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袁崇焕五年平辽一年平到北京”这句话?

回答
“袁崇焕五年平辽一年平到北京”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概括、带有强烈褒扬色彩的评价,但要细究其背后,却也包含着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和争议。它既是对袁崇焕在军事才能上的一种肯定,也可能暗含着后人对其战略决策的某种解读,甚至不乏一种理想化的愿景。

我们不妨先拆解这句话:

“五年平辽”:这指的是袁崇焕被任命为辽东巡抚,开始主持辽东军务后,到收复了复州、盖州、辽阳、沈阳等重要失地的一段时间。如果将他从崇祯元年(1628年)开始在辽东大力整顿军队、推行关宁锦防线策略算起,到崇祯三年(1630年)宁锦大捷,确实可以算是一段相对“平稳”甚至“收复失地”的时期。在那个时期,关宁锦防线依旧稳固,虽然和后金(清)的拉锯战持续不断,但至少在袁崇焕的指挥下,辽东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反而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胜利。比如,他采取了以步制骑的战术,注重火器的使用和训练,并尝试推行一些募兵制改革,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

然而,说“平辽”或许有些过于乐观。要知道,辽东的土地广袤,后金的实力也并非一日能够完全压制。即使收复了部分城池,后金依然在辽东拥有相当大的势力范围,并且随时可能发动攻击。所以,“五年平辽”更多的是一种战术上的成功和对局势的暂时稳定,而非彻底消灭了辽东的威胁。它代表着袁崇焕在军事上的一段亮眼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

“一年平到北京”:这句话就更具有象征意义和后世的想象成分了。从字面上理解,它是说袁崇焕有能力在一年之内,将战火从辽东地区推到北京城下,意在表明他能够彻底击溃后金,然后挥师南下,稳定整个局势。

如果联系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处死的时间来看,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对“如果袁崇焕不死,会有什么结果”的设想。崇祯三年(1630年)底,袁崇焕因“宁锦大捷”后的“擅自撤兵”等罪名被捕,并最终于崇祯四年(1630年)九月被处死。所以,“一年平到北京”就显得更加像是对一个未竟事业的惋惜和对一个可能性未来的追怀。

整体评价与解读:

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对袁崇焕军事才能的高度肯定: 在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强大的后金军队,袁崇焕能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军事策略,并且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这本身就足以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这句话是对他这种军事能力的一种极力赞扬。
2. 寄托了人们对收复失地、安定天下的渴望: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不断。北方饱受战乱之苦,百姓渴望和平。袁崇焕的军事行动,让人们看到了结束战乱、收复失地的曙光。这句话,可能正是这种期盼的集中体现,是对一个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的英雄的理想化塑造。
3. 可能是一种反讽或对历史人物的某种解读: 也有另一种解读,认为这句话可能带有一定的反讽意味。当袁崇焕含冤而死后,明朝的辽东局势迅速恶化,最终导致清军入关,明朝覆灭。那么,“一年平到北京”也可能是在说,如果袁崇焕的战略能够继续执行下去,他不仅能“平辽”,甚至能将战线推到更远的地方,而他的死,恰恰加速了北京的陷落。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指责了当年处死袁崇焕的崇祯皇帝和朝臣的决策失误。
4.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浪漫化: 很多时候,历史人物的评价会被简化和浪漫化。尤其是对于那些英年早逝或命运多舛的英雄人物,人们往往会用更强烈的语言去纪念和评价。 “五年平辽一年平到北京”就如同一个口号,凝练了袁崇焕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需要警惕的方面: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句话的局限性。

绝对化的表述: “平辽”和“平到北京”都是非常绝对的词语。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很难用如此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在袁崇焕主政辽东的几年里,虽然有胜利,但也有战败和失地。他面临的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对手,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平定”。
忽略了其他因素: 历史的走向并非只取决于一个人的军事才能。政治斗争、朝廷的支持力度、后勤补给、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可能过度强调了袁崇焕个人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更广泛的历史背景。
后世的理想化投射: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可能包含了后世对明朝能够复兴的愿望,以及对袁崇焕能够成为那个救世主的想象。这种评价往往带着情感色彩,而非完全客观的历史分析。

