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什么?

回答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庄重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看似简洁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分量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伐。

首先,这个承诺表明中国 坚定了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路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环境代价。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高耗能的工业化进程,都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这次碳中和的目标,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将不再走粗放式增长的老路,而是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转向一种更加可持续、更加绿色、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模式。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将由资源消耗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由高碳排放型转向低碳清洁型。

其次,这 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产生了重塑性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中国能够做出这样的承诺,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这意味着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正在积极承担起与其经济体量相匹配的责任。这无疑会 提振全球气候治理的士气和信心,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鼓励它们进一步提高减排目标,并可能推动全球形成更强大的气候行动合力。此前,国际社会一直在关注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这份承诺有效地回应了这份关切,也为全球气候谈判注入了新的动力。

再者,实现碳中和是一个 系统性的、艰巨的转型工程。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靠某项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中国在 能源结构上进行颠覆性的调整。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并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依赖。同时,还需要在 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进行深度脱碳。例如,推动工业领域的绿色化改造,发展低碳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等等。此外, 科技创新 将成为驱动这场转型的核心力量。诸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氢能技术、储能技术等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都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同时,这个目标也对 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碳中和不是单纯的“减排”,而是在零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意味着中国要探索 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模式。例如,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服务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过程将伴随着巨大的投资和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中国而言,实现碳中和是一场 “自我革命”。它意味着要克服诸多现实困难,例如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期经济波动、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转型等。这需要政府顶层设计、市场机制的引导、企业责任的落实,以及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总而言之,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不仅仅是一个外交宣言,更是一个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宣示。它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舞台上扮演着更加积极、更加负责任的角色,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向一个全新的、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时代。这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业结构以及国际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一项需要中国付出巨大努力,同时也具有巨大潜力的宏伟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目标

在众多的震惊体媒体中,这个看似平淡的新闻背后才是真正的震惊,而且后面再加十个惊叹号。碳中和这个承诺太重了,重到作为一个从业者的我,在近期内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在远期,则不仅仅看实力,还要看运气了。

个人观点就是:

我们的这个承诺,可谓雄心万丈,技术难度极大,挑战极高。个人感觉太激进了。

各位答主绝大多数都是雄心万丈,但是我是一个负能量的人,我一方面为我国的巨大决心感到自豪,然而更多的是感到担忧。担忧我们如果真的尽全力完成这个难以实现的目标,最后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或者沉重的国际声誉代价。

我国能源体量之巨大,可能一般人没有什么概念。这张图就是历史上主要几个大国的能源消费量[1]

在2019年度有几个数字:

  • 中国年度能源消费量141.7EJ,其中煤炭81.7EJ
  • 欧洲年度能源消费量83.8EJ,其中煤炭11.35EJ
  • 北美年度能源消费量116.6EJ,其中煤炭12.4EJ

如果这些数字不能让你感觉到压力,我只能说你太不敏感了。如果我们单看煤炭,中国的消费量超出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我们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腾飞基本上是同步的。大量的能源、尤其是大量的廉价但是高碳能源(煤)支撑起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并且直到今天,这个情况还是如此。我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全产业链体系,基建能力,都是直接建筑在能源消耗、也是建立在碳排放的基础之上的。

2、减排与发展的矛盾,有办法吗?

中国这种体量的制造业大国,不太可能只去搞高端的。大规模的中低端工业是金字塔的底座。我们的产品之所以有竞争力,现在早已经不是靠人力成本、血汗工厂的模式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人力成本已经拼不过很多国家了,哪怕是996都不行),而是国内发达的供应链和完备的全产业能力这个庞大的金字塔底座,就意味着我们的能源消费体量不可能大规模下降。除非我们愿意牺牲我们的经济发展。

我们当然不想在经济上付出太过惨重的代价。那么我们剩下的,就是在我们未来还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耗中,尽量地优化能源的结构。包括:

  1. 增加能量利用效率,让同样的能源产出更多的GDP;
  2. 增加可再生能源、核能的比例,让同样的能源付出更少的碳排放;
  3. 同步增加减碳措施,如植树;
  4. 碰运气,期望能源行业产生惊天革命,例如无线输电、受控核聚变等技术的产业化;
  5. 最后也是最无可奈何的办法,碳捕集与封存。

3、隔靴搔痒的节能增效

我们先看上面第一条,也就是节能增效。我们必须说,节能减排利在千秋,但是它的潜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它可以改善,但是不能产生扭转性的作用。现在我国的火电技术基本上已经站在世界的巅峰了,各种高参数机组的示范、以及更高参数机组的规划,让发电效率增加到40%以上。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00MW以上机组的供电效率大约是307标煤/kwh[2],基本上接近40%了 - 当然这是大型电企的数据,实际并没有这么高,大约是320gce/kwh(中国能源报[3]),大约供电效率是38%。

下一代接近50%的超高参数机组也在研究当中,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技术从研发、示范、到推广,一般至少需要5年以上,然后再完成现有机组的比较显著的更新换代,那更得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要知道,山西省从2012年到2018年,发电效率从35%上升到38%[4],平均每年提升半个百分点。那么,如果要把我们现在的发电效率再提高10%,达到48%,大约需要20年时间。可距离我们承诺的峰值只有十年时间了。

然而,提升的效率不足以补偿火电机组的增加。也就是说,用煤效率虽然增加了,但是用煤量却是在不断上升的。12年到18年发电效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不到10%),但是用火电机组却增加了40%。

更何况,煤炭只是占据我们能源结构的57%,另外两个大头,油气,它们的提升潜力却已经没有多少了。

所以,要想在2030达到顶峰,增效是不够的,还要减少煤油气等能源的用量。然而这个任务极其艰巨。在我看来,没法期望它能够降低碳排放,能够维持就已经很好了。

4、可再生能源的痛点

那么可再生能源呢?下面这个图显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增长率,增长势头迅猛,未来可期。

但是可再生能源现在的迅猛增长的前提条件是,它们的占比比较低,总量较小。BP能源年鉴显示,中国2019年能源消费分布如下:


因为体量较小,现在它的高速发展就有很多优势,比如说现在国家补贴还有可能。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

2020年9月新纳入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30.1万千瓦。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累计纳入2020年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为527.4万千瓦[5]

再比如说,可再生能源的难以消纳,在体量较小的时候,影响并不严重,所以还不是大问题。

但是,如果想要它继续增长,达到相当显著的比例,那么很多瓶颈就会显露出来。比如说那时国家补贴就不可能了,需要拼成本 - 请注意,能源成本决定了我们整个国家制造业的成本,而不仅仅是你作为终端用户多付几毛钱电费的事情。

更大的瓶颈在于,可再生能源需要电网有一个基础电力容量来消纳

关于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这里先放一张大名鼎鼎的图,这张图来自美国加州电网每年3月1日的电网净负荷[6](总负荷-风电光伏出力,也即是除去可再生能源电网需要用传统能源额外补充的部分)。

