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人类肯定还在进化,但是有什么迹象能表明吗?

回答
当然,关于人类进化的迹象,即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依然有一些令人着迷的线索,虽然它们不像过去那样戏剧化,但同样在悄悄地诉说着我们这个物种的故事。

首先,我们不能把进化想象成是那种突然的、戏剧性的改变,而是更像是一场持续了千万年的、缓慢而微妙的调整。想象一下,你正在盯着一张已经画了很久的画,你可能看不到每一笔细微的改动,但如果你隔一段时间再来看,你会发现整体的色彩、构图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人类的进化也是如此。

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迹象:

1. 遗传多样性与疾病的演变:

对抗疾病的“军备竞赛”: 这是最能被我们察觉的进化迹象之一。想想我们的免疫系统。无数的微生物,从病毒到细菌,都在不断地演变,试图找到新的方式来感染我们。而我们的身体,特别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在不断地回应。这种持续的“军备竞赛”,实际上就是一种天择。那些对特定病原体有更强抵抗力的基因变异,更有可能帮助个体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从而将这些有利的基因传递下去。
例子: 像艾滋病(HIV)病毒,它一直在不断变异,而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观察到,在一些特定人群中,对HIV感染的抵抗力似乎有所增强。这很可能就是自然选择在起作用。还有像疟疾,我们知道一些地区的人群,他们的红细胞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使得他们对疟疾的抵抗力更强,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其他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镰状细胞性贫血)。这就是进化的双刃剑。
基因突变的记录: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人类群体中的基因突变。虽然大多数突变是中性的,不会带来显著的生存优势或劣势,但少数突变如果碰巧能改善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逐渐在人群中扩散。我们现在能够追踪这些变化,看到哪些基因在人群中的频率在增加或减少,这些都是进化的直接证据。

2. 身体特征上的细微变化(不易察觉,但存在):

骨骼结构的一些趋势: 虽然我们不再需要像穴居人那样强壮的骨骼去对抗野兽,但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我们的大部分工作是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也可能导致身体结构的一些细微调整。例如,有些人认为,随着我们对食物的加工越来越精细,对牙齿和颌骨强度的需求也降低了,这可能体现在颌骨变小,牙齿(尤其是智齿)的萌发率和形态上。虽然这更多是发育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长远来看,基因层面的适应也可能参与其中。
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
乳糖耐受: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在许多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文化中,成年人仍然能够消化乳制品。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天生就能这样做,而是因为在某些人群中,控制乳糖消化的基因发生了一个突变,使其在成年后依然活跃。这个突变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随着牛奶消费的普及,在这些人群中得到了快速的传播。这说明,即使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适应性进化仍然在发生。
对某些食物的适应: 除了乳糖,我们对其他食物的适应也在发生。比如,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以及对某些特定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的耐受性,可能都涉及到了基因层面的适应。

3. 社会和文化对进化的影响:

“文化加速”进化: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很多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不再受自然选择的“支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选择的压力来源发生了变化。文化和科技,实际上也成为了影响我们进化方向的重要因素。
医疗的“反选择”效应: 现代医学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存率,特别是那些在过去可能无法生存的疾病或遗传缺陷,现在可以被有效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会降低那些“不那么健康”的基因的筛选压力。但反过来,那些能够成功运用科技、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人,依然更有可能繁衍后代。
社会选择: 婚姻、伴侣选择,甚至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哪些基因更容易传递下去。这是一种“社会选择”或“性选择”的体现,它也与传统的自然选择共同作用。
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改造环境的能力,比如建造城市、控制水源、生产食物,也在改变着我们所面临的自然选择压力。例如,在干净卫生的城市环境中,某些与传染病相关的选择压力可能减弱,而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压力(如接触污染物、新的生活方式疾病)可能会增强。

4. 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潜在变化:

大脑的可塑性: 尽管很难直接测量,但我们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学习新的技能、处理海量的信息,这些过程都在塑造我们的大脑。虽然这更多是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但从长远来看,那些更能有效学习和适应的人,可能在社会中更具优势,其相关的基因也可能间接受益。
人口流动与基因混合: 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和基因混合。这种基因混合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比如重新组合出新的、更有利的基因组合,或者稀释掉某些有害的基因。

关键点要记住:

时间尺度: 进化的许多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显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只是刚刚开始的微小苗头。
不是“向上”或“更好”: 进化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进步”过程,而是一种适应。它不是朝着一个预设的“完美”方向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当前环境中生存。
多因素共同作用: 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动,以及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和技术,都在共同塑造着人类的未来。

所以,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时代,进化也从未停止。它只是换了一种更隐晦、更复杂的方式,在我们的基因、我们的身体,甚至我们社会结构中,悄悄地刻下了它的印记。我们只是还处于解读这些印记的早期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工业革命以来[1],人类生物学身体的演化趋势有:

  • 人类站立时的平均重心位置在向后移动
  • 人类数万年来脑容量略微减少的趋势还在继续;
  • 冰岛等地的人群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等位基因突变减少[2]
  • 对阿尔茨海默症、哮喘、多种过敏、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易感的基因突变在一些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徐徐下降[3]
  • 对骨质疏松和另一些疾病易感的基因突变在一些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 一些女性人群的更年期有所推迟、月经初潮年龄和首次生育年龄有所提前,女性适于首次生育的年龄是一项显著可遗传的性状[4],一项研究显示女性更年期每200年可能推迟1岁;
  • 剖腹产在许多地区的滥用引起当地新生儿头围的增加,且当地产妇的骨盆宽度并未增加;
  • 尼德兰等地的人群平均身高在过去两百年里急剧增加;
  • 人类的面部继续了之前数千年间的缩短和狭窄化趋势,使得阻生智齿的发生率比数百年前有所升高,但同时缺失智齿的基因在人群中的占比延续了数千年来缓慢增加的趋势;
  • 2017年,一项研究发现18世纪初移居到美国的阿米什人群体里出现了对抗糖尿病并帮助维持端粒的基因突变,目前已经覆盖了他们人数的24%,携带该突变的人平均寿命延长10年;
  • 南非人群中对抗HIV的基因突变在我们眼前出现并扩张。如果HIV不能通过更高的基础突变率盖过人类的对策,数百年后南非人可能对HIV免疫;
  • 平均体温下降——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体温每10年下降0.03摄氏度;
  • “遗存正中动脉”之类解剖变异也是人类演化的表现,尽管不能据此说演化加速。

在不同的现代人群中,解剖显示的遗存正中动脉发生率在1.1%~35%不等。

  • 2012年一项印度的研究解剖了60条胳膊,显示遗存正中动脉在当地的发生率是6.6%,
  • 2019年波兰的一项研究[5]解剖了125条胳膊,显示遗存正中动脉在当地的发生率是4%,
  • 以上两项研究中,双臂都有遗存正中动脉现象的案例极少。
  • 这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多项研究的情况:

此外,2020年,研究人员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咽鼓管圆枕附近有一组密集排列的唾液腺[6],这玩意到底是本来就有还是最近多少年里新出现的都不知道。

在当前条件下,可遗传突变的最主要来源是精子的突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精子突变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男性平均寿命的增加、平均生育年龄的推迟可以增加人类的基因突变——201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男性每延迟生育1年,平均可以多产生2个单核苷酸突变。

