长期禁食!

所以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和能量提供组织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许多呢!!

觉得写的还行给个赞吧,给孩子个动力吧!

user avatar

三句话可以说明白的事情,我就不和你扯犊子了。

第一句:脂肪吃多了会滑肠,什么叫滑肠就是拉肚子,你难道没有经历过拉完肚子以后水上一层油花吗?脂肪是可以排出体外的,如果你真吃多了的话。

第二句:你吃了糖是不能排除体外了,如果排出去了,那叫糖尿病。

第三局:碳水进入身体转化成葡萄糖,也是不能排出体外的,如果排出了,叫糖尿病。

排不出去会变成什么呢?

明白了吗?

user avatar

胃口大的话,其实无论吃碳水还是糖或者油,都会长胖,这点必须先说清楚。


其次,在胃口不大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饮食是以碳水为主。

像面条这种几乎两顿就有一顿吃(南方对应的就是米线,米粉)的主餐,其实非常不健康。

常吃的兰州拉面,油泼面,红烧牛肉面,你可以看看里面的菜,肉和主食的比例。

南方就想想江西炒米粉,桂林米粉,贵州米粉,汤河粉里面的菜和米粉比例。

北方基本上都是放两片小油菜,南方稍好一点,可能放四片小油菜。

但这也就是一顿饭98%主食和99%主食的区别。菜肉和主食的比例在现实生活中太不均衡了。

吃两口大碗宽面,撒上油辣子,确实爽,但一吃下去,全是热量。


北方人除了面条,各种面食也相当爱吃。超市里刚烫出来的大饼,咸香四溢,抓着烫手,就是不配任何菜,吃起来都香的要命。

煎饼果子是面皮里面配炸面皮,这主食比例都爆了,新疆人爱吃烤馕,西北人吃肉夹馍,东北人吃烧饼夹肉,河北人吃驴肉火烧,就看看大家有人吃蔬菜不?

南方确实好一点,不过我在叉烧饭,烧鸭饭,海南鸡饭,肠粉里也找不到几根菜。

如果去吃洋快餐,除了汉堡里还有片菜叶,炸鸡,薯条,冰淇淋,连绿色都见不着。

现在中国人饮食里面主食的比例太高了,菜的比例太小了。

碳水占中国人的生活比重太大了,以前穷得吃不上饭的时候,多吃主食补充热量免得饥饿也就罢了,现在饮食丰富,还照着以前的习惯,我们人人都得饮食不平衡。

至于糖,只要你吃现代零食,根本避不开,几乎所有的零食都放糖,包括那些你认为不是以甜为主的零食。

而且我自己做饭,学习大厨视频,我才知道原来菜里放糖是常规操作,红烧要放糖炒,川菜提鲜也放糖,鱼香汁,宫保汁都是几十克的呼呼往里放,东北菜锅包肉也放糖,淮扬菜东坡肉啥的就更不用说了。

零食全是糖,正餐里全是隐藏的糖,这也就罢了,新时代还有两大饮料杀器:

肥宅快乐水和奶茶。

男的几乎没有不喝碳酸饮料的,女性几乎没有不喝奶茶的。

可乐里有多少糖我们就不说了,奶茶那都不是放糖了,直接灌葡萄糖浆,比糖还狠。


所以说真的,无论是胖不胖,现代中国人的饮食在物质极大丰富,仍偏重主食的饮食习惯,以及商家为了金钱而加糖满足买家口腹之欲的情况下,过量碳水和糖确实是健康的重大隐患。

(但此贴仍没阻挡我中午吃了一碗炸酱面加肥宅快乐水,一点蔬菜都没吃。)

user avatar

因为脂肪不会吃很多,而碳水很容易吃多呀~

脂肪多了就腻了,但碳水不是,碳水多好吃啊,尤其充斥着我们生活的精致碳水。

跟巨人比,我们都不高,是因为这个标准本身就是错的。

每天吃的食物中,身体所需的热量50%是来自碳水的,按平均一天需要2000大卡来算,1000大卡来自碳水,一克碳水提供4大卡的热量,那就是250克,也就是半斤,分作三餐,一餐7/80克,也就一两多一点,如果没有大量的体力消耗,一顿三碗米饭哪里不多?一天下来超标稳稳的,过多的碳水在血液中会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馒头米饭,是生活中最大的隐形糖。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零食甜品薯片奶茶螺蛳粉,哪哪儿都有碳水,这么好吃,实在是控制不住啊~啊~啊~

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碳水是最快的,所以吃完碳水会迅速有满足感,但与此同时,快速升高的血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快速下降,于是人就会更想吃甜食。长此以往,血糖的问题就会日益严重。

而脂肪的消化吸收是最慢的,所以最饱腹,血糖缓慢上升,也会缓慢下降。

所以,人对碳水的欲望是随处可见的,你不会看到谁有“油瘾”,却常常看到有人有“糖瘾”,无比想吃高碳水的食物,每天必喝奶茶,每天必吃精米白面,反而就是因为太多太喜欢太习惯了,就只关注到看见就烦的油腻腻的食物。

其实这种糖瘾的表现,与长期饮食高碳水有直接关系,调整一下饮食结构会有帮助。吃对了,戒糖其实很简单。

另外,肥胖也是我们身体脂肪代谢异常的信号。肝脏是身体代谢中心,肝脏功能正常是非常基础的,除了碳水过量之外,饮食缺乏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熬夜、药物等等都会造成肝脏损伤,尤其是长期的碳水过量。肝脏损伤,肝脏的脂肪代谢就会出问题。

