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已能铸造能轰开城墙的大炮,为什么八路军不铸造一些明清样式的大炮轰炮楼?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明朝能造出震天雷、红夷大炮这类大家伙,用来轰开城墙,那咱们八路军为啥不照着明清的样式,也造点大炮去轰那些日伪的炮楼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是说照猫画虎那么简单。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

一、 技术传承的断层与失传

你说明朝能造大炮,这没错。那时候的铸炮技术,尤其是在引进红夷大炮后,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你要知道,明朝之后是清朝,清朝又经历了一段闭关锁国和内部的动荡。到了民国时期,虽然也开始学习西方技术,但那个时候的铸炮技术更迭速度非常快,明清时期那些土法子,很多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求了,甚至很多掌握核心技艺的工匠,他们的技艺也跟着时代变迁慢慢失传了。

你想想,明朝铸造那些大炮,需要什么?有经验的工匠,有特定的矿石和冶炼技术,还有专门的设计图纸和工艺流程。这些东西,不是说你有个模子就能照着复制的。好多细致的活儿,比如合金比例、火药配方、炮管的膛线处理等等,都是经验的积累,是无数次失败才换来的宝贵知识。到了八路军那个年代,咱们国家整体的工业基础薄弱,想找到当年那种齐全的铸炮条件和技术传承,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二、 材料与工艺的巨大差距

即使我们有图纸,或者能找到类似样式的火炮,要复制出来,材料和工艺也是大问题。

材料方面: 制造火炮需要优质的铜或铁。明清时期,他们能冶炼出合格的铸造材料,但这些材料的性能跟现代或者说民国时期西方工业生产出来的钢材比,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我们现在要仿造的是能轰开炮楼的大炮,炮楼是什么?那是用砖石水泥浇筑的坚固工事,威力不小的炸药和更精密的炮弹才能有效摧毁。想制造出能发射这种弹药,并且能在高压下保持稳定、不易炸膛的炮管,对金属的韧性、强度要求非常高。那时候的中国,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哪里能大规模、稳定地生产出满足这种苛刻要求的优质钢材?军阀混战、内战,工业基础就没发展起来,到了抗战爆发,更是被日本人封锁得死死的,材料来源极其有限。
工艺方面: 就算我们能搞到点好材料,但铸造大型火炮的工艺也相当复杂。需要大型的铸造炉、精确的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控制技术等等。尤其是一些关键部位,比如炮闩、炮尾的加工,都需要很高的精度。虽然明清时期有他们的工艺水平,但跟后来西方工业化生产的标准比,精度和可靠性还是有差距的。我们八路军在敌后作战,条件简陋,哪里能建起大型铸造厂?只能是土法炼钢,自己摸索着来,很难达到那种精密度和规模。

三、 性能的局限性与时代的进步

更重要的一点是,明清时期的火炮,虽然在当时算得上先进,但跟后来的火炮相比,性能上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射程与精度: 当年那种滑膛炮(早期的大炮多为滑膛炮)的射程和精度都相对较低。你轰炮楼,需要打得准,还得能打到相对远的距离,不然自己先暴露了。明清的大炮,特别是那种仿制的红夷大炮,虽然威力大,但精度是个问题。
炮弹的威力: 那个年代的炮弹,主要是实心弹、链弹、散弹等。就算有开花弹,技术也不够成熟。而日军的炮楼,是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一般的实心弹未必能打穿。我们八路军缴获的日军火炮,或者仿制一些,是为了应对日军的火力优势,并且利用更先进的炮弹(比如破甲弹、高爆弹)来摧毁敌人的装甲目标和工事。明清的火炮,就算我们造出来,也未必能有效对付日军那种坚固的工事。
机动性与协同作战: 现代战争,特别是像抗日战争这种大规模的战争,火炮的机动性非常重要。你需要快速部署、快速射击、快速转移。明清的大炮往往非常笨重,架设和转移都很费力。八路军的作战环境,很多时候需要在山地、平原,甚至城市周边进行游击战,需要火炮能够快速机动。

四、 资源与战术的优先选择

最后,我们还得看八路军的实际情况和战术需求。

资源有限: 八路军是什么?是人民军队,是在艰苦条件下作战的。我们没有国家级的重工业基础支持。我们的主要武器装备,很多是靠缴获、土法制造或者有限的援助。把宝贵的资源投入到仿制那些技术复杂、性能已落后于时代的大炮上,可能还不如去发展更适合我们游击战的武器,比如迫击炮、掷弹筒,或者直接利用缴获的日军火炮。
战术需求不同: 八路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打击日伪军,收复失地,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我们的战术是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配合攻坚战。攻坚炮楼的时候,可能更需要的是小口径、易于隐蔽、能够快速架设的迫击炮,或者直接利用工兵爆破。用那种大口径、笨重的火炮去轰小小的炮楼,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而且容易暴露自己,引起日军大部队的注意,得不偿失。
缴获与仿制: 实际上,八路军也不是完全不使用火炮。我们通过缴获日军的各种火炮(包括一些轻型榴弹炮、山炮),然后进行维修、改造,甚至仿制。比如,根据缴获的日本“九二步兵炮”等,我们也能生产出类似的武器。但这些都是基于相对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而不是完全回到明清时代。