参考

  1. ^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明显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以带来性状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可以表观遗传),原子时代以来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化学药物和微塑料等等都可以影响演化,而且稳定的环境和食物来源允许人类的各种单核苷酸突变在几代人间迅速扩散。
  2. ^ https://doi.org/10.1073/pnas.1612113114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68295
  4. ^ https://doi.org/10.1073%2Fpnas.1104210108
  5. ^ https://dx.doi.org/10.12659%2FMSM.912269
  6. ^ https://doi.org/10.1016/j.radonc.2020.09.03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关于人类进化的迹象,即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依然有一些令人着迷的线索,虽然它们不像过去那样戏剧化,但同样在悄悄地诉说着我们这个物种的故事。首先,我们不能把进化想象成是那种突然的、戏剧性的改变,而是更像是一场持续了千万年的、缓慢而微妙的调整。想象一下,你正在盯着一张已经画了很久的画,你可能看不到.............
  • 回答
    “新三国”指的是2010年播出的由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三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这部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时间沉淀与对比效应: 时间洗礼带来更客观的视角: 最初,《新三国》播出时褒贬不一,甚至批评声占据了主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经历了更多其他.............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身高与地球相当的巨人在我们头顶上投下巨大的阴影,我们该如何是好?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而是人类智慧与宇宙级存在的终极较量。要应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单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而是需要全球协同,动用我们最尖端的科技和最聪明的头脑。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巨人是什么。它是活的吗?有.............
  • 回答
    要回答钢铁侠的科技领先我们多少年,尤其是以他那套堪称“黑科技”的纳米战甲为标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无限想象的问题。要详详细细地聊,咱们得从几个核心点拆解开来,才能把这差距感勾勒得淋漓尽致。首先,咱们得明确,托尼·斯塔克制造出那身纳米战甲,那是基于一个怎样的“未来”设想。这套战甲,与其说是一.............
  • 回答
    不少人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执念,似乎觉得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才是最纯粹、最原始的战斗力体现。一提起“战斗力”,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斑斓的虎纹、锋利的爪牙、雷霆般的扑击。于是,老虎的强大似乎被无限放大,其他小型猛兽的凶狠也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一种集体的情绪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评价标准和难点: 无法直接对弈: 最根本的难点在于,我们无法让柯洁这样的现代顶尖棋手与古代棋手(如吴清源、本因坊道策等)直接对弈。这就像比较现代运动员和古代运动员一样,缺乏直接的证据链。 棋谱的局限性: 虽然我们有古代棋手.............
  • 回答
    倘若要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向当时的人们展示我们如今的强大,得寻一个既能让他们心生敬畏,又不会轻易被视为神迹或邪术,而是能实实在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认知的法子。光是搬出个手机,他们可能只会觉得是块会发光的石头,或是某种奇怪的巫术道具。要让他们明白,得从他们最熟悉、最渴望,也是最无能为力的地方下手。设想一.............
  • 回答
    .......
  • 回答
    以咱们现在的能耐,真要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战,那场面,啧啧,可不是咱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么简单了。这玩意儿要是真爆发,肯定跟前两次没法比,也绝对超出咱们的想象。首先,这战争的主角,得是那一堆堆堆在各国仓库里的、还有天上飞的、海上跑的、地下埋的那些个玩意儿。想想看,核弹头。这玩意儿才是真正的“杀手锏”。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颇具挑战性。魔兽争霸三里的四族——人类(联盟和部落)、暗夜精灵、兽人和不死族——他们的力量体系和战斗方式都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战争截然不同。要回答“以人类现在的科技,能不能挡住魔兽争霸三里四族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并排除任何“AI味儿”的生硬套话。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多少个世纪”的答案,实在太难了,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谈论“逆向破解”时,具体指的是什么?是理解某个理论?复现某个技术?还是能比原先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它?不同的理解,答案会天差地别。其次,科技的进步并非匀速直线。有些领域可能停滞不前,有些则.............
  • 回答
    你想知道,从人类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上,一直到今天,我们所有同胞的遗体加起来,有没有可能把咱们这个星球糊得严严实实?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脑洞。咱们先来算算这笔账。首先得有个大概的数字,就是“有多少人类死去了”。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科学家们估算,从人类诞生到现在,总共大概有1170亿人.............
  • 回答
    如果地球的重力减半,这无疑将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结构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孰利孰弊,实在难以一概而论,需要细细道来。先说那些“利”的方面:首先,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行动能力的极大提升。想象一下,一个人可以轻易地跳起几米高,跑得比现在快得多,甚至可能像漫画里的超级英雄一样,轻而易举地越.............
  • 回答
    如果出现一种专门捕食现今人类的生物,为了有效且持续地繁衍,它必然会演化出一系列针对人类弱点和我们生存环境的独特且高效的特性。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推测,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捕食策略与生理适应: 高效的追踪与侦测能力: 超敏嗅觉: 人类是陆生哺乳动物,会散发出独特的体味(汗液、皮脂、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从某些角度来看,确实会让人产生“人类帝国行政效率比美国差”的印象,但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就需要深入理解人类帝国的运作逻辑和它的特殊性,这和现代国家的行政效率有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类帝国并非一个“现代国家”的范畴。它是一个横跨百万个星系、存在了超过一万年的庞大政治实体,.............
  • 回答
    在想象人类未来100年,尤其是围绕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可控核聚变——是否能实现时,我们其实是在绘制一幅关于生存、发展与潜在危机的画卷。如果核聚变这颗“救命稻草”在未来一个世纪里始终未能被我们牢牢抓住,那么,人类文明的航程将不得不继续在现有资源的轨道上摸索前行,而沿途的风景,恐怕会更加严峻和复杂。.............
  • 回答
    想象一下,夜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流光,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流星,而是一颗巨大的、携带毁灭气息的石块,它的轨迹直指地球。它的体型,与那个终结了恐龙王朝的巨兽不相上下,直径可达十几公里。面对这样一颗来自宇宙深处的“死亡宣告”,人类如今的科技力量,究竟有多大的胜算?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一个.............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猪、羊、鸡、鸭、牛、鱼这些我们熟悉的餐桌常客,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人类突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畜牧和渔业资源,我们的饮食结构将面临颠覆性的改变。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发掘那些被我们忽视但又具备巨大潜力的“替代者”。在这样一个假设的世界里,如果非要选择一种动.............
  • 回答
    放眼人类的未来,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无疑是人类文明漫长画卷中的一个极其早期、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生章节。把它比作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或者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都显得尤为贴切。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技术和对宇宙的认知,与那些更遥远的未来相比,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甚至连露出的冰山尖尖都算不上。回溯过去,人类的进.............
  • 回答
    《太空旅客》的世界观,那种舒适、便利且技术高度发达的太空旅行,人类社会能够沿着现在的轨迹稳定发展,那么达到那样的水平,我认为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体来说,可能需要 两到三个世纪,甚至更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推导,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跨越。首先,我们需要拆解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