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评价计划经济?

回答
评价计划经济,需要一个客观、多维度的视角,避免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好”或“坏”。我们可以从其核心特征、目标、优势、劣势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核心特征与目标:

计划经济最核心的特征是中央集权式的资源配置。这意味着国家(通常是政府)扮演了经济活动的指挥官角色,通过制定详细的经济计划来决定:

生产什么? 决定生产哪些商品和服务,以及它们的数量。
如何生产? 决定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分配方式和生产过程。
为谁生产? 决定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方式,通常通过价格管制、配给制或福利制度来实现。

计划经济的根本目标通常是为了:

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 通过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并试图将发展成果更平均地分配给所有公民,消除贫富差距。
快速工业化与国家建设: 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计划经济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满足基本需求与保障民生: 确保所有公民能够获得基本的食品、住房、医疗和教育等。
应对危机与战略性发展: 在战争时期或面对重大经济危机时,计划经济能够迅速调动国家资源,集中力量应对。

计划经济的潜在优势:

虽然计划经济在实践中饱受诟病,但从理论上和特定历史时期来看,它也具备一些潜在的优势:

1. 集中资源,快速实现宏大目标: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计划经济能够将有限的国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高度集中,投入到关键的重点产业或项目上。这使得国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的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型水利工程、交通网络)或国防力量的提升。例如,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利用计划经济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并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 在理想情况下,通过统一规划,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行业过度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

2. 保障基本民生与社会公平:
稳定物价与就业: 计划经济通过价格管制和指令性生产,可以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并为全民提供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提供普遍的社会福利: 计划经济国家通常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所有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3. 应对外部冲击与危机:
抵御经济衰退与金融危机: 由于经济活动由国家主导,计划经济在理论上能够更好地抵御来自外部市场的剧烈波动和金融危机。
战略物资的保障: 在战争或特殊时期,国家可以通过计划经济确保关键战略物资的生产和供给。

计划经济的显著劣势与挑战:

尽管有其潜在优势,但计划经济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这些弊端深刻地影响了其可持续性和效率:

1.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
“算不过来账”的困境: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收集与处理。在高度复杂和动态的现代经济体中,由中央规划部门收集、处理和准确预测数以亿计的消费者需求和数以百万计的企业生产能力,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信息的不完整、不准确或滞后,会导致计划脱离实际。
“蝴蝶效应”: 一个看似微小的生产指令错误,可能会在整个经济链条中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生产过剩、短缺或资源错配。
缺乏价格信号: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能够有效地传递供需信息,引导资源配置。计划经济通过价格管制,扭曲了真实的市场信号,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难以做出理性的决策。

2. 效率低下与创新乏力:
激励机制的缺失: 在缺乏市场竞争和利润动机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和个人往往缺乏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只要完成计划指标,就能获得奖励,而超额完成或创新反而可能带来更多麻烦(如被要求提高计划指标)。
官僚主义与寻租行为: 资源分配权集中在少数官员手中,容易滋生官僚主义、腐败和寻租行为。企业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可能会通过关系、行贿等非市场手段,而非提高产品质量或降低成本。
僵化的经济结构: 计划指令的层层下达和执行,使得经济结构调整缓慢,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技术进步。

3. 资源配置扭曲与短缺或过剩并存:
“生产什么”与“需要什么”的脱节: 尽管目标是满足需求,但由于信息不灵和决策失误,计划经济常常导致生产出消费者并不需要或数量不足的产品,同时又造成其他必需品的严重短缺。例如,日用品的短缺和工业品的库存积压常常并存。
质量问题: 为了完成生产数量指标,企业往往牺牲产品质量,生产出劣质产品。
非效率的投资: 缺乏市场检验的投资项目,可能导致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无用的或低效的建设中。

4. 个人自由与选择权的限制:
职业选择受限: 在计划经济下,个人往往被分配到国家需要的工作岗位,缺乏自由职业选择的权利。
消费选择受限: 商品种类有限,质量不高,消费者只能在少数有限的选择中勉强接受。
个人经济激励受挫: 对私有财产和个人财富积累的限制,也削弱了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更好生活的动力。

历史实践的教训:

世界各国对计划经济的实践和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 苏联曾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代表,通过计划经济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和军事强国的地位。但长期的资源错配、效率低下、创新不足以及对个人自由的限制,最终导致经济停滞和社会不满,最终解体。
东欧国家: 类似的,东欧国家的计划经济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最终大部分国家转向市场经济。
中国模式的演变: 中国在早期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一五”时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计划经济的弊端。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一过程本身就说明了计划经济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向更灵活、更有效的市场化方向调整的必要性。

总结:

客观评价计划经济,需要认识到它的两面性:

优点: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能够集中资源,实现快速的工业化和国家建设,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公平和基本民生。
缺点: 其核心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激励机制上的根本性缺陷,导致了效率低下、创新乏力、资源错配、产品质量差以及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尤其是在经济复杂化、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难以适应。