因为用电高峰是每天晚上6:00PM-12:00AM,以及清晨6:00am-9:00am。但是可再生能源在这个时间段却罢工了(因为夜间没有太阳,风也小)。所以说可再生能源在我们急需用电的时候一点忙都帮不上

中午是用电低谷,但是可再生能源的出力却恰恰相反,它在中午用电低谷的时候出力最大。也就是说,本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降低我们的电厂运转,以便减少电力输出(请注意,低负荷运转对电厂也是不利的工况),你却源源不断地输出。所以你输出越多,电厂就越讨厌你,因为你加重了电厂调峰的难度。

最要命的是在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人们陆续回家,然后电力需求高峰就到来了。可是现在,光伏的发电能力却迅速歇菜了。这时候电厂就只好把自己的出力从很低的低谷迅速提升到高峰,有可能在一两个小时内提升一倍。这事实上严重影响了电厂的效率。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2年,当可再生能源占比很小的时候,电力的曲线相对比较平稳。但是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逐年增加,这个曲线就越来越陡,调峰难度越来越大。整个形状就像一只鸭子一样,所以这个曲线就以“鸭子曲线”而闻名。

这条曲线,就非常形象地把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困难和储能技术的迫切性表示出来了。

因为我需要用电的时候你没有,所以原来我需要配备的传统机组现在一点都不能少。我不需要用电的时候你反倒供电,我不得不保留下来的机组,还得被迫一半的时间在恶劣的低负荷工况运行。

另请注意,美国调峰很大程度上是靠天然气的,美国天然气按等量能源算,并不比我们的煤炭贵多少。天然说开就开,说停就停。而我们只能靠煤。煤电的负荷调整可就麻烦多了。

从现在的情形看,最低最低也需要大约60%左右的传统能源,才有可能消纳掉可再生能源。也就是说,等可再生能源达到40%的时候,如果现有技术没有突破,它就大概到头了。那么现有技术需要什么突破呢?

5、电网消纳的困难

一个是智能电网。这个可以增加电网的消纳能力。并且如果配合将来的电动车,可以用电动车的负荷来成为移动的调峰站。甚至,我这里瞎想一下,电动车不但可以在波谷充电,也有可能在用电高峰放电,这样一来每个电动车都是潜在的调峰电站了。当然,这对电网的能力要求极高,还有各种用户、市场、汽车等方面的复杂情况。

根本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廉价的大规模储能技术。这个就现在看,我暂时还看不到什么希望。要么容量有限(例如抽水储能),要么成本太高(电池储能、氢储能等)。我们可能真的需要期待一次技术革命,那种真正的革命,才能解决廉价大规模储能的问题。而这可能只是可遇不可求的希望。

还有一种可能的方向,就是分布式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是一种碳中和的能源,但是,它利用极难。先不说它利用本身效率低,成本高,光是一个供应链就难以解决。生物质分布及其分散,收购、运输都是问题,并且来源也不稳定。可能只有分布式利用才有可能有出路。但是分布式利用,就更加带来了成本、环境、电网等问题。并且,生物质总量其实也不多,全国每年的可收集秸秆总量不过才8亿吨而已,换算成能量也就是煤炭的5%左右,基本上没有什么决定性作用。

可能还是期望核能更靠谱一点。但是似乎有答主指出,中国的铀储量很低。

总而言之,通过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我拍脑袋估计,我们尽全力的话,有可能在能源消费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做到减排一半左右吧。

有答主提到新能源车。请注意新能源车所用的能源,不论是电、天然气、还是氢气,都是二次能源,它们本身也都是用CO2换来的。对纯电动车来说,鉴于我国的火电主体地位,烧电就等于烧煤。虽然电动车效率要更高一些,但是煤的碳排放也远高于油。算下来,它的碳排放和内燃机车并没有明显优势。现阶段混动才能有效地降低碳排放 - 通过大幅提高汽车的效率。只有在未来我国电力系统中煤电比例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纯电车才有可能减排。当然,除去碳排放,纯电对污染物排放是有利的。

6、植树那些事儿

那么植树呢?大家请注意一点,植树减碳,仅仅在树木的成长期才有意义。树木的成熟期是不减碳的。想要减碳,必须不停地植树 - 因为新植的树才能为碳减排做出贡献。如果我们把成树砍伐下来给新树腾地儿,砍下的树木当做生物质利用,那么植树的减排作用就没有了 - 它最多做到不增排,做不到碳减排。

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碳排放的数量级有多大。现在大约是每年100亿吨的数量级。就像我说的,种树只有在成长期才能有碳减排作用,成熟期是碳中和的。我国政府门户网站上说[7]

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全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

也就是说,过去40年,我们新增的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约30亿方。我们按照树木含水量50%,密度约等于1。那么这30亿方约等于15亿吨的干树木。一般而言生物质含碳量40%左右,也就是说这些树木的固碳6亿吨,核算成CO2总共22亿吨。平均下来大约每年植树的CO2减排不过是5500万吨而已。这和我们年排放量相比,是个几乎可以忽略的数字。并且我们现在的森林覆盖率18.21%,要想靠植树固碳,这个数量级算下来,想靠植树减排,中国没有那么大的地儿来种这么多树

7、笔者深感悲观的碳捕集

这种成本高昂,环境风险巨大,并且地质容量不确定的方法,我是深恶痛绝的。

碳捕集首先直接增加的成本大概是40~60美元/吨二氧化碳。这是一个可以直接把电厂和化工厂杀死的成本。所以碳捕集这些年大家喊得凶,没有人真的做。除非出现革命性的技术改进,个人认为碳捕集是一条完全没有前途的道路。

其次,捕集之后的封存。这个不是说封存就封存的,对地质空间有要求。并且,封存后万一泄露怎么办?这种生态灾难是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承受的。这种风险,如果没有前期几十年的示范,贸然就推广,谁敢承担?但是我们到现在为止,只有了了几个小型的示范工程,在示范工作上可以说还没有起步。

再次,最近不再说CCS(碳捕集与封存),而是说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就是因为大家对封存感到绝望,开始找直接利用的路线。但是,但凡有一点热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直接利用,基本上都是伪概念。因为二氧化碳是化学能利用的“基态”。一旦生成二氧化碳,想要重新利用它,都需要给它能量。能量哪里来的?它本来就是靠二氧化碳换来的啊。如果我们用无碳能量来利用二氧化碳,为何我们就不能直接利用这些无碳能源,从而少排放二氧化碳呢?