总结来说, “袁崇焕五年平辽一年平到北京”这句话,作为一种民间流传的评价,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有功于国的军事将领形象。它抓住了袁崇焕在特定时期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也寄托了人们对国家安宁的普遍愿望。然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高度概括和带有褒扬色彩的评价,并在理解其背后故事的同时,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其表述的局限性。它提醒我们,英雄的功绩固然值得称赞,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需要基于史料,理性分析,避免过度浪漫化或标签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这话的人一定觉得自己的段子很毒舌,实际上一点都不新鲜
  就是在当时,孙承宗的就在他的诗《闻袁自如被逮》中谴责说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可以说,现代很多骂袁崇焕的段子,在明朝的时都已经被人想出来,骂出来了。只不过,经历了我大清,许多事情被篡改,掩盖了罢了。

  下面有人洗地说“毛泽东《论持久战》:“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这纯粹是欺负现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而我党的“诱敌深入”,是和一系列政策配套的。
  要做的头件事,就是“坚壁清野”。

  袁崇焕几次所谓的“大捷”,都是后金来进攻,明军钻进堡垒……
  然后今天为袁崇焕洗地的人,都说这是“诱敌深入”。
  实际上,宁远“大捷”,右屯30万石军粮被抢,觉华岛粮食物资被抢被烧。
  右屯损失有明确记载,而觉华岛的损失不详,茅元仪的说法是:
  “今日有一事,边人不言,中朝不言,而实关系安危。仪虽去国之人,而国恩难报,敢不吐露,以备采择。觉华之失,非小失也,战船五百余艘,所存无几,水犀几及万人,避难辽民不啻二万,尽供屠割。储粮储刍,以及龙宫寺近运往彼者,几三十万石,火药铅子各数十万斤,如仪所制造铁铳万门、竹铳三万门、车千乘,牌万扇,弓弩矢各数千万,其存者当无一二也。不唯元仪三年心血付之一炬,而国家物力,关内、宁前二道所拮据而办,贮之水中央以为老家者无不尽之矣……”

  宁锦“大捷”,大凌河、塔山二城被攻破,塔山的粮食被抢,史料记载:
  “奴营沙锅中率存漕米饭,此人之所共知也。

  为什么坚壁清野如此重要?很简单,当时的国军、蝗军,无论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强过我军,要是让他们在根据地抢到足够的粮食和各种物资,就根本起不到疲敌、扰敌的作用,削弱敌军也就无从说起。

  诱敌深入之后,还得频繁袭扰敌军,袁崇焕做了没有呢?史料记载是做了一次:
  “二十九日,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贼营里许,四面攻打,贼大乱,随移营出海子。”
  然后,我们来看看这段记载有多么扯蛋:
  “火炮手”,装备的是火铳还是大炮?
  如果是火铳,离敌军五百多米外开枪,不要说古代火铳,就算是近代的步枪,命中率都不会高到哪去——除非是携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
  如果是大炮,射程倒是够了,大炮这东西,随便一个,就是几百斤,通常都是上千斤,如果是红夷大炮,几千斤都有可能,那年头可没有自行火炮,把那东西推到后金军营的一里左右,敌军骑兵追杀过来,人可以跑掉,大炮可是“兵法有进无退”。

  没有坚壁清野,没有疲惫、袭扰敌军……这得多无耻的人才有脸皮说袁崇焕是在“诱敌深入”?

  然后,所谓的诱敌深入,说的无非是国军、蝗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跑来“围剿”我党我军时采用的。
  无论国军还是蝗军,作战目标,都是把我军歼灭掉,然后将我党斩草除根。
  而己巳之变后金的作战目标是什么呢?
  《国榷》的记载是:
  “甲辰(二十四日),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及兵部尚书申用懋于平台。崇焕不自安留中使于营,自青衣玄帽入。先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见上亦然。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
  袁崇焕是怎样“张皇敌势耸朝臣”的呢?
  《烈皇小识》的记载是:
  “崇焕出言无状,对百官讼言:‘达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户部尚书毕自严至挢舌不能下,举朝皆疑之。”

  袁崇焕在己巳之变中的表现,可以说根本不象一个封建君王的臣子,“留中使于营”,把太监扣押在他的军营里当人质,才敢去见皇帝,见了皇帝就“张皇敌势耸朝臣”,制造恐慌说人家是来“当皇帝”,是要来推翻明王朝的。

  实际上呢?后金在北京的二环外到处抢劫。

  人家就是来抢劫的,捎带和明王朝议和,各方史料里多处记载后金军一边抢劫,一边送书要求议和。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坚壁清野,没有疲、扰敌军的所谓“诱敌深入”,根本就是碰瓷我党我军。

