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何会选择雌性担任生育任务,而非雄性?从体能优势看,这是否算地球上碳基生物的原生bug?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

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

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的能量来源。每个月经周期通常只产生成熟卵子,数量相对有限,且生产过程耗能巨大。从生命诞生那一刻起,卵子就承载了大部分遗传物质和发育所需的基本物质。
雄性配子(精子): 精子是男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主要功能是携带遗传物质并能够高速运动以寻找卵子。精子的生产数量极其庞大,每天可以产生数亿个,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这种巨大的配子差异是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基本特征。 这种差异决定了雌性和雄性在繁衍中的角色和投入是截然不同的。

二、 雌性承担生育的必然性(从生物学角度):

1. 内部受精与孕育的生理结构:
卵子运载和结合: 雌性拥有阴道、子宫等生殖道,是精子进入和卵子结合(受精)的场所。
胚胎发育的场所: 子宫是雌性特有的器官,提供了一个稳定、受保护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供受精卵着床、发育成胚胎和胎儿。
哺乳和养育: 乳腺是雌性哺乳动物独有的特征,为幼崽提供营养和免疫力,这是生命延续的关键一步。雄性通常不具备这些结构和功能。

2. 能量和资源的投入:
早期投入巨大: 卵子的形成、排卵、受精后的着床、妊娠期的营养供给(通过胎盘)、分娩的巨大生理消耗,以及产后的哺乳期,都对雌性身体提出了极高的能量和资源要求。雌性需要储备大量脂肪和能量来应对这些挑战。
有限的生育能力: 由于卵子数量有限且妊娠期长,雌性的生育能力在生理上是有限的,一生中能够成功孕育的后代数量是受限的。

3. “母亲投资理论” (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这是进化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在有性生殖中,父母对后代的投资是不对称的。通常情况下,雌性在早期(配子形成、妊娠、哺乳)的投资远高于雄性。
由于雌性的投资更大,她会更加谨慎地选择配偶,确保她投资的后代能够成功存活和繁衍。这可能导致了某些在求偶和选择配偶上的性别差异。

三、 从体能优势看,这是否算地球上碳基生物的原生bug?

绝对不是原生bug。 相反,这是生命进化极其精妙和成功的策略。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类的“体能”标准来衡量这种古老的生物学分工,而应该从“繁殖成功率”和“种群延续”的角度来看待。

1. 分工合作的最大化效率:
将生育的生理负担集中在雌性身上,而将寻找配偶、保护领地、获取食物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地转移到雄性身上,是一种“分工合作”的策略。
雄性之所以能够大量产生精子并拥有更强的运动能力,正是为了提高受精机会,在广阔的环境中寻找并竞争雌性。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与雌性的“低风险、高回报”的策略互补。
如果雄性也需要承担妊娠和哺乳,那么整个物种的繁殖效率将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灭绝。想象一下,如果雄性也怀胎十月,生产和哺乳,那么在狩猎和保护族群方面将出现巨大的能力缺失。

2. 能量利用的优化:
生物体内的能量是有限的。将能量集中用于生产大量高活性的精子(男性)和用于孕育后代(女性)是能量利用上的高度优化。
如果雄性也需要储备大量营养来支持妊娠,那么它们在其他生存活动上的能力会受到严重限制。

3. “基因的传播”才是核心:
生物进化的终极目标是基因的成功传播。从这个角度看,即使雌性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压力,但通过成功孕育后代,她的基因得以传递下去。雄性通过提供精子,也实现了基因的传递。
这种分工确保了至少有一方(通常是雌性)能够保证后代的基本发育和生存,提高了基因传递的成功率。

4. 非绝对性: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生物都是如此。在一些物种中,比如海马、某些鱼类和鸟类,雄性也承担着孵卵甚至部分孕育的任务(例如肚子上的育儿袋)。
然而,这些情况通常发生在卵子已经形成并由雌性产生之后。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卵子的形成和最初的营养储备仍然是雌性完成的。

四、 总结

雌性在人类(以及大多数碳基有性生殖生物)进化中承担生育任务,并非是生物设计上的“原生bug”,而是由配子大小、生理结构、能量投入以及“母亲投资理论”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高度适应性的进化策略。

