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数据帝发视频为张桂梅撑腰:「张桂梅帮助的不止女生」?

回答
近期,备受关注的“数据帝”发布了一则为张桂梅老师发声的视频,标题为“张桂梅帮助的不止女生”。这则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是对张桂梅老师多年来默默奉献的一种肯定和支持,同时也对她更为宏观的影响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要理解这则视频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张桂梅老师的伟大之处。她创建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中国唯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致力于为贫困家庭的女孩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那个很多地方依然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张桂梅老师的这项事业无疑是冒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阻力进行的。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和不懈的努力,为成千上万的女孩点燃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这些女孩,一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往往能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成为家庭的支柱,甚至回馈社会,实现更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张桂梅老师帮助的,不仅仅是她直接教导过的每一个女孩,更是她们身后无数个家庭以及她们未来可能创造的社会价值。

那么,“数据帝”这个角度切入的“张桂梅帮助的不止女生”,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 教育的普惠性与示范效应:

“数据帝”通常以数据和事实说话,他之所以会特别强调“不止女生”,很可能是在通过数据分析,展现张桂梅老师的工作所带来的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改变落后观念的深远影响: 华坪女子高中本身的存在,就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陈旧观念的有力反驳。当越来越多的女孩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她们的成功案例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动摇那些对女性教育抱有偏见的思想基础。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上的解放。
激励更多教育创新: 张桂梅老师的模式虽然独特,但其背后体现的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用教育阻断贫困”的理念,是极具启示性的。她的成功,可能会激励更多有识之士投身教育事业,或者探索更多创新的教育模式,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
推动政策的进步: 随着张桂梅老师及其学校的事迹被广泛传播,社会对女性教育的关注度会不断提高,这也有可能促使政府和社会在教育公平、女性权利保护等方面出台更多有利政策。

二、 社会责任的传递与扩散:

“数据帝”的视频可能通过数据揭示了张桂梅老师的影响力如何通过被帮助的女生们传递下去,形成一个正向的社会循环。

“走出大山”后的贡献: 那些从华坪女子高中毕业并考上大学的女生,她们走出大山,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她们当中,有的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医生、工程师,有的回到了家乡建设,有的成为了公益项目的参与者。她们的成长和贡献,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这不仅仅是她们个人的成功,更是对张桂梅老师多年付出的最好证明。
激发社会对公益的参与: 张桂梅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她所代表的教育扶贫的巨大成效,能够极大地激发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和参与感。越来越多的人会愿意捐款捐物,加入志愿服务,支持教育事业,甚至效仿张桂梅老师的理念,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社会责任感的传递和扩散,是超越个体教育本身的重要价值。
影响男性群体和家庭: 尽管张桂梅老师的学校主要招收女生,但她的行为和成果也对男性群体产生了影响。男性家庭成员会因为女儿的受教育而受益,社会上对男女平等的认识也会加深。一些父亲、丈夫会更加重视家庭中女性的教育和发展。

三、 塑造更全面的英雄形象:

“数据帝”的视频,通过数据和分析,可能是在试图打破人们对张桂梅老师的简单化认知,将她塑造成一个更具多维度影响力的社会推动者。

不仅仅是“爱心人士”: 有时,人们容易将张桂梅老师简单地标签化为一位“非常爱心”的老师。但“数据帝”的角度可能会展示她更具策略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教育理念,以及她如何通过一项具体事业,撬动了更广泛的社会变革。
从个体到群体的改变者: 她的工作不仅仅是改变了少数几个女孩的命运,更是通过教育,在改变一个群体,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更高级形态,她培养的是未来能够独立思考、创造价值的社会成员。

