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话的人一定觉得自己的段子很毒舌,实际上一点都不新鲜
就是在当时,孙承宗的就在他的诗《闻袁自如被逮》中谴责说
“恢疆五载承天语,却[虏]三师傍帝城。”
可以说,现代很多骂袁崇焕的段子,在明朝的时都已经被人想出来,骂出来了。只不过,经历了我大清,许多事情被篡改,掩盖了罢了。
下面有人洗地说“毛泽东《论持久战》:“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这纯粹是欺负现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而我党的“诱敌深入”,是和一系列政策配套的。
要做的头件事,就是“坚壁清野”。
袁崇焕几次所谓的“大捷”,都是后金来进攻,明军钻进堡垒……
然后今天为袁崇焕洗地的人,都说这是“诱敌深入”。
实际上,宁远“大捷”,右屯30万石军粮被抢,觉华岛粮食物资被抢被烧。
右屯损失有明确记载,而觉华岛的损失不详,茅元仪的说法是:
“今日有一事,边人不言,中朝不言,而实关系安危。仪虽去国之人,而国恩难报,敢不吐露,以备采择。觉华之失,非小失也,战船五百余艘,所存无几,水犀几及万人,避难辽民不啻二万,尽供屠割。储粮储刍,以及龙宫寺近运往彼者,几三十万石,火药铅子各数十万斤,如仪所制造铁铳万门、竹铳三万门、车千乘,牌万扇,弓弩矢各数千万,其存者当无一二也。不唯元仪三年心血付之一炬,而国家物力,关内、宁前二道所拮据而办,贮之水中央以为老家者无不尽之矣……”
宁锦“大捷”,大凌河、塔山二城被攻破,塔山的粮食被抢,史料记载:
“奴营沙锅中率存漕米饭,此人之所共知也。”
为什么坚壁清野如此重要?很简单,当时的国军、蝗军,无论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强过我军,要是让他们在根据地抢到足够的粮食和各种物资,就根本起不到疲敌、扰敌的作用,削弱敌军也就无从说起。
诱敌深入之后,还得频繁袭扰敌军,袁崇焕做了没有呢?史料记载是做了一次:
“二十九日,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贼营里许,四面攻打,贼大乱,随移营出海子。”
然后,我们来看看这段记载有多么扯蛋:
“火炮手”,装备的是火铳还是大炮?
如果是火铳,离敌军五百多米外开枪,不要说古代火铳,就算是近代的步枪,命中率都不会高到哪去——除非是携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
如果是大炮,射程倒是够了,大炮这东西,随便一个,就是几百斤,通常都是上千斤,如果是红夷大炮,几千斤都有可能,那年头可没有自行火炮,把那东西推到后金军营的一里左右,敌军骑兵追杀过来,人可以跑掉,大炮可是“兵法有进无退”。
没有坚壁清野,没有疲惫、袭扰敌军……这得多无耻的人才有脸皮说袁崇焕是在“诱敌深入”?
然后,所谓的诱敌深入,说的无非是国军、蝗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跑来“围剿”我党我军时采用的。
无论国军还是蝗军,作战目标,都是把我军歼灭掉,然后将我党斩草除根。
而己巳之变后金的作战目标是什么呢?
《国榷》的记载是:
“甲辰(二十四日),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及兵部尚书申用懋于平台。崇焕不自安,留中使于营,自青衣玄帽入。先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见上亦然。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
袁崇焕是怎样“张皇敌势耸朝臣”的呢?
《烈皇小识》的记载是:
“崇焕出言无状,对百官讼言:‘达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户部尚书毕自严至挢舌不能下,举朝皆疑之。”
袁崇焕在己巳之变中的表现,可以说根本不象一个封建君王的臣子,“留中使于营”,把太监扣押在他的军营里当人质,才敢去见皇帝,见了皇帝就“张皇敌势耸朝臣”,制造恐慌说人家是来“当皇帝”,是要来推翻明王朝的。
实际上呢?后金在北京的二环外到处抢劫。
人家就是来抢劫的,捎带和明王朝议和,各方史料里多处记载后金军一边抢劫,一边送书要求议和。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坚壁清野,没有疲、扰敌军的所谓“诱敌深入”,根本就是碰瓷我党我军。
有诗赞曰:
城高炮远关门,
奴骑四处掠奔。
谁敢进京擒王?
