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碳中和是什么?它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吗?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最近几年是不是听得特别多?感觉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是国家、企业才操心的大事。但其实,它和我们每个人,都绑得可紧啦。

碳中和,到底是个啥意思?

简单来说,碳中和就像是给地球算一笔“碳账”。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₂),就像是往地球这个大账户里存钱一样,越存越多,地球的“负债”就越来越重。这些温室气体多了,就会让地球“发烧”——也就是全球变暖,然后引发一系列气候问题,比如极端天气增多、海平面上升等等。

而碳中和呢,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时间点上,把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掉”,让净排放量为零。怎么抵消呢?无非就是两件事:

1. 减少排放: 这是最根本的。想办法少往地球账户里存钱,就是少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
2. 增加吸收/移除: 就像有人往你账户里存钱,你也可以想办法把钱取出来或者把钱“锁定”起来。地球账户里多余的温室气体,可以通过种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发展碳捕集和储存技术(把二氧化碳捕起来藏起来)等方式“取出来”。

所以,碳中和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承诺:我们要努力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比如中国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让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跟从大气中移除的温室气体总量持平。换句话说,就是不让地球的“温室气体负债”继续增加。

为什么这事儿跟我们每个人都那么密切相关?

可能你会觉得,我每天开车、开灯、用空调,这些都是小事,怎么就能影响到碳中和的大目标呢?其实,这正是关键所在。碳中和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体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我们的生活方式,点点滴滴的改变,汇集起来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碳中和是怎么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 能源结构的变化,影响你用的电、开的车:

电力来源: 过去,我们的电很多是烧煤的火力发电厂来的,烧煤就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了实现碳中和,国家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这意味着未来你家里的电,可能更多的是来自阳光和风,而不是煤。你可能会注意到,电费的构成可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者政府会推出一些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政策。
交通出行: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为了减少碳排放,电动汽车会越来越普及。你可能会看到身边开电动车的朋友越来越多,充电桩也越来越方便。公共交通,比如地铁、公交,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支持。这意味着,你选择出行方式时,可能会更倾向于环保的选择。长远来看,油价也可能会因为碳税等政策受到影响。

2. 消费习惯的改变,影响你买什么、吃什么:

衣食住行都要“绿色化”:
吃: 传统畜牧业(特别是牛羊)会产生大量甲烷,也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为了碳中和,提倡“健康饮食”,减少红肉摄入,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你或许会发现,素食餐厅越来越多,或者蔬菜水果的“碳足迹”信息会变得更受关注。
穿: 服装产业的生产过程也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不少碳排放。快时尚可能会面临挑战,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环保材质、耐穿的衣物,或者更注重旧衣物的回收利用。
住: 未来,我们居住的房屋可能会有更高的能效标准,比如更好的隔热材料、节能门窗。家庭装修也会更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家电的能效等级会更加重要,高能效的电器会成为主流。
减少浪费: 生产、运输、丢弃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减少食物浪费、做好垃圾分类回收,都能间接减少碳排放。你扔掉的厨余垃圾,如果得到妥善处理,可以转化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而化肥的生产也需要消耗能源。

3. 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影响就业和投资:

淘汰高碳产业,发展低碳产业: 煤炭、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在碳中和的目标下,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甚至逐步淘汰。而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等低碳产业,则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的转型,也会产生新的就业岗位,比如风电场的技术员、电动汽车的维修工、碳排放监测员等等。
投资方向: 越来越多的资金会流向与碳中和相关的绿色产业,这会影响到我们投资的选项。

4. 社会和政策的导向,影响我们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政策激励和法规: 政府可能会出台各种政策来推动碳中和,比如对高碳排放行为征收碳税,对使用清洁能源给予补贴,强制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等。这些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消费选择和生活方式。
企业责任: 企业为了实现碳中和,会调整生产流程,采用更环保的技术,推出更绿色的产品。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购买这些绿色产品来支持企业进行碳中和的努力。
公众意识的提升: 随着碳中和的深入人心,我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环保意识也会逐渐增强。这会促使我们更加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碳中和到底跟我们有多大关系?

