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袁崇焕早点被崇祯正法,明朝能不能多续几百年?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如果他没有早死,明朝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能左右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在当时确实是明朝抵抗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侵略最倚重的人物。他的辽东防线,尤其是宁锦大捷,极大地挫败了后金的攻势,一度让明朝看到了收复辽东的希望。他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他本人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当时那个内忧外患的明朝,是极其稀缺的。

那么,如果崇祯没有冤杀袁崇焕,而是让他继续掌管辽东军务,明朝是不是就能多续几百年?

支持“能续几百年”的观点,可能基于以下几点推测:

稳定辽东防线: 袁崇焕死后,辽东防线迅速崩溃。他手下的将士群龙无首,加上朝廷内部的猜忌和内斗,使得明军在与后金的几次关键战役中失利。如果袁崇焕健在,他有能力继续维持住辽东的防线,至少能拖住后金南下的步伐,不至于让关宁铁骑这么快就成为清朝的骑兵主力。这意味着后金更难打进关内,明朝赢得更多时间来应对。
军事改革和士气提振: 袁崇焕并非只是一位将领,他也有自己的军事理念和改革思想,比如他提出的“以夷制夷”策略,以及对军队训练和装备的重视。如果他能继续推行这些政策,或许能进一步提升明军的战斗力。同时,他本人也颇有威望,他的存在本身就能提振那些忠于明朝、渴望收复失地的将士们的士气。
为内部改革争取时间: 崇祯虽然年轻,但也有改革的决心。他重用袁崇焕,说明他一定程度上是看到了袁崇焕的能力。如果袁崇焕能稳住辽东,崇祯就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内部的党争、宦官干政以及财政危机等问题。也许,他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稳定朝政,从而为明朝续命。
经济和民生问题: 辽东战事拖垮了明朝的财政,也加剧了北方地区的民生困苦,为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如果辽东战事得以缓解,明朝的财政压力会减轻,或许就能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治理黄河、赈济灾民等方面,从而缓和内部矛盾,减少起义的爆发。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即便袁崇焕不死,明朝也难以久安”的观点,这其中也有不少事实依据:

明朝体制的沉疴: 明朝的灭亡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自身体制的衰败。党争激烈,官员腐败,财政枯竭,宦官专权等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即使袁崇焕能暂时稳住辽东,这些内部的矛盾依然会像癌症一样侵蚀着明朝的根基。
崇祯皇帝的性格和局限性: 崇祯虽然勤政,但他也疑心重,多猜忌,容易被谗言所惑。袁崇焕死后,朝廷对关宁军的防范和猜忌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袁的死而改变。而且,崇祯在用人和决策上,也存在一些急躁和失误,比如他对李自成的围剿时机和策略就存在问题。即使袁崇焕还在,如果崇祯的这些决策失误没有改变,依旧会给明朝带来巨大的麻烦。
农民起义的爆发: 即使没有辽东战事的拖累,北方连年的旱灾、水灾以及苛捐杂税,早已让百姓苦不堪言。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并非仅仅是战争的产物,而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袁崇焕的生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农民起义的社会经济问题。一旦这些矛盾爆发,明朝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后金(清朝)的强大实力: 后金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强大、组织严密的国家。他们善于学习和整合汉族文化与军事技术,并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即使袁崇焕在,也只能是拉锯战,难以彻底消灭后金。而一旦后金找到机会,例如明朝内部出现重大变故,他们依然会全力南下。
袁崇焕的个人局限性: 袁崇焕虽然能力出众,但他的一些做法也招致了不少非议,比如他在处理范文程等降将时,以及在与毛文龙的冲突中,都显得不够圆滑,缺乏政治手腕。他的孤傲和急于求成也可能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综合来看,如果袁崇焕没有被冤杀,明朝“多续几百年”的可能性,在现实层面来看是比较渺茫的。

更现实的估计是,袁崇焕的存在或许能让明朝多坚持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他能够更有效地抵御后金的进攻,稳住辽东局势,为崇祯皇帝和朝廷争取宝贵的改革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明朝有可能缓和内部矛盾,加强财政,训练军队,甚至找到一些新的出路。

比如,袁崇焕可以继续利用后金内部的矛盾,以及朝鲜、蒙古等势力,来牵制后金的兵力,避免他们全力南下。他也可能通过更加灵活的战术,消耗后金的实力。如果明朝能在他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取得一些显著的起色,或许能够勉强维持住半壁江山,甚至有机会在未来通过某些契机反攻。

但是,“多续几百年”这个数字,未免过于乐观了。那意味着明朝需要解决根深蒂固的体制性弊病,还需要避免严重的内部动荡,同时还要在与一个不断崛起的强大力量——清朝——的对抗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些任务,即使是最杰出的君主和臣子,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

