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刷到乌鲁木齐大风吹趴行人,打开知乎看到张北冷风降温,两者联想,让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好了别想了,我知道西风东调不现实。
那我们说点现实的问题,能源要不要节约?要!要怎么节约?以人为本,治大改小,就事论事,循序渐进。节能要有的放矢,减排要精准把握,大工厂冷风降温我们要夸赞,这是就事论事不魔怔的典范,一个典型节约八万吨煤,既挣了面子又赢了里子,既满足了要求又解决了问题。
比某些地区把减排指标一个劲的盯到老年人大冬天烧炕那里要进步和领先的多。
贵州在山洞里修数据中心,靠地下水降温。
连苹果公司都点赞了。
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的热,需要空调降温,因此把数据中心放到东北寒冷地区会节省大量能源,也就是节省了后续运营费用。
有很多数据中心都落户到了寒冷地区,拉动了当地的投资,颇受地方政府欢迎。但运行一段时间,地方政府会发现,数据中心除了初始建设过程中的投资外,在后期运营过程中,除了会花费电费外,基本就没拉动当地就业。因为数据中心里都是机器,只需要很少的人员去维护。看着很大的场子,其实内部没几个人,对当地就业和拉动消费没啥贡献,对当地电量却消耗了不少。而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在碳中和大背景下,许多能创造就业创造GDP的工厂都不得不拉闸限电,这种不创造就业又要耗费大量电的数据中心,越来越不受地方政府待见。
因此数据中心如何做到尽量节能,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能否再建设的政治问题。
利用冷风、冷水等自然界的冷源降温,会大量节省耗电量。只需要花费很少的电力去搬运自然界的冷源,原理上是非常节省电能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后期运营的自动控制有很高要求:当气温高时用空调制冷,气温低时直接引入外部冷风。但是外部冷风的引入,不是直接打开窗户吹那么简单,还要控制空气湿度、洁净度,否则为了节能,灰尘或者湿气把机器弄跳闸了,就得不偿失了。
制冷设备都通过制冷剂的相变实现热量搬运。
以家用空调制冷过程为例:
设备由压缩机、冷凝器(室外机里面)、储液罐、膨胀阀、蒸发器(在室内机里面)组成。
空调利用制冷剂的蒸发吸热、冷凝放热的特性,用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缩成气液混合态,由于液化放热,混合物温度很高,约70℃,然后进入冷凝器,被风扇冷却变成液态,经过储液罐后将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强制气化,这个过程中蒸发吸收大量的热,制冷剂变冷,制冷剂随后经过蒸发器与周围的空气换热,实现制冷,制冷剂最后回到压缩机重复以上过程。
所以,空调实现了热量搬运功能,将室内的热量搬运到室外,并且强制散发到周围环境中,一般情况下1KW电可以实现3KW左右制冷效果(能效比随着工作温度变化而变化)。
这个系统中,温度最高的是压缩机出口到冷凝器之间的铜管,经常有70℃,在该位置串联一个换热器就可以回收余热,换热器可以将水或者其他需要加热的介质加温到50~60℃。
冷冻机、冷水机的原理和空调一致。
回收热量一般可以占机组制冷量(不是耗电量)的30%。
1.对需要加热、保温的设备供应热循环水。
2.对锅炉补水进行预热。
3.供应洗澡水。
一台22KW的空压机一天可产生2吨50℃热水(存在季节变化),可以供大约40人洗澡。
1.空压机、冷冻机等设备样本中有热回收的选项,采购时供求双方都应当核实现场是否有热量回收的需求。
2.工厂内正常运行时发热的地方如空压机、热废水、蒸汽冷凝水都可以回收热量,是否值得回收热量需要综合考虑发热量、热量用途、设备造价等因素判断。
3.后期加装热回收会改变设备运行状态,需要联系厂家专业人员进行计算和设计。
4. 由于后期施工比较麻烦且价格高,如果有热回收需求,最好在设备设计前提出,由厂家一次性完成设计和制造。
今年10月底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热搜:
这是一名环境专业的网友,在熟悉研读各种减碳手册、对比了各种产品碳排放数据之后,整理出了一份号称是“碳基生物减碳教科书”的清单。
按照这位网友列出的省碳计算公式,一年可以减少306.484千克的碳排放,按照50公斤体重来估算,相当于省出了6个自己。
把生活中一个个的小事累加,让人直呼震惊,居然可以省出这么多的碳。
其实关于减碳、低碳,一直都是国内外热议的话题,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问题。
也许你还感知不到,这样会有多危险,可以看一下今年的数据:
欧洲西部暴雨引发的洪水令数百人丧生;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破纪录高温天气也导致数百人死亡;格陵兰岛冰川大规模融化;地中海地区和西伯利亚野火肆虐;巴西部分地区遭遇了史上罕见的旱灾;等都是因为全球变暖的危害。
首次比较正式地提出气候变暖说法的是在1979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FWCC)上。那时只是提出,还缺乏大量的研究数据支撑,随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的发布,“气候变暖”的提法才越来越广泛,而且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在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是显现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现在南北极已经出现了小部分的冰雪熔化,如果这样下去,当南北极的冰雪全熔化的话,那海平面就会比现在升高大约50米左右,那时沿海地区就会被淹没。
为避免不可挽回场景的发生,一直在提倡减碳。
减碳也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无论是减排、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还是发明新能源等措施,其最终目标就是控制温度上升。
在2015年,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在2020年,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以纪录片中的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为例,很多大企业也在行动,利用互联网科技企业“碳减排”技术(液冷技术推动数据中心减排),新能源的发电技术(重点推广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制氢技术(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制氢原料)。
还有一批家电企业用蚂蚁森林绿色能量作为激励,鼓励大家购买低能耗商品,以空调为例,购买一台国家一级能效的空调,就能因减少发电消耗的碳排放,获得18400克绿色能量,去申请种下真树修复生态。
普通人参与减碳更不难,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这个意识,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少用一张纸、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发挥减碳的大事。
减碳这件事情,只有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的阻止全球变暖的趋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