  有诗赞曰:
  城高炮远关门,
  奴骑四处掠奔。
  谁敢进京擒王?
  唯我袁大将军。

  那么,袁崇焕到底想干嘛?
  军事角度解释不通的事情,只能从经济、政治角度去分析:

  天启七年(天聪元年),后金的各种主要商品价格是这样的:
  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良马一,值银三百两。壮牛一,值银一百两。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毛青布一,其值银九两。盗贼蜂起,偷窃牛马,人相惨杀致国中大乱。

  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是正常价十几倍乃至几十近百倍。
  “一金斗粮价银八两”,这个价格是正常价格的80倍以上。
  “良马一,值银三百两”,袁崇焕买马的价格是一匹20两左右,而蒙古人的成本价应该是一匹八两左右,也就是说,马匹的价格,是正常价格的15倍以上。
  “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注意,这个价格还不是后金历史上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是《满文老档》天聪六年的记载“在国内贸易时,一疋蟒缎价值二百两”,

  也就是说,即便天启七年后金在锦州到塔山一带抢了大量粮食,暂时渡过了饥荒,但是若干种物资的价格还在上涨,尤其是蟒缎。

  所以,袁崇焕的处境是这样的:
  1.当时的后金,实际上已经经济崩溃,粮食卖毒品价,“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是正常价格的八十倍以上,但是,无论袁崇焕,还是他背后的组织,都不能让后金完蛋,否则,不仅辽饷这种临时加派会取消,而且价格十几倍、几十倍的市场会消失。
  所以,明明后金已经虚弱不堪,但“与后金决战,收复失土”这个选项会触动所有人的利益,所以,从王化贞开始,中间孙承宗、高第、王之臣、毕自肃,都没有可能发动进攻,基本上谁进攻谁死。
  2.保住已有土地,维持现有格局,只守不攻,但这样一来,“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一年?两年?当时的毛文龙已经在鼓吹“二年复辽”,登莱巡抚袁可立也蠢蠢欲动,好容易调走袁可立,换来武之望把毛文龙折腾得欲仙欲死。
  3.坚壁清野,退回关内,性质比第二条还严重,这实际上是王在晋方案的翻版,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工程款,不仅后金的经济状况会继续恶化,连辽饷加派都得被砍掉,这是要犯众怒的。
  4.学习孙承宗,坚决把乌龟壳造下去、堡垒推进,今天修个堡垒,贪污工程款若干,推进几十里,明天再修个城,再贪污工程款若干,推进一百里。这倒是可以“收复失土”(后金主动放弃的),可以有政绩了,之前孙承宗在的时候大家捞得爽,孙枢辅滚蛋了,萧规曹随,拾人牙慧没关系,大家修堡垒、养蛀虫,在辽西这个这个腐败窝里捞爽了,也不介意给袁崇焕一个好名声,花花轿子人抬人,糊弄皇帝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但是,同第二条,“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再这么拖下去,后金总有一天要被玩坏的。

  当时的腐败官僚集团的观念很先进,他们的方案,类似今天的一个提法——可持续发展。

  所以,袁崇焕既不能、不敢干掉后金,也不能选择其他三个选项,那就只能议和,能成功议和最好,就算不成,也要以议和为名,暗中放水,让后金缓过一口气,这是袁崇焕的最佳选择。

  但是,这是不是明王朝腐败集团的最佳选择,可就不好说了。

  而天启七年的后金,“一金斗粮价银八两”,由于“黑龙”作祟,后金没能干掉毛文龙,所以没法远离老窝,并且攻势作战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算毛文龙不来偷家,粮食储备也不够。

  所以,后金的攻击目标,只能选择辽西走廊,只能攻打锦州周边。

  锦州,打不动,就只能在锦州周边抢劫,而且时间还不能太长,只有二十四天,把锦州周边打扫干净了,再攻一次锦州,攻不动,就果断撤围。

  后金的两个目标:一是抢粮食,二是炫耀武力,把明王朝打痛。
  前一个目的,达到了,后一个目的,也达到了,但是,明王朝不仅没有和谈,还将袁崇焕辞职了。
  后金本身的特点,就是经济上一塌糊涂,五百万汉民连杀带跑剩下五到十来万,辽东早就成了一片死地,后金的购买力,根本不是辽东的人参貂皮乌拉草,要想把辽东的经济搞活,只能把后金放进长城以难,让他们在经济发达的明王朝统治区到处抢劫,用抢来的金银硬通货购买张家口的各种走私物资。