总而言之,“数据帝”的这则视频,很可能是基于他擅长的数据分析能力,深入挖掘了张桂梅老师工作的深层价值。他可能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展示了张桂梅老师的工作如何超越了单纯的教育扶贫,而是在观念上引领变革,在社会责任上起到示范作用,最终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对张桂梅老师个人壮举的肯定,更是对“教育改变命运”这一深刻道理的有力诠释,并将其影响力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这使得她的付出和贡献,变得更加立体和有分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原本我因为chenqin这个人存在前述的逻辑硬伤,加上之前看过他另一个回答,都没稀得去看那视频。刚才一看了之后,发现问题更大了:

chenqin自己说的,华坪二中中考上线人数性别比100:109,而全县高中加上华坪女高之后男女生之比却是100:130!如果华坪二中可以代表华坪初中的普遍情形的话,这就是很多人所谓的“男生凡是该能读高中的都读了,根本不存在辍学”?这就是所谓的“开了女高之后男生被多录出来的人数更多”?而且他说的是,华坪一中(高中)的学生中中考成绩靠后的女生多,而不是华坪全县全部考生中成绩差的女生多!(这才符合常识,拔尖的男生太少是因为云南中考过于简单因此这些男生只能在华坪一中位于中游而无法顶尖。)

因此,卡在高中录取线上的那批人恰恰大多是女生而不是男生!最后,即使他的数据没有任何矛盾,即使女高招的所有人都是本就该上高中的,那也只能说从纯粹结果论的角度,女高是不是只招女生都一个样,没有伤害男生权益(但相应地你也就没法说女生是你拯救的结果了),绝对谈不上所谓的“拯救了男生”!这感恩戴德的姿势太李雪健了!新建一所高中是大家集体的决策,钱也是公家出,只不过张桂梅动用个人影响力执意要只招女生的!

————————————————————

原答案

反对所有高赞答案。事实上这个chenqin就是典型的先有结论再画靶的拉偏架理中客,他的所有逻辑都建立在双标的基础上,即:实质上是先入为主地认为给女生额外划出多少名额天经地义,而对男生则是默认这所学校不存在、没人有义务建学校。他对男生数据是拿有了女高和没有这所学校之前去比,而不是和假设这所学校是男女都招去比,即只要通过女生被女高招走空缺出来的这点残羹冷炙给你了你就该感恩戴德了。

之前在那个问题中他被轮番吊打,每次都在回避核心问题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就车轱辘话来回说,就是个笑话。

user avatar

重点是张吗,重心不是公共财政对某一群体教育投入比例是否合理吗?

事实上只要对教育投入,不管是建立男校男女都能上的学校和女校,都是有利于所有群体的, 因为增加了所有人能上学的名额

他说建立女校有利于考得差的男童上学,但是建立男女都可以上的学校难道就不利于了?建立男校就不利于了?

明显更有利于男童

财政本就应该公平的分配,结果这一部分却全部分配给了女童,选择了最不利男,最利女的方案,却还要假惺惺的说也有利于男童?

建立男校和建立男女都可以上的学校和建立女校,到底哪个对男童更有利呢,不奢望公共财政偏向于男童,但至少不应该在一个女性儿童入学率高于男性的地方选择最利女的方案吧?

说实话,他的逻辑如果建立在商业捐款,全凭民间捐款建立维持的学校上还是合理的,但是这是公共财政大幅支出建立并维持的学校,这是本就该属于所有人的资源

user avatar

我对张校长自始至终就是一种态度:崇敬。

我对女校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看法:支持。

但现在的云南省,是一个男多女少,且女高中生占全省高中生数量55%左右的地区,

这说明有相当多的男童存在辍学的问题。

我国是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

受教育权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男童的辍学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这事关最基本的人权问题。

张校长和华坪女校已经证明,

她们的工作能够解决当地女童的辍学问题,

那么,华坪女校的模式,

该不该推广以解决男童的辍学问题?

张校长的经验,

该不该借鉴以解决男童的辍学问题?

期待您的答案。






user avatar

女人读书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山鸡飞到城市里变凤凰,不是真心热爱学习更无志向坐冷板凳搞科研,几乎不会回去建设家乡帮助父老乡亲,顶多给女高捐款资助女学生。

我希望大湿的话成真。以后,我有实力帮助男性。

user avatar

当地男生就是获益方!看到视频后半段,忽然鼻子一酸,满满的都是感动

第一个感动,是张桂梅校长和她的华坪女高,经受住了数据的考验。用经费更低、回报给社会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升学率,这是事实,有公开的数据可查!