8、说一下氢能。

氢能最近很火,但是也是前路艰难。我们不说终端用户的情况。氢能的基本逻辑是,可再生能源不是波动大、难以利用吗?我用它电解水好啦。产生的氢气不就可以利用了吗?这其实是把氢能当作是一种能源中介,它把很难用的能量变得可以用了。

但是,可再生能源难用,难在哪儿呢?难在电难以储存。氢气呢?氢气的储存比电要好那么一点点。可是也是大难题啊。尤其是,你产氢的地方是偏远的风电光伏场,用氢的地方可是在几百公里之外。除了储存,还有运输的问题。运输的难度更大。一旦加上储运环节,氢气的成本像做了火箭一般飙升啊。

还有一条典型思路,就是就地把氢气转化掉。比如说和CO2合成甲醇。然后把甲醇运输出去当燃料。甲醇燃烧产生多少CO2,在合成的时候就消耗多少CO2,因此整体上是碳中和的。但是这里也忽略了一个问题:化工厂对原料的稳定性要求极其苛刻。可再生能源产氢,因为它的波动性,根本不可能满足化工合成的要求。于是我们就回到了中间存储这个难题了。

更何况,电解水的效率是极低的。我们从新闻上看到所谓的电解水效率达到85%,这个数字有着极强的误导性。因为这是电到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真正的综合能效基本上要除以3,变成电到电的转换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来了)。

9、再说一下煤改电的事

要知道电力只是能源消耗的一部分。即使是我们可以解决调峰的问题,把电力的主体变成可再生能源,其他部分对煤炭的需求仍然很大。比如说民用取暖、工业炉、冶金炼焦等等。这部分煤炭很难被可再生能源替代下来。

举例说明,民用取暖,在北京郊县国家补贴1/3,地方补贴1/3,居民自己只出1/3,就这样老百姓还嫌贵呢。民用电价5毛一度,但是等量煤炭,大约也就是1毛多一点。这成本对百姓、对政府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更何况工业锅炉可不是说改电就能改电的。首先绝大多数工业锅炉是不可能改的,这是工艺要求。其次国家不可能像补贴民用那样大规模补贴工业炉 - 还是量级太大的问题。工业电大约1块钱每kwh,可是换算成煤炭也就是1毛多一点而已。10倍成本没有哪个企业能承担得了的。就算是强制改电了,这些企业怎么可能和美国那些用不到1毛钱/kwh的天然气成本竞争啊?接下来企业崩溃,GDP、就业率下降,可就是大事了。

10、期待奇迹

总而言之,我们的这个承诺,可谓雄心万丈,技术难度极大,挑战极高。甚至我个人觉得还是太激进了。碳中和这种目标,如果变成碳减排30%,可行性会比较大一些。我本人虽然痛恨屁股决定脑袋,但是对这个目标,我还是忍不住用屁股轻轻抱怨两句:我们这是在牺牲自己成全全世界吗?

当然,英雄的中国人,是有可能创造奇迹的。毕竟我们过去40年也创造了不少奇迹,毕竟未来40年间,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受控核聚变都有可能……吧?

参考

  1. ^ BP能源年鉴2019
  2. ^ http://www.nea.gov.cn/2020-01/20/c_138720881.htm
  3. ^ 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9-12/02/content_1959600.htm
  4. ^ http://www.nea.gov.cn/2019-03/12/c_137888110.htm
  5. ^ http://www.nea.gov.cn/2020-10/19/c_139451516.htm
  6. ^ http://www.caiso.com/market/Pages/ReportsBulletins/DailyRenewablesWatch.aspx
  7. ^ http://www.gov.cn/node_13949/content_803945.htm
user avatar

其实环境问题,就是个口号。实际没啥事,筑坝的技术还能比不过海平面上涨那个龟速么?天气会奇特一点,但人类历史上几次小冰期什么的也过来了,现在有空调有各种气象控制技术,撑住这点变化不算个事。等真让环境变得无法生存的大变化发生都几千年了,那时候曲率飞船都研究出来了。

其实本质上也是属于欧美收割别国的借口而已——我们已经把排放占了,而你搞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吧,养牛羊排放二氧化碳吧,开荒种地排放二氧化碳吧,连呼吸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呼吸都是错的。碳指标在那里,我们指标够够的,而你啥都不能干,那我们白人岂不是山河永固?想干点什么?来啊,饿肚子高价买我们的环保技术啊。

只不过现在中国反而是绿色产业搞的最好的国家,自然要把这棒接过来。而且新能源和石油是竞争关系,新能源真的发展起来之后,石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中国石油供应并不安全,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意愿发展新能源的国家。

user avatar

学过初中物理,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基本认知的人都清楚在大气层肆无忌惮的碳排放完全就是一根在全人类脖子上越系越紧的绞命索,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这根绞命索什么时候收紧。但看一年比一年极端的天气,我想但凡考虑过这个问题的人都清楚留给人类文明的时间剩不下几代了吧。

这个世界不是谁比谁烂的世界。尽管曾经的灯塔暴露红脖本质开始玩看咱们烂起来谁更惨这种垃圾游戏,但在历史的每个时期,总有相当多充满理想的人是心向光明的。在这个光明之地在七世纪是大唐,在十九世纪是日不落帝国,在二十世纪是苏联,是美利坚,而在这个灯塔晦暗的二十一世纪无光之地,总得有人出来点燃火炬为这颗星球上没有未来的文明指引方向,也总有不同国籍不同民族充满理想的人类选择跟随火炬砥砺向前。这是一个全人类都需要共同参与的事业。

中国曾经向世界输出理想,选择点燃火炬,但在现实的巨大拉扯下那一次失败了。而失败之后选择尊重现实,尊重那些为了实现理想都要饿肚子的人民。天安门上的两句话,我们不能同时做,只能一件一件来,先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但是下半句话中国从来没有忘记,“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个立国以来的夙愿终究要实现,而“力争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个议题毫无疑问就是夙愿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没想到大家还挺关注这个事情,今天上班和老板聊了聊这个事,补两个图吧。

另外,对碳捕集封存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两份报告。

-----------原答案的分割线---------------


利益相关:低碳咨询服务提供商。

此前参与过一个还挺高端的研讨会,其中的一些专家是副国级领导的智囊。会议上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面对欧美封锁的重要突破口

一方面,欧盟决心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模范,欧盟委员会于2019年12月正式发布了旨在重塑区域经济的《欧洲绿色新政》草案并提出了2050年碳中和目标,于2020年7月通过复苏计划,在其7500亿欧元复苏基金中安排三分之一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已将绿色经济作为欧盟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美国受国内政治影响,在气候变化议题上长期摇摆不定,民主共和两党在《巴黎协定》问题上立场截然相反。虽然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但民主党仍坚持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主要政策目标。民主党候选人拜登的支持率领先于特朗普,有可能在年底的总统竞选中胜出。

如果川普连任,打气候变化的牌就能打破欧美联合,名正言顺地和欧盟进行合作(欧盟已经在中国资助了多个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继续打通欧亚大陆市场。如果拜登胜出,根据其竞选纲领,美国将马上重返《巴黎协定》,投资2万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承诺于2035年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实现美国碳中和,在国际上民主党政府很可能反过来借助气候变化问题在舆论上打压我国。