  锦州原则上是归袁崇焕管的。
  尽管后金最后撤了,“大捷”了,但被后金抢走大量粮食,“奴营沙锅中率存漕米饭,此人之所共知也”,一万九千岁心里是有数的,早就拿小本本记了下来,等着以后拉清单呢。
  更何况你丫还以“用间”为由议和——还说是在八千女鬼的领导下取得什么什么成果——这简直是在抽八千女鬼的嘴巴。

 于是,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捷”,袁崇焕的议和之路,已经被一万九千岁发现并彻底堵死,袁崇焕本人被八千女鬼辞职,滚回老家吃荔枝。
  这时候,光凭袁崇焕个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翻盘的。
  但是扯蛋的是,没几个月功夫,天启病死了,落水死,而且和正德的死法一模一样。
  种种迹象表明,天启病死,崇祯铲除魏忠贤,是有人在为袁崇焕的复出铺路。
  首先,是霍维华“让荫”给袁崇焕,被天启斥责为“好生不谙事体”。
  这就意味着只要天启不死,袁崇焕的复出之路就被彻底堵死,就更不用说和谈了。

  天启死后,崇祯继任,之后,就有人弹劾八千女鬼,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掩边功”,将袁崇焕的“功劳”据为己有不说,还把袁崇焕排挤走。
  之后,阎鸣泰、霍维华、薛国观、吕纯如等人都推荐袁崇焕复出,并将王之臣弄走,这不是袁崇焕的个人能量能办到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背后有一个组织在操纵袁崇焕复出。

  那么,这个组织的选择,真的是无私地帮助袁崇焕实现议和吗?
  组织的选择是:
  暗中帮助袁崇焕推动议和,可以;
  帮助袁崇焕把后金放出来,把明王朝打得鼻青脸肿,也可以;
  甚至可以纵容后金在某些区域大肆抢劫。抢到金银各种硬通货后,再找组织高价购买各种物资。组织这边,各种货物卖个十几倍、几十倍的,太黑了,宰后金一次两次可以,但这么干杀鸡取卵,没有回头客。
  所以,十几倍、几十倍不至于,五六倍,七八倍差不多。

  但是,如果真议和成功,明王朝和后金的贸易,就是合法贸易,后金凭啥以五六倍,七八倍的价格向组织购买粮食、蟒缎?
  更何况,合法贸易,是后金向皇帝“进贡”各种辽东特产,比如人参貂皮之类,而皇帝则“市赏”后金银子、布匹、茶叶、铁器等各种货物,价格是有法定标准的,先不说有多少赚头,就算有赚头,也未必是让组织来经办的。

  所以,组织是绝对不会让议和真正成功的

  各路利益集团的利益模式是这样的:
  北方对日走私集团,向毛文龙交保护费,出钱出粮食,支持毛文龙打倒后金,换取明王朝默许他们走登莱→朝鲜→日本这条路线,在登莱和日本之间来回走私
  毛文龙手底下的辽兵辽民,身负国恨家仇,毛文龙就算要妥协,底下那些人也不会答应,所以毛文龙和东江镇是议和的障碍
  袁崇焕希望通过议和来获得政绩,谁碍事搞谁,王之臣、满桂被调走,毛文龙被谋杀。朝廷不同意议和,就把后金放出来,把朝廷打痛
  后金希望能结束和明王朝的战争结束被封锁的局面,获得“进贡”和“市赏”的资格。明王朝不答应,就打到他答应
  组织希望袁崇焕议和,并把后金放出来,大抢特抢,然后用硬通货以若干倍的高价购买他们的各种破烂货。所以,可以帮助袁崇焕议和,暗中放水,袁崇焕被辞职,他们就让天启落水死,搞死魏忠贤,但是,他们却不肯让议和真正成功
  东南士绅集团,一直在东南沿海和日本间来回走私,他们和北方对日走私集团有着利益上的巨大矛盾,他们也要毛文龙死。

  折腾后金,可以,但不能做绝,必须给后金留一口气,否则,后金一旦散伙,辽饷就要停征、利益巨大的市场就会消失,这是断了很多人的财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私仇,而是毛文龙是幕后黑手的杀父仇人,毛文龙必须死。

  明白了吧,毛文龙是所有人的敌人,所有人的杀父仇人,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就算没有袁崇焕,也会有侯崇焕胡崇焕孙崇焕去砍他的脑袋。