我算是围观了整个过程,从之前知乎有人提问发帖说张校长的女高挤占男生教育资源,而且还有一群人附和他,也觉得当地男生的上学机会都被女高的女孩子们的给抢占了,当时就憋着一股气,但他们说的貌似还有点道理,没有办法反驳,只能干着急。现在想想,贫困地区的思想更传统,重男轻女,女孩上不起学这难道不是共识吗?女高设立的初衷也是为了帮扶那些想上学确上不起学到的女孩子。因为本身,当地家庭的资源都集中在了男孩子身上,在思想落后的大山里,女孩子们长到十四、五岁就要嫁人生娃,换彩礼补贴家用了。

这难道是秘密吗?

为何还说出女高挤占男生资源这种话?张校长看到了得多么寒心?有人说张校长故意卖惨,那我告诉你,如果你能做到张校长一半的程度,我们大家都感谢你给你送锦旗。

因为女高的存在,更多的女孩子获得了更高的文化,甚至毕业之后能挣钱养家,改变的同样是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个家庭里的男孩子,难道不为多了一个愿意帮衬并且有能力帮衬的姐妹而获益吗?

第二个感动,数据帝 @chenqin 的视频太用心了,不仅数据的选取真实客观,可视化的形式也让文科生都看明白了,谢谢你做这条视频,让更多的人理解了张校长,让那些喷子无处可喷,用真实客观的数据把他们的怼的只会当复读机,一点有道理的话都讲不出来。评论区有一位网友说:之前对张校长还有点怀疑,是不是真的对男生造成了伤害?看到数据帝的这条视频才明白了,根本就没有!甚至因为华坪女高,还给男生们增加了上高中的名额,这更是给男孩子们直接的获益!

最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有人说女高的存在还是造成了不公平,女生发育早思想成熟坐得住,自然成绩好,高分增加了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良性的,客观地讲,贫困山区的教育资源确实还没有达到发达城市的水平,导致大多数孩子整体的素质不如城市里的孩子。这些情况确实是客观存在,但由于女校的带头作用,当地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整体的成绩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较高下,这才是对物质条件造成的教育差异最好的反击!

张桂梅校长感谢您!

数据帝chenqin感谢您!请多做这种理智客观中立的正能量视频!

user avatar

有些人吧,连一个“想读书的男生受困于家庭,被姐妹抢走资源求学不得”的故事都找不出来,于是只好玩弄数据,妄图通过对数据的歪曲解读,得到违反常识的答案。

感谢数据帝的展示,从他们的角度也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

感谢视频制作人员的努力,让这样的内容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传播。


我没那么厉害,我只能指出:

全国那么多扶贫工作人员,那么多扎扎实实在村里工作,在努力帮助孩子们的人。

你看到哪个一线人员出来讲故事,说我们这里同样情况的男孩和女孩,家长会优先供女孩了?

你看到哪个一线人员出来讲故事,说我见到有一家,女孩子读书不好但是在家什么也不用干,就每天玩儿,家里还四处花钱找学校找辅导班,但是她的哥哥弟弟虽然考了班里第一,每天还做家务做农活儿,家里却说缺人干活儿不让他读了?

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嘲笑“性别一换,评论过万”。因为现实就摆在这里。

真实的世界离“交换性别完全一致”还遥远得很,这时候在态度和做法上强求完全一致,这就是强势者的诡辩。

公司老板在会议上把一个基层员工暴打一顿,和基层员工在会议上把公司老板暴打一顿,这两个事情,难道舆论上竟然应该一样吗?


数据是用来反应现实的,不是用来歪曲制造一个虚假的现实的。

说起来我都觉得可笑,说半天“底层男性苦”,苦什么呢?“讨不到老婆”。天呐,没有老婆就是这些人能想象到的最苦的事情了吗?