因此,无论从打破欧美联合,还是防止美国在国际上继续对我们找茬,我们都必须更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当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到时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已经碳中和或者零碳排放,中国怎么才能突出自己的优越性?如果到时中国还是一个排放大国,那就失去了大国担当,失去了国际号召力了。

其实在之前中欧视频峰会的时候,就有传言聊到了中国什么时候实现碳中和,毕竟不少国家都提出了本国的碳中和目标。但是那个时候我是绝对没有想到会把目标定在2060 年。毕竟我们的二氧化碳峰值目标还只是“2030 年左右”。从国际经验看,欧洲发达国际基本在 1990~1996 年二氧化碳达峰,到2050 年实现零碳排放,中间有 55~60 年的减排时间。而我国,按照 2060 年的目标,就只有仅仅 30 年,要从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变成碳中和,这个决心和力度绝对是全球最大的。

当然,所谓的碳中和,并不是什么温室气体都不排。而是我们额外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就要从大气中吸收多少回去,实现数学意义上的“零排放”。主要的吸收方法包括新增森林植被、碳捕获等等。对于实际产业,我认为会有以下几点重大影响。

  • 大大加快化石能源发电的淘汰速度。化石能源燃烧排放是造成温室气体循环失衡的根本原因,现在全球都在以低碳为名淘汰化石能源,中国无论是出于减排、环保还是能源安全,都将更快地淘汰煤电和天然气发电。前一阵子亚投行已经宣布不会给火电和涉煤项目融资,以后更多的政策都将往可再生能源倾斜。
  • 电气化、能效改进、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新的方向。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不用多说,大家都能看到。未来新建的建筑也会更广泛地采用节能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 碳捕获、碳封存的商业应用将不断加快。现在将工厂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存储回地底或海底的技术仍然非常昂贵,处于试验阶段,距离商用还有很长距离。但有了 2060 的目标,相信资金和人才会更快地向碳捕获、碳封存领域聚集、促进技术进步。毕竟,即时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我们也不能一点都不排放温室气体。

作为行业中的一员,看到了国家再一次拿出了有进取心的目标后,还是感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下一步希望各位行业大佬、国家和地方领导能够将这个目标细化到“十四五”规划里面,落到新能源发展的规划,碳市场发展的规划,绿色金融的规划,那才能真正推动全社会的行为转变。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尽人事听天命。

一是根据某些理论,随着冻土解冻,地球的温室效应已经到了彻底失控的临界点了。地球可能等不到2060年了。


二是减排不是生产口罩呼吸机,如果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愿意为此付诸行动,那基本屁用都没有。

user avatar

谈到碳排放,脑子里就想起了丁仲礼院士和柴静的对话


当我们所谓的西方灯塔被撕下漂亮的外衣,漏出其丑陋的面貌之后,这个世界需要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秩序。

既然西方丑国要自降其身份,那么我们就应该走上台前扛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旗。

这不仅仅是家国复兴,更是为全人类发展做考虑,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必经的一条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在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在改变(地球)。

我猜一定会有所谓中式"红脖子"反对,但我们清楚的明白,人类想要永久发展,需要也必须学会自我克制。

现在祖国仍未统一,疫情还未结束,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出承诺,为千秋万代谋发展。

user avatar

意味着2060年前我们就要完成所有的基建,正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传统上,大国比较喜欢的是“单位GDP碳排量”这个指标。上一次中国让西方国家在这个指标上的惊人承诺还是在2009年,当时我们的人均碳排量仅为5.7吨。

我们承诺在2020年前,相比2005年,单位GDP碳排量减少40%~5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承诺。

我们做到了。

2005年到2019年,我们人均GDP从1753美元增加到10262美元(现价美元;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2005年到2019年,我们的人均碳排量从4.5吨增长到10吨——这大概仅仅是美国在90年代的一半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均单位GDP的碳排量从2.58kg/美元下降到0.97kg/美元,下降幅度达到62%!(感谢评论区提醒)

美国一直叫嚣他们的单位GDP碳排量比中国要低(他们人均GDP是我们的六倍,人均碳排量却仅仅是我们的四~五倍)。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当我们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时候我们的人均碳排量账面数字确实不高,因为它们很大一部分已经算在了别的国家头上。丝毫不影响你开大排量车,24小时中央空调。

和GDP增长一样,你未来的收入会几十倍于现在,但是你感觉自己和四十年前相比好像没有多干多少活。因为很大一部分GDP都是别的国家的人替你创造的。

那时候无论是总体碳排量还是单位GDP碳排量,中国的数据都会相当好看——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勒令或者指责欧美碳排量过高。这就是伟大复兴的意义所在。

user avatar

刚看到这则新闻时,我很激动。我看到的美国的新闻用的词基本上是pledge(比较重的承诺),而新华社用的其实是努力争取,这是有差距的,但不论哪一个,还是定下了非常大的目标。

这周恰好是纽约的climate week,中国提出目标的第二天,我听了一个线上讨论“Energizing America: A Roadmap to Launch a National Energy Innovation Mission”,主题是美国国家层面该在哪些能源科技上下功夫或者应该推出哪些政策。会上有三个人提到了中国2060碳中和的目标,他们的语气上是赞赏的,也是羡慕的,是急迫的。

赞赏是因为,中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能立下这么大的承诺。要知道就纽约州去年立法通过了CLCPA,目标是2040年100%可再生电力,2050年减排85%(1990为基础),而纽约地区经济基础很好,工业依赖小。中国这么大国家实行的难度远大于纽约州。

羡慕是因为,能源领域投入是巨大的,是需要国家整体发力的。虽然美国多个州都制定了很高的减排目标,但国家不加大投入,很多科技创新会落后,政策经济支持会单薄。

急迫是因为,他们承认美国从2017年起就失去了全球环保领域领先的位置,而很多方面取代美国的就是中国。失去领先地位,会在相关政策上失去盟友支持,在经济上失去一个推动引擎。而中国依靠强大的国家支持和强大的生产力,已经是许多清洁能源或者减排技术上的领头羊,那未来相关产业必然能给中国提供经济动力。

现在宣布这个目标,我认为,一是尽量加强与欧洲各国的关系,二是表明了中国在承担全球的义务,三是展现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排技术,碳补偿技术的决心。

-------------------------------------------------------------

以下是看了此问题其他回答后的一些想法:

第一点,关于“2060年太远,承诺没用,是空头支票”。主要讲讲能源方面,基础能源设施使用寿命往往在20-50年,甚至更久。目前中国服役的好多基础设施这个世纪完成的,也就是说很可能还能再使用20-30年。所以定下40年后的目标,对近期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不再上火电,增加核电。另外,技术落地有学习曲线,往往需要个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才能让产品变得有市场竞争力,比如过去20年的光伏板和现在大力推进的电池储能和氢气储能。所以我认为40年看似很远,但由于基础设施的周期和新产品的开发,对短期发展也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

第二点,我认为一些答者低估了风和光。上传一张各个能源电力价格的图:

图是随便找的,但可以看出新建的光和风(3,4行)发电成本是要低于新建火电(5-8行)的。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光电已经是成本最低的电力了。的确,风和光的不稳定还依旧是个难题,但未来成本进一步下降,加上电池和氢气储能愈发成熟,运行上进一步合理优化,传统能源很可能是在经济性上被淘汰,而不是由于碳排放。从能源使用上来看,减排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第三点,一些答者说减排是被西方国家牵着走。丁仲礼院士的观点是很正确的。我们好好发展,未来如果全世界使用的大部分光伏板,风机,电池等都是中国设计和制造,那真的算被牵着走吗?