可以说,计划经济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内在的非效率性和对市场信号的忽视,使其难以成为一种持续繁荣和鼓励创新的经济体制。大多数国家在实践中都选择混合经济的模式,即保留政府在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同时将经济活动的具体配置交给市场来主导,以期最大化效率和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能把计划经济吃透的人都是投行里面的大佬,对的你看的没错。天天宣扬自由经济的企业,却用计划经济的工具来股市上割韭菜。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指导生产活动的科学决策。一个指导三亿人生产生活的科学决策其复杂程度难以想象。必然会发生局部失灵的现象,但这也只是亡征之一,而且还不是最重要那个。


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其兼天下不难矣。


完全不同意计划经济拖垮苏联的说法。苏联的亡征多了去了。但真正摧毁苏联的是内生恶疾,外遇强风。


但是说起这个外遇强风,89年美国的股市还大崩盘呢。所以啊,苏联的原地爆炸是领导层的恶疾,和那些制定计划经济的科学家无关。


国家是实践的唯心主义,是用一个理想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如果理想崩溃国家也将不复存在。


老是觉得苏联计划经济不好的你们有没有和老板要过钱,特别是要添置设备要增加人员的时候。

不要认为计划经济的方式一无是处。


真正在实战中计划经济的科学决策法无比强悍。什么人性是不可预知的,天底下还有真有搞数学算命的。


好莱坞电影情节也是数学方法来算命,叫Midas公式。

说苏联计划经济有问题,那是连什么是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清楚。


苏联的计划经济未必弱于美国的自由经济,计划经济的优点是稳健,自由经济的优点是灵活。稳健必然不灵活,自由的必然不稳定这是固有矛盾。

苏联的计划经济核心是高度复杂线性规划,中国58年就放弃了这种高度复杂的计划方法。原因也很简单,基层人员水平不够。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线性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线性规划是什么东西不用我解释了,相信大家高中数学都学过。把X、Y换成数万种产品和以十万记的生产要素就是,苏联的计划经济。


中国学苏联的计划经济学了十年,连X、Y的数据都没有搞清楚。中国的计划经济更像苏联版计划经济的中央指令混沌版。

user avatar

好在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30-50岁的社会中坚力量,不包括只会做题逃课在网上高强度键政,衣食无忧一天社会生产都没参与过的网左们)还没完全忘记当年全家人只有过年才能吃一只鸡的日子,因此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

我建议网左们少闭门造车,多跟家里长辈们聊聊60-80年代的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每顿饭吃什么,再想想计划经济到底好在哪里

user avatar

在计算游泳池体积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拿设计图做个乘法就行。

在计算灯泡的体积的时候,我们通常用排水法。

我们不建议用排水法测游泳池体积,也不建议用微积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体积。


简单问题、粗糙问题我们多用抽象模型(计划经济)

复杂问题、精细问题我们多用半经验模型(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目前阶段难以理解的极复杂问题我们多用黑箱模型(完全市场经济)


行商问题目前没有普遍解,但外卖行业还是在做嘛,既然没有满意的理论和计划,那就让人自己决策喽。

user avatar

计划经济唯一好处是:

可以降低人工费在总产值中的占比。

user avatar

计划经济到底好在哪里?几十年前苏联东欧中国越南都是计划经济,现在都是市场经济,历史已经做出了选择。

题主应该要问的是:计划经济到底坏在哪里?绝大部分计划经济国家为什么要放弃计划经济?为什么没有新的国家选择计划经济?

user avatar

好就好在“钱不是万能的”:万物皆有票

在计划经济时代,事关柴米油盐的大事可不是仅仅用钱就能解决的,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票证才行。那个时候,请人吃饭,还要收人家的粮票;结婚宴请,按惯例随份子之外,还要“自带干粮”——自觉交三两粮票。

丢了钱还可以暂借度日,要是丢了粮票比丢钱麻烦,因为每个人的票都是定额的,借出去自己就要饿肚子。

有一封信流传很广,它是20世纪60年代一名教师在粮票丢失后,全家人生路难寻,不得不“降尊纡贵”求助于曾经教过的三届毕业生“讨”粮票的记录:

×× 同学英鉴:

久未晤面,尊况想必胜常。兹有急事,恳祈援手。我一时不慎遗失粮票40余斤,在陈之厄,逼于眉睫。我缩食才几日,已头昏体颤,势将不起,瞻望前程毫无生趣,只憾无勇气自杀耳。我诚知每人不充裕,但集腋成裘,堆沙成塔,助我暂渡难关,以免发生意外。所借粮票,一两二两,一斤二斤,量力不拘,用信寄下,并请指示偿还之日,以便统筹偿还之序。爱莫能助,视之必然,不得不做将伯之乎!恳请解推之力,方寸瞭望,凌寒不胜,耑恳请至。——老师垂暮。