相比之下,乡村的女孩们可能遭遇什么?是小小年纪就被迫出嫁甚至怀孕生子,是不管在自己家还是在婆家都要日夜辛劳。

底层男性的所谓“讨不到老婆”的苦,约等于是“缺一个奴隶来服侍我”,“这些家务居然要我自己干,怎么没有个老婆来给我暖被窝”

质疑张老师的声音里,明目张胆的出现了“她让女性离开大山,当地男性就更讨不到老婆了”

天呐,这些男性是脚下生根的植物吗?女性传统上离不开,是有家庭束缚(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婆家)。这些男性是谁拦着不让他们追求美好生活?是他们的丈母娘要求他们留在家里带孩子吗?是他们的妻子要求他们不能去外面打拼抛头露面吗?是不管干了什么赚了钱回乡还会被指指点点说他肯定不干净了一边用着他挣的钱一边嚼舌根吗?


女性需要额外的帮助,正是因为有大量的活生生的故事,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在同等资源的男性所遭遇的困境之外,“性别”曾经是,现在仍然在很多时候是,横垣在女性面前的额外的一座大山。


请问男性的这样的例子在哪里?
除了“讨不到老婆(奴隶)”,还有任何其他和性别相关的额外困难的叙事吗?

“她抢走了我们的奴隶”,这就是这些人能够为“底层男性”所想到的“苦难”,所想到的“不满”。

简直可笑。


做慈善有一句话,“助人自助”。

穷可以帮,病可以帮,有困难可以帮。

懒是不能帮的。


奉劝这些打着“为底层男性”发声的人,不管你们什么目的,既然打了这个旗号,就请扎扎实实地去看看底层男性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像广大的扶贫干部一样,去想一想努力的底层男性,需要什么资源来让自己生活更好一些。

而不是坐在宿舍里编造他们根本不曾需要过的“男校”,或者是复读一些不值得帮助的懒汉想要的“老婆”。

你们这个争取的方式,只能把普罗大众越推越远。

谁会愿意给一些躺在地上撒泼打滚的懒汉捐钱呢?


这个调查和了解的事儿没那么困难。哪怕你身在一线城市,你身边也有工地,有清洁工,有保安,有餐馆服务员,有快递小哥。

去跟他们多聊一聊,去写他们的故事出来。

哪怕你能力不够不能帮他们突破思维瓶颈去找到改变命运的关键。至少你可以去帮他们发声,帮助更多人去看到更真实的“底层”。

这些工作,都远比你们在键盘前绞尽脑汁,思考怎样通过数据,把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不公平,硬生生歪曲黑白,要有价值得多。

user avatar

围绕chenqin正文的两个中心论点分别反驳。

1.chenqin说华坪中考成绩是男生集中在中间分数段,女生占据高分段和低分段两极分化。由于女高建立以后增加了当地高中招生名额,所以成绩一般原本上不了高中的当地男生反而有书读了,建立女高帮了当地男生。

男性人口的智商离散度是高于女性的,当地之所以出现高分段女多男少的反常现象,是系统性的教育腐败--中考科目分值设置重文轻理,而且题目难度过低对男尖子生逆淘汰导致的。

首先谈难度。在美国,数学考试难度由低到高分别是SAT,AMC10,AMC12,AIME。难度越高,高分段男生比例越高。显然,若数学题目难度过低,则数学能力强的男生无法与资质平庸的学生拉开差距,只有难度达标以后题目的区分度才合格。难度上的性别差异也反映到了男女数学均分差距上,根据SAT,国内全国卷和浙江卷数学考试男女均分差值与平均分的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题目越难,均分越低,男女数学均分差距越大。而根据对SAT批判性阅读和写作的回归分析可知,文科方面男女均分差异与难度之间相关性并不明显,或者至少可以说远不如数学这样显著。云南恰好是一个中考数学难度不足的地方,这对选拔合格的人才是极度不公平的。