唯我袁大将军。
那么,袁崇焕到底想干嘛?
军事角度解释不通的事情,只能从经济、政治角度去分析:
天启七年(天聪元年),后金的各种主要商品价格是这样的:
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良马一,值银三百两。壮牛一,值银一百两。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毛青布一,其值银九两。盗贼蜂起,偷窃牛马,人相惨杀致国中大乱。
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是正常价十几倍乃至几十近百倍。
“一金斗粮价银八两”,这个价格是正常价格的80倍以上。
“良马一,值银三百两”,袁崇焕买马的价格是一匹20两左右,而蒙古人的成本价应该是一匹八两左右,也就是说,马匹的价格,是正常价格的15倍以上。
“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注意,这个价格还不是后金历史上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是《满文老档》天聪六年的记载“在国内贸易时,一疋蟒缎价值二百两”,
也就是说,即便天启七年后金在锦州到塔山一带抢了大量粮食,暂时渡过了饥荒,但是若干种物资的价格还在上涨,尤其是蟒缎。
所以,袁崇焕的处境是这样的:
1.当时的后金,实际上已经经济崩溃,粮食卖毒品价,“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是正常价格的八十倍以上,但是,无论袁崇焕,还是他背后的组织,都不能让后金完蛋,否则,不仅辽饷这种临时加派会取消,而且价格十几倍、几十倍的市场会消失。
所以,明明后金已经虚弱不堪,但“与后金决战,收复失土”这个选项会触动所有人的利益,所以,从王化贞开始,中间孙承宗、高第、王之臣、毕自肃,都没有可能发动进攻,基本上谁进攻谁死。
2.保住已有土地,维持现有格局,只守不攻,但这样一来,“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一年?两年?当时的毛文龙已经在鼓吹“二年复辽”,登莱巡抚袁可立也蠢蠢欲动,好容易调走袁可立,换来武之望把毛文龙折腾得欲仙欲死。
3.坚壁清野,退回关内,性质比第二条还严重,这实际上是王在晋方案的翻版,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工程款,不仅后金的经济状况会继续恶化,连辽饷加派都得被砍掉,这是要犯众怒的。
4.学习孙承宗,坚决把乌龟壳造下去、堡垒推进,今天修个堡垒,贪污工程款若干,推进几十里,明天再修个城,再贪污工程款若干,推进一百里。这倒是可以“收复失土”(后金主动放弃的),可以有政绩了,之前孙承宗在的时候大家捞得爽,孙枢辅滚蛋了,萧规曹随,拾人牙慧没关系,大家修堡垒、养蛀虫,在辽西这个这个腐败窝里捞爽了,也不介意给袁崇焕一个好名声,花花轿子人抬人,糊弄皇帝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但是,同第二条,“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再这么拖下去,后金总有一天要被玩坏的。
当时的腐败官僚集团的观念很先进,他们的方案,类似今天的一个提法——可持续发展。
