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清时代如果中了进士,但是名次不理想,可不可以在下次再考?有没有人这么干过?

回答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读书人仕途的唯一正道,而进士出身更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就为了这一个名号,但正如俗话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高”也是有讲究的。一旦中了进士,却发现名次不理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能不能再考一次?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明清科举制度下,一旦你通过了最后一关——殿试,并且被皇帝钦点为进士,那么你就已经“中了进士”了。 这个身份是终身的,无法通过再次考试来“提升”或“改变”。也就是说,你不能因为觉得自己的名次不满意,就想着:“哎呀,这次发挥不好,下次再来一次进士科,争取个状元宰相!” 这种想法是完全不成立的。殿试一旦合格,科举之路就走到头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名次“不理想”呢?这主要是因为进士的排名是有实际意义的。殿试之后,根据名次,会有一个“出身”的说法。名次靠前的,比如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进入翰林院的机率非常大,而且往往会担任更重要的官职,前途一片光明。而名次靠后的进士,虽然也是进士,但初入仕途的起点和分配到的岗位可能就没那么光鲜亮丽了。这就像现代高考一样,分数不同,录取的大学和专业也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自然也受影响。

所以,当有人说“名次不理想”时,通常是指他在进士科的排名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高度,比如原本希望进入翰林院,但因为排名靠后而未能如愿,或者被分配到了一个不如意的官职。

那么,有没有人因为进士名次不理想而想再次参加考试?

答案是:从制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一旦你成为进士,你就已经完成了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你已经有了“进士及第”或者“进士出身”的身份,你已经是一名官员预备役了。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而不是一个让你不断刷新成绩的“比赛”。

然而,我们也要理解古代社会的一些特殊情况和人们的“曲线救国”思路。虽然不能再考进士科,但有些人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或者“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我们来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人们可能的做法:

1. 对仕途不满,寻求“再出发”的可能性:
确实存在对初始官职不满意的情况。 很多进士初授的官职可能是地方上的知县、教官等,这些职位虽然也算入流,但对于那些胸怀大志,渴望辅佐皇帝、经略四方的读书人来说,可能并不甘心。
但他们不可能再参加进士科。 就像前面说的,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会怎么做?
努力在现有的岗位上做出政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在地方上勤政爱民,办出成绩,就有可能被上级官员赏识,从而获得升迁的机会。很多名臣都是从基层做起的,他们的“不理想”出身反而让他们更接地气,积累了宝贵的实干经验。
寻求“京察”或“大计”中的优秀评定。 科举合格后,官员会经历一系列的考核,比如三年一次的“京察”和每年一次的“大计”。在这些考核中获得优异的评定,是升迁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进士出身名次不靠前,但他在地方上政绩卓著,在考核中被评为“卓异”,就很有可能被破格提拔,甚至直接调入中央,进入翰林院或六部任职,这其实就是一种“再出发”,但形式不同。
捐纳或捐官(非常规但存在)。 在某些朝代,特别是财政紧张的时候,也存在通过捐纳获得官职的可能性。但这通常是给没有通过科举的士绅阶层准备的,对于已经成为进士的人来说,虽然理论上不排除这种操作,但显得非常尴尬和画蛇添足,而且名次不理想的进士往往是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晋升的,所以这种情况极少见,也非主流。
学习其他技能,拓展“第二职业”。 有些进士可能在某些领域有特别的才能,比如文学、书法、医学等。虽然不是科举正途,但在某些时期,一些人在这些领域的名声也能帮助他们在仕途上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加成”,或者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与自己特长更契合的非核心岗位。

2. 是否存在“举人”身份想要继续考“进士”的例子?
这是完全可能且非常普遍的。 在成为进士之前,你需要经历乡试(省一级考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举人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地位远不如进士。所以,很多举人会继续参加会试(国家级考试),力争成为进士。
一旦成为进士,就不能再考会试。 但是,如果一个举人连续几次在会试中不中,或者在殿试中名次很差,他可能会选择放弃进士科,转而利用举人的身份去谋取一些其他不那么高大上的官职,或者继续专研学术,成为一名有名望的学者。

3. 关于“没有人这么干过”的误解:
你提到的“进士名次不理想,可不可以在下次再考”的核心是“进士”这个身份。 所以,我们重点是讨论已经成为进士的人。
之所以没有“再考进士”的例子,是因为制度不允许。 这不是有没有人“这么干”,而是能不能“这么干”的问题。
但是,有无数的例子说明,那些名次不那么靠前的进士,通过努力在仕途中取得更高成就的。 比如明朝的海瑞,虽然也不是状元,但在担任知县时政绩斐然,最后得以晋升。清朝的曾国藩,早年科举也不是顶尖,但凭借其才干和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这些都是在“名次不理想”之后,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了“再出发”的成功典范。