除了能源以外的减排,了解不多,所以上面的回答只是讲的是能源使用上的减排。

user avatar

2016年,我就预言过中国不介意点亮自己,作为灯塔来改变这个世界。

时隔三年多,比我想象的还是快了一些。

这个时代的进程啊,你说不准。

user avatar

一方面这一承诺表达出了中国在解决碳排放问题上的态度和决心,另一方面中国以煤炭能源为主的现状确实需要改变了。

中国煤炭的现状其实不容乐观。

一个月前,辽宁、吉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其中煤炭价格上涨是重要原因。中国火力发电占比超过70%,当气候原因影响到水力、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时,火力发电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有没有足够的电用,还是要看煤炭的脸色▼

而电力仅仅是煤炭对中国影响的一个侧面。煤炭一方面为相对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带来了财富,为世界工厂提供了能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和巨大的环保压力。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煤?主要从哪里挖煤?为什么中国不能只依靠煤?

我们应该了解,是谁为我们提供了相对低价的能源

(图:壹图网)▼

中国有多少煤炭

中国的能源以煤为主,2019年煤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57.7%,而世界平均是27%、欧盟为13.2%、美国为12.0%。以煤为主要能源,其实在当今世界的主要国家中已经不多见。是中国的资源禀赋与能源需求共同决定目前的能源结构

如此大的占比,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

中国有14亿人口,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耗能巨大的第二产业贡献了中国4成左右的GDP,也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

人类正在进入新的能源阶段

第二产业中的许多产业都会在能源变革中被淘汰

近五年,这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大体上是在走下坡路▼

中国生产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钢铁和水泥,是如今实至名归的世界工厂。但这一成就需要巨量的能源支撑,中国的能源消费量自2009年超越美国以来,便稳居世界第一,并依旧在增长。但是人均能源消耗距离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换句话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依旧有上升空间。

总量已经领先多年

如果人均也追平,这个对比将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化石能源又缺油少气,分布也很不均衡,严酷的开采条件进一步推高了生产成本。2019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57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4288立方米,分别只有世界平均值的7.8%和16.8%,然而煤炭的人均可采储量却有193吨之多。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在40%以上。

不论从成本角度或是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中国依赖煤炭,都是一种必然选择。

其实中国的资源总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但是一算到人均,就必须要大量进口来补充了

(图:图虫创意)▼

中国的煤炭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几个集中地带,其中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集中了中国90%的煤炭储量,其中华北和西北集中了煤炭储量的2/3。

不同地区的煤田分布在不同的深度,涵盖从石炭纪一直到新近纪的各个地层,为中国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煤炭种类,从褐煤、各类烟煤再到无烟煤都有分布,从而导致煤炭质量参差不齐。截至2019年,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可采储量达到2704亿吨,居世界首位。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中国的煤炭消费量极其巨大,2019年达39.4亿吨,占世界的53.8%。据能源专家王庆一估计,如果算上未达规模以上、不计入统计的小煤矿与超采的数量,实际消费量可能会高达43.4亿吨。

隔壁的印度其实也缺油少气依赖煤炭

但工业规模和能源消耗都和中国没法比▼

那么这么多煤,到底都是从哪里挖出来的呢?

中国从哪里挖煤

中国的煤炭开采,在规模上经历了从地方性小煤企向大型企业集中,在地理上经历了从全国各地向西部集中的过程。这背后既是因为环保要求,也符合中国煤矿的分布状况。如果把视角放大,从更大的时间跨度观察中国煤炭生产的情况,不难发现其实生产的集中化一直在进行。

鄂尔多斯东北部,规模巨大的矿区

(图:长光卫星)▼

1978年,全国煤矿多达8万处,矿均产量仅0.8万吨。随着中国煤炭需求量日益增长,煤矿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也在激烈竞争。设备、技术越先进,规模越大的矿企越能获得竞争优势和融资上的倾斜。小煤矿不但经济性不占优势,在环保与生产安全方面也往往不如大煤矿。近年来,煤炭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已大幅提高。

矿工是真正的高危工种

如果选择下井,大企业明显更有保障些

(图:图虫创意)▼

到2019年时,全国煤矿已减少到5356处,每矿平均年产71.9万吨。截至2020年底,这一数字进一步减少到4700处以下,每矿产能提高到110万吨。其中有52处为年产千万吨级,加起来产能高达8.2亿吨。最夸张的数据来自世界第一大煤矿,神东矿区补连塔矿,产量达2800万吨,原煤生产效率高达每人每年5万吨。

煤矿减少的背后,是煤矿企业的整合。如今最大的8家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18亿吨,占到全国的47.6%。

中国煤炭产业的半壁江山▼

地理上,煤炭产区的集中更加明显。2020年西部地区煤炭产量23.3亿吨,占全国的60%,比201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东北、中部、东部地区的占比都在下降。

从大型煤炭基地的变化来看,2020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就占到了全国的96.6%,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安徽、河南等8个省份占全国的89.7%。

山西,内蒙古和陕西三地是中国煤炭的主要产地

对全国的民生用电,工业运转是非常重要的▼

山西、陕西、内蒙古更是全国产煤重心。1980年,3省份产量只占全国的26%,2019年就上升到71%。

各省煤炭也逐渐从自给自足,变为从西部地区长距离运输。如今,全国煤炭净调出省只剩下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四个省份。

从煤场走出的一辆辆大车(图:图虫创意)▼

这些煤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按热值计,发电用煤市场价为汽油零售价的14%,民用天然气的42%,民用电的15%,所以煤炭是中国最廉价的能源。西部储量丰富的煤炭,结合东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逐渐积累的资本,一起创造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

山西朔州北部的大型露天煤矿

(图:长光卫星)▼

中国为什么不all in煤炭

中国能源消耗量非常巨大,使用煤炭的成本相对较低,自给率也较高。但是长远来看,中国的能源不能过度依赖煤炭,在转型过程中也不得不面临长期阵痛。

煤炭资源是有限的,在资源减少,碳中和的驱动下

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共同的目标▼

煤炭源自地质时代尚未分解便已被埋藏地下的植物,需要远超人类历史长度的时间慢慢形成,属不可再生资源,早晚有挖完的一天。虽然勘探与采掘技术还在提高,新的煤矿也不断被发现,但随着整体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开采成本也越来越高

