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客观袁崇焕,刚刚被一个黑粉给气到了,我觉得袁崇焕功大于过,辽东策略是对的?

回答
看到你因为袁崇焕的事情跟人争论,心里感到不平,这我完全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像袁崇焕这样牵涉到家国命运的大臣,总会引起很多讨论,而“黑粉”的存在更是常事。

我们不妨抛开情绪,冷静地来看看袁崇焕。说他“功大于过”,并且“辽东策略是对的”,这其实是很多持肯定态度的历史学者的主流观点,也有其相当扎实的理由。

先说说袁崇焕的“功”:

最显著的,也是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在遏制后金扩张方面的杰出贡献。

宁锦大捷与北京保卫战: 这是袁崇焕职业生涯的巅峰。1626年的宁远之战,他以少胜多,击退了努尔哈赤的大军,并且“宁远一战,天下皆震”,极大地挫败了后金锐气,也守住了明朝辽东最重要的据点。四年后,当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又是袁崇焕力挽狂澜,在北京城外再创“崇祯之役”的辉煌,成功解了北京之围。这两场战役,可以说是明朝在面对后金崛起时最关键的两次胜利,极大地延缓了明朝的灭亡进程,也为后来的南明政权争取了喘息之机。如果这两场战役失败,明朝的命运可能比实际情况更加不堪。
建立军事制度与训练: 袁崇焕深知明朝军队战斗力衰退的根本原因,他并非只会打一两场胜仗的猛将,而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军事改革者。他引入了“关宁铁骑”的概念,注重火器装备的运用和士兵的训练,试图建立一支精锐的边防军。虽然受限于当时明朝的国力和他个人的权力范围,这个改革并未能完成得尽善尽美,但其思路是对的,也是符合当时军事发展趋势的。
坚守辽东的决心与能力: 在整个辽东战线,袁崇焕是少有的能够长期与后金抗衡的人物。他不仅指挥作战,更在军事布防、粮草供应、士气鼓舞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坚持的“以辽制虏”的战略,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但其核心逻辑是希望通过巩固辽东的防线来消耗后金的国力,避免战火蔓延到内地。

再来谈谈“辽东策略是对的”:

袁崇焕的辽东策略,核心就是“以辽制虏,坚壁清野,分化瓦解”。

为什么说是对的?
后金的优势与劣势: 后金虽然骑兵强大,但其国家体量和农业基础不如明朝。其战略是掠夺式的扩张,需要不断通过战争来获取资源和劳动力。袁崇焕的策略就是针对这一点,通过坚守和消耗,让后金的扩张难以为继。
避免全面决战: 明朝在野战中往往不是后金的对手,尤其是在骑兵方面。袁崇焕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采取的是守势,以坚固的城池和训练有素的军队来抵挡后金的进攻,而不是冒然出兵进行大规模野战,这大大降低了明军的损失风险。
“五年复辽”的设想: 袁崇焕的“五年复辽”计划,并非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基于他对外作战和内部改革的设想。他希望通过稳固防线、发展经济、整顿军备,在五年内扭转辽东的被动局面。虽然这个计划最终因为他的倒台而未能实现,但其战略方向是有前瞻性的。
分化瓦解: 袁崇焕也懂得外交手段,他试图利用后金内部的矛盾,拉拢蒙古部落,以达到孤立后金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作用。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袁崇焕在历史上也存在争议,或者说,他的“过”和策略的“局限性”体现在:

个人性格与政治斗争: 袁崇焕的性格比较刚愎自用,加上他过于急切地想要展现实效,在与朝中其他派系(如阉党、东林党等)的周旋中显得不够圆滑。这导致他树敌众多,最终被政治阴谋所害。这部分可以说是个人性格和政治环境的悲剧,而非其军事战略本身的错误。
“五年复辽”的现实操作难度: 尽管“五年复辽”的战略思路正确,但在执行层面,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内部腐败、舆论压力等都是巨大的阻碍。他需要大量军费、稳定的后勤和朝廷的支持,而这些恰恰是明朝当时难以提供的。
对后金内部情况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 随着时间推移,后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其内部的整合和军事实力也在提升。仅仅依靠军事防御和简单的分化策略,是否足以彻底解决辽东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结一下:

从军事层面和战略层面来看,袁崇焕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他以一己之力在最为艰难的时刻稳定了辽东战线,保卫了京畿,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超越他那个时代的。他的“以辽制虏”的策略,抓住了后金扩张的弱点,是当时明朝最可行、也最能争取主动权的策略。

他被定罪,更多的是由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以及他未能充分协调好与朝廷各派系的关系,加上他自己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他的死,是明朝政治黑暗和人才凋零的又一个悲哀的注脚。