所以,袁崇焕的死无疑是明朝加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才能和战略对抵御后金至关重要。他的冤死让明朝失去了最锐利的剑,但明朝的病根早已深入骨髓。即使袁崇焕不死,明朝也极有可能只是延缓了灭亡的进程,而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扭转,更不用说“多续几百年”了。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愚蠢的问题。

核心并不在于袁崇焕什么时候死,而在于袁崇焕的死亡如何定性。

如果袁崇焕这样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情的人,尚且能够被称之为“正法”,那就说明这个王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这个王朝已经从骨子里烂到了外面。

从袁崇焕这种敢做事的人开始,接下来消灭想做事的卢象升,接下来消灭能做事的孙传庭,最后留下来的是类似于江左人物那样用拳头争权夺利,用智慧和勇气保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用嘴巴和写书来尽忠的,那些所谓的忠臣勇士们。

不只是大明,任何一个王朝,也不只是崇祯,哪怕这件事情发生在刚刚立国的一个新王朝,当一个王朝是非,对错,忠奸互相混淆颠倒黑白的时候他的灭亡只能用4个字来形容——————大快人心。

当年西晋建立以后石崇和王恺斗富就是大快人心的灭亡的征兆,后世当引以为鉴。

user avatar

不能,任用袁崇焕只是崇祯昏庸招数之一,明朝的覆灭不是后金引起的,更多的是一系列措施导致无法收拾的后果!

事实上天启年间到崇祯初年,明朝远没达到灭亡的地步,即使是小冰河时期,南方依然能支援北方灾害,而正是崇祯的无数招臭棋亲手将大明送进了坟墓,最基本的是任用东林,无条件相信读书人是有道德情操的。裁撤太监,导致地方没有监督,使各地税收锐减,中央政策无经济支撑。赈灾缓慢,甚至于为黄河决堤而击掌叫好,不爱自己的人民。任用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而无任何表示,使前线将士寒心,再无人敢轻易出头。

所以只要崇祯还在,他最终都会把大明带进帝国坟墓,这是他的必然,是他的历史使命!

user avatar

我也仿照其他回答里的方法,给袁崇焕来个六芒星评级,按照大家比较熟悉的光荣三国志系列标准

武力2:短小精悍形如小猱,估计边军士兵一个打他俩没问题

智力58:三甲40名进士,按照一代人有机会参加十次科举算,大约能排2000多名

政治32:杀毛替后金拔钉子,战略眼光负数。在皇帝面前吹大话导致无法圆场,为了避免欺君之罪一系列骚操作,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三千多刀剐刑传首九边,但是好歹靠冒险梭哈和吹牛说大话混到了督师

忠诚67:五年平辽,聊慰上意,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是已经被对面策反成卧底的节奏

统御19:堵城门守宁远,不敢出城野战。满桂不遵守命令,带家丁出城反而获首级260。宁远获得的全部首级就是这260。在蓟州同样不敢野战,带9000余骑兵和祖大寿等高武副将还被200后金士兵堵住。杀毛文龙、逐满桂

魅力61:死前是没什么魅力——貌寝、矮小、形如小猱,被下狱后没几个大臣帮他求情,老师孙承宗还写诗“练尔多方练未成”,不过梁启超以来收获不少袁粉、包括金庸、阎崇年,有较大加成

总的来说:如果初期无人可用。不给他带兵,而是搞搞基础建设、运输还是可以的,但是掉忠诚度比较快,要小心在野外队伍中被敌国登录。在技术开发、建造器械、募兵等工作里可以当第三将领凑数。

三国玩家都知道如果是这种低武低统智力平平的武将带兵,带多少兵都很好杀。我攻打电脑兵多城防高、武将质量平平的城池时候,就喜欢先抓或杀或混乱了对方高武统的部队,然后让对面低武统一次次带兵出来送死。