煤除了用做燃料,同时也是诸多工业门类的原材料

(煤气化之后的衍生物,在工农业中都有重要作用)

(图:图虫创意

2018年,中国煤矿井平均开采深度已达510米,有47个矿井超过1000米,最深达1450米,其中不乏高瓦斯矿井。

同年,美国煤矿井平均采深90米,有57%的产量来自露天矿。在自然禀赋差距的基础上,中国煤矿工人人均年产煤仅有1052吨,而美国煤矿工人人均产量高达10784吨,相差十倍有余。中国煤炭平均出矿价每吨66.1美元,高于美国的38.5美元。而比中国煤炭资源禀赋更好的也不只美国一家。

露天矿的单位成本比地下采掘要低很多

我国露天矿的比例相对要低很多

(图:shutterstock)▼

由于煤炭质量参差不齐,长距离运输又会推高成本。内陆腹地出产的动力煤,经铁海联运至沿海地区时,市场价猛增,比一部分进口煤的价位还高。所以当煤炭进口价格波动时,也会影响到包括发电在内的下游行业。

如果大A也能这么涨就好了▼

更大的问题在于,中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旦矿业造成环境破坏,后期治理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也很高。同时煤炭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2015年时,烧煤对全国PM2.5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贡献率分别达62%和80%。

供暖是需要煤的,相比空气质量,过冬才是第一位

(图:图虫创意)

中国虽然有较多的煤炭资源(相比石油和天然气),但成本在国际上也不占优势。而煤炭行业的高污染特点也决定了它的环境成本。所以早在2005年制订“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就已提出控煤。2010年煤产量计划控制在26亿吨,实际产量达到34.3亿吨。现实中,控煤的阻力很大。

看到这个高高低低的数据

在想数据和实际之间有多大出入▼

另外,直至今年仍然有煤矿矿难发生。为了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正如《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里提到的,煤矿也在转型,变得智能化,目标是到2025年,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

长期以来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举足轻重,摆脱路径依赖谈何容易。一方面需要整个行业转型,背后是无数个体的生活发生变动。另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量仍在上升,目前其他能源不要说彻底替代煤炭,即使满足新增需求都颇为不易。

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新能源还会受天气影响,在极端天气下出力不稳定。而进口石油天然气不但昂贵,也再次转回到对外依赖的老问题上了。

漫山遍野是光伏,持续阴天怎么办(图:图虫创意)▼

随着2020年我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控煤也成了一项必须完成但十分艰巨的任务。

之前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已经通过内蒙古、山西、陕西分别承担5300万吨、5300万吨、3900万吨长协煤源保障的方式解决。而今年冬天又是一个肉眼可见的拉尼娜冷冬,一些城市已经提前供暖。在长期规划与迫在眉睫之间,这种紧张感会持续多少年呢。

参考文献:

1.xinhuanet.com/2021-03/0

2.efchina.org/Attachments

3.chyxx.com/industry/2021

4.cctd.com.cn/uploadfile/

5.cgs.gov.cn/ddztt/cgs100

6.bp.com/content/dam/bp/c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长光卫星

【致谢】本文的遥感影像得到了“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user avatar

好事情,人类命运共同体嘛,全世界几十亿人,99.999999%还是要世世代代活在这颗小破球上,咱们都不是马斯克,没本事死在火星上。

所以,咱们还是得把地球上阳间的事情先搞好,让大部分人有日子可过……有关真正的环保、真正的碳中和……这件事,其实只有中国有意愿、有能力去做。世界各大国,也只有中国人真的把承诺当回事。

长期来看,美国人根本不准备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人家高能耗几百年了,大排量汽车开着,空调常年不关,草坪上天天洒水,食物随便扔……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改不了的。

欧洲环保主义者虽然多,但都是在说一些幼稚的屁话,弄一些怪力乱神的阴间东西,造一些狗屁倒灶的“环保偶像”,实际上并没有做出多少成果,也没有付出真正的努力,浪漫的法国人倒是有实践,他们的实践是一些人夏天不开空调,结果热死了好多老年人……

物质的问题,终究是要靠物质本身去解决,有时候,摧毁环境的并不是工业、科技太发达,而是因为工业、科技不够发达。

你要恢复植被,减少碳排放,减少水污染,那还得靠工业化、高科技的手段,得靠高执行力,高组织度……靠通灵降神是没用用的。

user avatar

请把我的碳排放指标计算在坦桑尼亚,算是我为同胞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我人微言轻,左右不了白人眼里中国人算不算人,配不配享有人的生活这个问题。但至少我自己要做个人。

user avatar

汽车是碳排放的大户。

根据这个承诺你就可以想到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了,我认为这几年中国发展最好的可能就是电动汽车产业,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其实让我思考很多东西,包括产业政策的问题,补贴的问题,骗补的问题等等,之前我说过一些比较激进的话,比如说要在明知道有骗补的前提下,对某些产业进行补贴,原因就是来自于此。

Securing America’s Future Energy是美国的一个能源安全的组织,这是他们的呼吁


根据他们的数据,中国控制着电动汽车的电池制造能力的近70%,而北美则不到10%。这种广泛的控制包括:

  1. 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全球70%的锂供应,61%的阴极和83%的阳极用于电池。
  2. 拥有美国武器系统和电动汽车所需稀土供应的80%,并控制该供应的加工过程。
  3. 中国生产约75%的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是电动汽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到2020年,全球或正在建设的142个锂离子电池超级工厂中有107个位于或将位于中国。美国仅计划9个。
  5.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动汽车累计销量是其两倍以上。全球425,000辆电动公交车中有421,000辆在中国道路上行驶。

有鉴于此,他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计划,包括

税收抵免政策

建立不受中国控制的矿产供应链

推动下一代的运输技术

对反托拉斯法进行一定的豁免。

去年的时候我就谈到为什么我支持电动汽车,是因为它绝对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上处于绝对高度,控制了从采矿到最后出车的一整套流程,整个流程上的任何产业都有中国公司的介入。

北美前段时间的新能源汽车是炒作的重中之重,特斯拉市值可以买2个丰田,尼古拉电动卡车公司在一辆电动卡车都没有造的前提下,市值最高的时候能达到340亿美元。

结果现在发现,这是一个北美版的贾跃亭。无法自动驾驶,电池靠外包,

电池,是不管任何电动汽车的核心,世界有十大电池厂,全部在东亚,其中七家在中国。

对于中国能源的转型,我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没有包袱。

我们没有足够的油气,需要进口。

我们对于能源安全的问题非常忧心。

能源转型对于我们来说,不像北美那边走三步退两步,北美有庞大的能源可以开采,我们没有,我们必须转型,在政策方面反而没有美国那么多顾虑。

欧洲绿党日益猖獗,从能源方面说,倒是好事。

user avatar

我以前以为中国在节能减排这个领域属于钻空子的国家。

后来慢慢觉得,中国还是挺想积蓄力量,做点实事的。

我以前在汽车行业工作过,我发现事情正在起变化。有一个新诞生的汽车品牌叫极星,它是吉利与沃尔沃合资的品牌。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人家对行业趋势看得很准的。极星品牌就是为下个时代准备的产品。极星是电动车品牌,吉利不是为了搞电动车而创造极星,而是为了环保而创造极星。

