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袁世凯?

回答
评价袁世凯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他的人生轨迹横跨了晚清和民国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并且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既有推动近代化的功绩,也因复辟帝制而饱受诟病。对他的评价,往往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来分析。

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评价:

一、 从军事角度:清末新军的奠基者与实际控制者

创建和发展“新建陆军”(后来的北洋陆军): 这是袁世凯最显著的功绩之一。在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面临巨大的军事危机。袁世凯敏锐地抓住了时机,在小站开始编练以德日军事模式为蓝本的“新建陆军”。他强调军事训练的科学化、标准化,引进西式装备和军事思想,建立起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新式军队。这支军队后来发展成为清末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即北洋陆军。
在镇压起义中的作用: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利用其掌握的北洋陆军,在镇压义和团和后来的辛亥革命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以镇压为名,扩大了北洋军的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军事强人”的形象: 他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毋庸置疑,为中国近代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军事实力也成为他日后掌握政治权力的重要资本,并为他的个人野心提供了支持。

二、 从政治角度:从改革派的工具到“窃国者”的阴影

戊戌变法中的角色: 在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虽然并非核心参与者,但他的态度和选择对变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接受了光绪帝的召见,并得到了一些信任,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他选择了向慈禧“效忠”,向袁世凯评价的阴影。
晚清时期权力的攀升: 袁世凯凭借其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在晚清政治舞台上迅速崛起。他担任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要职,逐步掌控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辛亥革命后的“总统”之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袁世凯凭借其掌握的北洋军,成为唯一能有效控制局势的实力派人物。他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另一方面又和革命党人展开政治博弈。最终,他以“共和”为代价,取代了清帝,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
“二次革命”的镇压: 袁世凯镇压由孙中山等人发起的“二次革命”,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但也进一步暴露了他对民主共和的虚伪态度。
帝制复辟的罪责: 这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具争议,也是最受指责的一点。为了实现个人称帝的野心,他利用“洪宪”年号,公开复辟帝制。这一行为违背了时代潮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最终导致他众叛亲离,在内外交困中病逝。

三、 从经济和改革角度:近代化的推动者还是改革的阻碍者?

对近代化工业和经济的重视: 袁世凯在治理直隶等地区时,重视发展近代工商业,修建铁路,兴办邮电,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他的一些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设立商部、邮传部等机构: 他也积极推动清末的改革,例如设立商部、邮传部等机构,改革币制,整顿财政,这些都体现了他对现代化管理的认识。
“铁路国有”政策的争议: 袁世凯推行的“铁路国有”政策,虽然有统一规划、发展交通的初衷,但其执行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帝国主义色彩,例如向外国借款并出让路权,引发了民间的强烈不满,也为日后中国铁路主权的丧失埋下了隐患。
“假改革”的指责: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袁世凯的改革更多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不是真心为国家富强。他压制革命党人,维护清朝的统治,也使得一些更彻底的改革无法推行。

四、 从个人品德和历史评价的角度:复杂的人格与多面性

雄才大略与政治手腕: 袁世凯无疑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善于权谋的政治家。他能够抓住时机,利用各方势力,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野心勃勃的个人主义: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个人野心。他对权力的渴望,最终驱使他走向了复辟帝制的道路,背离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 袁世凯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在不同时期,他既可以被看作是清末改革的推手,也可以被看作是革命的镇压者。
“窃国者”的骂名: 由于他逼迫清帝退位并最终成为民国总统,以及后来的帝制复辟,他背负了“窃国者”的骂名。
历史评价的两极化: 对袁世凯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褒义: 一些人肯定他在清末军事改革和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的贡献,认为他是在那个混乱时期能够维持国家秩序的少数几个实力人物。
贬义: 更多的人则严厉谴责他利用革命成果、扼杀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行为,认为他是阻碍中国走向真正民主共和的罪魁祸首。

