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其他体毛褪去,而头发越来越长?

回答
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人类身上其他地方的毛发越来越少,唯独头上这撮毛,却能越长越长?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这背后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进化史,也和咱们的祖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息息相关。

想想咱们小时候的照片,或者看看那些生活在原始环境里的人类,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上曾经是覆盖着一层浓密的体毛的,就像现在的一些灵长类动物一样。那为什么后来大部分体毛都“下岗”了,唯独头发还在坚持甚至“蓬勃发展”呢?这得从好几个方面来聊聊。

第一点,降温是个大问题。 咱们的祖先,大概是在几百万年前,从非洲的森林里走出来,进入到了广阔的草原。想想那里的气候,烈日当头,简直就是天然的烤箱。而人类又是直立行走的,这就意味着,咱们的头顶首当其冲,受到的阳光直射是最厉害的。

身体上其他地方的体毛虽然也能提供一些遮挡,但在草原那种开放的环境下,对抗高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最有效的降温方式是什么?蒸发。咱们人类发展出了一个超级厉害的技能——汗腺发达。全身密布着小汗腺,大量出汗,汗液蒸发的时候就能带走身体里的热量。

这时候,你可能会想,那身上那么多毛不就挡着汗水蒸发了吗?没错。所以,为了让汗水更有效地蒸发,减少身体负担,咱们身上的大部分体毛就逐渐退化了。这就好比给身体穿了一件散热性更好的“衣服”。

那为什么头发没退化,反而长得这么长呢? 这就好比在给身体装了一个天然的遮阳伞。头发浓密又长,就像一个天然的遮阳帽,有效地阻止了强烈的阳光直射头皮,减少了对大脑的伤害。咱们的大脑可是个精贵的东西,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如果过热,后果可是很严重的。所以,长头发,尤其是在非洲那片酷热的大地上,简直就是一项保命技能。它就像一个物理降温装置,为我们的大脑提供了一个相对凉爽的环境。

第二点,保护作用不可忽视。 除了降温,头发在进化过程中还扮演了保护的角色。

物理防护: 咱们的头发虽然看起来柔弱,但在野外环境中,它能提供一层基本的物理防护。比如,你在穿行灌木丛或者遇到小磕碰时,头发可以缓冲一下,减轻对头皮的直接伤害。即使是摔倒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作用。
防止昆虫寄生: 还有一点,虽然听起来有点“脏”,但在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头上长头发,尤其是长而浓密的头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头虱等寄生虫的直接接触头皮。虽然头发本身也会招惹虫子,但长发形成的一层“屏障”,也许比光秃秃的头皮更不容易被它们钻到皮肤里造成感染。这就像在皮肤外面套了一层防护网。

第三点,社交和性选择也是推手。 进化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也跟繁殖有关,也就是所谓的“性选择”。

吸引力信号: 头发的健康状况,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年轻程度。茂密、有光泽的头发可能被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示这个人身体健康,有更好的繁殖潜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那些更吸引异性的特征,往往也更容易被遗传下去。所以,长头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吸引异性的一个“加分项”。
社会和文化因素: 虽然这更多是后期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人类社会对头发的装饰和美化,也间接影响了头发的进化。长发更容易进行各种造型,可以用来表达个性和社会地位,这些后期的文化因素虽然不是直接的进化压力,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长发的趋势,因为它带来的社会效益也逐渐显现。

所以,总结一下的话, 咱们身上其他体毛的退化,是为了更好地散热,适应从森林到草原的环境。而头上头发的保留和不断增长,则是为了给脆弱的大脑提供一个天然的遮阳伞,抵御强烈的紫外线,同时兼顾了一定的物理保护作用,甚至在性选择上也可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咱们祖先在与自然环境搏斗中,一步步“筛选”出来的生存和繁衍的策略。现在你再看看自己的头发,是不是觉得它不仅仅是一堆毛,而是一部关于人类进化的活生生的史书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非洲大草原一只食草动物,在你进食的时候突然看到旁边灌木丛潜伏着一群反射着耀眼阳光,夺目刺眼的光头……

这时候你跑不跑?



