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什么是“碳中和”?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新闻、政策和公众讨论中,听起来好像有点高大上,甚至有点虚无缥缈。但说白了,它其实描绘了一个我们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一个对地球更友好的状态。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家里的电费单。我们用电就要付钱,但如果我们想办法减少用电,比如关掉不用的灯,或者买个更省电的电器,我们的电费就会降下来。碳中和有点类似,只不过这里的“电费”是我们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这个“电费”降到最低,最好是零。

那么,到底什么是“碳中和”呢?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方式,将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获等方式吸收的温室气体量相抵消,最终达到净零排放。

听起来还是有点抽象?我们一步步拆解:

1. 温室气体排放:我们每天都在制造“碳足迹”

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所有活动,几乎都在排放温室气体。最主要的就是二氧化碳(CO2),但还有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等。这些气体能让地球变得像温室一样温暖,过多就会导致全球变暖,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等。

我们怎么排放的?
能源消耗: 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来发电、开车、取暖,这是最大的排放源。
工业生产: 很多工业过程,比如水泥生产、钢铁冶炼,都会直接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农业活动: 畜牧业(牛羊打嗝和排泄物)会产生甲烷,化肥的使用会产生氧化亚氮。
土地利用变化: 砍伐森林(森林是天然的碳汇,能吸收二氧化碳)、开垦土地,都会释放储存的碳。
交通运输: 汽车、飞机、火车等都需要燃烧燃料。
生活垃圾处理: 垃圾填埋会产生甲烷。

所以,我们的“碳足迹”无处不在,从你今天早上开车上班,到晚上开着空调睡觉,都在留下痕迹。

2. 吸收温室气体:地球的“吸尘器”

既然我们一直在排放,那怎么才能“抵消”呢?这就需要依靠那些能够吸收温室气体的自然过程或技术。

自然碳汇:
森林: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碳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木材、叶子、根系)。所以,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就是非常有效的碳吸收方式。
海洋: 海洋是巨大的碳汇,能吸收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但海水吸收过多二氧化碳,也会导致海洋酸化,这对海洋生物是个威胁。
土壤: 健康的土壤也能储存碳。

技术碳汇(碳捕获和储存/利用):
碳捕获(CCUS): 这是一项技术,可以从工业排放源(比如发电厂的烟囱)或者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然后将它封存到地下深处的地质构造中(CCS),或者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CCU),比如用于生产燃料、化学品或建筑材料。

3. “净零排放”:最终目标

“碳中和”说的就是,我们所有的排放(正排放)要等于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和抵消的排放(负排放),最终的净排放量为零。

想象一下一个天平,一边是我们的排放量,另一边是我们的吸收量。当两边平衡时,我们就达到了碳中和。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天平的重量需要尽量轻,意味着我们总的排放量要被最大程度地减少。

为什么碳中和如此重要?

1. 应对气候变化: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是灾难性的,碳中和是减缓甚至扭转这一趋势的关键手段。
2. 可持续发展: 走向碳中和意味着要转型,发展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循环经济,这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3. 国际责任: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承诺,也是负责任大国的体现。
4. 保障未来: 我们的子孙后代需要一个宜居的地球,碳中和就是我们为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碳中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转型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 制定政策、设定目标、提供激励、加强监管。
企业: 调整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效、研发低碳技术、披露碳排放信息。
个人: 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少开车、多坐公交、节约用电、减少浪费等等。

所以,“碳中和”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是我们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必须付诸行动的蓝图。它要求我们深刻反思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积极寻求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政策和技术的挑战,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列强用来阻止穷国搞工业化的手段。

即便最初科学家提议减碳是为了环保,可一旦它上升到政治高度,就必然会成为大国强权压制其他国家发展的工具

自工业革命以来,所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力崛起。

而目前已经上车的国家都迫切的想关门,让穷国永远都无法完成工业化。

减少碳排放,从不是单纯的环保

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开始,碳中和就变成了扼杀后发国家的利器。

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通过清洁能源、碳捕捉、降低生产耗能、碳税等手段,完全可以做到本国的碳中和乃至负碳