总结来说,评价袁世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历史的局限性: 评价袁世凯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晚清和民国初期那个极其复杂动荡的时代。许多问题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2. 功过并存: 袁世凯既有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积极方面,也有阻碍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重大过错。他的功绩和过失都非常显著。
3. 多重身份: 他既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既是清末的改革者,也是民国的缔造者;既是革命的受益者,也是革命的压制者。
4. 个人野心与时代洪流的冲突: 他的个人野心与当时中国人民对民主共和的追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总的来说,袁世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以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其复辟帝制的行为,最终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对他的评价,不能简单化,而应审慎、全面地分析其行为所带来的历史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时候,一个人干了明显的坏事,人们反而热衷于发掘他做的好事。而另一个明明做了特别大的好事,大家反而热衷发掘他的一些毛病。

前者是袁世凯,后者是孙中山。


袁世凯这个人,有他的才能,是个干吏。在朝鲜和晚清新政中都有体现。当然也没有很多人称赞的那么高,比如在军事上,他也没有太多战绩。

但是有一个最大的毛病。

他这人没有现代的意识。满脑子旧思想,对于民权宪政没有起码的认识。当了总统还不够,还想回头做皇帝。

得陇望蜀,人心不足。终于遗臭万年。


如果他不称帝,最多也就是个中国的罗萨斯(19世纪早期阿根廷独裁者),而他称了帝,那就是中国的伊图尔维德(墨西哥军头,也以反水拥戴革命而当选总统,后来称帝,被墨西哥国民赶走)

user avatar

曹操早年讨董卓是什么样的人,晚年又如何?人是会虽形势而变的,讲两则故事:

故事一

戊戌变法早期,洋务派代表李鸿章下台,慈禧给光绪放权,作为帝师的翁同龢此时权倾朝野。袁世凯当时并不处在权力核心,当时他和维新派走的比较近。作为改革派代表,袁世凯给翁同龢写信,就外交和军事问题提供各种建议,但是也许由于政见不合,也许是二者官街隔层太多,他的很多建议并未被翁同龢理睬。

不久翁同龢因为奕䜣给光绪帝的政治遗言,觉得翁是误国小人,以及与改革派意见的不和,被光绪帝敕令回家养老。由于翁同龢不仅发自内心有些保守,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大流,而且因为作为清流派的他有收受甲午战败赔款回扣的嫌疑,在自己混迹官场的根本——道德上也有了瑕疵,翁当时可谓被万人唾弃。

然而,当翁同龢离京的时候,袁世凯去送别了,而且说:“以后有需要帮忙的,一定要来找我”。

故事二

与很多人的印象不同。戊戌变法后期慈禧发动政变收回光绪帝的权利,并不是因为袁世凯出卖信息,实际上袁世凯泄密是比政变迟的。袁世凯虽然不看好政变,但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说出谭嗣同对他讲关于绑架慈禧发动政变的计划。实际上由于荣禄对袁世凯的猜忌,在局势紧张时荣禄敏锐的召见袁世凯,并令实弹士兵分列左右。袁世凯看到此阵势,猜测出了大事,下跪说出了围院阴谋。

按理说此时袁世凯连自己脑袋都不一定保得住,然当荣禄后来奉召进京时,袁世凯还是义正言辞的对荣禄说:“昔赵灵公为朝臣赵穿所杀。史官董狐将责任记载在赵穿叔父当朝大臣赵盾头上。赵盾辩解,董狐不听,认为赵盾是正卿,不出兵讨贼,赵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你荣禄身居要津,万一皇帝有什么三长两短,天下一定会唾骂你荣禄”。

···········································································································

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便是理想主义者,也有疲倦的那一天。没事看看晚清最后几年,袁世凯作为汉族及改革派官员的代言人,遭受赵家人的种种刁难,就知道很多事情了。比如清末年的财政改革,袁世凯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财政权利,而载沣等人要求权利一并收归中央。显然前者的建议是中肯的,但财政部长(度支省)是赵家人——载泽。作为“出洋五大臣”的载泽,按理说应该是支持改革的,但因为权利的关系也不顾理念了。由此财政改革冲突成了袁世凯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了地方要员支持袁世凯的一个重要原因。

user avatar

當下中國人歷史之少讀,而又愛作偏頗議論的現象,袁世凱可以為一例。

袁之害國誤國深切,可以從幾點看到:

一、任山東巡撫時(原寫成總督,筆誤,已修訂),圍殺義和團(山東是義和團之發源地),又「網開一面」,使得義和團流竄到直隸(河北省),由地方事件,升級成舉國事件。詳細內容可以看袁圍勦義和團的過程,包括假演習,假招安,中間充斥了太多的權謀詭詐,包括義和團兩個首領被誅殺,雖不假袁氏之手,但他也絕對逃不開關係,確有激起民變的事實。

二、中日甲午戰前,因朝鮮東學黨事件而起衝突,作為清廷駐朝鮮大臣,處理不當,且不能守節,竟然告病潛逃,造成陣前換將,又和李鴻章(時任北洋大臣)及翁同龢(戶部尚書?待查)及光緒不和。甲午戰爭大敗,袁世凱的失職,是根本原因之一。

相較於中法戰爭時的張之洞(兩廣總督),袁世凱的能力,不足其億萬分之一。

可到現今,內地許多憤青,不但捧袁世凱的卵蛋,對比張之洞的評價(文革時期,甚至把張之洞夫妻的墳墓刨開曝屍)。中國人對歷史人物的歪曲顛倒,已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

三、小站練兵,練出的新軍,基本上所有給兵員的承諾,都不能實現,以謊言治國的後果,就是造成士兵不退伍,從雇傭制,變成終身制,加上新軍將領結黨營私,締造了北洋軍閥割據的歷史事實。袁世凱不僅於清廷有害,他的禍害,甚至延至民國不止。十足十的禍國不止。

以蔣介石練黃埔為例,雖然也是結黨營私,但,蔣介石於組織的建構上,國家民族大義的維持上,還有黃埔軍系和北洋軍系對於國家的功過上頭,與同是練兵著稱的袁世凱相比,可見其天上地下之別。

而悲哀的是,現在有太多的人說,北洋軍閥是抗日抗俄的,而蔣介石部隊的投敵人數是非常高的。這投敵人數怎麼計算?且先不去說它。就說一個大笑話,要知道,袁世凱練新軍是1896年,抗戰是1937年,中間隔了40年,說袁世凱於抗戰有功,真是見了大頭鬼了。

四、一般來說,清廷地方官員不會同兼總督(軍政)和巡撫(民政),袁世凱多次利用權謀詭詐,造成局勢動盪(比如義和團,又比如庚子大變),逼迫朝廷給他更多的權利,他是少數能身兼二職的漢官。以此為例,可見他對「國家體制」的破壞,是習慣性的。也是他個人追求私利的強烈表徵。

從處理義和拳,到後來拿下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到後來民國時的登基為皇,都是一樣,他和慈禧二人最相近處,就是每逢國難,都先要袖手旁觀,不到大勢糜爛,不出面收拾。而每次出面收拾,都會掘取更大的利益。

五、更好的例子是在武昌起義時,袁世凱已下野多時,他的老部下馮國璋,帶領數倍兵力圍攻武昌起義軍,先是大勝,而後突然止兵,向朝廷告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就是典型的袁氏作法,他要逼朝廷給他出山,讓他重掌兵權。

對清廷的山崩瓦解,袁世凱是首惡份子,他為惡到隆裕垂簾聽政時,整個朝廷空無一人,連溥偉(名字待查)這樣的軍機處首黼大臣,都跑了,跑去哪?跑去天津,躲在袁世凱的地盤。不是這樣上下其手,隆裕豈能輕易退位?