所以,袁崇焕既不能、不敢干掉后金,也不能选择其他三个选项,那就只能议和,能成功议和最好,就算不成,也要以议和为名,暗中放水,让后金缓过一口气,这是袁崇焕的最佳选择。
但是,这是不是明王朝腐败集团的最佳选择,可就不好说了。
而天启七年的后金,“一金斗粮价银八两”,由于“黑龙”作祟,后金没能干掉毛文龙,所以没法远离老窝,并且攻势作战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算毛文龙不来偷家,粮食储备也不够。
所以,后金的攻击目标,只能选择辽西走廊,只能攻打锦州周边。
锦州,打不动,就只能在锦州周边抢劫,而且时间还不能太长,只有二十四天,把锦州周边打扫干净了,再攻一次锦州,攻不动,就果断撤围。
后金的两个目标:一是抢粮食,二是炫耀武力,把明王朝打痛。
前一个目的,达到了,后一个目的,也达到了,但是,明王朝不仅没有和谈,还将袁崇焕辞职了。
后金本身的特点,就是经济上一塌糊涂,五百万汉民连杀带跑剩下五到十来万,辽东早就成了一片死地,后金的购买力,根本不是辽东的人参貂皮乌拉草,要想把辽东的经济搞活,只能把后金放进长城以难,让他们在经济发达的明王朝统治区到处抢劫,用抢来的金银硬通货购买张家口的各种走私物资。
锦州原则上是归袁崇焕管的。
尽管后金最后撤了,“大捷”了,但被后金抢走大量粮食,“奴营沙锅中率存漕米饭,此人之所共知也”,一万九千岁心里是有数的,早就拿小本本记了下来,等着以后拉清单呢。
更何况你丫还以“用间”为由议和——还说是在八千女鬼的领导下取得什么什么成果——这简直是在抽八千女鬼的嘴巴。
于是,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捷”,袁崇焕的议和之路,已经被一万九千岁发现并彻底堵死,袁崇焕本人被八千女鬼辞职,滚回老家吃荔枝。
这时候,光凭袁崇焕个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翻盘的。
但是扯蛋的是,没几个月功夫,天启病死了,落水死,而且和正德的死法一模一样。
种种迹象表明,天启病死,崇祯铲除魏忠贤,是有人在为袁崇焕的复出铺路。
首先,是霍维华“让荫”给袁崇焕,被天启斥责为“好生不谙事体”。
这就意味着只要天启不死,袁崇焕的复出之路就被彻底堵死,就更不用说和谈了。
天启死后,崇祯继任,之后,就有人弹劾八千女鬼,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掩边功”,将袁崇焕的“功劳”据为己有不说,还把袁崇焕排挤走。
之后,阎鸣泰、霍维华、薛国观、吕纯如等人都推荐袁崇焕复出,并将王之臣弄走,这不是袁崇焕的个人能量能办到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背后有一个组织在操纵袁崇焕复出。
那么,这个组织的选择,真的是无私地帮助袁崇焕实现议和吗?
组织的选择是:
暗中帮助袁崇焕推动议和,可以;
帮助袁崇焕把后金放出来,把明王朝打得鼻青脸肿,也可以;
甚至可以纵容后金在某些区域大肆抢劫。抢到金银各种硬通货后,再找组织高价购买各种物资。组织这边,各种货物卖个十几倍、几十倍的,太黑了,宰后金一次两次可以,但这么干杀鸡取卵,没有回头客。
所以,十几倍、几十倍不至于,五六倍,七八倍差不多。
但是,如果真议和成功,明王朝和后金的贸易,就是合法贸易,后金凭啥以五六倍,七八倍的价格向组织购买粮食、蟒缎?