总结一下:

不是八路军不想造大炮轰炮楼,而是技术、材料、工艺、性能以及战术需求,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明清的老一套。那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到了下一个时代,可能就成了历史的陈迹。我们八路军需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根据当时敌情、我情和作战任务,选择最适合、最有效、最能够实现的方式来作战。仿制明清大炮,就像是让你用一把古代的算盘去算一道复杂的微积分题一样,虽然都是“算”,但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决定了结果的效率和可行性。

所以,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它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发展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也看到了战争中武器选择的现实考量。咱们八路军,那是“毛泽东思想武装的军队”,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从来不是死守老一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这么多金属还不如去造手榴弹

user avatar

古代能轰开城墙的情况是:

几十门大炮排开,不间断地轰十天半个月或者几个月。中国古代的城墙是夯土包砖,铁坨坨砸一个月,外面的砖头怎么也砸碎了,之后再轰里面的夯土,一点点用大铁球磨,磨着磨着就塌了。

同时会挖地道放崩,破坏城墙的地基,使之更快垮塌。

抗战时日军不会坐着被你轰一个月的

而且几十门大炮得用上百头牛和挽马来拉,地方民兵要是能有这么多牛马干点啥不好,干嘛不去黑市上搞几门迫击炮

如果只有一两门炮,那火力间歇时间就太长了,红夷大炮一分钟顶多打两发,一般火炮轰击目标至少也得有两发校射,更别说古代火炮精度随缘了,猜猜你校射那几分钟日军会干啥?

因此八路军的土炮一般都是用来打埋伏,装霰弹,近距离一发糊脸造成日伪军大面积死伤

ps,网上广为流传的南京城墙坚硬到日军都轰不开,襄阳城墙用105榴弹炮也炸不坏也是这个道理,湘军打南京打了好几年,日军炮火准备只有一个晚上,当然轰不塌了,而且只要有物理学常识,都知道工兵掏个洞直接用炸药炸的能量利用效率更高,炮兵只是压制城墙上的中国守军。如果让105榴弹炮对着南京或襄阳的城墙不间断轰一个月,别说城墙,山头都给你削没

user avatar

提问者显然没有任何机械常识,也没有看过任何正经的回忆录。

先说铸造火炮,八路要是那么富裕能有大量优质铜合金,干点啥不好?非要搞射程非常近威力极差的前装炮?

再说说八路都干了啥:

1、引进一批大学生中专生,土法自制了威力远超黑火药的TNT、硝化炸药……而且产量相当可观。

2、仿制发展了掷弹筒、迫击炮

3、利用扒来的火车车轴,自制了40㎜平射炮,打鬼子的炮楼如同切豆腐。

4、广泛收集制钱、各类铜器,自研加工机械,海量复装子弹,批量制造小口径炮弹。

user avatar

重啊……这玩意你没法运输就没法拉上去打……

不说推上前线,这玩意打完都不一定有机会带回去……

土八路是真穷啊,那个日本老兵的回忆录里不是说么,炮楼就被八路占了那么一会,整个搬空了不熟,连墙上挂绳子的钉子都给起下来带回去了……

所以各种木头掏空了塞上黑药和石头当近距离喷子什么的才会出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明朝能造出震天雷、红夷大炮这类大家伙,用来轰开城墙,那咱们八路军为啥不照着明清的样式,也造点大炮去轰那些日伪的炮楼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是说照猫画虎那么简单。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技术传承的断层与失传你说明朝能造大炮,这没错。那时候的铸炮技术,尤其是在引进红夷大炮后,.............
  • 回答
    明日方舟如果真的写死一个已出干员,那绝对是会引起轩然大波的。能不能接受?老实说,大部分玩家大概是无法接受的。明日方舟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除了策略性和美术,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它建立起来的那个充满魅力的角色群像。每一个干员都有自己的故事、性格,甚至是一些玩家在游戏之外的情感寄托。如果一个你投入了资源、时.............
  • 回答
    锋芒何在?钢材匮乏的日本刀为何名震天下,唐刀却香消玉殒?提起名刀,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那线条优美、寒光凛冽的日本刀。它们不仅是武士精神的象征,更是工艺美学的结晶,被誉为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历史上的日本,特别是早期,其铁矿资源并不算特别丰富,甚至可以说颇为匮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强大.............
  • 回答
    美国在二月初就出现了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而且死者没有明显的旅行经历,这确实指向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这有力地证明了新冠病毒在那个时间点,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在美国境内实现了社区传播。 过去我们普遍认为早期病例大多是输入性的,即由境外旅行者带入的。但没有旅行史的死亡病例出现,意味着.............
  • 回答
    明朝能够打赢北京保卫战,而北宋东京保卫战却以失败告终,这背后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简单地说,这两场发生在不同朝代、不同情境下的保卫战,其“输赢”的决定性因素,绝非单一事件,而是战略、军事、政治、乃至地理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所致。先谈明朝北京保卫战。公元1449年,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明朝在郑成功时期还能跟荷兰人(西班牙和英国的竞争对手)打得有来有回,甚至一度占据了台湾,那么为何到了清朝,面对英国和西班牙(虽然西班牙的海洋实力在清朝中期已经衰退,但问题中提及所以一同回答)时,却显得如此被动和无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历史上没有了后金(清朝前身),明朝能否抵挡住噶尔丹的进攻?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把当时的局势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噶尔丹是在17世纪末(1670年代到1690年代)崛起的,他是卫拉特蒙古的一位杰出领袖。而明朝,如果后金没出现,那么明朝的疆域和控制.............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挺复杂的历史假设,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会一直荡漾开去。如果张居正改革真的没有被后来的士大夫集团反攻倒算,明朝能否撑过1644年,我个人认为,可能性确实大大增加,但并非绝对没有问题。 这中间牵扯到太多因素,而且很多都是蝴蝶效应。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大航海时代的巨轮上飘扬的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旗帜,而是大明王朝的龙旗,那历史的画卷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一个可以让我们尽情挥洒想象的如果。大明王朝海外扩张的可能性:基础与阻碍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明朝是否有能力进行海外扩张。从物质条件上看,明朝绝不逊色。郑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如果他没有早死,明朝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能左右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在当时确实是明朝抵抗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侵略最倚重.............
  • 回答
    如果大明江山社稷,代代皇帝都由朱元璋一人担任,这无疑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极具颠覆性的设想。这不仅仅是“长寿”的问题,更关乎着一个王朝的生命力、制度的活力乃至整个国家肌体的健康程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朱元璋本人的特质、他所建立的制度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几个维度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元璋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将崇祯换成皇太极,再让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大清盛世的君主执掌明朝,这颗古老的帝国又会展现出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简单的“换人游戏”,而是涉及到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经济政策乃至文化融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一、 皇太极执掌的明朝:整合与征伐的时代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如果把岳飞这样一位忠勇无双、战略过人的名将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崇祯皇帝能否善用他,以及他能否为风雨飘摇的大明朝续命,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也考验着崇祯皇帝的用人智慧和时代洪流的冲击力。岳飞的才能与明末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岳飞是怎样一位将领。岳飞是宋.............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明朝皇帝会不会游泳,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牵扯到明朝皇家的教育、生活习惯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一、 皇家的教育与特长培养:有没有“必修课”?明朝皇子的教育那可是相当严谨的,跟咱们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从小就要学治国安邦的本事。这教育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儒家经典.............
  • 回答
    明朝是否能代表汉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从民族构成和政治统治层面看,明朝确实是汉族建立并统治的王朝,对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主体: 明朝是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而建立的。朱元璋本身是汉族人.............
  • 回答
    明朝能维系200余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仅仅仰仗某一位帝王或某一项政策。这背后是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统治结构和一种能够应对内外挑战的社会基础。我试着从几个大的方面,掰开了讲讲。首先,得说说朱元璋奠定的根基。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次对元朝弊政的反思和纠错。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
  • 回答
    说起明朝末年,那是个什么光景?朝廷摇摇欲坠,外患内忧,百姓们也吃了不少苦头。但即便如此,老百姓们也不是天天啃窝窝头,餐桌上还是有花样儿的。至于能吃到什么,不能吃到什么,这得结合当时的地理、经济、技术,还有一些新引进的物种来说。能吃到的蔬菜,那真是丰富多样,各有各的滋味: 传统的老三样: .............
  • 回答
    明朝的军户制度,说起来可是一套非常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这些军户,顾名思义,是世代为朝廷服役的军事人员。他们的身份是半固定、半奴役的,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岗位,也不能随意改变职业。这也就引出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作为军户,他们能卖自己的儿女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军户的特殊性。军户的家庭成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明朝灭亡的核心动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自身存在的痼疾,以及后金(清朝)崛起在多大程度上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非其根本原因。明朝自身的腐朽:内部的毒瘤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即便没有后金的威胁,明朝也早已病入膏肓,续命的可能微乎其微。其衰败并非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