结论:袁崇焕担任宁前兵备道这种后勤和筑城的职务尚可胜任,让他做主帅带兵就是灾难。与历史表现相符。

让他在宁前兵备道任上多干几年无妨,只要注意多赏赐保忠诚、避免长期带领运输队被敌方登录。让他带兵则万万不可,越早换人越好。

崇祯的大问题就是让他做方面主帅,还是用掉明朝一半税负的关宁军。如果早点换人,至少可以多坚持个十年八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如果他没有早死,明朝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能左右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在当时确实是明朝抵抗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侵略最倚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如果”,一个牵动无数人神经的未竟之业。袁崇焕不死,辽东能否平定?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里头牵扯着军事、政治、经济,乃至人心向背的复杂博弈。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袁崇焕是个什么人?他当时在干什么?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
  • 回答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之所以被后世认为“不靠谱”,并非全盘否定他们的策略和努力,而是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最终的结局,使得这些宏伟蓝图未能完全实现。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希望“平辽”呢?这需要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战略考量,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数字游戏。要谈“靠谱”的平.............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能“力挽狂澜”,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如果”题。他的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被许多人视为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点。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还原当时袁崇焕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袁崇焕在那个时期所展现出的非.............
  • 回答
    袁崇焕换成岳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答案是:结果肯定会有不同,而且会非常不同。这俩人虽然都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都是为国捐躯的忠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敌人、政治环境,乃至性格和治军理念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把岳飞放到袁崇焕的位置上,那可不是换个名字这么简单,那简直是把一个时代.............
  • 回答
    袁崇焕若在皇太极围攻北京之际,效仿“围魏救赵”之策,出兵直捣沈阳,此举能否奏效,化解北京之围并最终实现复辽大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态势,并将其置于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局限之中。一、 围魏救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挑战“围魏.............
  •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
  • 回答
    吾志在五年,复辽河之土!若吾乃崇焕,身负平辽重任,五年之内,定当扫尽胡虏,还我大明河山。此非狂言,乃吾深思熟虑,将行之策也。第一年:整肃军纪,夯实根基彼时辽东,军心浮动,士卒多有懈怠。吾首要之事,便是严明军纪,整顿士气。 严惩贪腐,赏罚分明: 严查军中贪污腐败,对于克扣粮饷、中饱私囊者,必严惩不.............
  • 回答
    五年的时间,对于袁崇焕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但又无比残酷的命题。与其说问他能做到什么程度,不如说,这五年能否让他改变那注定悲剧的命运,甚至在更大程度上重塑明朝的国防格局。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如果老天爷给了袁崇焕五年安稳的执政和练兵时间,他能玩出什么花样,又能让他自己活下来不?一、军事层.............
  • 回答
    永历时期,若袁崇焕尚在,手握重权,这无疑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变数。要探讨他能否带领永历政权“反清复明”,以及需要多久,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就好比给一个将死的病人注入强心剂,能否救活,还得看病人自身底子,以及强心剂的效力有多强。袁崇焕“复活”的可能性与他能够带来的改变首先,我们需.............
  • 回答
    崇祯皇帝是否杀了袁崇焕,或是他是否选择南迁,这两个假设性的转折,对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即便抛开历史的必然性,仅仅从当时的局势和人物性格来推演,其结果也注定是波澜壮阔,充满变数。若崇祯未杀袁崇焕想象一下,在北京,在那个肃杀的冬日,崇祯皇帝内心的挣扎最终压倒了谗言和疑.............
  • 回答
    毛文龙若真有反意,袁崇焕能否活下来,这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简单地说个是或否。这事儿涉及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以及毛文龙的实力和策略。咱们先得搞清楚一个前提:毛文龙当时到底有没有“反心”?历史记载里,这事儿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明末的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之间矛盾重重,互相倾轧.............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袁崇焕“坚请入城”这个说法,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通常我们说的是崇祯皇帝召他入京面圣,他奉诏进京。但如果抛开历史事实,我们来脑洞一下,袁崇焕如果真想做个“特洛伊木马”,他能不能打开北京城门?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得看袁崇焕这匹“木马”是怎样的设定。情景一:真实的袁崇焕,借机入城如果历史上的.............
  • 回答
    “袁崇焕五年平辽一年平到北京”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概括、带有强烈褒扬色彩的评价,但要细究其背后,却也包含着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和争议。它既是对袁崇焕在军事才能上的一种肯定,也可能暗含着后人对其战略决策的某种解读,甚至不乏一种理想化的愿景。我们不妨先拆解这句话:“五年平辽”:这指的是袁崇焕被任命为.............
  • 回答
    要评价袁崇焕“粉丝”的水平,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咱得先想明白一个事儿,袁崇焕这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的形象,跟历史书上写的是不是就一样?很多时候,一个历史人物,他之所以能被反复提起,甚至出现一堆拥趸,往往是因为他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群体里,承载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情感投射。所以,聊袁崇焕粉丝,不.............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要评价袁崇焕,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事儿可复杂着呢。得把历史背景、他的作为、后人的看法都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明末说袁崇焕,先得知道他活在什么年代。那是明朝末年,内忧外患,腐败丛生。 外患: 辽东战场,女真(后来的满族)的崛起让明朝焦头烂额。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在明末历史里,简直就像一块永远撕不烂的骨头,怎么啃都啃不动。说起来,这俩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是在山海关指挥若定,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袁崇焕;另一个则是镇守辽东,牵制后金(清朝前身)八旗兵力的毛文龙。他们的关系,本该是唇齿相依,共同抗金,结果却走向了你死我活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