从配子层面: 卵子是生命的起点,其形成和包含的营养是孕育的基石,这决定了雌性的初始投入。
从生理结构层面: 雌性演化出了内部孕育和哺乳的器官,这是完成生命延续的必要条件。
从进化策略层面: 性别分工最大化了种群的繁衍效率,降低了基因传递的风险。

这种分工使得雌性成为“生命的容器”和“能量的储备库”,而雄性则成为“基因的播种者”和“环境的探索者”。两者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了物种的繁衍和进化。因此,这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智慧”,而非缺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沿用了胎盘哺乳动物的祖传代码。这不是什么 bug。

影响同种动物不同性别的体型关系的因素很多。对有内骨骼的动物来说,“通过胎盘支持后代发育并通过阴道分娩”的需求可以影响骨盆的结构,对整个体型的影响是间接的。

你可以注意到没有胎盘的动物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总碳原子量等方面压倒性地多于有胎盘的动物。题目挂着“碳基生物”,其实动物以外的生物更没有这种规律。

一些动物物种的雄性彼此激烈斗争来取得交配权,体型大、力量强对战斗有直接的好处,可促使一些雄性演化得更大更强壮,以便跟其他雄性争抢资源(包括而不限于领地、食物、雌性等)。在这种情况下,体型小的雄性动物可以躲开直接争斗,发挥速度优势搞些隔壁老王的操作,或是扮成雌性混入群体来交配。在雌性参与争抢资源的动物物种里有不一样的情况。在雌性包办战斗的蚂蚁等一部分社会性昆虫里则明显是雄性的身体较弱小。过去至少一千万年间,人的祖先主要是雄性在争抢资源。

雌性动物比雄性的身体更强大的物种一般是雌性负责照顾后代(包括觅食在内)的。这些物种的雄性主要负责提供精子,有些物种的雄性在交配途中或交配之后有被雌性吃掉的风险,雄性为此演化出交配前赠送食物分散雌性的注意力、交配后顺风逃走等行为。一些社会性昆虫干脆抛弃了雄性,纯以孤雌生殖延续。

狩猎采集时代古人类的觅食主要是男性在搞狩猎,女性采集为辅,照顾后代的女性并不负责觅食。再往前追溯数千万年,人类的祖先也不是雌性大包大揽的类型。

雄性负责照顾后代的动物物种里,情况就会有变化。雌雄帝企鹅的体型基本一样。要用育儿袋支持幼体的雄海马的体型比雌海马大。在雌雄一同照顾后代雌雄都不管后代的动物物种里,情况是不稳定的。

历史上,达尔文认为人的体型差异归因于性选择[1]。但是,后续研究显示,“体型更大的男性在搏斗中取得优势从而传下相应的基因”造成的影响极小,甚至不存在[2]。相比之下,性激素的影响更明显。在青春期前,人类男女生长速度都差不多。进入青春期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会逐渐增多,刺激骨骼生长,但高雌激素水平会导致生长更早地结束。结果,女性的身高增长很快达到极限,而男性的身高可以继续增长几年时间。当人们的营养条件和健康情况较好的时候,女性初潮可能提前,造成平均身高增长的程度不如男性,和男性差距更大。

使用类似的机制,雌性斑鬣狗的身体比雄性更发达,因为怀孕期间斑鬣狗母体给雌性胎儿提供了大量的雄性激素。


在地球上已知的有性别的动物物种里,雌性的身体比同年龄同物种雄性更大的情况占多数。

下图是对 73 个有性别的动物纲中的物种的雌雄体型差异进行的统计:

  • 灰白色表示的 24 个纲,雌雄体型无差异。
  • 蓝色表示的 34 个纲,雌性体型更大。
  • 蓝网格表示的 7 个纲,既有雌性更大的也有雄性更大的,雌性更大的物种多。
  • 棕网格表示的 2 个纲,既有雌性更大的也有雄性更大的,没有倾向。
  • 红网格表示的 4 个纲,既有雌性更大的也有雄性更大的,雄性更大的物种多。
  • 红色表示的 2 个纲,雄性体型更大。
  • 除蜥蜴和鳄鱼外,大多数旧分类爬行动物是雌性体型比雄性明显大。
  • 大多数两栖类和鱼是雌性体型比雄性大,少数相反。有一种鲤鱼雄性的平均体重是雌性的12~13倍。
  • 大多数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是雌性体型比雄性大,一些螃蟹等相反。
  • 几乎所有非雌雄同体的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是雌性体型比雄性大,血吸虫等相反。
  • 缓步动物、轮虫等是雌性比雄性大。
  • 非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一般雌雄体型相似,如果雌雄体型有差异,则是雌性大。

