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 44 届世界遗产大会 7 月 16 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本届世界遗产大会有何看点?重点关注什么?

回答
2021年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风光旖旎的福建福州盛大开幕。这次大会不仅仅是简单地审议世界遗产名录,更是一场汇聚全球目光,探讨文化与自然传承、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合作的重要盛会。它承载着古老的智慧,也描绘着未来的蓝图。

本届大会的“看点”十足,亮点纷呈:

中国古代都城申遗的“压轴大戏”: 本次大会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之一,无疑是来自中国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性商港”的审议。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见证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其申遗成功,将是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继长城、故宫、丝绸之路等之后,又一重要的文化瑰宝被全球认可。这不仅仅是对泉州这座城市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和开放包容精神的一次生动展示。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泉州如何凭借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开元寺、洛阳桥、清净寺等,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多元文化交流故事,打动世界遗产委员会。

“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双保险”: 大会还将审议一个极具潜力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这意味着,在第一期基础上,中国将进一步提交南方喀斯特地貌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区域。喀斯特地貌本身就以其鬼斧神工的造型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而闻名,而如果再加上其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和文化故事,那么其价值将得到几何级的提升。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双重奏”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数字化”赋能遗产保护的新探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届大会上,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研究、展示和保护的讨论和案例。从三维建模的逼真复原,到大数据分析的精准预警,再到VR/A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数字化的浪潮正在深刻改变我们与世界遗产互动的方式。中国在此领域也有着许多前沿的探索,或许会在大会上分享宝贵的经验。

“可持续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协同奏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让古老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同时又不破坏其本体价值,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届大会将深入探讨遗产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旅游经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这意味着,申遗成功不再是终点,而是遗产地与当地居民共同走向可持续未来的起点。

“国际合作”的桥梁作用: 世界遗产大会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将在此汇聚,分享保护经验,交流前沿理念,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中国作为大会主办国,也承担着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国际理解的责任。我们期待看到,中国如何通过此次大会,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为全球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机遇”的展示窗口: 作为中国举办的又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此次世界遗产大会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文化底蕴、发展成就和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绝佳机会。从福州的城市风貌,到大会的组织服务,再到中国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实际行动,都将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

大会的重点关注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

1. 深化对“价值”的理解与阐释: 不仅仅关注遗产的物质载体,更要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这意味着要深入研究遗产的独特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代表性意义。例如,泉州申遗,关注的不仅仅是港口遗迹,更是它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所代表的跨文化交流、宗教融合、科技发展等价值。

2. 创新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式: 随着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和旅游活动的日益频繁,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成为一个普遍的挑战。大会将重点关注“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强调将遗产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非孤立地保护单一遗迹。同时,“预防性保护”和“风险评估”也将是重要的议题,旨在防患于未然。

3. 推动“社区参与”与“公众意识”的提升: 遗产保护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公众的广泛认同。大会将关注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让当地居民成为遗产保护的受益者和守护者,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全社会对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4. 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合作: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非法盗掘、过度旅游等全球性挑战,都对世界遗产构成威胁。大会将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分享应对策略,共同保护这些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5.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虽然本次大会的重点可能集中在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大会可能会探讨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物质载体有机结合,形成更完整的保护体系。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开幕,不仅仅是一场会议,更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关于如何将人类文明的印记世代传承的庄严承诺。我们期待大会能够凝聚共识,贡献智慧,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点就是泉州申遗。

2018年泉州以“古泉州(刺桐)史迹”为名申遗,没通过,原因很简单,就是东西不够。我19年去了泉州,住的时间不久,就三天半,但主要景点也都看到了。泉州景点和遗迹有几个特点,我总结两多两少,“数量多,但影响力大的少;种类多,但有代表性的少”

先说史迹,史迹就是历史遗迹,但如果在前面加城市名称,那这个历史遗迹就必须是城市历史遗迹,最典型的城市历史遗迹就是意大利庞贝、柬埔寨大小吴哥,如果把标准放低点,就是泰国素可泰、阿瑜陀耶、马来西亚马六甲,缅甸的蒲甘这种。简单说,游客和学者到那看一眼,要能看出那是个古城,你才能在史迹前冠城市的名字。如果去了就一个寺、一个桥、一个庙、一个窑,那只是建筑遗址,不是城市遗址,这些概念一定要清楚。世遗申请有四个结果批复,批准,补充材料,重新提交,不列入。几个建筑遗址非要升级为城市遗址,那人家肯定不列入,这是毫无疑问的。可能很多国人,甚至领导不懂这些区别,但教科文的专家都是全世界跑的,人家见太多了,什么档次,不是很难区别。你如果问我,泉州怎么样,我觉得挺好,有很多历史遗迹,这是事实;但这种零散的遗址和完整的古城相比,那确实没有可比性。我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学习过,我们上课的教室,教室对面的教堂,交学费的办公室,卖零食的小商店,晚上喝酒的广场,实打实八百年,上课时你用手摸,那就是八百年前的房子。如果带泉州领导去看一下,他们立马明白,这个城市名字不能乱冠。

所以在这次申请时,名称策略就改变了,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其实还是有什么材料抄什么菜。我前面说了,泉州古迹的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多”,也就是什么文化的都有,所以往世界这个概念上靠,是勉强能靠上的去断定宋元也没问题。问题就是中心这个词,没有中心没意思,有了又很难证。如果人家要挑刺的话,会问这么几个问题。

一,商业网络是怎样的?这就很类似“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时教科文专家提的问题,“我们看不出有路”。但那时甘肃提供了汉代简牍,证明了有保障,惊现过关。

二,如果中心前加中国,这个中心有多大意义?这问题是很麻烦的,如果是宋元时代世界海洋贸易中心,那这个确实很有意义,但如果加上中国,就意味着,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有某个时代的贸易中心,你为什么比人家高级?而且我们提供的这些遗址,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真武庙、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洛阳桥、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像、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府文庙、九日山祈风石刻,多数也和贸易,特别是中心挂不上。我逐个分析一下,万寿塔(宗教)、六胜塔(宗教)、石湖码头(贸易)、江口码头(贸易)、真武庙(本土宗教)、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贸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宗教)、洛阳桥(当地交通)、清净寺(宗教)、伊斯兰教圣墓(宗教)、老君岩造像(本土宗教)、开元寺(宗教)、天后宫(本土信仰)、德济门遗址(城市遗址)、府文庙(本土信仰)、九日山祈风石刻(本土文化)。有外来宗教的庙宇,我们可以认定有外人来,这些外人大概是商人,有窑址,我们可以认定有产品,有能输出的东西。但仅凭这两点,就认定为贸易中心了?

最后总结下,因为是主场作战,所以即便“带病进入”,成功几率也是很大的。世界遗产的根本出发点是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而不是领导的政绩,所以即便成功了,当地也应该更好的保护宣传文化。


注:我有些关于申遗的材料,有感兴趣的朋友,我可以分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