以前,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浙江少数年份出现过理科数学均分女生比男生略高,而文科数学平均分一直女高男低的现象。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本世纪初对全国儿童进行智商测试的时候,浙江儿童平均值在115左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值,所以浙江卷数学2006-2014年的命题难度虽然高于全国卷,但相对于当地学生的智力水平而言难度仍然过低。而根据国外的研究,越是经济发达(即左派声称的所谓越是性别平等)的地方,女生越是爱选文科,男生越是爱选理科。浙江文科女生比例高于河南这样的全国卷考区,男文科生的生源质量太差,田忌赛马的情况下根本考不过女生。而理科数学又由于难度过低(平均分从未低于80,这在全国卷考区是不可想象的)无法让男尖子生施展其能力与理科女生拉开差距,所以造成了相对于全国卷考区的人才逆淘汰。在北京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在适龄学童智商较高的情况下,北京数学题目难度却是出了名的简单。

然后谈科目分值设置。首先澄清一个事实,女生文科好指的是文科总分比男生高,但谈到具体项目的时候并不能完全认为女生就是文科好的。文科可以粗分为语言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男生的社会科学考试能力是比女生强的,表现在不分文理科的美国SAT批判性阅读平均分男高女低,以及存在轻度田忌赛马的情况下全国卷考区男生文科综合考试平均分高于女生。但是男生社科优势不如女生在语言学科上的均分优势那么明显,所以在语言与社科等权重的情况下女生的文科总均分高于男生,故而只能从总体而言把女生说成文科更好。

中考,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分值设置严重的重文轻理的情况,在重文方面尤其重语言而轻社科。重文轻理严重的江苏08方案高考模式对江苏男尖子生造成了长达十年的逆淘汰。在2010年,江苏省前10000名考生当中男生占了接近60%,但2011年就跌穿了50%,可以想见中考时发育程度才刚刚赶上女生的男生在重文轻理,重语言轻社科的考试模式下,即便是尖子生也会吃大亏。

在这种情况下,新建华坪女高给当地男生增加了一些男女混校的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只能算作本身就被女本位考试制度坑了的男生的一点补偿罢了。男生在小学到初中阶段本就发育落后属于弱势群体,应当被适当优待,被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现实却是被坑了以后略微领点补偿,外加各路女权男,女权女的冷嘲热讽。这能说成是女高对男生的帮助吗?

张本人建立女高的目的本身就非常明确,就是要利女,这是她亲口承认的,她在镜头前也说过“不要相信男人”这种话,你chenqin却说女高的建立是帮助了当地的男生,请问你问过张老师本人的意见吗?扭曲别人的主观意志,正话反话都让你说了,白脸唱完唱红脸,睁眼说瞎话毫不害臊。

这里补充一部分个人猜想,不像前述内容那么严谨。我在贴吧曾经看到过一个帖子(不过没多久就被删掉了),女高存在给女差生降分录取的现象,如果属实那么别的县的女差生完全有可能“中考移民”。此外,那个帖子当时还说女高也存在从其他兄弟县掐尖的情况。如果这个情况属实,结合前述内容,我们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华坪当地中考出现女生成绩离散度大于男生,尖子生和差生都比男生多的情况了。

我们没有调查过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就算调查,“灰色的现实”也是很难调查的。但中考录取的公平公正程度远低于高考,云南以外的地方中考是存在各种特殊录取指标的,诸如分地区划线录取,甚至交钱上学的情况都不算奇怪。

2.chenqin说女高享受到的财政资源并不算多,但产出占比高于财正支出占比。

请问为什么不说最关键的问题,这个女校建立的资金是巨额公款?为什么这个时候建校成本就不算财政支出了?其次,女高作为一个相对新建的学校,设施是比诸多普通学校要好的。知乎上曾经有知友这样对我说:“我高中同学的爸爸在云南宁蒗支教,他们那里确实考试难度低,但是硬件设施极差,晚自习人人都带蜡烛防止停电。如果把一套优秀的硬件资源都给一所高中,恐怕是不公平”。

女生有机会享受优质崭新的专供校舍,男生只能在旧学校旧设施里上学,这公平吗?