但穷国没有完成工业化,根本不具备相关技术和充足的资本,注定落后。

基本上就扼杀了落后国家的工业化之路,整个世界就会彻底陷入“阶层固化”。

发达国家可以用“碳积分”收割落后国家,这比用美元收割全世界还要厉害。

想发展工业品出口积累资本,要面临高额的碳税,以及来自全球的政治压力。

以后穷国再也不可能靠工业化翻身了

不要看今年联合国大会上列强都慷慨激昂的要求环保,本质上都是自私的。

所有发达国家最迟在2050年完成碳中和,连巴西都被逼迫承诺2050年——巴西以后就只能沉沦底层,永世不能翻身。

目前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只有两个国家:

不丹苏里南。等未来全球实现碳中和,所有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会像这两个国家一样,彻底陷入永恒的贫穷。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保护地球的大义上

目前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的国家,以后都不可能再出现突破性的发展了。

而亚洲这些「新兴国家」,如果领导人在这几年不能拼尽一切抓住末班车....

他们的子孙后代会恨这些人一辈子的

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除了极少数个别的幸运儿,以后都别想翻身的事了。

非洲以后永远是资源产地和倾销市场,就连想出卖劳动力都很困难——在未来高额的碳关税下,去穷国建厂会亏本。

2030年之前就是末班车,不能在这条死线之前完成工业化,就只能等死了。

非洲显然没希望了,拉丁美洲....估计现在的外资组装厂以后也肯定保不住。

随着全球减排环保的推进,目前主流的石油出口国如果不能转型成功,未来也会异常艰难——毕竟化工也搞材料替代。

碳中和,就是要颠覆工业革命300年以来的发展方式,彻底挡住后发国家。

现在不能上车的国家,就没有以后了

欧洲全力推进碳中和就是要赶尽杀绝。

美国、中国和其他的工业国如果不想以后彻底沦落,就必须咬牙死死跟住。

印度,按目前情况估计很难再跟上了。

等到本世纪后期,全球的先进国普遍都完成了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落后国家的高排放产业就不可能再发展起来。

赚不到第一桶金,怎么能搞产业升级?