猎物都被吓跑了,这群光头肯定要饿死。

于是那些保留着头发的就活下来了。

user avatar

难怪我说今天点赞的怎么突然那么多,原来又上热搜了!


多谢大家的指正~



正文:

严格地说,人类并非没有体毛,除了多数黑人完全没有汗毛之外,白种人和黄种人身上的汗毛数量甚至比黑猩猩的体毛还多,但是由于太细,完全起不到动物体毛那种遮阳保护作用,因此本文下面所提到的体毛都是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毛。

大部分哺乳动物都长着体毛,除人类以外的所有灵长类动物也都长着体毛,因为体毛是非常有用的。首先,体毛能保护皮肤,裸露无毛的皮肤容易被紫外线晒伤,也非常容易被灌木针刺划伤,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医药的,一旦不小心划伤,伤口感染,便是致命的;其次皮毛有非常好的隐蔽功能,如果光溜溜的在草原上奔跑,很容易就被捕食者发现,并且也不利于自己的捕食;第三,没有了体毛的保护,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几百万年来,人类因为体毛的褪去受尽了蚊虫叮咬之苦。其它因体毛褪去带来的坏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人类失去了体毛,只能通过衣服来弥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衣服就是人类为自己做的第二件皮毛,因为体毛确实对生存有益。

现在问题是,为什么唯独人类要把体毛褪去,忍受体毛褪去带来的这么大痛苦,那从体毛褪去能得到哪些进化好处呢?

生物学家观测发现,只有两种哺乳动物没有体毛,或者体毛很稀少,一种是生活在水里的,像鲸、海豚;还有一种是长期穴居的啮齿类动物,毛比较短。科学家基于这个观察提出过两种假设。

第一种,历史上有过一个很奇葩的理论,叫水猿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

由德国一个病理学家提出,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生活在水中的猿,因此无需体毛。我们这一支猿猴原来在水里生活过,是两栖动物出身,毛增加水流的阻力,所以就褪光了。而且我们胳膊上和脊背上汗毛的走向,和其他的灵长类也不一样,都是指向脊梁骨的,这就是顺着水流的方向,而且我们的人体呈现流线型,皮下脂肪比较厚,他举了大量的例证,非得说我们在水里生活过。这个理论能够解释人类为什么不像其他类人猿那样怕水,为什么皮下脂肪很厚,汗毛的走向适合游泳等等。

动物进化过程中,会在不同阶段留下不同的化石,并且环环相扣,这是进化论的主要证据,而人类进化,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化石证据链一直不完备,这也成为质疑进化论的人的主要依据。主张水猿理论的古人类学家信誓旦旦地提出,缺少的那些化石应到海床去寻找,但结果也没找到,这样一来,水猿理论也就成为了没有任何化石证据支持的假说,并且这个理论漏洞百出,所以主流科学界并不认同,但是民间仍有很多人信服。

另一种假设认为,人类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不见阳光的洞穴里,因此无需体毛,也就是所谓的穴居人理论。这种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类的视力比其他类人猿差,手指触觉却极为敏感等特征。

以上两种理论均证据不足,现在主流的科学界公认的一个理论是散热理论。提出人类失去体毛的主要原因是直立行走,用后肢站立并且直立行走,这一点猿类都能做到,甚至马戏团的狗熊、小狗有时候也能后腿站立,甚至还能走几步,但是以直立行走作为常规的步态,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一种!

人类是起源于非洲的,最早祖先古猿和现在的类人猿差不多,生活在东非大草原的树上,行动主要靠手臂,从一棵树荡到另一棵树上,前肢特别强健有力,但后肢就不太突出,不擅长用四肢奔跑。但后来环境变化,大约1000万年前,因为地壳运动,东非大陆慢慢从中间裂开,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东非大裂谷。裂谷的西边还是原本森林的样子,幸运地留在这里的古猿还可以像以前那样生活。它们的后代也一直活到现在,就是现在的大猩猩、还有狒狒。但是在裂谷的东边,气候发生了变化,降雨减少,森林大片消失,古猿们不能跨越裂谷,也没有树可以爬了,被迫来到广阔的草原上,即东非大草原,由于失去森林的保护,经常成为捕食者的美餐。