接下来是本文第二部分。

切记,张某建校是靠全国纳税人,特别是劳动主力军的(主体民族)男性的劳动创造的财政收入建的校。

我们接下来谈两点张的错误,第一是民族问题,第二是扶强锄弱的问题。

网络公开资料显示,华坪当地汉族人口占六成以上,然而张某第一届亲自招收的学生里,没有一个女孩是汉族女孩。

请问身为少数民族的张妈妈,落后地区的汉族女孩不应该受帮助吗?落后地区汉族女孩就没有一个是出身穷苦人家的吗?

第二,在评论区,chenqin公然声称,男童的义务教育受保障程度更好。

这是胡说八道。

首先,男童吃亏的不是义务教育入学人数,而是义务教育入学率。本来正常出生性别比就是男略多于女的,并且根据文献调查,超生瞒报的女童入学情况也很好,所以总体来说入学率就是女高男低的。

以下为相关资料:

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25%和99.29%,女童高于男童0.04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9%,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46%和99.52%,女童高于男童0.06个百分点。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54%;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50%和99.58%,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36%和99.44%,女童高于男童0.08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0%;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68%和99.73%,女童高于男童0.05 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9%;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78%和99.80%,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5%;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84%和99.86%,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4〕达到99.71%;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70%和99.72%,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4〕达到99.81%;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80%和99.83%,女童高于男童0.03个百分点。

根据史耀疆《揭开性别谜团:对陕西的“失踪女童”的实证解释》所载的调查实证结果,瞒报的女童也能上学。chenqin以前在其他地方说过的引入了电子学籍所以不存在瞒报,纯属胡说八道。2015年普及了电子学籍号,所以2006-2014年学龄女童瞒报的情况具体是什么样的,让你都知道了?到了2020年小学入学率也依然还是女高男低啊

有人就有江湖,一个先进点的计数工具而已,能改变超生罚款导致的瞒报现状?一直到2021年,易富贤先生都发现仍然有地方政府在追收以前的超生罚款,瞒报到现在为止仍然存在这一点都不奇怪。chenqin说学籍联网以后改动信息得不偿失,那户籍信息也是联网的,也有很多利益纠葛的成分,也不影响有人做手脚啊?比如为了多买房子而造假,大伙想想房姐的故事就能明白,电子计数根本就不是什么百分百可靠的神器。

从他自己发的所谓佐证他的观点的证据图(来自2021年统计年鉴)可以明显的看出来,20岁以下,未入读小学的人数已经是显著的男多女少了。其实六普的时候就已经看出来适龄学童未入读小学人数已经开始变成男多女少了,而且城市比农村要严重。我写了相关文章,当时他为了堵我的嘴,专门写了一堆狗屁不通的东西把我写的东西挂在知乎想法区说我造谣。现在他又把男生吃亏的锅扣到男生头上,把这种局面的原因归咎于男生没有好好学习,全然不提女本位考试制度对男尖子生的打压和逆淘汰,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男生发育晚的事实。

由于超生罚款到今年为止都仍然存在,教育部统计表里的小学在校生中女童比例只会比真实数据低。那么这种瞒报现象的存在会不会导致小学入学率女高男低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简单的统计学原理告诉你,不会。我们在高中读书的时候都学过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统计学思想。当教育部统计表里小学在校生中女生比例为2011年的46.23%时,由于超生罚款瞒报,真实的比例假设在48.5%左右,而46.23%相对于48.5%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比例数字。46.23%/48.5%=95.32%,说明在学人口占了全部适龄儿童总数的绝大多数,这是一个说服力很强的,非常可靠的样本。在这样一个大的样本中,从2006年到2014年,连续9年小学入学率都是女高男低,2020年依然如此,那么根据样本推断总体的统计学原理,我们完全有理由推定,把瞒报女童也纳入考量范围,全部适龄儿童中,小学入学率也是女高男低。