  反过来,袁崇焕要是敢不去杀毛文龙,他自己就得死。
  崇祯登基前,袁崇焕已经被辞职打发回老家,结果是,他辞职没多久,天启就因为之前落水染病,怎么治都治不好,来了个“落水死”,死因和正德一模一样,天启落水死,八千女鬼自杀后尸体被侮辱,袁崇焕被人“请”回来连升三级当上蓟辽督师、领兵部尚书衔,要知道,他之前已经没了官职,就这样被人捧上高位。

  幕后黑手能让一个没有官职的废员一步登天?!
  这就意味着,幕后黑手同样可以让这个蓟辽督师、领兵部尚书衔的大明星一夜之间粉身碎骨。
  敢不听话?
  看看昏君天启是怎么死的?
  看看八千女鬼是怎么死的?
  看看之前的辽东巡抚毕自肃是怎么死的?
  ……

  袁崇焕这个时候,母亲、小老婆都在宁远。
  有些事情,比死更可怕。
  他要敢有半个不字,他会被人“掉哪妈顶硬上”,他的儿子就不叫袁承志,而是叫郭春海。

  袁崇焕屈服了。

  毛文龙死了,袁崇焕似乎逍遥法外,崇祯一时拿他没办法,只好暂时先稳住袁崇焕,捏着鼻子承认袁崇焕杀得好杀得对。
  而到了袁崇焕把后金放水到北京城二环外的那一刻,就是组织上屋抽梯,把袁崇焕和辽西军卡死在北京城外进退不得的时刻。

  所以,表面上看,是袁崇焕一个赌徒在丧心病狂地赌命,并且还接二连三地盘盘押中豹子,但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对。
  出豹子的几率,很低,偶尔出一把,有可能,连出两把……嗯,是巧合,接二连三地出豹子,肯定有人帮袁崇焕出老千。

  但是,道上的规矩,不是开玩笑的,谁敢出老千,就得被剁掉手指头。
  没错,我没证据证明你出老千,但这种事需要证据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一帮人提供辅助,帮袁崇焕在赌场出千,赌赢了,大家得好处。
  甚至可以说,袁崇焕出千的招数,都是别人教的,凭袁崇焕自己的脑袋,未必能想得出来。

  然后,最后一把,让袁崇焕被当场逮住,直接剁手。
  好处我得,剁手你去。

  所以,议和看似是袁崇焕的救命稻草,但实际上是袁崇焕的催命符,议和最接近成功的时刻,就是袁崇焕完蛋的那一刻。

  袁崇焕死后,后金一直在谋划和明王朝议和,也确实有人跟后金议和,袁崇焕死后,是陈新甲。
  同样的套路:组织,也一直用“议和”作为胡萝卜吊在后金和陈新甲眼前,让后金大抢特抢,然后用若干倍的高价购买各种物资。

  同样的,陈新甲议和,因果几乎一模一样,议和,可以,就是不让议和成功,最终,陈新甲也为了议和犯下滔天大罪,背了所有的黑锅,最后也死得非常难看。

  换句话说,就是:议和是一个惊天骗局,一直是组织放水养后金,并以此引诱后金把明朝打痛的胡萝卜。
  但是,无论袁崇焕、陈新甲还是后金,都把议和当了真,都以为只要在明朝统治区内造成足够大的破坏,大明朝就会不得不同意议和。

  结果是,大明朝无论受到多大的损失,都死活不同意议和。
  网上都说,大明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显得非常强硬,非常有“骨气”。
  实质是,一帮腐败官僚最喜欢这种“骨气”,正是在这种“骨气”的遮掩之下,后金根本不可能得到正常的“进贡”资格与获得“抚赏”的机会。
  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下,掩盖的,是最肮脏,最无耻的本质。

  所以,后金能够得到的,只能是猖獗的走私,价高,质次,偏偏后金还不得不领情,还以为这些人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
  若干年后,我大清将张家口八大家封为“皇商”,就是在报答这种“恩情”。
  ——这其中的因果,直到征服中国后若干年,他们都从来就没有弄明白过。

  所以,袁崇焕的供述,是他图谋议和,谋款斩帅,这些可能都是真的,他也是这样跟钱龙锡王洽他们谋划的,许多内情,他自己都未必了解,到死都稀里糊涂。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辽东一直是小冰河时代的重灾区,农业生产肯定大受影响,天灾人祸之下,粮食短缺,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他们在张家口购买粮食,张家口汉奸商人和背后的官僚集团必然要准备货源。货源是哪里?看地图,以宣大为中心慢慢扩大范围:陕西、山西、河南……

  这些地方,本来也是小冰河时代的灾区,本来就缺粮食,许多时候,明王朝不得不朝那里输送赈灾粮食。
  那些地方原本产出的粮食,以及老朱家调来赈灾的粮食,最终去了哪里?