而要追赶先进国所需要的高昂成本....估计要好几代国民忍饥挨饿才能做到。

那空前的社会矛盾,只要被其他国家在外部稍微用力,立刻就会彻底引爆。


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穷国翻身的奇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新闻、政策和公众讨论中,听起来好像有点高大上,甚至有点虚无缥缈。但说白了,它其实描绘了一个我们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一个对地球更友好的状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家里的电费单。我们用电就要付钱,但如果我们想办法减少用电,比如关掉不用的灯,或者买个更省电.............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科研”和“如何写论文”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您阅读了多篇论文之后,对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想要进一步实践。我们从两个核心问题来展开: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是科研?简单来说,科研(Scientific Research)是一种系统性、有目的的活动,旨.............
  • 回答
    “人间烟火气”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和生活气息的词汇,它并非一个严格定义的学术概念,而是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来传达一种温暖、真实、有生命力的感受。简单来说,“人间烟火气”就是生活中那些最真实、最朴素、最能触动人心的烟火、气味、声音、色彩和人情味的总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概念:.............
  • 回答
    民主是一个复杂且意义深远的概念,它植根于古希腊语,意为“人民的统治”(demos指人民,kratos指统治)。要详细理解民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 到底什么是民主?从最核心的定义来说,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强调和保障人民的最高统治权,即主权在民。 这意味着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
  • 回答
    “小粉红”是中国网络上对一群年轻的、对中国政府和国家表现出强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的网民的称呼。这个词的起源和含义都比较复杂,并且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带有褒贬不一的色彩。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小粉红”这个概念:1. 起源与词义演变: 早期与“粉红”: “粉红”这个词本身在中国网络上最早可能.............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精酿啤酒”,保证让你听完之后,对它有个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哪个罐子里倒出来就能叫的。首先,咱得把“精酿”这个词拆开来理解。“精”,顾名思义,就是精致、精细、讲究。“酿”,就是酿造,这是啤酒的根。所以,“精酿啤酒”最核心的含义,就是指那些在酿造过程中.............
  • 回答
    犬儒主义,这个词听起来多少有点儿让人皱眉,好像和那些整天唉声叹气、抱怨世界的人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犬儒主义的起源和核心思想,跟我们今天脑子里那些负面印象,可能差得还挺远的。要说清楚犬儒主义,咱们得先回到古希腊。那个时候,有一个叫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的人,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斯泰.............
  • 回答
    “医德”这个词,听起来挺神圣,但要真说清楚,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完的。它不是一套僵化的规章制度,更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融汇在医生行医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品质、一种行为准则,一种对生命、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和责任感。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医生职业的灵魂。有了它,医生才能在面对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时,保持一份冷静.............
  • 回答
    这“帝王术”,说白了,就是治国方略,一套让君王能够稳坐江山、功成名就的智慧。别看名字听起来有点虚,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得顾及到。你想想,一个君王,手底下管着成千上万的人,国土也大得很,这可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就能成的。帝王术就是教君王怎么才能把这些零散的力量拧成一股.............
  • 回答
    “开篇只写主角”这说法,说白了,就是在故事的开头,把绝大多数甚至全部的笔墨都集中在主角身上,通过主角的视角、行为、情感来展开故事,同时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认识和了解这个核心人物。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舞台。一般的舞台剧,可能在开场的时候,灯光会同时打在几个关键演员身上,交代一下背景,介绍一下人物关系。.............
  • 回答
    阴阳五行,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迷信,而是咱们老祖宗一套观察世界、理解万物的方式。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解锁自然界和我们自身很多内在的联系。一、 阴阳:世界的基本二元对立与统一先说说这“阴阳”。你别光想着“男人是阳,女人是阴”这么简单。阴阳,其实是中国哲学里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用来描述世界上所有事物.............
  • 回答
    女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关注女性权益、争取性别平等的思想和运动。它不是要“女尊男卑”,也不是要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而是希望女性能够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机会和尊重,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女权主义的核心诉求可以概括为: 政治权利平等: 比如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投票权,以及在政治决策中拥.............
  • 回答
    “满眼都是一个人”,这句话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的。它是一种极致的、深刻的、甚至是有点偏执的情感状态,形容一个人在看东西、思考问题、甚至在做梦的时候,脑子里、心里、眼睛里,都只剩下那一个特定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想象一下,你走在热闹的街头,身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你的目光,就像被一束看不见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reduced form”和“structural form”这两个概念,它们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建模领域里非常常见。别看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理解了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和联系,就能豁然开朗了。 什么是 Structural Form?你可以把 structural f.............
  • 回答
    爱国,这个词听起来很大,但仔细想想,它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使命,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爱国,首先是对这片土地最直接、最朴素的情感。 你看,生养你的父母,他们是谁?你成长的家乡,它在哪里?那些你每天走过的街道,呼吸的空气,看到的风景,构成了一个.............
  • 回答
    无神论,说白了,就是不相信有神。这听起来简单,但背后其实有很多细微之处和不同的理解。它不是一个单一、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关于“神”这个概念的立场。核心观点:不相信神的存在最直接也最普遍的理解是,无神论者不相信存在任何超自然的存在,包括但不限于上帝、神明、灵魂、来世等等。他们认为,这些概念没有足够的证.............
  • 回答
    “地雷女”这个词啊,最近在网络上可真是火得不行,但说实话,它并不是一个特别正式的词汇,更像是一种民间或者说是群体内部的自嘲、戏谑,甚至有点“黑话”的感觉。它出现的背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社交的普及,大家更容易观察到并给不同人群贴上各种标签。到底什么是“地雷女”?简单来说,“地雷女”可以理解为那些行.............
  • 回答
    你对“中场节拍器”的理解,已经抓到了核心精髓!它确实扮演着一个比赛节奏的“调控者”和“发动机”的角色。不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聊聊这个概念,把它讲得更透彻,更有画面感。中场节拍器,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中场位置上,拥有极强控球、传球和组织能力的球员。 他们的存在,就像乐队里的鼓手或者指挥一样,虽然不一定是.............
  • 回答
    文学天赋,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点神秘和诗意。它不是某种可以精确测量、可以像尺子一样量长度的物理属性,也不是一种可以像化学方程式一样解析成分的物质。它更像是一种深植于一个人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某种能力,一种对文字、对情感、对世界有着格外敏锐和深刻理解的禀赋。很多人会把文学天赋简单地理解为“会写好文章”.............
  • 回答
    LOMO,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种“不完美”但充满个性的摄影风格,还有围绕它形成的一套玩法和态度。咱们先从它最核心的“LOMO相机”说起。你可能见过那些五颜六色、造型有点怪怪的小相机,很多就是LOMO相机。它们跟咱现在智能手机拍出来的清晰、锐利、细节满满的照片完全不一样。LOMO相机拍出来的照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