现代人男性平均身高比同年龄女性高约 8%,平均体重比女性多 15% 到 20%,并不算显著差异。哺乳动物中,南方象海豹之雄性的体重可达同年龄雌性的 7~8 倍。鸟类中,大鸨之雄性的体重可达同年龄雌性的 3 倍。

在雌性体型明显较大的物种里,雌性的身长可达雄性的 10 倍以上,体重可达雄性的 100 倍到 500000 倍。如果没有发现它们在交配,人类很难相信它们是同一个物种。

其实,如果你让人类女性在历史上偶然地演化成了身高三米、体重五百斤、青面獠牙、血盆大口、体表布满毒素、生个孩子像拉屎一样,对智人这个物种是纯强化。


一些人称哺乳动物是“高级动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自己是哺乳动物。达尔文早已表示动物不分高级、低级。

野生哺乳动物在人类登场前的物种平均存续时间就明显短于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在人类影响下更是走向灭亡。现在野生哺乳动物的总碳原子数约 700 万吨,是人和家畜的零头,比鱼、虾蟹、昆虫、蚯蚓等少得多[3]。你大可声称“身强力壮的性别只顾内卷”要在一定程度上为此负责——尽管那程度不高。

参考

  1. ^ 达尔文:“毫无疑问,与女性相比,男人的体型一般更大、力气也更强,并且拥有更宽阔的肩膀、更发达的肌肉、更粗犷的身体轮廓、并且更骁勇好斗……在漫长的野蛮人时期,借助那些最强壮、最大胆的男性在生存和觅偶方面取得的成功,这些特征得到了保留、甚至强化。”
  2. ^ Dunsworth, HM. Expanding the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s for sex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 skeleton.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2020; 29: 108– 116. https://doi.org/10.1002/evan.21834
  3. ^ 如果没有人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谁的族群更加繁盛?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5441867/answer/2345038251
user avatar