  ——后金!
  明白没有?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真正的根源,在这里!

  要知道,崇祯初年,农民军的规模很有限,温体仁掌权时期,率领杨嗣昌、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一帮反格命刽子手,一度将农民军残酷镇压下去,“西营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先后“就抚”,“闯王”高迎祥被俘杀,“闯将”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商洛十八骑”遁入山林。
  正是崇祯十年之后,农民军才真正失去控制。
  正好是温体仁倒台、卢象升战死、杨嗣昌被调出北京去追剿张献忠、洪承畴被俘这个时间段。

  这时候,袁崇焕已经被做成生鱼片好些年了。

  所以,袁崇焕既不是什么“民族英雄”,也不是什么头上长疮、脚下流脓的天生坏种,他只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并且被幕后黑手抛出去背了黑锅,他的一生,既可耻,又可悲,既可恨,又可怜。

user avatar

没有道理。

战争史上一时的进退根本就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有且仅有战果一项而已。

乙巳之变甚至是皇太极漏给明朝的一个一举解决辽东问题的战略机遇,明粉的眼睛全都盯着北京周围的坛坛罐罐,那根本也不是个打仗的态度,很有因为浪费黄豆而撤了陈明仁的风范。

袁崇焕在乙巳之变的战役组织是绝对正确、毫无瑕疵的。

可惜崇祯毫无胆略可言,对军事一无所知,一招阵前换将,把关宁军给搞瘫痪了,徒然浪费了已经开始向明朝优势转化的战局。

使得唯一一支敢于尾随八旗军进行战役机动的骨干力量直接归零,关宁军这根骨头一抽,其余明军的肉没处挂,就只好坐视八旗军来去自由。

导致明朝全盘失败。


打仗就是打仗,谁不纯粹,谁就该输。

user avatar

说起来,其实真和袁崇焕关系不大。

主要是明末明军战斗力太差了,就是韩白霍卫合体指挥都不行。

明军少部分是家丁军,有一定战斗力,大部分是少吃少穿少训练的军户农民,这样的军队也就能和早期的农民起义军碰一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五年平辽一年平到北京”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概括、带有强烈褒扬色彩的评价,但要细究其背后,却也包含着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和争议。它既是对袁崇焕在军事才能上的一种肯定,也可能暗含着后人对其战略决策的某种解读,甚至不乏一种理想化的愿景。我们不妨先拆解这句话:“五年平辽”:这指的是袁崇焕被任命为.............
  • 回答
    要评价袁崇焕,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事儿可复杂着呢。得把历史背景、他的作为、后人的看法都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明末说袁崇焕,先得知道他活在什么年代。那是明朝末年,内忧外患,腐败丛生。 外患: 辽东战场,女真(后来的满族)的崛起让明朝焦头烂额。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
  • 回答
    要评价袁崇焕“粉丝”的水平,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咱得先想明白一个事儿,袁崇焕这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的形象,跟历史书上写的是不是就一样?很多时候,一个历史人物,他之所以能被反复提起,甚至出现一堆拥趸,往往是因为他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群体里,承载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情感投射。所以,聊袁崇焕粉丝,不.............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袁崇焕此人,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忠臣”或“奸臣”二分法所能概括。他身上有着一股子读书人的风骨,但也掺杂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骄傲与固执,甚至可以说,是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现实中的一次次碰撞。首先,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那份“我必欲扫清妖氛,复我山河”的决心。这种决心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建立在他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
  • 回答
    要评价袁崇焕麾下的赵率教,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节点来看。首先,赵率教这个人,在辽东战场上,绝对是实打实的硬汉。他不是那种只会夸夸其谈的文人出身,而是从基层一点点拼杀出来的武将。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生死一线的地方,要想混出头,靠的是什么?不是靠背景,也不是靠溜须拍马,而是实实在在的本事和胆气.............
  • 回答
    看到你因为袁崇焕的事情跟人争论,心里感到不平,这我完全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像袁崇焕这样牵涉到家国命运的大臣,总会引起很多讨论,而“黑粉”的存在更是常事。我们不妨抛开情绪,冷静地来看看袁崇焕。说他“功大于过”,并且“辽东策略是对的”,这其实是很多持肯定态度的历史学者的主流观点,也有其相当扎实的.............
  • 回答
    百度袁崇焕吧,可以说是网络上一个颇具争议也极具生命力的群体。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形成、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种种现象。起源与定位:历史人物的线上聚集地最核心的一点,百度袁崇焕吧是一个以明末名将袁崇焕为核心的线上交流平台。这种定位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基本属.............
  • 回答