你可以这样想:碳中和就像是给地球的“健康体检”和“治疗计划”。

体检: 了解我们一共制造了多少“碳垃圾”。
治疗计划: 通过减少制造、增加清理,让地球恢复健康。

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个庞大治疗计划中的每一个“细胞”。

你今天少开一天车,多坐公交或骑自行车,就是为“减少制造”做贡献。
你家里换了个节能灯泡,调高了空调温度,就是为“减少制造”做贡献。
你支持购买带有绿色认证的产品,就是为“鼓励减少制造”的企业投票。
你做好垃圾分类,减少食物浪费,就是为“增加清理”(回收利用)做贡献。
你多了解碳中和相关的知识,并和家人朋友分享,就是在传播“健康理念”。

甚至在你享受更干净的空气、更稳定的气候、更健康的生态环境时,你就是在直接受益于碳中和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不稳定,极端天气(暴雨、干旱、台风)越来越频繁,我们还能像现在这样舒适地生活吗?我们的食物供应会受到影响,我们的居住环境会面临威胁,我们的健康也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所以,碳中和一点也不遥远,它就像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选择,都在为这个共同的目标添砖加瓦,或者在不经意间成为阻碍。了解它,关注它,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诸行动,就是在为我们自己的未来,为子孙后代的未来负责。这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方式、追求更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一致。这是为了防止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导致全球变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我们的快递包裹跑来跑去的,都是通过车辆运输,就会产生碳排放。


碳中和如果没搞好的话,气候变暖,夏天就会很热,一出门就唉声叹气的。所以为了减少碳排放,电力系统得用清洁能源运转,汽车得搞纯电动的。

user avatar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作为碳基生物,只要你活着就会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假设你过着最原始的生活状态,狩猎采集,茹毛饮血,完全不用火。

你一天也会释放大约1140g的二氧化碳,现在平均年龄越来越高,等到你老的时候可能已经超过80岁。用80岁来计算,你一生排出的二氧化碳33288kg。

也就是说,你通过呼吸作用,一辈子让大气的二氧化碳增加了大约33吨。

其中你在25岁左右,达到这辈子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每天排出的二氧化碳最多,这就叫碳达峰。

而碳中和,就是你要想办法,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33吨。让大气种的温室气体回到你出生时候的状态。

也就是说,不需要你为了环境做其它的什么,把自己的屁股搽干净就可以了。

但你是生物学中的消费者,并不能自己固碳。所以你就需要采取其它的办法,而最经济的自然是植树造林了。

而在自然状态下,种树有很大的随机性,可能最后长成大树,也可能死掉,我们直接用森林举例:

有数据显示,北京林地110.62万公顷(1.1万平方公里),一年固碳779.9万吨。

相当于每平方米年固碳0.7kg,80年固碳56kg。

你要这辈子达到碳中和,大约要种:33288÷56=594.43m^2的森林。

也不多,接近一亩,相当于6套二居室的面积吧。

你可能还是觉得面积很大吧,那一辈子地种多少棵树啊?

10万颗?

你又不是只算小树苗,根本不用种这么多。

其实你种一些造林密度大、固碳高的树,根本种不了几颗。

就以普通的松树来说吧,造林密度(1.5×2),也就差不多3平米,最多种植200棵树左右,就能完成碳中和的目标。

当然,如果你是憨憨,完全不择地种树,就是个植物杀手,不是种不活就是种不好,那么可能这辈子需要种上上万棵树。

另外,你也不要期待自己百年之后,碳还能继续中和多少,毕竟已经成林的森林,碳会逐渐趋于平衡。

咦,这就完了?当然不是。

因为你不是原始人,而是现代人。

你一天制造的生活垃圾,大约1~2公斤,一般是通过焚烧或掩埋处理。

焚烧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均摊在你身上,差不多一辈子20吨左右。

中国月人均用电60度,一辈子57600度,消耗一度电碳排放0.785公斤,一辈子用电碳排放45吨。

天然气的使用,消耗差不多小一些,平均每个人一万字大约10吨左右。

并不是所有人都开车,所以开车碳排放大约0~100吨(上限差不多每天开车100公里而来)。

总的来说,如果你不开车,一辈子的碳排放大约:33+20+45+10=108吨。

当然,如果你开车,而且开得很猛的那种,碳排放就得翻倍了。

总的来说,人均一辈子科学种树1000颗(平均每年12颗),人均一两亩的森林,就达到碳中和了。

可能你觉得你很懒,每年植树节种一棵树就觉得很神圣了,其实也没有关系。

因为你主要的碳排放,其实进行归因,最终都能归到国家工业发展带来的碳排放。

而咋们国家积极植树造林,到达2030年就能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说实在话,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植树造林,但其实一直都没期待,你个人在造林上能做出多大的碳中和贡献。