更何况,合法贸易,是后金向皇帝“进贡”各种辽东特产,比如人参貂皮之类,而皇帝则“市赏”后金银子、布匹、茶叶、铁器等各种货物,价格是有法定标准的,先不说有多少赚头,就算有赚头,也未必是让组织来经办的。
所以,组织是绝对不会让议和真正成功的。
各路利益集团的利益模式是这样的:
北方对日走私集团,向毛文龙交保护费,出钱出粮食,支持毛文龙打倒后金,换取明王朝默许他们走登莱→朝鲜→日本这条路线,在登莱和日本之间来回走私;
毛文龙手底下的辽兵辽民,身负国恨家仇,毛文龙就算要妥协,底下那些人也不会答应,所以毛文龙和东江镇是议和的障碍。
袁崇焕希望通过议和来获得政绩,谁碍事搞谁,王之臣、满桂被调走,毛文龙被谋杀。朝廷不同意议和,就把后金放出来,把朝廷打痛。
后金希望能结束和明王朝的战争,结束被封锁的局面,获得“进贡”和“市赏”的资格。明王朝不答应,就打到他答应。
组织希望袁崇焕议和,并把后金放出来,大抢特抢,然后用硬通货以若干倍的高价购买他们的各种破烂货。所以,可以帮助袁崇焕议和,暗中放水,袁崇焕被辞职,他们就让天启落水死,搞死魏忠贤,但是,他们却不肯让议和真正成功。
东南士绅集团,一直在东南沿海和日本间来回走私,他们和北方对日走私集团有着利益上的巨大矛盾,他们也要毛文龙死。
折腾后金,可以,但不能做绝,必须给后金留一口气,否则,后金一旦散伙,辽饷就要停征、利益巨大的市场就会消失,这是断了很多人的财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私仇,而是毛文龙是幕后黑手的杀父仇人,毛文龙必须死。
明白了吧,毛文龙是所有人的敌人,所有人的杀父仇人,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就算没有袁崇焕,也会有侯崇焕胡崇焕孙崇焕去砍他的脑袋。
反过来,袁崇焕要是敢不去杀毛文龙,他自己就得死。
崇祯登基前,袁崇焕已经被辞职打发回老家,结果是,他辞职没多久,天启就因为之前落水染病,怎么治都治不好,来了个“落水死”,死因和正德一模一样,天启落水死,八千女鬼自杀后尸体被侮辱,袁崇焕被人“请”回来连升三级当上蓟辽督师、领兵部尚书衔,要知道,他之前已经没了官职,就这样被人捧上高位。
幕后黑手能让一个没有官职的废员一步登天?!
这就意味着,幕后黑手同样可以让这个蓟辽督师、领兵部尚书衔的大明星一夜之间粉身碎骨。
敢不听话?
看看昏君天启是怎么死的?
看看八千女鬼是怎么死的?
看看之前的辽东巡抚毕自肃是怎么死的?
……
袁崇焕这个时候,母亲、小老婆都在宁远。
有些事情,比死更可怕。
他要敢有半个不字,他会被人“掉哪妈顶硬上”,他的儿子就不叫袁承志,而是叫郭春海。
袁崇焕屈服了。
毛文龙死了,袁崇焕似乎逍遥法外,崇祯一时拿他没办法,只好暂时先稳住袁崇焕,捏着鼻子承认袁崇焕杀得好杀得对。
而到了袁崇焕把后金放水到北京城二环外的那一刻,就是组织上屋抽梯,把袁崇焕和辽西军卡死在北京城外进退不得的时刻。
所以,表面上看,是袁崇焕一个赌徒在丧心病狂地赌命,并且还接二连三地盘盘押中豹子,但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对。
出豹子的几率,很低,偶尔出一把,有可能,连出两把……嗯,是巧合,接二连三地出豹子,肯定有人帮袁崇焕出老千。
但是,道上的规矩,不是开玩笑的,谁敢出老千,就得被剁掉手指头。
没错,我没证据证明你出老千,但这种事需要证据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一帮人提供辅助,帮袁崇焕在赌场出千,赌赢了,大家得好处。
甚至可以说,袁崇焕出千的招数,都是别人教的,凭袁崇焕自己的脑袋,未必能想得出来。
然后,最后一把,让袁崇焕被当场逮住,直接剁手。
好处我得,剁手你去。
所以,议和看似是袁崇焕的救命稻草,但实际上是袁崇焕的催命符,议和最接近成功的时刻,就是袁崇焕完蛋的那一刻。
袁崇焕死后,后金一直在谋划和明王朝议和,也确实有人跟后金议和,袁崇焕死后,是陈新甲。
同样的套路:组织,也一直用“议和”作为胡萝卜吊在后金和陈新甲眼前,让后金大抢特抢,然后用若干倍的高价购买各种物资。
同样的,陈新甲议和,因果几乎一模一样,议和,可以,就是不让议和成功,最终,陈新甲也为了议和犯下滔天大罪,背了所有的黑锅,最后也死得非常难看。
换句话说,就是:议和是一个惊天骗局,一直是组织放水养后金,并以此引诱后金把明朝打痛的胡萝卜。