这些早期的猿类究竟遭遇到什么变化?我们知道,气候发生了对其不利的变化,到了1500万年前左右,它们的森林堡垒规模锐减。猴类的祖先被迫做两件事情,二者必居其一:要么仍死守森林残破的老家,要么象圣经里所说的那样勇敢地面对逐出伊甸园的命运。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留在树林里,自此以后其数量不断减少。唯有另一种现存的猿类——裸猿的祖先杀出了一条生路。它们退出森林进入原野,投身于激烈的角逐,誓与已经高度适应地面生活的动物一比高低。这是冒险的一步,但是就进化成果而言,这一场冒险得到了极大的报偿。
可以认为,进化过程也许更有利于不太剧烈的一种变化,使这种猎食为生的古猿演变成更象猫科和犬科的食肉动物,一种亦猫亦猿、亦犬亦猴的动物;只需把牙齿和指甲加大,使之成为锋利的尖牙和爪子,就可以将其变成猎食的武器。如果发生这样的变化,移居地面的古猿就要直接与高度发达的猫科和犬科这样的专门的食肉动物进行较量。换言之,这种古猿就得和专门的肉食动物的优点进行较量,其结果无疑是一场灾难,这种新的灵长目动物就要遭到厄运。(也许它确实进行过这样的较量,结果是头破血流、一败涂地,所以找不出一点竞争的迹象。)相反,它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即是用制造的武器而不是天然的武器。这条路子走对了。(摘自德斯蒙德·莫里斯 《裸猿》)

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人类的办法就是站直身体,因为当时他们的腿比现代人短,臀部也不发达,无论两条腿还是四条腿都不可能逃脱任何一种草原中大型猛兽的追捕,只能寄托希望早几秒发现猛兽,立即向树木岩石上转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在草丛挡住视线时,直立身体也可以帮助辨认方向。

直立行走对于能量的损耗是非常节省的,在自然环境当中,哪怕节省一点点的能量,就意味着比别人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后来人类便发展出一项绝技,就是长途奔跑。在打猎时,虽然跑的速度不快,但是耐力好,能长时间奔跑,用马拉松的方式把猎物追到跑不动为止。长途奔跑必然会产生大量热量,散热问题就很重要,除人类以外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承受这么长距离的奔跑,就是因为无法解决长途奔跑的散热问题。比如猎豹、狮子、老虎,短距离追赶猎物还行,但是跑一段时间就必须停下来歇歇,进行散热。连猎豹、狮子、老虎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人类是怎么有本事解决呢?没错,就是把全身的体毛给褪去!体毛的褪去除了能减轻一点重量,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体毛有利于奔跑时散热,同时全身进化出大量的汗腺,用出汗的方式来散热。

(图片来源:《疯狂人类进化史》)

很多人提到了“马”的问题,没错,已经算是动物界的长跑能手了,相比之下,其他动物的长跑能力简直不值一提。以快跑著称的猎豹,冲刺距离一般不超过100米,狮子更是100米都跑不了,每次冲刺后都会大口喘气,剧烈收缩腹部以尽快散热;还以耐力著称的狼(猎狗也如此),这个需要另当别论,狼跑步的方式很独特,主要以小碎步追击猎物,这种方式消耗能量极低,产生热量也不多。狼也正是利用其他动物不能长距离奔跑的弱点,要是这些猎物也都能跑,它肯定会被活活饿死的。不能长距离奔跑是大部分动物的通病,凡是迫不得已需要长距离奔跑的动物,必然要处理好散热问题,除非遇到生命危险,一般不会狂奔不已。

至于全身体毛都基本褪去却留下了头发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顶覆盖着头发,可以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身体的伤害。

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忘记遮阳,后背往往晒出大片水泡,其实一层薄薄的的衣物就能遮住大部分紫外线,比如阿拉伯人,穿着肥大的白色长袍在酷热的沙漠穿行,不仅能迅速带走汗水,还能有效抵挡暴晒。 可是早期人类没有宽大的长袍,也没有遮阳伞,并且脱去了体毛,非洲阳光又那么强烈,在太阳下奔跑靠什么对付紫外线呢?答案就是头发。