以隆裕的退位,清廷的倒台過程,就能看到袁世凱手段之陰,佈局之深,為一己私利的無所不用其極。

六、民國後,包括二十一條,包括解散國會,包括破壞共和等等行徑,已是不絕於書,不用我在此重覆。

總之,袁世凱在任何尺度上,都不能算是一個好人,作文臣,作武將,作國家棟梁,作民國的首任總統,他在每個位置上,都給中華民族帶來濤天大難。這樣的人,現在內地許多人,還竟然為他說項,把袁世凱說的偉大,孫文貶的一文不值。

現在國內有一些偽學者,說孫文辛亥革命是不對的,甚至推演到,後來孫文在廣洲成立軍政府,對抗北洋政權,是「破壞國家體制」,尤其後者,實是一種非常可惡的倒果為因。

只因,孫文南方舉事,跟二次革命大有關係,二次革命從何而來?那正是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所致,因為袁世凱要當皇帝。成立軍政府,是因為袁世凱死了,段琪瑞又不恢復袁世凱所解散的,經由選舉正式產生的國會,這種種舉措,都是破壞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何謂「臨時約法」?

別忘記,中華民國成立,孫文是臨時大總統,他把政權交給袁世凱(後經選舉確認),是有前提的,那時的中華民國憲法未頒佈,但是有一個法律,叫「臨時約法」,若是袁世凱,段琪瑞等人破壞約法,孫文這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號召全國起來保護臨時約法,有何錯誤?

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這個民族的子民,現在,有太多無恥的人,為了特殊目的在改寫歷史,而有更多的人,因為久經污染,已經沒有分辨是非對錯的基本知識,和起碼的能力了。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禍國、誤國、害國、辱國的大典型,他絕不是唯一,至今還有太多這樣的人,還被供奉在廟堂之上,但,至少袁世凱已被大多數歷史學家,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中,他應該留在那裏,不要再想方設法,把他挖出來抹白了!


ps:

後面有人說到,袁世凱是改革派,並以「廢科舉」一事為例。

這,就是典型的歷史評判,疏漏問題。

要知道,第一次以官家名義,正式廢科舉的,是光緒,百日維新。

後頭二次來,終於廢掉,那是庚子事變後,慈禧帶頭的變法。(難道是慈禧的功勞?)沒錯,張之洞和袁世凱是聯名上奏了,但,根本的變法原則,是來自於「江楚三褶」,那是張謇起草的。(難道是張謇的功勞?是的,張謇才有真正大功,因為他在南通已經實驗好久,證明去掉科舉,可以用學校代替!)

要我意見,真正可以居功的,是張之洞。不但因為他是三朝老臣(同治、咸豐、光緒),地位比袁世凱為高,更重要的,是看後面的發展,為國舉士,派留學生出國,都是誰主持的?是張之洞。

袁世凱在教育上的真正功勞,是建立了中國的警察體系。在廢科舉一事上,功勞是有,但,哪是他的主持?

總之,請各位同學理解一點,歷史這種事,發議論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前後問題,就如我的答案一樣,我非歷史專業,我若錯了,希望大家來指正。我不是愛對歷史問題發表意見,實在是看了太多人,作出了太多錯誤的表述,真心感到不安。

歷史哪能隨意用自已的方式去曲解呢?

再一點,內地一般人,現在被幾樣東西影響的利害。

一是唯物史觀,一是階級鬥爭史觀。用這兩個去理解歷史,不是不行,但,缺點很明顯。

再來,就是李敖、唐德剛、甚至包括袁偉時之流。這些人都是帶有偏見的歷史工作者。他們的書,都有毀謗的成份在裏面,戒之,慎之。可以讀,但,不能全信。只因歷史是很容易被「裁剪傳播」,也很容易被「斷章取義」。

-------------------------------------------------------------------------



這篇老文,沒想到叫一個@貓大叔zhihu.com/people/mao-da )的同學,糾纏不清,根據他的文字,我回答如下:

1、袁时任山东巡抚,不是总督,建议你改了,以免再次证明“當下中國人歷史之少讀,而又愛作偏頗議論的現象”这一英明论断。

筆誤是常事,改了,不用陰陽怪氣。

我罵人,不見得是罵你,不用自已跳上來點名,中國畢竟有14億人不是?