只要做到不铺张浪费,管好你的嘴,能尽基本义务做点贡献就不错了。

其它的时候,你躺平就够了。


真的,我完全不道德绑架你个人植树造林。

但不说让你给国家加把力,至少不要拖后腿吧。

就是这个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最近几年是不是听得特别多?感觉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是国家、企业才操心的大事。但其实,它和我们每个人,都绑得可紧啦。碳中和,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碳中和就像是给地球算一笔“碳账”。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₂),就像是往地球这个大账户里存钱一样,越存越多,地球的.............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新闻、政策和公众讨论中,听起来好像有点高大上,甚至有点虚无缥缈。但说白了,它其实描绘了一个我们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一个对地球更友好的状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家里的电费单。我们用电就要付钱,但如果我们想办法减少用电,比如关掉不用的灯,或者买个更省电.............
  • 回答
    碳中和浪潮下的金融机构转型风险:一篇深入的审视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行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这一宏伟愿景无疑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同样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中蕴藏着不容忽视的转型风险。作为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基石。.............
  • 回答
    碳中和,这个听起来像是终点站的词,常常让人联想到一个没有碳排放的世界,或者至少是没有新增碳排放的世界。那么,在这个“中和”之后,曾经被视为实现减排重要工具的碳交易,还会不会继续存在呢?答案是:很可能还会存在,但其形式和目的会发生深刻的转变。首先,我们要理解“碳中和”的真正含义。碳中和并非意味着零碳排.............
  • 回答
    碳中和,这个词汇在当下,已经不仅仅是环保主义者挂在嘴边的口号,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悄然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越来越被视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命脉的关键议题。那么,它真的能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命题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它不仅会,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并且未来只会更加重要。要.............
  • 回答
    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这不仅仅是政策号召,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为我们化学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别把它想成高大上的口号,它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职业道路。那么,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化学人该如何精准定位,抓住这股“绿色”的东风呢?一、 洞察“碳中和”背后的化学机遇:不再是“传统”的化学.............
  • 回答
    土木工程如何抓住碳中和的学术机遇?当前,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迈向碳中和。这一宏大的目标不仅是对我们星球未来的承诺,更是对包括土木工程在内的各个领域提出的深刻挑战和巨大的发展契机。对于土木工程师而言,这并非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涉及工程理念、设计方法、材料选择、施工技术乃至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重塑。.............
  • 回答
    2021年提出“碳中和”目标,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事实、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吁以及国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这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重要决策。要详细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最根本原因)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 自20.............
  • 回答
    腾讯于2024年2月24日发布的碳中和路线图,是这家科技巨头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份路线图的发布,不仅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个详细规划,旨在指导腾讯如何在未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份路线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核心目标与时间表: 明确的.............
  • 回答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庄重承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看似简洁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分量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伐。首先,这个承诺表明中国 坚定了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路线。在.............
  • 回答
    苹果公司宣布要在 2030 年实现 100% 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无疑是科技巨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个承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目标,它意味着苹果将从生产制造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刻地审视并大幅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碳排放影响。要理解这个承诺的含义,.............
  • 回答
    近期,一些媒体报道指出“中国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这引发了公众对于中国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广泛关注。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政策导向以及全球气候治理大背景下的深刻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不可能重新大上煤电”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的是化学符号和图形表示的历史演变、约定俗成以及实际使用的便利性,而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简单来说,那个在六边形里画一个圆圈的表示法,虽然从严谨的分子结构角度看并不完美,但它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并且在很多方面比“画双键”更有效率和清晰。让我来详细讲讲这背后.............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从微小的细菌到参天的大树,无一不以碳为骨架,以水为溶剂,构成我们称之为“碳基生命”的基石。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模式,也是我们目前唯一能够完全理解和验证的生命形式。但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如果将目光从地球的蓝色星球移开,大胆地假设,是否存在其他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跳出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核物理学和有机化学的交叉点。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环确实会变成氮杂环。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其中的过程和影响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基本概念:同位素衰变。你提到的C14是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它会通过一种叫做β衰变的过程发生转化。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有机化学中关于命名和编号的约定俗成,以及不同杂环系统的独特性。简单来说,不是“有没有标号”的问题,而是“标什么”和“怎么标”的问题。我们先分别来看看嘌呤和吲哚这两个结构,以及它们编号的由来。 嘌呤环:一个双环系统,季碳的识别至关重要嘌呤是一个由嘧啶环和咪唑环稠合而成的双环系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一下子就触及了分子轨道理论的核心。确实,很多人在学习碳碳双键的时候,会有点卡在“p电子填满了π成键轨道”这里,然后就觉得反键轨道好像“消失”了。其实,反键轨道一点没消失,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成键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电子占据情况。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把这话说透了,就像是在.............
  • 回答
    .......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张北数据中心利用冷风降温,每年节省8万吨标煤” 这个新闻的确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例子,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和先进技术实现大规模节能减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并从中汲取灵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神操作”。如何看待“张北数据中心利用冷风降温,每年节省8万吨标煤”?首先,我们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