身体强壮有利于生育是对的

但身体强壮不等于一定是肌肉发达

你为何不先思考一下

体脂率和肌肉率哪个更有利于生育

爆发力和耐受力哪个更有利于生育

然后再做出判断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这绝对是我脑子里最离谱的脑洞之一,但既然你想知道,那咱就好好聊聊。如果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狼人杀,那场面绝不是我们平时玩的那种吵吵嚷嚷、互相甩锅的“友好切磋”。这简直就是一场披着狼人杀外衣的,最赤裸裸的生存游戏。首先,游戏的规则会变得无比血腥和真实。 玩家身份的确定和惩罚:谁是狼,谁是好人,这不.............
  • 回答
    在探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符合自然进化规律”的地方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自然进化本身并非一个僵化不变的法则,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充满着随机性、适应性和反馈循环。因此,与其说人类进化“不符合”规律,不如说人类自身的出现和发展,在某些方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这些规律,甚至在某些角度上,显得格外.............
  • 回答
    利用 DNA 的重新编程(更准确地说,是基因编辑和基因疗法)来治疗遗传病或解决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缺陷,这是一个极具潜力和争议性的领域。我们将详细探讨这其中的原理、应用、挑战和伦理考量。一、 原理:DNA 的“重新编程”是什么?当我们谈论“DNA 重新编程”来治疗遗传病或解决人类进化缺陷时,我们实际上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演化史上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也是科学界和文化界长期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否被‘类人’的东西威胁过?”,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几个关键点,并且尝试用更贴近人类情感和叙事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类人”的定义。 在我们谈论进化史的时候,“类人.............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人类身上其他地方的毛发越来越少,唯独头上这撮毛,却能越长越长?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这背后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进化史,也和咱们的祖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息息相关。想想咱们小时候的照片,或者看看那些生活在原始环境里的人类,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上曾经是覆盖着一层浓密的体毛的,就.............
  • 回答
    智人在进化过程中,阴毛(即生殖器周围的毛发)没有像体毛那样显著退化,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生理功能、环境适应、性选择、文化发展以及进化压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科学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体毛与阴毛的生理功能差异 体毛的功能: 体毛在灵长类动物中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 回答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角度来看,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确实与猿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如果我们简单地说“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过程。首先,达尔文的进化论核心在于“自然选择”。这意味着,在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有些是遗传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拥有更能适应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演化的一个核心且常常被误解的方面:演化并非一个预设好日程的“同步”过程,而是一个在漫长岁月中,受各种复杂因素驱动,在不同谱系中独立且同时发生的、概率性的事件集合。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猴子进化到人的过程“同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以人类为中心来审视这段历史,并且我们掌握的化石证据是经过筛选.............
  • 回答
    我们人类的进化之路,无疑是一条与病原体,特别是病毒,纠缠不清的漫长征途。这不仅仅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更是一次深刻的塑造,将我们的基因、我们的生理,甚至我们的行为模式,都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设想一下,我们的远古祖先,他们面对的病毒世界,远比我们今天想象的要严酷得多。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更没有现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当下最核心的思考之一:技术进步的边界在哪?尤其是在我们经历了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一系列颠覆性变革之后,我们是否正站在一个技术发展的“高原期”,即将迎来长期的沉寂?从过去的两个世纪来看,人类在技术上的积累堪称惊人。蒸汽机的发明开启了工业时代,电力、内燃机、电报、电话、飞机、汽车、电视.............
  • 回答
    关于人类进化中留下“痒痒肉”(也就是皮下脂肪,尤其是某些区域的脂肪堆积)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很多我们身体运作的精妙之处。与其说是“痒痒肉”被“留下”,不如说是它在我们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某些方面得到了保留和优化。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科学术语,试着从我们祖先的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伦理、科学、政治,甚至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如果真要在太阳系内发现一个比地球文明落后太多的星球,人类的反应绝非铁板一块,而是会涌现出各种声音和行动。静观其变,纯粹的科学好奇心最理想、也最符合某些人科学精神的答案,是“静观其变”。想象一下,我们发现了一个星球,上.............
  • 回答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读书人仕途的唯一正道,而进士出身更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就为了这一个名号,但正如俗话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高”也是有讲究的。一旦中了进士,却发现名次不理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能不能再考一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明清科举制度下,一旦你通过了最后.............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想象力了!如果新冠病毒真的能在地球上肆虐几千年,那我们人类的进化之路,尤其是对抗病毒的方式,确实可能变得非常、非常不一样。就像你说的,如果身体能自带“空气过滤隔膜”,那戴口罩这事儿,估计就成为历史书上的一个古老插曲了。我们来脑洞大开,想象一下这个“自带过滤隔膜”的进化过程。首先,得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宏大。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足以发生很多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探讨一下,看看未来的人类,或者说“后人类”,是否会因地域和环境的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物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演化并非指向一个既定的“完美”形态,而是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自然选择是在特定环境下,那些更有利于生存和繁.............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的一个核心误解,也是很多人对进化论产生疑问的地方。很多人一想到进化,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一条直线,从猿猴一步步变成我们现在的人类,然后就觉得,那为什么现在还有猿猴存在呢?如果猿猴变成了我们,那它们应该就消失了啊?其实,进化并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升级打怪”.............
  • 回答
    探秘红色星球:人类的火星足迹与不懈追寻自古以来,那颗在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红光的星球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火星,这个充满神秘与想象的邻居,承载着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停止,每一次的发射,每一次的着陆,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人类向外探索的壮丽篇章。 .............
  • 回答
    在我们探索人类漫长而曲折的进化长河时,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浮现:是否曾存在过这样一支人类分支,他们为了适应残酷的生存环境,选择了一条与我们熟悉的智力发展路径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放弃了对大脑的进一步雕琢,转而拥抱了更为原始、更为野蛮的力量,朝向了类似猛兽的方向进化?从我们目前掌握的化石证据和基因信息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