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够使用工具为什么成为了人类和动物在进化上的分水岭?

回答
关于“工具使用”为何成为人类与动物分水岭的讨论,如果我们尝试从一个更具人情味、更接近我们生活经验的角度去解读,而不是生硬地罗列科学事实,可能会更有趣。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界定,更是一个思维方式、社会结构乃至文明起点上的巨大飞跃。

想想看,当我们的早期祖先,还跟其他猿类一样,只是在丛林中攀爬、觅食、躲避天敌的时候,是什么让他们开始与众不同?我总觉得,这就像突然有人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需要”。无论是动物还是早期人类,生存是第一位的。动物们凭借本能,靠着锋利的爪牙、敏锐的嗅觉、强大的力量来获取食物、保护自己。它们是天生的“装备”。但人类的祖先,在身体结构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我们没有食肉动物的尖牙利爪,也没有能够快速奔跑的腿部优势。那怎么办?

答案就是—— 创造。

当一个早期人类,比如在森林里,看到一块形状合适的石头,他可能会无意中用它来砸开一个坚果,或者用来敲打一些藤蔓。这个“无意”很关键,因为这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力量的使用,更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改造”的 意图。他可能只是想吃点东西,但那块石头,在那个当下,就变成了一个“非天然”的解决方案。

这就好比,你渴了想喝水,动物会直接去溪边喝,而你可能会想,有没有办法把水收集起来?有没有办法从一个不易够到的地方把水弄过来?这个“有没有办法”的追问,就是进化的一个小小火种。

从这个角度来看,工具的使用,不仅仅是“拿起身边的东西用”,它更是一种 智慧的延伸。

1. 思维模式的改变:从“接受”到“改造”

动物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对环境的“接受”和“适应”。它们要么顺应自然规律,要么通过漫长的时间自然选择来演化出更适合环境的身体。而工具的使用,则代表了一种主动的“改造”。我需要一个工具来打猎,我没有,那我 制造一个。这个“制造”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问题识别: 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例如:如何获取更远的猎物,如何切开坚韧的果实)
目标设定: 我需要达到什么状态?(例如:能击中或捕获猎物,能轻松打开食物)
解决方案构思: 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例如:一根长棍,一块尖锐的石头)
操作构思: 如何使用这个东西?(例如:把石头绑在木棍上,或者磨制石头的边缘)
效果评估与迭代: 这个方法好不好用?有没有更好的?(如果石头掉了,下次可能就会想办法固定)

这种思维模式,是动物本能反应之外的,一种更高级的、更具前瞻性的规划能力。它们吃到了,它们活下来了,但它们不会去想“明天我需要一个更好的东西来吃东西”。而早期人类,哪怕只是为了偶尔的便利,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 重复,然后 改进。

2. “能指”与“所指”的分离:解放了感官的局限

心理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做“能指”和“所指”。简单来说,动物的很多行为是直接的,它们看到食物就去吃,看到危险就逃跑,它们的信号(比如叫声)直接指向某个对象(食物、危险)。

而工具的使用,则创造了一种“能指”与“所指”的分离。那块石头,本身不是食物,也不是用来攻击的尖牙,但它“指向”了“砸开坚果”这个 功能。我们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这种能力,就像是我们的大脑长出了一个触角,能够延伸到我们身体无法直接触及的地方,解决我们身体机能的不足。

这就像是,你饿了,手里只有光滑的圆石头,你不能直接吃,但你可以用它去敲另一个石头,制造出锋利的边缘,这个锋利的边缘就能帮助你处理食物。这里的“锋利边缘”不再是石头本身,而是石头所能 实现的功能。这种“概念的转移”和“功能的抽象”,是极其关键的。

3. 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文明的基石

动物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一些技能,比如猴子可能会看到同伴用树枝挖白蚁。但这种学习,往往是局限在具体情境和个体之间的。它们很难形成一套系统性的、能够跨代传递的“技术知识”。

而人类使用工具,一旦发现某个方法有效,比如制作锋利的石器,这个方法就可以被 传授 下去。通过语言和示范,经验可以被积累,技术可以被优化。一代人比一代人更懂得如何打磨石头,如何绑制更牢固的矛。这种 知识的积累和有效传承,才是真正将人类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的关键。它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依赖基因的自然选择,还可以依靠文化的学习和创造来推动进步。

想想我们今天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工具,从手机到电脑,从汽车到房屋。这些都是早期人类用一块石头、一根木棍开始的“改造”和“积累”的无限延伸。如果没有那个最初的“为什么不用别的方法试试?”的念头,没有那个用石头敲打的冲动,我们可能还生活在森林里,和猴子们做着差不多的事情。

所以,当工具成为人类行动的一部分,它就不仅仅是外物了,它成为了我们 能力的放大器,成为了我们 思维的载体,更成为了我们 文明发展的驱动轮。动物也许会用工具,但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将工具的使用发展成一种遍布生活方方面面、驱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性能力。这中间的差距,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进化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确实是“工具制造者”和“工具使用者”,而这,正是我们与动物最本质的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说法是在人类对动物的观察很不深入的年代想出来的,有时代的局限性。即使在19世纪,这也起码要表达成“制造和使用工具”,并给“制造”和“工具”加上一堆鸡掰限定,否则完全不行。