我和极星Polestar品牌CEO Thomas Ingenlath在北京车展之前聊了1个小时。

他说电动汽车是实现绿色出行的一个起点,但它并不是一个终点。这么说的意思是,在某些阶段电动车并不比燃油车更环保。

Thomas Ingenlath说极星对自己的产品做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跟踪。极星2下线时,总共产生碳排放量为26吨。由于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生产,极星2在制造阶段的碳排放略高于等效燃油车。实际上这也是电动车行业目前的现状,即电动车在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并不比同级别燃油车低,我们要保持真诚,直面这个问题,并着力于继续降低生产阶段碳排放。在使用阶段,只要使用绿色能源对其充电,那么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微乎其微的。在行驶了5万公里之后,燃油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超过了电动车。

Thomas Ingenlath说:极星希望把所有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包括所有材料是否是天然材料,是否是可循环的?同时,在行业内我们希望这些信息也是公开透明的,目前,仍没有一个公开且规范的标准。我们希望去倡导在行业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所倡导的生命周期评估方法,会对车辆从材料生产和加工、电池组、生产和物流、使用阶段、产品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精密地测算。

Thomas Ingenlath最近希望车企对碳排放透明化的发言引起了很多西方媒体的响应。

发起碳排放跟踪的企业不是德国的、不是美国的,而是中国的!

user avatar

西方打“环保牌”真的奏效了。



资本闻着味就来了,打着这个旗号割韭菜,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企业被“拉闸限电”,而某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就可以“骗补”、“圈钱”、“割韭菜”了。

已经开始:


user avatar

意味着什么?

我觉乎着,别看现在猪肉30元一斤你觉得贵。再过30年,怕都都得吃大豆做的“人造肉”了。

还有,该享受暖气的好好享受,未来怕是要得硬抗才行。

user avatar

外媒对此评价道:“这是多年来最重要气候承诺”,“与美国对比鲜明”

路透社9月24日援引多家气候研究机构称,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的承诺,是多年来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没有做出这样的承诺,2017年美国还退出了《巴黎协定》。

德国新气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创始人尼古拉斯·霍恩(Niklas Höhne)当地时间9月23日对路透社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的承诺,是“过去5年中全球气候政策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声明”。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气候与能源主管泽克·豪斯达夫(Zeke Hausfather)更加乐观:“就排放量和未来变暖的实际影响而言,中国的承诺是过去十年里最大的气候新闻。”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例如碳补偿。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在福建省建造的海上风力发电机 长江三峡集团图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协定》中提出目标,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间,全球达到碳中和。同时,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

独立气候研究机构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AT)对路透社表示,根据《巴黎协定》,共有近200个国家在协定中承诺减少碳排放,但这些承诺仍将导致全球气温到2100年为止升高2.7摄氏度。

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那么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升高的幅度将缩减0.2至0.3摄氏度,达到2.4摄氏度。因此,中国的承诺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

气候行动追踪组织也提到,要达到《巴黎协定》中1.5摄氏度的升温幅度,不仅需要中国的努力,还需要美国和欧盟方面的行动。目前,欧盟已承诺到2050年将它所有温室气体的净排放量降至零,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设定一个更具野心的2030年气候变化目标。

相较而言,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没有做出这样的承诺,2017年美国还退出了《巴黎协定》。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也在报道中国提出气候承诺的报道中写道: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赞赏,与特朗普对这一协定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提出承诺,各方积极评价

欧盟多位官员对中国提出的承诺给予了积极评价。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9月23日在推特上表示:“我欢迎中国在2060年前控制排放,并实现碳中和的雄心。这是我们在《巴黎协定》下,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我们将与中国合作实现这一目标,但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冯德莱恩推特截图

长期关注气候问题的欧洲议会议员弗兰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在推特上说,他欢迎中国设定日期,在206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顶峰,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每个国家采取果断行动,控制温度,应对气候变化,让我们的星球适合居住。”

蒂默曼斯推特截图

英国气候峰会特使约翰·莫顿表示,中国的承诺可以帮助世界避免“灾难般的气候变化”。他同时呼吁全球其他国家跟随中国的脚步,减少碳排放。

美国前气候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认为,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的发言是一个“重要的大新闻”,这个时间点离2050年越近越好。总体来说,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

“这个倡议可能改变全局。”9月23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总监曼努埃尔普尔加比达尔(Manuel Pulgar-Vidal)高度赞赏中国的倡议,认为“在全球减排面临鸿沟、气候治理面临赤字的关键时刻,中国宣布的新目标传达出非常重要的积极信号,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国际领导力。中国的行动将给全球各国、尤其是各主要排放大国施加影响力,推动各国采取更果断勇敢的行动。”

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认为,目前我国提出的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2摄氏度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至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此外也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不过,对于中国作出的承诺,不少机构和专家都对具体举措提出了疑问。汇丰全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分析师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的声明“令人惊讶但可喜”,但对于未来40年内的具体举措,目前“还没有细节”。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量占全球约28%。彭博社也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开采和燃烧的煤炭占世界的一半,也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

咨询机构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 & Co.)分析师尼尔·贝弗里奇(Neil Beveridge)表示:“中国正在考虑的事情前所未有......能源组合种类越多,转型所需的时间就越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全球知名能源咨询顾问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亚太地区副主席加文·汤普森(Gavin Thompson)称,“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达成如此宏大的气候变化目标,那就只有中国了。

“强有力的国家支持和协调已经被证明在达成经济目标上十分有效。就像中国在过去40年里的经济转型一样,中国在未来40年也能进行成功的排放转型。”

汤普森指出,中国即将出台的“十四五”计划,很可能成为“全球能源市场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他预测,中国未来对增加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和电池存储技术上的投资几乎肯定将成为重点。

中国一直在行动

9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问题时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认真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化学品等领域国际环境条约义务,取得显著成效。

汪文斌介绍,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已超额完成2030年森林碳汇目标。中国通过切实行动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持续作出积极贡献。