當然,你也有罵我的權利。


至於,若有其它錯,歡迎提出,我立刻訂正。


2、袁在山东做官,又不在中央,在本省围杀团民是本职工作,跨省追杀好像就不对了,何来网开一面之说?由地方事件,升級成舉國事件。你意思义和团运动都是袁的阴谋?

按我之意,正是陰謀。有何可疑?


山東地方民亂,以演習名義,調動大兵鎮壓,卻又不守固省界,讓義和團流竄直隸,這當然是袁世凱的陰謀 + 陽謀,歷史學家中,與我持相同意見的人多矣,難道都錯了?難道 我們的視見,全都 不如你一個@貓大叔 ?


要知道,義和團在山東省內,有不少是婦女同胞組織的「紅燈會」一類,龍蛇混雜。並沒有堅實的組織,之所以後來造成大禍,朝廷之後的支持,是重要原因,但,究其根本,還是袁世凱在山東的剿匪手段,不可理喻,由地方而漫延至中央,他要負絕大多數責任。


二、袁时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说白了就是当时在朝鲜的外交大使,朝鲜不是清国领土,袁当时是文官,手上没兵,何来“且不能守節,竟然告病潛逃,造成陣前換將,”之说?


你這段質疑,太無稽了。


袁世凱是在甲申政變後,隨吳長慶赴朝鮮,領軍身份有何可辯解的?留在朝鮮,名義上也是「幫辦朝鮮軍務」。後來日軍入朝,袁世凱向朝廷上褶,要求增兵。至局勢不可守,又告病回國。


這都是明載於史實,見諸大陸的清史,和台灣的清史稿,袁世凱給朝廷上的褶子,至今如鐵證一般留存,有何說頭?難道你有不同的歷史文件資料?我不是很能明白, 哪一點讓你看出來他「只是」文官了?哪一點又讓你看出來他手上沒兵了?


駐朝清軍數千餘兵勇,到你眼中,全成夢幻泡影了?


“又和李鴻章(時任北洋大臣)及翁同龢(戶部尚書?待查)及光緒不和。 ”的论断更是绝了,李二当时算后党,翁和光绪是帝党,袁和两党同时不和,后来还能在小站练兵,真是神人也。

袁世凱對朝鮮局面判斷,與李鴻章不合,李鴻章兒子李經方在與他人通信中,寫的一清二楚,至於朝鮮局勢不安時,畏戰的袁世凯,和主戰的翁不合,也是史實。袁世凱在處理朝鮮事件時,前後態度不一,是最大的過錯。朝鮮局勢敗壞,他當然無可卸責,這有什麼說頭?我不明白。


至於小站練兵,能拿來反證甲午戰爭時,袁翁沒有不合?這是什麼邏輯?

“甲午戰爭大敗,袁世凱的失職,是根本原因之一。 ”袁在当时就一三品道员,回国后连个实职都没有,甲午戰爭大敗是袁导致的?那老太后和光绪算什么?

袁世凱告病棄職,陣前換將,就是甲午戰事靡爛的主因之一。有啥好扯淡的?

還有一點,甲午一戰直至投降,慈禧都袖手旁觀,(當時已還政光緒),跟慈禧一點關係沒有。

”相較於中法戰爭時的張之洞(兩廣總督),袁世凱的能力,不足其億萬分之一。 “一个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白手起家,位至总统、皇帝,能力不足一总督亿万分之一?你在写穿越文么,给袁开金手指了?

