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袁崇焕早点被崇祯正法,明朝能不能多续几百年?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如果他没有早死,明朝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能左右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在当时确实是明朝抵抗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侵略最倚重的人物。他的辽东防线,尤其是宁锦大捷,极大地挫败了后金的攻势,一度让明朝看到了收复辽东的希望。他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他本人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当时那个内忧外患的明朝,是极其稀缺的。

那么,如果崇祯没有冤杀袁崇焕,而是让他继续掌管辽东军务,明朝是不是就能多续几百年?

支持“能续几百年”的观点,可能基于以下几点推测:

稳定辽东防线: 袁崇焕死后,辽东防线迅速崩溃。他手下的将士群龙无首,加上朝廷内部的猜忌和内斗,使得明军在与后金的几次关键战役中失利。如果袁崇焕健在,他有能力继续维持住辽东的防线,至少能拖住后金南下的步伐,不至于让关宁铁骑这么快就成为清朝的骑兵主力。这意味着后金更难打进关内,明朝赢得更多时间来应对。
军事改革和士气提振: 袁崇焕并非只是一位将领,他也有自己的军事理念和改革思想,比如他提出的“以夷制夷”策略,以及对军队训练和装备的重视。如果他能继续推行这些政策,或许能进一步提升明军的战斗力。同时,他本人也颇有威望,他的存在本身就能提振那些忠于明朝、渴望收复失地的将士们的士气。
为内部改革争取时间: 崇祯虽然年轻,但也有改革的决心。他重用袁崇焕,说明他一定程度上是看到了袁崇焕的能力。如果袁崇焕能稳住辽东,崇祯就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内部的党争、宦官干政以及财政危机等问题。也许,他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稳定朝政,从而为明朝续命。
经济和民生问题: 辽东战事拖垮了明朝的财政,也加剧了北方地区的民生困苦,为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如果辽东战事得以缓解,明朝的财政压力会减轻,或许就能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治理黄河、赈济灾民等方面,从而缓和内部矛盾,减少起义的爆发。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即便袁崇焕不死,明朝也难以久安”的观点,这其中也有不少事实依据:

明朝体制的沉疴: 明朝的灭亡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自身体制的衰败。党争激烈,官员腐败,财政枯竭,宦官专权等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即使袁崇焕能暂时稳住辽东,这些内部的矛盾依然会像癌症一样侵蚀着明朝的根基。
崇祯皇帝的性格和局限性: 崇祯虽然勤政,但他也疑心重,多猜忌,容易被谗言所惑。袁崇焕死后,朝廷对关宁军的防范和猜忌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袁的死而改变。而且,崇祯在用人和决策上,也存在一些急躁和失误,比如他对李自成的围剿时机和策略就存在问题。即使袁崇焕还在,如果崇祯的这些决策失误没有改变,依旧会给明朝带来巨大的麻烦。
农民起义的爆发: 即使没有辽东战事的拖累,北方连年的旱灾、水灾以及苛捐杂税,早已让百姓苦不堪言。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并非仅仅是战争的产物,而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袁崇焕的生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农民起义的社会经济问题。一旦这些矛盾爆发,明朝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后金(清朝)的强大实力: 后金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强大、组织严密的国家。他们善于学习和整合汉族文化与军事技术,并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即使袁崇焕在,也只能是拉锯战,难以彻底消灭后金。而一旦后金找到机会,例如明朝内部出现重大变故,他们依然会全力南下。
袁崇焕的个人局限性: 袁崇焕虽然能力出众,但他的一些做法也招致了不少非议,比如他在处理范文程等降将时,以及在与毛文龙的冲突中,都显得不够圆滑,缺乏政治手腕。他的孤傲和急于求成也可能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综合来看,如果袁崇焕没有被冤杀,明朝“多续几百年”的可能性,在现实层面来看是比较渺茫的。

更现实的估计是,袁崇焕的存在或许能让明朝多坚持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他能够更有效地抵御后金的进攻,稳住辽东局势,为崇祯皇帝和朝廷争取宝贵的改革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明朝有可能缓和内部矛盾,加强财政,训练军队,甚至找到一些新的出路。

比如,袁崇焕可以继续利用后金内部的矛盾,以及朝鲜、蒙古等势力,来牵制后金的兵力,避免他们全力南下。他也可能通过更加灵活的战术,消耗后金的实力。如果明朝能在他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取得一些显著的起色,或许能够勉强维持住半壁江山,甚至有机会在未来通过某些契机反攻。