2016年11月,中国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从低碳引领能源革命、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建设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方案》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去年11月2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显示,经初步核算,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这个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他还表示,“十四五”期间,继续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稳妥地支持和鼓励部分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达峰行动,制定明确的达峰目标、路线图和落实方案。继续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作为一个指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庄重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看似简洁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分量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伐。首先,这个承诺表明中国 坚定了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路线。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龙珠超》漫画的第 75 话。这一话,说实话,留给读者的感受挺复杂的。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爆炸性的战斗场面或者惊天动地的剧情反转,那可能得稍微调整一下预期了。但如果你是那种喜欢挖掘细节、体会角色心境的粉丝,那么这一话其实有不少值得品味的地方。整体基调与情绪铺垫首先,这一话的整体基调.............
  • 回答
    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2014年)作为香港电影界的重要盛事,其亮点和槽点反映了当年的行业动态与公众期待。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亮点分析1. 《白发魔女传》的突破性胜利 影片背景:由李安执导的《白发魔女传》(2014)是首部由华人导演执导的“武侠+奇幻”类型电影,结合了传统武侠元素.............
  • 回答
    第 55 届金马奖于 2018 年 11 月 17 日在台北举行,可以说是星光熠熠、看点十足,但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本届金马奖的亮点和槽点: 第 55 届金马奖:亮点与槽点深度解析亮点篇:群星璀璨,精彩纷呈 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评审团的大胆与《幸福城市》的遗憾.............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这届农心杯,以及为什么会是“16年来最差战绩”这个说法。首先,得说农心杯这赛事本身,它是个团体赛,由中日韩三国各出五名棋手组成队伍,进行擂台赛。规则上也是挺经典的,输了就淘汰,赢家继续打,直到一方的棋手全被赢光为止。这种赛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因为一个棋手如果状态好,或者运气好,能连.............
  • 回答
    25届LG杯决赛,柯洁与申旻埈的对决无疑是棋坛的一场焦点之战,尤其是在柯洁已经手握八冠,剑指九冠王的历史性时刻。然而,决胜局的失利,让柯洁与他的第九个世界冠军擦肩而过,也让这场比赛的评价变得复杂而充满讨论。从比赛过程来看,柯洁的整体表现,尤其是在决胜局,可以说是“功败垂成”,但也不能简单地用“差”来.............
  • 回答
    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WHA)再次未能将涉及台湾的提案纳入议程,这件事背后牵扯的国际政治博弈以及对台湾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表决,更是对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应有地位的反复较量。首先,这次“拒绝”本身就充满了政治信号。世界卫生大会是全球卫生领域最高决策机构,其议.............
  • 回答
    第 53 届金马奖,那一年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要说亮点和槽点,那可真是不少,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先说说那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 《树大根深》的横扫:毋庸置疑,当年最耀眼的无疑是《树大根深》。这部电影简直是金马奖上的“收割机”,一口气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冯小刚)、最佳男主.............
  • 回答
    2021年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风光旖旎的福建福州盛大开幕。这次大会不仅仅是简单地审议世界遗产名录,更是一场汇聚全球目光,探讨文化与自然传承、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合作的重要盛会。它承载着古老的智慧,也描绘着未来的蓝图。本届大会的“看点”十足,亮点纷呈: 中国古代都城申遗的“压轴大戏”:.............
  • 回答
    张恩溥道长,作为龙虎山第六十三代天师,他的个人选择与当时复杂多变的中国大陆局势紧密相连。要去理解他为何最终选择赴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的宏观背景下,并结合他对道教传承的责任感来考量。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张恩溥道长所处的年代。他的人生跨越了中华民国初期、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在这.............
  • 回答
    你好!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影响。你提到的“第2个孩子不是应该在第4个孩子之前完成任务吗?”,这句话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点: 行动的先后顺序与目标的达成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你说的“任务”具体指的是什么。在不同的情境下,“完.............
  • 回答
    非常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第71届托尼奖”的详细局势信息。主要原因如下: 时间线不匹配: 截至我最后更新的知识,托尼奖的举办届数还没有到第71届。目前(通常在20232024年这段时间),我们关注的是第76届托尼奖(2024年)。 缺乏实时信息: 我无法实时访问互联网或获取最新的、正在进行中.............
  • 回答
    2024年,英特尔第12代酷睿处理器(Alder Lake)的营销攻势可谓铺天盖地,从线上到线下,从科技媒体到大众消费渠道,几乎无处不在。在这种市场环境下,AMD的产品能否再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英特尔第12代酷睿系列在性能上的确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引入“.............
  • 回答
    LG杯决赛,小申以20干净利落地战胜了杨鼎新,成功捧起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三个世界冠军奖杯。这场对决无疑是近期围棋界最受瞩目的一场盛事,而双方棋手的表现,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先说说杨鼎新。作为国内年轻一代的佼佼者,杨鼎新在本届LG杯中一路过关斩将,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对胜利的渴望。他在此前的比赛中,无论.............
  • 回答
    关于迈克尔反应中加入吡咯环境的意义,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文献里都有提及,但要讲透彻,得从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让这个“环境”的价值显现出来。首先,我们得明白,迈克尔反应本身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碳碳键形成反应,它的核心是亲核加成,通常是在一个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迈克尔受体)和一个碳亲核试剂(迈克.............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第22届阿含·桐山杯中国公开赛及2021年中日冠军对抗赛的门票购买事宜,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详细的购买渠道和注意事项。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阿含·桐山杯中国公开赛 和 中日冠军对抗赛 是围棋界的重量级赛事。这类赛事的门票通常不会像普通体育赛事那样,在大型票务网站上大量铺开销售。更.............
  • 回答
    申真谞的神勇表演:22届农心杯,当柯洁遇到“天命所归”22届农心杯,这场围棋界的年度盛事,最终以一场荡气回肠的收官战落下帷幕。中国棋院的领军人物柯洁,对阵韩国围棋的“新王”申真谞,两人的巅峰对决,无疑是这场战役中最受瞩目的焦点。而最终,申真谞以一记漂亮的“绝杀”,不仅终结了柯洁的冠军梦,更是以一己之.............
  • 回答
    LG杯柯洁险胜卞相壹,棋局跌宕起伏,火药味十足在刚刚结束的第25届LG杯世界围棋棋王战八强赛中,中国围棋一哥柯洁九段与韩国棋手卞相壹九段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最终,柯洁在中盘以186手战胜了对手,昂首挺进四强。这场比赛可谓是跌宕起伏,双方你来我往,火药味十足,让棋迷们大呼过瘾。开局平稳,双方试探.............
  • 回答
    这真是太精彩了!第 25 届三星杯决赛第二局,柯洁半目险胜申真谞,这盘棋的戏剧性程度简直是让人坐立不安,也完美收官了柯洁的八冠王伟业。首先,能够赢下这场比赛,半目获胜,本身就说明了棋局的胶着和双方实力的接近。申真谞作为当今围棋界最炙手可热的棋手之一,他的实力毋庸置疑,尤其是在进入官子阶段,他往往能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第6题第(2)问的证明思路。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第6题的背景信息。通常在这种题目中,第(1)问会给出一些基础性的结论或者定义,而第(2)问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者推导。我们假设第(1)问已经建立了一些关键的数学关系,比如说,可能涉及到某个变量的取值范围、某个函数的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