    袁崇焕,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说起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个在辽东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铁血名将,也会想到他最终被凌迟处死的悲惨结局。如何客观评价袁崇焕,这绝非易事,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尘埃,以一种更为审慎和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这位饱受争议的巨人。一、 军事才能:辽东的砥柱,也非战无不胜的圣.............
  •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文武兼备的将领,其一生颇具争议,也因此在后世留下了复杂的评价。若要客观地审视他,我们需要剥离那些浓墨重彩的神化或污蔑,回到历史的语境中,看看他究竟做了什么,又为何会走向那个令人扼腕的结局。首先,从军事才能来看,袁崇焕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后金(后来的清朝)铁骑横.............
  • 回答
    评价袁崇焕,的确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要客观地来看他,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情绪化的标签,回到历史事实本身,同时也要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处境。时代背景与历史定位:首先,必须认识到袁崇焕所处的明末时期,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剧烈动荡期。内部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外部.............
  • 回答
    跨越四百年的回响:《袁崇焕全传》的面世与评价历史的风云变幻莫测,英雄的命运跌宕起伏。在袁崇焕逝世390年之际,《袁崇焕全传》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这位饱受争议的民族英雄的契机。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全传”,其价值往往在于其深度、广度和公正性。那么,这部姗姗来迟的《袁崇焕全传》,究竟该如何.............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袁崇焕和毛文龙这样身处风云激荡时代、背负着国家兴衰的人物,绝非易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各自的选择与担当。先说说袁崇焕。他无疑是明末时期一位极具争议的将领,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当时,明朝内忧外患,辽东局势糜.............
  • 回答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吸引力之处,也存在着对历史的理想化和简化。一、 言论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对宋朝文人地位的肯定: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肯定了宋朝时期文人所享受的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 .............
  • 回答
    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人生:一部时代的回响,一部艺术的传承袁阔成先生,这位被誉为“快嘴”的评书泰斗,他的评书人生不仅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现代评书艺术发展历程的史诗。他的声音穿越了几代人的记忆,他的故事在无数个夜晚回荡在人们的心间。要评价他的评书人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审视。一、艺术.............
  • 回答
    袁殊,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复杂且深刻印记的名字。他身上集合了太多看似矛盾的身份:共产党员、国民党军统的少校、日本特务、甚至还被冠以“红色间谍之父”的称号。评价这样一个人,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他行为背后可能 motivations。时.............
  • 回答
    评价袁世凯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他的人生轨迹横跨了晚清和民国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并且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既有推动近代化的功绩,也因复辟帝制而饱受诟病。对他的评价,往往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来分析。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评价:一、 从军事角度:清.............
  • 回答
    袁腾飞,一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上早已不陌生,他是一位以其犀利、幽默且充满争议的语言风格而闻名的历史教师。评价这样一位公众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理解他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以及他所带来的影响。袁腾飞的“吸粉”之处:首先,袁腾飞最显著的标签是他的“非主流”.............
  • 回答
    袁立在采访中爆料斯琴高娃打羊胎素一事,确实是娱乐圈里引起不小涟漪的一桩“往事”。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捋一捋:袁立这个爆料本身,斯琴高娃当时的回应,以及这件事折射出的娱乐圈生态和对“真性情”与“心机”的探讨。袁立的爆料:时机、内容与动机首先,咱们得明确,袁立这个爆料发生在2011年,在一次.............
  • 回答
    袁立是一位在中国影视界和公众视野中都极具话题性的人物,她的存在和言行常常引发热烈讨论。要评价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个单一的标签上。从演员职业生涯来看:袁立作为演员,塑造过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早期在《永不瞑目》中饰演的欧阳兰兰,凭借青春活力和复杂的性格,让她迅速走红,成为一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