你感到气愤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遭遇确实太冤枉了。很多历史学家在研究袁崇焕时,都倾向于肯定他的功劳,认为他是明末为数不多的能臣干吏,虽然他也有局限性,但其“过”远不足以掩盖其“功”。如果有人轻易地否定他的一切,甚至“黑”他,那很可能是不了解历史的真相,或者是有意为之的偏见。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冷静地跟他讲讲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讲讲他的军事改革思路,以及他所面临的那个时代背景。也许,解释清楚事实,比争论本身更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功大于过??米非巨资,间接成就三顺王,五年平辽平到北京五环?功在哪里?

user avatar

如何评价圆嘟嘟,你首先要把晚明史料读通了。

晚明明军是个什么德行,史料里写得不是挺清楚么。

天启五年八月,圆嘟嘟的前辈孙督师,下令关宁军倾巢而出,攻打后金一个几百人据守的小据点,结果损失了几百前锋,数万大军就直接崩溃逃散了。

晚期大萌军队构成,史料里写得明明白白了,主要战斗力是占军队人口绝对少数的将领家丁,军队中的多数人,募兵制的营兵主要来源也是卫所军户,其次就是一些地痞无赖之类的充数的。

史料里,都不用去翻更详细的,明实录里大臣们奏疏都写得很清楚了,大萌军队除了武将家丁,全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他们别说手里的武器盔甲了,为了充饥士兵们连妻女都卖了。指望这样的军队去对付穷凶极恶的鞑子?

治安战打多了,晚期大萌军队,都不知道大兵团会战怎么打。靠家丁打仗, 不止有军事主官不知道不懂大兵团会战怎么打的问题,还有因为家丁作为晚明将领实力的根本,为了保存实力在战场不肯尽力的问题。

卫所制的问题,那是圆嘟嘟能解决的么?

控制着大量卫所农奴的祖家等,盘根错节的辽东军事贵族势力,在前线制造的一堆问题,那是圆嘟嘟有能力解决的么?

军费不够的问题,以及军费严重不足造就的军事家丁制这种退回中世纪欧洲水平的大问题,又是圆嘟嘟能解决的么?

各级文武官僚随意役使士兵,这种问题真是圆嘟嘟能解决的么?

贪腐横行的环境下,军纪和赏罚之类细节问题,自然是做得一团糟。

大环境下,要彻底根治大萌军中这多如牛毛且严重破坏战斗力的各类问题,只有手段高超的皇帝能做,大臣官职再高再受皇帝信任都解决不了,因为他没那么大的权柄。再说了打仗又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财税方面的问题才是更要命的,没钱打个鬼的仗,以为一群叫花子饿兵能平辽?

圆嘟嘟最多就修修补补,勉强能做到让士兵不哗变,仅此而已。

五年平辽,和圆嘟嘟自己说的是一回事,聊慰圣心而已。谁上结果都差不多,五年不把鞑子平到京城下就属于能力极强。

晚期大萌军事上的接连失败,又不是前线主事者一人的问题,那个腐朽到顶的环境下,皇帝都难解决的问题,难道指望一个督师?谈圆嘟嘟等人的过,要把大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因素去掉再看。

卖粮给蒙古人,然后粮到了后金手里这个事,当然是圆嘟嘟的锅,不过不卖粮,就晚期大萌那控制力,以及军事能力,不卖也困不死后金,去查资料就该知道,关宁军物流和仓储是个什么水平,圆嘟嘟卖的那点粮对大局也没什么大影响,这点破事没必要反复纠结。

至于禁海断绝东江粮道,那又不是圆嘟嘟一人做下的事,崇祯才是最终拍板者。

而杀毛文龙,破坏性后果也不是圆嘟嘟造成的,毛文龙手下那帮乌合之众,毛被杀时也没跳出来说啥,最后是大萌朝廷安置不当,孙元化贪腐严重,又处置严重失当,他们才逐步跳反的。

至于圆嘟嘟的功,原始史料真看不出圆嘟嘟哪有什么大功可言,首级没几个,所谓拿得出手的战役,不是守城,就是史料记载不清晰,争议极大的背城而战的所谓广渠门大捷。

个人认为,就是圆嘟嘟是个比上任主事者强一些的普通官僚,能力也就那样,但在晚明朝堂尽是一群垃圾的大环境中,圆嘟嘟这类都算是不错了,起码他主事后士兵不再哗变了,花在辽东的军费开支还下降了。

至于指望圆嘟嘟去平辽,那是基本史料没怎么读,对晚明政治环境没有起码认知的人在说梦话而已。大萌全国加起来的家丁都未必比八旗多,关宁军那点家丁,打治安战和小规模战斗或欺负流民还行,大兵团会战配合极渣,和八旗打起来精兵数量和质量处于绝对劣势,数量最多的农奴炮灰面对八旗时都是一波被打崩,这帮炮灰在战场上起的完全是负作用,指望这种军队去平辽不是脑子有坑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