一头蓬松卷曲的头发相当于一把小遮阳伞,能把阳光的伤害降到最低,保护了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大脑。并且由于人体是直立行走的,身体与阳光平行,头顶的长发不仅保护了大脑,还能罩住身体大部分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其他动物没有长发,它们四肢着地,身体与阳光垂直,彻底暴露在阳光下,就算有长发,作用也有限。

当然这些性状的保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没有智力,也没有意识,仅仅是因为它的随机突变,让它获得了繁衍的优势,人类不可能随着主观意愿想怎么进化怎么进化的,我只是用这种语气叙述,但看到有些人误解,所以在这里解释一下。

总体而言,人类体毛的整体褪去和局部保留都是对环境的适应,体毛褪去远不止是留出更多的汗水那么简单,是继直立行走后最重要的多米诺骨牌,裸露的皮肤散热效果极佳,直立行走的潜能得以充分展现,长途奔跑使得捕猎效率空前提高,人类因此可以吃到更多的肉食,营养水平大为改善,为后面的深入进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评论区提到的为何脸部不长毛、秃头、男性胡须等问题,作此更新进行补充!

1、为什么脸部不长毛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的脸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几乎没有毛发。就算男性长胡子,这些胡子也不会遮挡大部分的脸部皮肤。那为什么我们人类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一脸毛呢?

其实,关于人类脸上为什么不长毛这个问题,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比如说,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我们没有了这些毛发就能够摆脱寄生虫,而裸露的皮肤就能够让别人相信你没有寄生虫,这样就更容易吸引异性。不过还有一些人认为,失去脸上毛发的原因,其实是为了让人类从森林搬到草原后,更容易适应炎热的气候。

有一位来自波士顿的神经生物学家,他提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人脸上不长毛是为了让别人更轻易地辨别你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合作。

如果脸上没毛是用来表达情绪,利于协作的话,难道只有人需要协作吗?其他动物其实也需要,为什么它们脸上有毛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像狗、马、熊这些脸上有毛的动物,他们是看不出脸色的变化的。也就是说,即使脸上没毛也没什么帮助,所以就没有进化成没毛的样子。

为什么看不到呢?这位科学家说,因为他们是红绿色盲。大多数动物,比如狗、马或熊,它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只能看到两种颜色,被称为二色视者。它们除了能感知亮度以外,只能看见黄色和蓝色,蓝色和黄色混合的时候才能看见绿色。这是因为,它们的眼睛只有两种类型的视锥细胞。而人类或其他灵长类动物是三色视者,有三种视锥细胞。所以,我们能看到的脸色变化就更多。

比如,如果血液里,血红蛋白中的氧气变多,人的脸就会变红,比如害羞;如果氧气含量降低呢,脸就会变绿,比如生气;如果血液在某个区域集中了,皮肤会变蓝,比如淤青;如果血液浓度降低了,皮肤又会出现不健康的黄色,就像我们平常说的面色蜡黄。我们人就是通过面部的这些变化来观察理解对方,并作出反应的。比如,人都会本能地躲避面色蜡黄的人,以免他们有什么疾病传染给自己;再比如,如果看到对方身上有淤青,可能会激发你同情或是霸凌的情绪。而这些表象和情绪上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来说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脸上的毛才随着进化退掉了,很多动物并没有。

这位科学家为了证明这个假说的正确,还专门做了一项调查。他调查了97种不同的灵长类动物。结果他发现,二色视者果然都是毛茸茸的,而那些三色视者包括人类自己,面部皮肤裸露的面积确实更多。所以这位科学家就说,人的脸上不长毛,就是为了更方便识别同类的情绪,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科学界一直都有争议,到底人脸不长毛是为啥,始终也没有个定论。今天这位科学家的观点,仅供参考吧。

2、秃头问题

估计没几个人喜欢秃头,但进化到现在,秃头这个形状也依旧被保留下来了,因为秃头也是有好处的。

首先,秃头的男人容易引起女性的注意。科学家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当雄性拥有了雌性不具备的东西,就意味着这种特质充当了一种信号特征,表示这类物种具有支配地位和更多的繁殖机会。因此,人类秃发,就相当于雄性孔雀那五彩斑斓的尾巴,这种特征可能是因为对女人有吸引力才进化出来的。