但是,无论袁崇焕、陈新甲还是后金,都把议和当了真,都以为只要在明朝统治区内造成足够大的破坏,大明朝就会不得不同意议和。
结果是,大明朝无论受到多大的损失,都死活不同意议和。
网上都说,大明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显得非常强硬,非常有“骨气”。
实质是,一帮腐败官僚最喜欢这种“骨气”,正是在这种“骨气”的遮掩之下,后金根本不可能得到正常的“进贡”资格与获得“抚赏”的机会。
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下,掩盖的,是最肮脏,最无耻的本质。
所以,后金能够得到的,只能是猖獗的走私,价高,质次,偏偏后金还不得不领情,还以为这些人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
若干年后,我大清将张家口八大家封为“皇商”,就是在报答这种“恩情”。
——这其中的因果,直到征服中国后若干年,他们都从来就没有弄明白过。
所以,袁崇焕的供述,是他图谋议和,谋款斩帅,这些可能都是真的,他也是这样跟钱龙锡王洽他们谋划的,许多内情,他自己都未必了解,到死都稀里糊涂。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辽东一直是小冰河时代的重灾区,农业生产肯定大受影响,天灾人祸之下,粮食短缺,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他们在张家口购买粮食,张家口汉奸商人和背后的官僚集团必然要准备货源。货源是哪里?看地图,以宣大为中心慢慢扩大范围:陕西、山西、河南……
这些地方,本来也是小冰河时代的灾区,本来就缺粮食,许多时候,明王朝不得不朝那里输送赈灾粮食。
那些地方原本产出的粮食,以及老朱家调来赈灾的粮食,最终去了哪里?
——后金!
明白没有?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真正的根源,在这里!
要知道,崇祯初年,农民军的规模很有限,温体仁掌权时期,率领杨嗣昌、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一帮反格命刽子手,一度将农民军残酷镇压下去,“西营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先后“就抚”,“闯王”高迎祥被俘杀,“闯将”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商洛十八骑”遁入山林。
正是崇祯十年之后,农民军才真正失去控制。
正好是温体仁倒台、卢象升战死、杨嗣昌被调出北京去追剿张献忠、洪承畴被俘这个时间段。
这时候,袁崇焕已经被做成生鱼片好些年了。
所以,袁崇焕既不是什么“民族英雄”,也不是什么头上长疮、脚下流脓的天生坏种,他只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并且被幕后黑手抛出去背了黑锅,他的一生,既可耻,又可悲,既可恨,又可怜。
没有道理。
战争史上一时的进退根本就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有且仅有战果一项而已。
乙巳之变甚至是皇太极漏给明朝的一个一举解决辽东问题的战略机遇,明粉的眼睛全都盯着北京周围的坛坛罐罐,那根本也不是个打仗的态度,很有因为浪费黄豆而撤了陈明仁的风范。
袁崇焕在乙巳之变的战役组织是绝对正确、毫无瑕疵的。
可惜崇祯毫无胆略可言,对军事一无所知,一招阵前换将,把关宁军给搞瘫痪了,徒然浪费了已经开始向明朝优势转化的战局。
使得唯一一支敢于尾随八旗军进行战役机动的骨干力量直接归零,关宁军这根骨头一抽,其余明军的肉没处挂,就只好坐视八旗军来去自由。
导致明朝全盘失败。
打仗就是打仗,谁不纯粹,谁就该输。
说起来,其实真和袁崇焕关系不大。
主要是明末明军战斗力太差了,就是韩白霍卫合体指挥都不行。
明军少部分是家丁军,有一定战斗力,大部分是少吃少穿少训练的军户农民,这样的军队也就能和早期的农民起义军碰一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