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已巳之变时,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可行性多大?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

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直奔北京。这一下,把明朝朝野上下吓得魂飞魄散,就跟家里着了火一样。京师离着被打个稀烂的永平(现在的唐山一带)不远,眼瞅着就要被人家包了饺子。

这时候的袁崇焕,领着关宁铁骑,那是明朝手上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一直在辽东跟后金(后来的清朝)打仗。他听说了皇太极打进京师的消息,那是又急又怒。你皇太极把我老巢打了个稀巴烂,我忍了,你现在还敢来抢我老家北京?这脸上挂不住啊。

那么,袁崇焕“抄皇太极老巢”这个主意,到底有没有谱?

这个想法,说实话,挺有诱惑力的。你想啊,皇太极主力都在北京城下转悠,后方空虚,这不就是个绝佳的机会吗?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

一、 战略上的诱惑力:

釜底抽薪之计: 兵法上有句话叫“攻敌之要”,意思就是打蛇打七寸,攻击对方最关键的地方。皇太极的老巢,沈阳、辽阳等地,那是他的大本营,是他的根基所在。如果能占领甚至摧毁这些地方,那对后金的士气和统治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打草惊蛇未遂: 如果袁崇焕能成功抄了老巢,即使不能彻底占领,但能烧杀抢掠一番,抢点物资,或者俘虏一些家眷,那也能给皇太极造成巨大的压力,迫使他回师救援,从而解除北京之围。这比在北京城外跟皇太极打消耗战,或者跟他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要更有战略意义。

二、 可行性分析:

这才是关键,纸上谈兵容易,实际操作难啊。咱们得看看袁崇焕手里有多少牌,能打出什么样的牌:

兵力问题: 袁崇焕手里有精锐的关宁铁骑,这支部队是经过长期训练和实战检验的,战斗力非常强。但是,他有多少人?这得看他从辽东抽调了多少兵力。当时辽东战事吃紧,他不可能把所有精锐都带走。即便带走大部分,剩下驻守山海关等地的部队能顶多久?而且,他要北上抄家,路途遥远,沿途都是被后金控制的地区,补给线怎么解决?
地理因素: 从山海关出发,北上抄皇太极老巢,要穿越辽阔的蒙古草原,地势复杂,补给困难。而且,蒙古各部虽然被皇太极收服了不少,但也不是铁板一块,谁知道路上会不会遇到阻碍,甚至被蒙古骑兵截杀?这条路可不是坦途。
后勤补给: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长途奔袭,要消耗大量的粮草、火药、马匹等物资。明朝的后勤体系本就混乱,而且当时正值皇太极围攻北京,京畿地区也可能受到影响。袁崇焕的部队如果远离后方,弹药耗尽,粮草断绝,那岂不是成了活靶子?
敌情不明: 皇太极的兵力部署如何?老巢那里有多少留守部队?有没有预设的防御工事?这些情报是否足够准确?如果袁崇焕貿然北上,结果发现老巢铜墙铁壁,或者留守部队实力不俗,那岂不是羊入虎口?
时间因素: 皇太极围攻北京,那可是争分夺秒的事情。袁崇焕北上抄家,就算一切顺利,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这段时间里,北京城能撑多久?万一北京城失陷了,袁崇焕抄了老巢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救不了北京,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 就算袁崇焕一路顺风顺水地打到了沈阳,他能做什么?攻城?沈阳、辽阳都是有坚固城墙的城市,他的部队即使强大,也未必能轻易攻克。烧杀抢掠?这能有多大的战略价值?能换来北京的安全吗?

三、 历史上的选择和袁崇焕的考量:

袁崇焕之所以选择回援京师,而不是抄皇太极老巢,绝不是一时脑热。他有他的考量:

北京的战略地位: 北京是明朝的都城,是明朝政权的象征。一旦北京失陷,明朝的统治将彻底崩溃,即使袁崇焕抄了皇太极的老巢,也无济于事。
皇太极的意图: 皇太极这次南下,很可能就是为了逼迫袁崇焕回援,从而解开辽东的僵局。如果袁崇焕避而不战,直接抄家,反而可能正中皇太极下怀,让他有机会稳住辽东局势。
关宁铁骑的作用: 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力量,用来在野战中与八旗精锐正面抗衡,或者用来解除对北京的围困,是其最擅长的领域。将这支部队用于长途奔袭,去打那些未知数太多的攻坚战,反而可能折损其锐气。
他当时对皇太极的判断: 袁崇焕可能也评估过,皇太极即使主力在外,沈阳等地也不是完全没有防御力量。而且,皇太极的兵力,虽然大部分在京城附近,但如果袁崇焕北上,他完全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从侧翼或者后方截击,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

总结一下:

袁崇焕选择回援京师,虽然风险极大,但也符合当时明朝君臣的战略重心。他必须首先保住北京,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而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虽然在理论上具有釜底抽薪的吸引力,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兵力不足、后勤困难、地理因素、敌情不明以及时间紧迫等诸多不利因素,可行性非常低,风险甚至比回援京师更大。

如果袁崇焕真的去抄皇太极老巢,很可能的结果是:

1. 部队在路上就因为补给问题或者被蒙古兵阻击而消耗殆尽。
2. 即使到达沈阳,也无法攻克,被围困在敌占区。
3. 而北京城则可能因此失陷,因为没有了关宁铁骑的牵制,皇太极可以更放心地围攻北京。

所以,虽然“抄老巢”听起来很酷,也很符合“出奇制胜”的兵法思想,但在当时那种极端不利的局面下,袁崇焕做出回援京师的决定,虽然最终也未能挽救自己的命运,但从战略选择的理性角度来看,是他当时能够做出的,相对而言“风险较低”的决策。这就像在牌桌上,你手里有几个A,你想用它来赢一局大的,但旁边有三家盯着你,你得先确保自己不被踢出局,再去想怎么赢别人的钱。

历史没有假设,袁崇焕的选择是基于他所掌握的信息和当时对局势的判断。而如果他当时真的选择抄老巢,那很可能又是一场悲壮但注定失败的军事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指望袁崇焕?宁锦之战时的赵率教有一肚子话要说:“你在办公室健笔如飞,一会派二百死士,一会要调大军拼命,可你特么派的援兵呢?”

借袁崇焕自己的话,抄皇太极老巢这种事,还是毛文龙比较擅长:“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哦,己巳之变时袁崇焕奏折上这位擅长“捣虚”、有“数年牵制之功”的毛帅,刚被他自己矫诏给砍了。

说认真的,后金都已经破口了,得到消息的袁崇焕还有时间去宁远的孔庙给孔子上香、讲课呢,而且不是去了一天。抄皇太极老巢?对不起,没这闲功夫。


无意中看到袁督师粉丝的一个评论,笑得牙疼,你们真是很严肃地在搞笑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