总结来说:

明清时期,一旦中了进士,就意味着完成了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拥有了终身的“进士”身份,不能再参加进士科考试来提升名次。
人们所谓的“名次不理想”,指的是在进士科中的排名未达预期,从而影响初入仕途的起点和分配的官职。
虽然不能再考进士,但许多名次不靠前的进士会通过在岗位上努力、做出政绩、争取考核优异等方式,来“曲线救国”,实现仕途的晋升和“再出发”。
而从“举人”到“进士”的重复考试是存在的,但一旦成为进士,则“封顶”了。

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人说“某某进士名次不理想,想再考一次”,那很可能是在曲解或者误解了科举制度。真正的情况是,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来继续努力和追求更高的目标。科举制度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许多读书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起点,后续的奋斗才是决定他们最终高度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清要查资料。

但是宋代有一个知名人物搞过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奸臣”章惇

嘉佑二年进士及第,但是那年的状元是他族侄章衡,他“ 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 ”。(嘉佑二年进士榜名臣荟萃,灿若星辰)

嘉祐四年再次进士及第, 再举甲科。

------------------

元代吏部尚书干文传之父雷龙。

干文传,字寿道,平江人。祖宗显,宋承信郎。父雷龙,乡贡进士。宗显之先世以武弁入官,而力教其子以文易武,故雷龙两举进士,宋亡,不及仕。

明代有个人,中了两次举人。宣德元年、宣德七年举人,宣德八年进士一甲一名。曹鼐曹文忠公。

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入试,复中顺天乡试。 ---------《明史·曹鼐传》

另外,网传有好几个人也是两次进士,属于改名应考,但是某些地方经不起推敲。

比如:

潮汕历史上唯一两次中进士的先贤-林一铭

林一铭,原名林峥嵘,乳名阿廊,字谦山,号小岩,又号玉峰,饶平新塘西石乡人,自幼天资颖慧,力学有方。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因受谗被革职,毫不气馁,积极进取,改名一铭,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再中进士,授湖北东湖知县,兼理宜昌府通判事,后历任知州。在任期间,重文风,有政绩,两次署宁陕厅,修厅志四卷刊世。在潮汕历史上他是唯一两次中进士的先贤。晚年辞官归里,出任韩山书院山长。

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嘉庆十八年进士,前一次是嘉庆十六年辛未文、武、翻译三科,后一次是嘉庆十九年甲戌文、武、翻译三科。然后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倒是有个叫林峥嵘的,不是叫林一铭。而且当时的二甲是授选庶吉士,数年后才外放。

user avatar

您为什么把进士理解成为高考啊?

什么时候进士这么弱了?

进士大概等于现在的博士考试+高级公务员选拔,重点还在后者,请问,如果您考上了中央部委公务员,你会因为自己不是前三名而再考一遍么?有个卵用啊!