袁世凱在應付朝鮮戰事,跟張之洞在中法戰爭相比,天地之別。


我還是那句話,有事說事,別陰陽怪氣地,別扯什麼穿越文。


有空,建議你去讀讀中法戰爭紀錄,張之洞為這場戰爭,不惜請出馮子材、劉永福兩個天地會、黑旗軍餘孽,和當年的死敵劉銘傳,拉出長達數千公里,連成一脈的超級防線,不但打贏了法國,更同時在外交上,取得其它列強的默許,不干預,更完成了艱難的四國貸款,補足軍費。


在戰略上,戰事上,外交上,經濟上,全面佈局,最終打敗強敵。 你的偶像袁世凱,除了夾著尾巴逃回國內,作了狗屁成就出來了?

這個白癡,多少萬的新軍,連個辛亥革命都鎮不住,還風雲人物哩。滿清末年,大勢靡爛,何時有他袁世凱出面收拾之功?連東南各省自保,他都不是要角。甲午戰爭,他跑了,八國聯軍,沒他屁事,辛亥革命,亂自新軍中出,誰的責任?領大軍攻去,打下武昌,卻打不下漢口。真箇的扯淡。

連想作皇帝,都制不住國內反對力量。十足的小丑。要說本事,光緒看他最清楚,就是個練兵的,練了新軍練警察,不就是個二流子教官,如此而已。

袁世凱作為清末民初,中國最大的軍事勢力者,可他的一生中,竟然跟清末民初所有的戰爭,撇的一乾二淨,而真正上場打的武昌起義,作為清軍的總司令,他卻回頭逼隆裕退位,如此行蹟,如此人品,如此作為,還有啥可說之處?

這樣不忠不義,無能無為的爛人,竟然有這樣多的人為他抹白,叫人看的恨極。


三、“就是造成士兵不退伍,從雇傭制,變成終身制, ”士兵还有终身制的?袁什么时候搞朱元璋的军户了?

可查新軍服役退役制度,原來小站練兵時,承諾土兵的從軍、退伍金制度,後來全部無法實現,不但造成士兵挾持將領的許多事件,到後來演變成軍閥割據,這是史學家論。


你真以為是我個人的創見?是我發明的說法?

要有不同意見,拿你的歷史證據來說話,別用一堆問句矇事。

“加上新軍將領結黨營私,締造了北洋軍閥割據的歷史事實。袁世凱不僅於清廷有害,他的禍害,甚至延至民國不止。十足十的禍國不止。 ”民国的军阀割据有自有其历史原因,但绝不是袁个人能导致的,相反,袁生前一直致力与消除分裂割据的风险,只是国人不理解,并让一些野心家利用,袁又没有时间解决而已。

你的這段,分明是要湊反對意見,為反對而反對。 真正xx不通。


就看袁世凱和馮國璋的從屬關係,還有辛亥革命,兩人上下聯手的醜狀,就能得證。

消除分裂割據的風險?為惡者,竟然成為受害者,顛倒黑白,莫此為甚。

“袁世凱練新軍是1896年,抗戰是1937年,中間隔了40年,說袁世凱於抗戰有功,真是見了大頭鬼了。 ”袁练新军是1895年开始的,请改之,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是1905年,1926年北伐前,北洋政府还是中国的合法政府,与1937年相差不过10年,北洋军怎么就不能抗战有功了?

袁世凱練的天津警察,按你邏輯,今天天津警察抓的人犯,還是袁世凱的功勞了?

且不說國民政府的全國陸軍整編(整軍)方案了,就按你的扯淡, 袁世凱練的新軍,四十年後,成為抗戰主力? 那麼,中國打逞越戰爭的士兵,想必,現在還在保家衛國囉?


咱們下面接著來。

四、“一般來說,清廷地方官員不會同兼總督(軍政)和巡撫(民政),袁世凱多次利用權謀詭詐,造成局勢動盪(比如義和團,又比如庚子大變),逼迫朝廷給他更多的權利,他是少數能身兼二職的漢官。以此為例,可見他對「國家體制」的破壞,是習慣性的。也是他個人追求私利的強烈表徵。 ”你真是神人呀,谁说总督只能管军政,巡抚只能管民政了?清末总督与巡抚职权分工不明是一个体制上的大问题,维新变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改变总督巡抚同省扯皮的现象,按你的说法,这个国家体制还是祖宗之法不能变了?