所以,要对肥胖有个全面的认识。

正确的饮食是保护肝脏正常代谢最基础的一点。所以要学习呀~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减肥的常见误解。虽然脂肪的热量密度确实比碳水化合物和糖更高(每克脂肪约9大卡,而碳水化合物和糖每克约4大卡),但认为脂肪才是长胖的唯一“元凶”是片面的。事实上,碳水化合物和糖在现代饮食中之所以被认为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更多地是与它们对人体代谢的影响、容易摄入过量以.............
  • 回答
    在宇宙的熔炉中,恒星是真正的炼金大师,它们不懈地将轻元素锻造成更重的元素,为宇宙的丰富多彩提供了物质基础。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恒星内部核心的核聚变过程,特别是关于氦、锂、铍和硼的命运。让我们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氦:通往碳和氧的基石恒星内部最普遍的聚变过程是氢聚变成氦。这个过程在所有类型的恒星中都会发生.............
  • 回答
    2021年提出“碳中和”目标,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事实、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吁以及国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这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重要决策。要详细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最根本原因)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 自20.............
  • 回答
    碳:生命之基石,为何是它,而非它?浩瀚宇宙中,生命的出现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而在这奇迹的背后,一个看似普通的元素——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什么是碳?为什么不是硅、硫,或是其他更丰富的元素,来构建我们所知的生命?这背后隐藏着碳独特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与宇宙物质丰度和环境条件巧妙的契合。碳的“特权.............
  • 回答
    你问得这个问题,好多人都关心!吃点好吃的,特别是甜甜糯糯的,确实让人心情一下子上去了,这背后可不只是“嘴馋”这么简单,而是咱身体里上演的一场精彩的化学反应。首先,得说说大脑里的“快乐信号”。咱们吃到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特别是精制过的,比如白米饭、面包、蛋糕之类的,它们在身体里会很快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新闻、政策和公众讨论中,听起来好像有点高大上,甚至有点虚无缥缈。但说白了,它其实描绘了一个我们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一个对地球更友好的状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家里的电费单。我们用电就要付钱,但如果我们想办法减少用电,比如关掉不用的灯,或者买个更省电.............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人传统上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并没有导致普遍发胖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如果粗暴地将“多碳水”与“发胖”直接挂钩,就忽略了饮食整体的复杂性以及身体的代谢机制。首先,我们得先明确“碳水化合物饮食”在国人传统饮食中的具体表现。这里说的碳水化合物,更多是指 米饭.............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最近几年是不是听得特别多?感觉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是国家、企业才操心的大事。但其实,它和我们每个人,都绑得可紧啦。碳中和,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碳中和就像是给地球算一笔“碳账”。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₂),就像是往地球这个大账户里存钱一样,越存越多,地球的.............
  • 回答
    嘿,想增肌?那碳水化合物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好多人提起增肌,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就是蛋白质,但实际上,碳水化合物扮演的角色可比你想象的重要得多。别把它当成是单纯让你长胖的元凶,在增肌这件事上,它可是实打实的“燃料”和“帮手”。1. 给你充沛的能量,让你练得更狠你举铁的时候,身体里最直接、最高效的.............
  • 回答
    谈到自行车坐垫的轨道材质,钛轨和碳轨是两种非常常见的选择,它们各自的特性和给骑行体验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在细节之处见真章。首先,咱们来说说钛轨坐垫。钛,顾名思义,是一种金属,而且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金属。它的密度相对较低,但强度却很高,这使得钛轨坐垫在重量上能够做得比一般的钢轨坐垫更轻巧,但又不像碳纤维.............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关于营养和身体状况的一些普遍认知误区。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关键点:“中国人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大多数中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推荐摄入量。如果说在某些特定群体或历史时期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
  • 回答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庄重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看似简洁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分量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伐。首先,这个承诺表明中国 坚定了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路线。在.............
  • 回答
    苹果公司宣布要在 2030 年实现 100% 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无疑是科技巨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个承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目标,它意味着苹果将从生产制造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刻地审视并大幅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碳排放影响。要理解这个承诺的含义,.............
  • 回答
    .......
  • 回答
    泉州“东方之星”碳九泄漏事故:一场揪心事故背后的化工安全拷问2018年11月4日,福建泉州肖厝港,一阵刺鼻的油腥味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泉州石化”)的“东方之星”号油轮在卸载碳九芳烃(俗称“九〇油”)时发生泄漏,大量油污涌入肖厝港,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给当.............
  • 回答
    福建泉州泉港东港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的近7吨碳九(C9)泄漏事件,无疑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一起工业事故,更是一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潜在影响的公共事件。首先,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碳九,学名壬烷,是一类含有九个碳原子的烃类混合物,其中包含芳香烃成分。这类物质具.............
  • 回答
    你戒了精制碳水,身体一准儿跟闹革命似的,一阵儿兵荒马乱,然后才能慢慢“安定下来”。这过程吧,说实话,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但好处也确实有。我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有个心理准备。刚开始,有点“失落感”——身体在喊“没吃的了!”你一下子把米饭、面条、馒头、白面包、蛋糕、饼干这些家伙请出去了,身体最直接的反应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