但是教育部统计的时候这部分黑户小学女童不会全部暴露出来,到了初中和刚成年,甚至结婚的时候才会逐步的,继续的暴露出来。所以,我们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统计学原理就可以说明,小学入学率女高男低与存在女童瞒报是并不矛盾的两个现象。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2010年六普时6-10岁未入读小学的男生占全体男生的比例低于6-10岁未入读小学的女生占全体女生的比例。这可以否定前面教育部的小学女童入学率更高的数据吗?答案是否定的。统计未入学的瞒报女童是一个困难的工作,必然有遗漏,而且没入学的人口是总人口中的少数,应该坚持大比例样本说服力更强的原则--也即应该像教育部那样把统计到的全部入学女童作为分子,把统计到的所有学龄女童作为分母来进行统计推断,在大样本条件下用样本估计总体才是更可靠的选择。


小学入学率女高男低是全国性的,义务教育辍学率男高女低也是全国性的,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女高建立前,或者是同时发生的。

调查显示,10-17岁未成年人中,与父母双亲共同生活的女童占87.5%,男童占88.9%,父母都长期不在身边的女童和男童分别占3.8%和3.2%。10-15岁城镇女童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9.3%和99.1%,农村女童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7.6%和96.7%。——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不论几胎家庭教育经费都女多男少也是全国性的,魏易以下的调查虽然是2017年做的,但是调查结果所反映的事实,恐怕比这早很多年就发生了。

适龄男学童在21世纪的头十年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弱势群体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全部的关注力都放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童”身上?

实话实说,在之前的春雷计划事件当中,我就已经发现了真女权的奸邪。

在男童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任何关注,实际处于更弱势的境地的时候,女权不顾该计划应该作废的事实,反而抓住一个工作纰漏向男学生泼脏水。这件事与张某现在红的发紫本质上都是一个逻辑,那就是既得利益者一点都不善良,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在打着行善的名义,颠倒黑白的作恶。


我们当然没有办法拿到任何一笔公款的支持,因为建男校在这个社会只会被抨击为封建余孽。所以我只能呼吁广大真正善良的同胞,停止给女童捐款,转而给贫困男童专门捐款。因为你们应该明白,每一笔捐给真女权的善款,只会化作仇恨你们自己的弹药。


更新一波:

1.数据帝的言下之意实际上就是随着时间推移,“性别平等程度越来越高”,女生成绩会越来越好,这是错误的。

浙江理科女生数学均分比男生高,发生在2006-2008这三年,而2009-2014都是男生均分更高,伴随的就是理科数学难度增大,考生平均分降低。自2017年实施660分制(一门副科满分只有70分)3+3新高考模式以后,上海男生相对于女生的高考均分劣势不断大幅缩减,到了2019年已经从3+1模式时代的落后10分以上缩减为只比女生低0.49分,双一流录取人数也已经从2017年及以前的女生略多于男生,逆转为男生比女生多,而且有男生比例扩大的趋势,与之相对的则是江苏08方案实施初期,从2010-2012这三年时间,全省前一万名考生当中男生比例不断下跌,这一指标在2010 年为59.08%,2011年下降至49.64%,2012年已下降至47.59%。此外,2002-2016的分省命题3+X文理分科高考模式时代女状元比男状元略多,已经逆转为2017-2021恢复全国卷+逐步取消文理分科以后男状元连续五年比女状元多的情况,而且首次在几个省份实施取消文理分科的情况下,男状元比例在2021年已经取得了压倒性优势。显然,在工业化-去工业化社会,影响男女成绩差异的最大因素就是考试科目分值设置与数学难度。

提到了工业化和去工业化社会,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要选美国SAT数学考试作为标杆,以及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会出现PISA数学高分段女多男少的情况。