當然不能變。

就是民國,就是人民共和國,就是美利堅合眾國,到人類文明滅亡的那一天,只要是腦子清楚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體制,就不可能地方官員,掌握地方軍政。


湘軍淮軍、地方練兵,是遠因,

總督、巡撫合一,就是中國近代史,軍閥割據的近因。


這,也是史學家論。

你當然可以不同意。你有完全的自由。但,不代表,你的胡說,就是對的。

“他和慈禧二人最相近處,就是每逢國難,都先要袖手旁觀,不到大勢糜爛,不出面收拾。而每次出面收拾,都會掘取更大的利益。” 按你的意思,袁应该及时出手把革命党全干掉,当清庭奴才就是好人了?
五、“對清廷的山崩瓦解,袁世凱是首惡份子,”这话没错,不过对你是首恶,对我们汉人却是首功,你不是满遗吧
六、“袁世凱在任何尺度上,都不能算是一個好人,作文臣,作武將,作國家棟梁,作民國的首任總統,他在每個位置上,都給中華民族帶來濤天大難。 ”更正,袁不是民国首任总统,孙大炮是,建议改之,但我本人的确认为袁应该做民国首任总统,没当成应是孙等革命党背信弃义的结果。试想一下,一群造反派造反不成,让政府军大败,这时军方首领反水,要求双方合作,共同举义,造反派大喜,答应如果事成,让该头领继承大位,结果双方谈判期间,造反派突然自立为王,那你能说这个首领是 背信弃义的窃国大盗么?

說實話,最後這一段,你已經沒東西胡說,還在硬扯。

孫文是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後來讓位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在次年,經正式選舉,而成「第一任總統」。 你要我改什麼?


還有你後面那段,「袁世凱沒當成首任總統」「革命黨背信棄義結果」,你在胡說啥?什麼時候,袁世凱沒當成總統了?1913到1915年,他作了至少兩年多的總統,哪邊沒當上了?

還有最可議的一點是,你根本不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怎麼來的,臨時約法,對未來中華民國作了什麼樣的規劃和設計,根據一些穢史,就在這裏無的放矢地攻擊他人意見。


袁世凱,自始自終,都是禍害,亂源,在你們這些人的眼中,竟然能搖身一變,成為受害人了?

我x。真噁心死我了。

知乎真是個神奇的地方,讓我生平第一次見到,有這樣多的人,這樣義正辭嚴地,為一個歷史惡人,這樣抱屈。

user avatar

我来做搬运工,看看研究民国两次称帝复辟的人怎么看袁世凯的:

提问:在研究“共和中的帝制”这一议题时,按理说,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应当更具有代表性,为什么您却将张勋复辟作为研究对象?


张鸣:袁世凯是个大人物,写他的人很多,相对的,写张勋复辟的人很少,而且,张勋复辟更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共和制度的问题。袁世凯这个大人物搞的复辟刚失败,张勋就跟着又搞了一次复辟,这说明什么?当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复辟是中国的出路。不是说袁世凯喜欢当皇帝,这么解释,是把历史漫画化了。


而且,在当时老百姓的眼中,民国就是不如大清。这种情况也很容易理解,人一旦有了不满的情绪,就倾向于把当下跟过去做比较。


国人受进步史观的影响太重了,老认为晚清王朝一塌糊涂,其实晚清很不错,从秩序和社会繁荣度来讲,它都比民国好,民国时期,总统和总理闹翻了,国会也搞不好,国家一团糟。


有人庸俗地说,两次帝制复辟都失败了,说明民主共和已经深入人心,这是扯淡的,如果民主共和真得好,怎么会出现两次复辟?这种思路是把丧事当喜事办了,因为出事了,才证明民主共和的伟大,这是中国人分析历史的一贯思路。


第二次帝制比第一次帝制力更有意义,对它的研究,更能把问题说清楚,对民国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潮有一个梳理。