不难看出,票证是使用货币的先决条件,票证的丢失,意味着资格的丧失,即便有钱也无能为力。这正是从统购统销、票证经济到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的隐秘通道。1959年3月,当时的国家粮食部专门发出指示强调,对没有户口和粮食转移证的临时人口,以及不带粮票的流动人口,一律不供应粮食。1963年以后,公安部门在人口统计中索性将是否吃计划供应的商品粮,作为划分户口性质的标准,“吃商品粮”的户口即“非农业户口”。

计划经济时期,食品票除了有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肉票、牛肉票、羊肉票、鸡肉票、鸭肉票、鱼肉票、鸡鸭蛋票。

各种小食品也被列入定量凭票供应行列,所以有糕点票、煎饼票、米糕票、烧饼票等,还有馒头、花卷、窝窝头、面包、月饼等品种全部凭票供应,甚至还有冰棍票、雪糕票。

不光是买东西要票,宰杀牲畜也需凭票。

当时,百物供应紧缺,奶粉、代乳粉是婴儿的特殊补品。为使更多婴儿能享用,所以定额凭票供应。而像萝卜票、大葱票、蔬菜票,这些票证都是在北方发放,因北方不能常年种植,冬季、春季靠贮藏菜供应。

衣食住行,无票不行

说完吃的,再说穿的和用的。1954年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后,开始统销,全国各地开始按人定量发行棉布票。初期每人每年二十尺,以后逐年减少,到1962年每人只发三尺六寸布票,两个人的布票合起来,刚够做一条裤子。

由于棉布供应紧张,想买一床被套,得想尽办法,当时买妇女用的方围巾是不用布票的,人们便用16条方围巾缝合起来做一床被套,还有人买两条不用布票的手帕来做汗衫。如结婚需要缝制两套新衣服,得凭结婚证到所在单位领取棉券(证)去购买。

上世纪60年代,买一双胶鞋或布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买一双布鞋,不但要凭鞋票,还要收一尺二寸布票。


计划经济时期,各种家用物品同样需要凭票购买。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都是紧缺物资,国家基本上每年按人员比例分配一次,大约是1000人口分配自行车一辆、缝纫机一架、手表一块。

由于当时油脂短缺,无法多生产供应,城乡很少有人能享用到香皂、肥皂。半块肥皂都要凭票供应,今天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事实上,当年还有0.1块的肥皂票。可见生活日用品紧缺到什么程度。

小小一盒火柴,在困难时期,曾一度紧缺。凭票供应或凭购货本购买,每人每月一小盒。人口多的家庭,又没人抽烟,就用不完;如果是人口少的家庭,又有人抽烟,就不够用。

生活用品紧缺,生产需要的物资供应同样紧张。有一张由广西桂平县南木供销社1963年印发的十字镐证。十字镐是挖土石的最好工具,因是全钢打成,当时生产较少,加上钢铁指标限制,只好凭票证供应。桂平县石嘴供销社1961年印过锄头票。虽然锄头是农民种田的必用工具,但钢铁紧张时,也还得凭票供应。


当时动物饲料供应也特别紧张。宁波市粮食局专门印发奶牛饲料票,从国家粮食部门抽调粮食平价供应奶牛饲料。酿酒厂酿完酒剩下的废渣,没有什么大用途,只可作饲料,但由于求大于供,也只好凭票供应。徐州市酿酒厂曾印过米渣票。在饲料紧缺时,酒糟和豆腐渣也身价大涨,酒糟票和豆腐渣证于是随之出现。

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化学工业还很落后,化肥大部分靠进口,所以十分珍贵。书中有一张1962年浙江省文成县供销社印发的油料奖励化肥票,票值是二两半。如果没有农副产品出售给国家,这二两半化肥也是买不到。

那时候如果没有各种票证简直是寸步难行,甚至出现因为将购粮本丢失,而无法买到大米,面粉等而上吊自杀的。


无处不票,粪便是肥料,那时的化肥很少,“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城里各公厕、各大单位的厕所的粪便都成了抢手货。生产队用粪车进城拖粪,还不时带农产品送给看厕所的人或管厕所的小头头,但仍不免为抢粪打架,或几十里跑空趟,定点的厕所粪已给别人拖光了!

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便统一印发粪票,规定生产队凭粪票进城拖粪,各公厕、各大单位厕所管理人必须按月上交一定数量的粪票,城乡违者皆处理。这一招真灵,抢粪、跑空、索贿、行贿的现象不见了。

凭票供应这一贯穿于整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已成为历史,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user avatar

好在可以让很多人以计划的名义占别人的便宜,或者不劳而获!

什么?计划的人都是大公无私的?那他就不是人,是神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