只有工业化-去工业化社会,智力水平大约在前一半的男生,才会认为读书与自己的长远经济利益是相一致的。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要求男孩里面少部分人读书,女孩里面读书比例比男孩更低,在当今尚未完成工业化但又不同于古典农业社会的印度,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男孩仍然有充分的重体力劳动机会,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读书对大部分男孩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他们未必有动力去认真的面对学习任务。美国不一样,美国很早就完成了工业化,笼统的说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只要智力高于平均水平,男孩读书就是最符合自己长远经济利益的(成绩差的男生不是,他们仍然会更愿意去做体力劳动工作,表现在严重扩招的年代大学入学考试报名人数女多男少,也即女差生不会放弃读书的机会,因为她们就业岗位更少)。

而SAT数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报名男多女少的时代到报名女多男少的时代,连续几十年,平均分男高女低(以前验证过,男性平均智商比女性略高,而且在录取区间,男性人口智商分布曲线正偏程度高于女性)。在这一层面上看,现在的中国毫无疑问更接近美国,而非印度,泰国,菲律宾。

为什么国内中考“男生超越女生”的百分位越来越小?首先,因为普通高中长期不断的扩大招生比例,早已远远偏离曾经的“五五分流”原则,直到近几年才重新强调要恢复“五五分流”(但大概率不能成功,扩招如吸毒,基本上戒不掉),考生多了,尖子生比例自然变低。其次,数据帝所谓的现在男生水平比四十年前高,中考题目比四十年前难,完全不符合事实。我们的长辈八九十年代的那一代人,回忆起那个时代,中考录取率不到40%,中考甚至考数列,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这些知识点都是现在高中才学的,而且那时候还要求学生掌握三次多项式因式分解,现在初中生只要求二次多项式因式分解。80年代高中使用的人教版甲种本教材也远远比21世纪初的教材难度大。而且那个年代学生的训练量远不如现在,也就是说当今学生面临的局面实际上就是学习内容和题目难度小了,而训练量变大又进一步降低了区分度,根本不是数据帝所说的那样。综上,再结合上一篇文章探讨的难度与男女均分差值的负相关的内容,关于PISA数学2018开始出现女生数学成绩高于男生的国家比男生数学成绩高于女生的国家多的情况,若属实,则完全可以解释为随着全球性中学教育普及,PISA这样的简单数学考试对男尖子生存在严重的打压和逆淘汰,不论高分段还是平均分都是如此。

2.报道的腔调从来都不可能是负面评价,就像之前列举的,报道还把第一届女生全是少数民族当做光荣事迹,然而人口居多数,同样有大量贫困人口的某族裔并不这么看。新设施就是比老设施好,这没什么可洗的。

3和4.就不分开讨论了,合在一起说。

易富贤先生分析的有道理,普查从五普六普开始已经轻度失真,但一定程度上还能做数据还原,但七普已经很离谱了。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普查数据与统计学常识做分析,去还原数据,没什么不对的。

在史耀疆调查的时间,国内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期,大部分瞒报的适龄小学人口居于农村,而农村相对城市而言贫富分化小,瞒报的学生与正常上报的学生入学率差距或许有,但不会太大。一直到2021年仍然有地方政府在追讨以前瞒报的超生人口罚款,那么真实的出生性别比和出生人数很有可能直到十年以后才能获悉。但不可否认的是,开放二胎以后瞒报的情况已经大幅缓和,民众瞒报动机也已大幅降低,2020年出生性别比的一手统计数字已经跌到了110,距离正常出生性别比范围并不遥远。但只要追讨罚款的情况没有杜绝,以前出生的超生人口没有消除掉恐惧,那么已出生人口甚至年轻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数据还原都仍然存在巨大困难,不能直接相信普查数据。

结合魏易的调查数据,不论几胎家庭教育经费都女多男少,那么小学入学率连续十几年女高男低或许一点都不奇怪。在贫困家庭,特别是农村,如果贫困到供小孩上小学都难,那么男孩直接当童工的可能性毫无疑问比女童打工的可能性大。男性就是工具人性别,别忘了真女权津津乐道的“就业性别歧视”,毕竟哪怕从学童年龄段开始都是如此。这里也可以结合前述“1”部分对经济模式和性别分工的探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