但是,“多续几百年”这个数字,未免过于乐观了。那意味着明朝需要解决根深蒂固的体制性弊病,还需要避免严重的内部动荡,同时还要在与一个不断崛起的强大力量——清朝——的对抗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些任务,即使是最杰出的君主和臣子,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

所以,袁崇焕的死无疑是明朝加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才能和战略对抵御后金至关重要。他的冤死让明朝失去了最锐利的剑,但明朝的病根早已深入骨髓。即使袁崇焕不死,明朝也极有可能只是延缓了灭亡的进程,而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扭转,更不用说“多续几百年”了。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愚蠢的问题。

核心并不在于袁崇焕什么时候死,而在于袁崇焕的死亡如何定性。

如果袁崇焕这样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情的人,尚且能够被称之为“正法”,那就说明这个王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这个王朝已经从骨子里烂到了外面。

从袁崇焕这种敢做事的人开始,接下来消灭想做事的卢象升,接下来消灭能做事的孙传庭,最后留下来的是类似于江左人物那样用拳头争权夺利,用智慧和勇气保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用嘴巴和写书来尽忠的,那些所谓的忠臣勇士们。

不只是大明,任何一个王朝,也不只是崇祯,哪怕这件事情发生在刚刚立国的一个新王朝,当一个王朝是非,对错,忠奸互相混淆颠倒黑白的时候他的灭亡只能用4个字来形容——————大快人心。

当年西晋建立以后石崇和王恺斗富就是大快人心的灭亡的征兆,后世当引以为鉴。

user avatar

不能,任用袁崇焕只是崇祯昏庸招数之一,明朝的覆灭不是后金引起的,更多的是一系列措施导致无法收拾的后果!

事实上天启年间到崇祯初年,明朝远没达到灭亡的地步,即使是小冰河时期,南方依然能支援北方灾害,而正是崇祯的无数招臭棋亲手将大明送进了坟墓,最基本的是任用东林,无条件相信读书人是有道德情操的。裁撤太监,导致地方没有监督,使各地税收锐减,中央政策无经济支撑。赈灾缓慢,甚至于为黄河决堤而击掌叫好,不爱自己的人民。任用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而无任何表示,使前线将士寒心,再无人敢轻易出头。

所以只要崇祯还在,他最终都会把大明带进帝国坟墓,这是他的必然,是他的历史使命!

user avatar

我也仿照其他回答里的方法,给袁崇焕来个六芒星评级,按照大家比较熟悉的光荣三国志系列标准

武力2:短小精悍形如小猱,估计边军士兵一个打他俩没问题

智力58:三甲40名进士,按照一代人有机会参加十次科举算,大约能排2000多名

政治32:杀毛替后金拔钉子,战略眼光负数。在皇帝面前吹大话导致无法圆场,为了避免欺君之罪一系列骚操作,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三千多刀剐刑传首九边,但是好歹靠冒险梭哈和吹牛说大话混到了督师

忠诚67:五年平辽,聊慰上意,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是已经被对面策反成卧底的节奏

统御19:堵城门守宁远,不敢出城野战。满桂不遵守命令,带家丁出城反而获首级260。宁远获得的全部首级就是这260。在蓟州同样不敢野战,带9000余骑兵和祖大寿等高武副将还被200后金士兵堵住。杀毛文龙、逐满桂

魅力61:死前是没什么魅力——貌寝、矮小、形如小猱,被下狱后没几个大臣帮他求情,老师孙承宗还写诗“练尔多方练未成”,不过梁启超以来收获不少袁粉、包括金庸、阎崇年,有较大加成

总的来说:如果初期无人可用。不给他带兵,而是搞搞基础建设、运输还是可以的,但是掉忠诚度比较快,要小心在野外队伍中被敌国登录。在技术开发、建造器械、募兵等工作里可以当第三将领凑数。

三国玩家都知道如果是这种低武低统智力平平的武将带兵,带多少兵都很好杀。我攻打电脑兵多城防高、武将质量平平的城池时候,就喜欢先抓或杀或混乱了对方高武统的部队,然后让对面低武统一次次带兵出来送死。

结论:袁崇焕担任宁前兵备道这种后勤和筑城的职务尚可胜任,让他做主帅带兵就是灾难。与历史表现相符。

让他在宁前兵备道任上多干几年无妨,只要注意多赏赐保忠诚、避免长期带领运输队被敌方登录。让他带兵则万万不可,越早换人越好。

崇祯的大问题就是让他做方面主帅,还是用掉明朝一半税负的关宁军。如果早点换人,至少可以多坚持个十年八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