在一个照片测试实验里,研究者把头发稀疏程度不同的照片展示给101个男性和101个女性学生看,让他们为这些男人的吸引力程度打分。结果显示,虽然秃发和正在向秃发前进的男人在生理吸引力方面得分比其他人低,但他们却一致被认为更有智慧、有影响力、知识渊博、受过良好教育、社会地位高、诚实以及乐于助人,而这些恰好都被认为是社会成熟的特质。有些女人对有这种特质的男人特别难以抗拒。

还有发现证明了秃头的另一个重要好处是可以预防癌症。科学家发现一个规律,就是那些被阉割了的男人,头发到死都不会脱落,而且他们也不会得前列腺癌。研究证实,得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维生素D的水平太低。人体只有在晒太阳的时候,才能合成维生素D。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户外工作者,比在室内工作的人更不容易得前列腺癌的原因。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患了前列腺癌的人,在夏季被确诊的,最终也比那些在别的季节确诊的人,死亡的概率小。所以说,人之所以会秃头,很可能是为了减轻患前列腺癌而自动进化出的一种保护机制,让自己多晒太阳,然后减少患病的风险。

据统计,三十岁以前,发际线后移和有秃斑的男士,得前列腺癌的风险,最多可以降低45%。所以说,秃头对男人来说,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3、男性胡须问题

参照今天新写的一篇答案

为什么在进化的时候没有把胡子进化掉呢??胡子有什么作用??? - 糖兔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在进化的时候没有把胡子进化掉呢?胡子有什么作用?


更新:

4、阴毛问题

阴毛和腋毛有个共同的特点,都在性成熟之后才生长,说明这两处毛发与头发的作用明显不同。

1*、阴毛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比如防止风沙或小虫吹进生殖器,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性成熟之前就不需要保护,而且这种有限的保护只对女人有用。男人的生殖器时常挂在阴毛之外,要想得到有效保护,得长出大丛蓬松的阴毛才行。

2*、阴毛在激烈的性交中可以起到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生殖器在交配时受到过度撞击。这当然有夸张的嫌疑。现代人有剃掉阴毛的习惯,但医院很少因此接到生殖器撞伤的病例。

3*、阴毛可以保温,防止精子和卵子被冻伤。这更是无稽之谈。阴毛下面并不是贮存配子的场所,至于普通的保暖作用,那点毛发能有多保暖。

4*、阴毛是一种性装饰物,就像孔雀的尾巴,可以用来吸引异性。就人类的审美而言,阴毛似乎完全不能和孔雀的尾巴相提并论。假如阴毛真的在性选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就应该旺盛地长满一大片,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身上的阴毛都长得很拘谨,并没有四处蔓延的趋势,当然很难起到炫耀作用。

最靠谱的观点是,浓密的阴毛既然在性成熟时才出现,作为重要的性信号,显眼,并保持激素的持续挥发,传播特殊气味,发出性成熟信号,是个体发育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可以性交的信号。


参考:

《裸猿》德斯蒙德·莫里斯

《奔跑:造就了人类今天的身体结构》

《人类的荣耀》迈克尔·加扎尼加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为何不像动物那样一脸毛》煎蛋网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关于后面提到秃头的研究源于其刊登的一篇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人类身上其他地方的毛发越来越少,唯独头上这撮毛,却能越长越长?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这背后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进化史,也和咱们的祖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息息相关。想想咱们小时候的照片,或者看看那些生活在原始环境里的人类,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上曾经是覆盖着一层浓密的体毛的,就.............
  • 回答
    智人在进化过程中,阴毛(即生殖器周围的毛发)没有像体毛那样显著退化,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生理功能、环境适应、性选择、文化发展以及进化压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科学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体毛与阴毛的生理功能差异 体毛的功能: 体毛在灵长类动物中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关于人类进化中留下“痒痒肉”(也就是皮下脂肪,尤其是某些区域的脂肪堆积)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很多我们身体运作的精妙之处。与其说是“痒痒肉”被“留下”,不如说是它在我们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某些方面得到了保留和优化。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科学术语,试着从我们祖先的生.............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的一个核心误解,也是很多人对进化论产生疑问的地方。很多人一想到进化,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一条直线,从猿猴一步步变成我们现在的人类,然后就觉得,那为什么现在还有猿猴存在呢?如果猿猴变成了我们,那它们应该就消失了啊?其实,进化并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升级打怪”.............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个时间压缩器,一个电话亭大小的,却有着能把两个月活生生掰成一分钟的妖力。你想啊,什么概念?地球自转个不知道多少圈,日升日落,春夏秋冬,这玩意儿在你里头晃悠两圈,外面才过一分钟。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就这么个小小的电话亭,每次还只能塞进仨人,可见这东西的稀罕和珍贵,也说明了它背后.............
  • 回答
    探秘红色星球:人类的火星足迹与不懈追寻自古以来,那颗在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红光的星球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火星,这个充满神秘与想象的邻居,承载着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停止,每一次的发射,每一次的着陆,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人类向外探索的壮丽篇章。 .............
  • 回答
    关于处女膜在人类进化中为何得以保留,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有趣话题。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觉得它仅仅是个“第一次”的证明,但从生物学和演化的角度来看,它的存在更复杂,也更可能有着多重的功能,即便这些功能并非像心脏跳动那样显而易见。首先,咱们得把“处女膜”这个概念从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剥离出来,纯粹.............
  • 回答
    要说人类为什么能在进化的长河中脱颖而出,占领地球这个小小星球的顶端,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巧合,而是无数代祖先在严酷环境中磨砺、优化,最终形成的一系列独特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咱们那颗比谁都聪明的大脑。别小看.............
  • 回答
    关于“工具使用”为何成为人类与动物分水岭的讨论,如果我们尝试从一个更具人情味、更接近我们生活经验的角度去解读,而不是生硬地罗列科学事实,可能会更有趣。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界定,更是一个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乃至文明起点上的巨大飞跃。想想看,当我们的早期祖先,还跟其他猿类一样,只是在丛林中攀爬、觅食、.............
  • 回答
    .......
  • 回答
    人类是否还在进化,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直在进化。不过,很多人对“进化”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比如突然长出翅膀或者变成三头六臂。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漫长、渐进,而且是多方面同时发生的过程。为什么我们还在进化?进化,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于自然选择。简单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过程。简单来说,人类在学习时确实会分泌多巴胺,而且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你的提问可能源于一种误解,认为目前的学习机制不够“优化”,或者以为“多巴胺奖励机制”是独立于学习而存在的,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让我们从头来梳理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生命演化的深层奥秘。很多动物,包括我们人类,之所以性器官和排泄器“扎堆”在一个区域,其实不是什么“刻意”的设计,而是大自然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基于“效率”、“便利”和“共用”的原则下,逐步形成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现象。1. 生理上的“邻居”:解.............
  • 回答
    .......
  • 回答
    当然,关于人类进化的迹象,即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依然有一些令人着迷的线索,虽然它们不像过去那样戏剧化,但同样在悄悄地诉说着我们这个物种的故事。首先,我们不能把进化想象成是那种突然的、戏剧性的改变,而是更像是一场持续了千万年的、缓慢而微妙的调整。想象一下,你正在盯着一张已经画了很久的画,你可能看不到.............
  • 回答
    印度在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中国一半的情况下仍能大量出口粮食,而中国却要大量进口粮食,这背后涉及了农业结构、耕地效率、商品粮比例、粮食品种结构、消费习惯、经济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以及国家粮食政策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印度能大量出口粮食的原因:1. 高比例的商品粮出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内心。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即便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到不满意,甚至忧虑?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知足常乐”就能概括的。首先,“进步”的感受是相对的,也是分层.............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体在水下的生理反应和呼吸机制,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是简单一句“肺效率低”就能解释清楚的。事实上,人在水下不是因为肺部“氧气交换效率低”而呛死,而是因为一种更直接、更致命的反应机制被激活了。你提到的憋气能达到数分钟,这确实是事实,但这跟水下吸入水时的反应是两码事。让我来详细给你拆解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