人类学家Jane Goodall首次发现野生黑猩猩也能制作和使用工具时,其导师、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Louis Leakey说:

“我们现在必须要重新定义工具、重新定义人,不然,我们就得承认黑猩猩和人没有什么差别。”


现在,人类已经知道人属的其它生物、卷尾猴、食蟹猴、大象、海獭、海豚、多种獾类、棕熊、疣猪、鳄鱼、乌鸦、鹦鹉、猫头鹰、啄木鸟、秃鹫、绿鹭、纹鹭、蚂蚁、黄蜂、章鱼等各式各样的动物可以使用工具:

许多灵长类和大象可以使用石头·木棍·树叶·苔藓等处理食物、清洁身体、自卫、挡雨,灵长类经常对树枝和树叶进行加工;

海獭可以使用石头处理食物和拦水;

一部分海豚可以拿嘴顶着海绵或海螺壳在觅食时保护自己,逆戟鲸可以吐出吃下的一部分鱼来勾引猎物;

秃鹫可以使用石头和树枝处理食物;

美洲短吻鳄和沼泽鳄会在鸟筑巢的季节用树枝勾引鸟;

一些鹭会使用昆虫、树叶等去勾引鱼;

一些鸟和昆虫可以使用树叶、树枝、泥土、砂砾、石头和人类的废弃物,并可对它们进行简单加工;

澳大利亚的部分鸟类会抓取和投放着火的树枝以散布火灾[1],食用烧死的动物;

章鱼可以使用椰子壳[2]、贝壳、石块、碎玻璃乃至掉进水里的乐高塑料块进行自卫,印太水孔蛸会使用僧帽水母的剧毒触手作为武器[3],章鱼多次在水族馆里扔石头砸东西,还会从自己的箱子跑去别的箱子里吃螃蟹再跑回去,以及对灯喷水导致照明故障;

一些灵长类、一些鸟、章鱼会丢石头玩,在人类饲养下也可用人类提供的简单玩具玩耍;

人类以外的人属生物和猫狗等可以学会人类提供的简单工具和钱的大概用法,也可以用人类提供的简单玩具玩耍,其中狗的能力显著超过猫;

红毛猩猩会在发出声音时用树叶遮住嘴来改变音调;

不要求将工具拿起来的话,隆头鱼属、舒氏猪齿鱼、哈氏锦鱼等鱼类会利用礁石撞开贝壳,海鸥、多种鹰和乌鸦等鸟类会将贝壳、乌龟、坚果之类摔在石头和公路上。

这“分水岭”分了什么啊。


关于昆虫使用工具:

蚂蚁在自然界会使用砂砾和石头挡水,有些种类还会用石头堵住别种的蚁穴来干扰那些蚁群的扩张。多种寄生蜂用石头或沙土掩蔽藏有卵和宿主的地洞。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发现一些蚂蚁种类会利用泥土、沙粒等作为工具,收集液体并将其运回巢穴。2017年,科学家实验证明蚂蚁能从并不熟悉的物品里选出最适宜的工具来执行上述任务[4]

匈牙利的科研团队向Aphaenogaster subterranea蚂蚁和 A. Senilis蚂蚁提供多种可能的工具,一些是自然界存在的小树枝、松针和土壤颗粒,另一些则是人制造的纸和海绵。蚂蚁会用这些工具进行实验,最终表现出对某种工具的偏爱,即便这种工具是人造的。它们会把工具丢进蜂蜜里蘸取,再将其捡起来、扛回巢穴饮用。 Subterranea蚂蚁喜欢用微小的土壤颗粒转移溶解的蜂蜜,用海绵转移纯蜂蜜。很多蚂蚁还将海绵撕成小碎块,用来更好地搬运。Senilis蚂蚁一开始会试用所有工具,然后集中到纸张和海绵上,这些材料能够吸收大多数溶解的蜂蜜。这表明蚂蚁具有学习能力。

社会性昆虫不会点火冶炼金属,但白蚁可以利用甲酸溶解包括金银矿石的多种自然材料,将金属富集在颚部、口器等处来提升自己的身体强度。当然,大部分地方的白蚁只能找到锌、镁和锰来增强自己。琥珀里的一部分古代蚂蚁也体现出这种能力。

科学家实验证明熊蜂可以学会将人类提供的小球移动到球门来获得食物[5]

参考

  1. ^ https://doi.org/10.2993%2F0278-0771-37.4.700
  2.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064403/
  3.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139/3556/764
  4.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6776392_Which_tools_to_use_Choice_optimization_in_the_tool-using_ant_Aphaenogaster_subterranea
  5. ^ https://zenodo.org/record/889455#.XsZ6ujcpt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