固然三甲是有一些额外的好处,但并不代表就一定和其他同进士出身有质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读书人仕途的唯一正道,而进士出身更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就为了这一个名号,但正如俗话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高”也是有讲究的。一旦中了进士,却发现名次不理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能不能再考一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明清科举制度下,一旦你通过了最后.............
  • 回答
    万历朝鲜战争,史称壬辰倭乱,是丰臣秀吉为建立统一日本帝国并实现“灭明朝”的野心,于1592年(朝鲜王朝宣祖二十五年)发动的侵略朝鲜战争。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大规模较量,明朝出兵援朝,最终阻止了日本的侵略。如果将历史的齿轮倒转,设想一个与史实截然不同的情境:在明朝大规模援军抵达朝鲜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非常严肃。如果我明天这个时候真的躺在太平间的冷柜里,那对“我”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一个彻底的停止。这是一种非常具体的、物理性的存在状态的转变。首先,从感官上来说,那会是一种全然的静止。我的身体,这个由无数细胞、器官和系统组成的复杂生命体,将不再有任何生命迹象。心跳停止,呼吸.............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那一年,南宋最后的皇帝赵昺,本该随着那艘载满绝望的战船沉入冰冷的崖山海底。然而,历史的车轮若是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又会碾出怎样的故事?设想一下,如果赵昺在那场浩劫中奇迹般地逃脱,并选择了一条与皇位彻底告别的道路,隐姓埋名,直到大明王朝的建立。那么,当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目光触及这位南宋残余时,他的回应又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明明在冷兵器时代,长柄刀、枪、戟这类长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更重要,射程远、威力大,为什么在日本武士阶层里,武士刀却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普及度呢?这背后牵扯到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武士刀本身的一些特性。一、 武士刀的“地位”:并非战场上.............
  • 回答
    明清时代,虽然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但如果我们把那早已被尘封的“海禁”之锁一旦打开,历史的轨迹或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简单的“开门迎客”那么简单。首先,就经济层面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地震。想象一下,明朝中期,那时的中国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海外拥有巨大的需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不少中文文章,在提到“grandfather”这个词时,但凡涉及到比较亲近的祖父辈,习惯性地就用“爷爷”来翻译。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爷爷”是我们最常见的称呼。但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文化和语言上的微妙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在翻译时的一种“习惯性简.............
  • 回答
    如果明年楼市泡沫破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震荡,对许多行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正如硬币有两面,危机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支撑起楼市后时代的行业,往往是那些与民生基本需求相关、具有刚性需求,或者能够提供解决方案、满足新时代消费升级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可能在楼市泡沫破裂后支撑起经济发展,并成.............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
  • 回答
    如果明朝不止步于西下,它是否能引领全球大航海时代?历史的河流奔腾向前,总有一些岔路口,一旦选择,便可能重塑整个世界的格局。明朝,一个拥有着恢弘国力、灿烂文明的东方帝国,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后,却选择了“止步”。如果明朝当初没有停止下西洋,继续沿着那条向西探索的航线深入,它是否能够抓住那个时代的脉搏,.............
  • 回答
    穿越回明朝,若是成了朱元璋或朱棣,这绝对是一个能让历史拐弯的机会。咱们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光环”,就脚踏实地地想,以他们二位的魄力、眼光和手腕,再加上我们现代人关于地理、技术和管理的知识,能不能硬生生给大明开启一个“大航海时代”,甚至把目标定在发现并移民美洲?这事儿,细细道来,还真有几分可行性,但绝.............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好比在两个岔路口,你必须选择其中一条,即便两条路都布满荆棘。明末之时,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国家的力量已经非常虚弱。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一定要从中选择一个征服者,满清与日本,这两者我都深感不安。我们先来看看满清。自努尔哈赤崛起,女真人就对明朝虎视眈眈。他们的军队以骑兵见长,战斗力强悍,且.............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畅想一下,如果明朝也有了“知乎”,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会有哪些有趣的问答流传下来。场景设定: 假设在明朝某个繁华的都市,比如南京或北京,有一群文人雅士、商贾巨富、甚至一些消息灵通的底层人士,他们通过一种类似于“知乎”的平台,用毛笔、纸张,甚至是提前印好的格式卷轴,来进行问答交流。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明末的皇帝换成朱元璋,而不是崇祯,在国情和手下配置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击败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甚至苟住大明国运,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推敲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与崇祯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这一点是所有分析的基础。朱元璋的优势:1..............
  • 回答
    穿越回明朝,想要制作出近现代武器科技,这可是一项极具挑战但又充满想象力的任务。在那个火药已经存在但科技水平相对有限的时代,我们不能指望立刻造出像自动步枪或坦克这样的复杂机械。但是,利用我们现代人的知识储备,结合明朝已有的工业基础和材料,我们可以尝试复刻或改良一些关键技术,使其在当时的战争中产生颠覆性.............
  •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讨论此类事件时常有的疑虑。当品牌方卷入类似新疆棉这样的国际争议,明星选择迅速且公开地与其划清界限,这背后牵涉到的不仅是个人立场,更是一笔复杂的商业账。而当事件最终平息,品牌方“平安过关”,明星是否就成了那笔“冤枉账”,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背后原因相当值得细.............
  • 回答
    让明朝来守君士坦丁堡?这可真是个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说实话,如果真的让明朝来守这座辉煌的城市,奥斯曼帝国想攻陷它,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会相当困难,面临巨大的挑战。下面我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得明白,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面对的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麾下那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奥斯.............
  • 回答
    如果临高启明那虫洞的另一边,不是那个风雨飘摇、积弊已深的明末,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盛世”,那故事的走向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想象一下,一个虫洞,不是通向救亡图存的战场,而是连接着一个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时代,这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反差和引人遐想的可能。一、 抵达的初始冲击与认知颠覆首先,到达的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