提问:关于“共和中的帝制”的研究,听说是源于您收到一个写历史剧的邀请。


张鸣:对,这件事最早是这么挑起来的,诱惑挺大的,写张勋复辟的历史剧,听起来是挺好玩的。但我动笔之后,发现不行,掺假的事太多,其实这是一个好题材,但是没法由我写。


真正让我有兴趣去研究这个话题的原因,还是刚才我说的那些,要不然我就不用费这么大劲,很辛苦地把它写出来了。


我当时比较了两次复辟,发现袁世凯复辟不如张勋复辟典型,但研究张勋的人太少,台湾一位学者的书里有一些论述,还有一个台湾学者关于前清遗老的研究里也提过点,但他更多从思想上论述,剩下的,我就没找到像样的研究了。在大陆,多是像教科书这样的历史小读物,很扯,基本没有什么人碰张勋复辟,所以我想研究下它。




袁世凯“登基”后祭天(图片来自网络)


提问:袁世凯复辟,以及张勋复辟,国内多是以进化史观,将其定性为反动,您认为应该怎么评价两次复辟行为?


张鸣:应该抛开进步史观来看问题,不要上来就褒贬,过去的历史研究带有太多的道德评判,很多话语都有问题,比如“北洋军阀”、“封建军阀”、“83天皇帝梦”等,其实都是扯淡。先要抛开这种东西,然后再去看历史。


实际上,当时的共和制度明显有问题,运行得很勉强,虽然它推翻了帝制。革命党人跟袁世凯最早的谈判过程中,也讨论过,是不是实行君主立宪要更好,很多人对此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是找不到一个当皇帝的人而已,各省都拒绝清朝皇帝再留任。现任皇帝不能干,其他人又没机会,找谁呢?袁世凯不可能说自己当,也没有人希望他当,找姓朱的?全国有上百万人,怎么分辨谁是明王室的后裔?后来还找过孔家人,也不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只能借着实行共和制度了。


问题在于,设计共和制度的革命党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应该怎么做,而且他们对共和制也没什么诚意,孙中山、黄兴、章士钊,这帮人的权力思维要大于程序思维,这是中国人共有的毛病,袁世凯也是这样。他们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做了很多违规的事情,有很强的功利心,结果就是,本来准备效仿美国体制,最后却把权力交给总理,又不说清总理是干嘛的,内阁制还是总统制,没人说得清。对西方制度,只有说章士钊略懂,但也就是道听途说的水平,其他人就更不行了。


革命党人就把这个夹生的制度送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对共和制不信任,他还是觉得君主立宪好,但是没办法,只有共和了,因此,对待共和制,他也不认真,开始的时候,国会的选举,他没有掺和,要说操纵选举,是国民党。




张勋复辟,北京街头挂起黄龙旗(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在共和制运行的早期,贿选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操纵选举就严重了,袁世凯至少没干过操纵选举的事。当时的国会不如资政院,因为资政院和谘议局虽然有很高的选民资格限制,但它们确实是被选出来的,国会选举的选民资格虽然降低了,可是,它被操纵的可能性也就大了。


从一开始,民国就很糟,袁世凯和革命党人一直在政权夺利,比如宋教仁被刺,本来倾向于法律解决,案件也解决得很顺利,孙中山非要打。当时,孙中山的自我感觉很良好,他觉得,清朝都被自己推翻了,一个袁世凯算什么?再打嘛!就不肯用法律解决问题,结果一败涂地,而且, 孙中山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对于辛亥革命,革命党人不过是报晓公鸡而已。


孙中山发动战争,反而给了袁世凯很大的刺激,觉得自己的政权还是要靠武力和权力控制来维持,所以,打完革命党之后,他就操纵国会,把他选为总统,然后就把国会废掉,用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


什么样的“旧方式”呢?共和制不灵,就往回走。不是权威不足吗?不是说国务会议开不了,大家都打麻将吗?他就重塑权威,重新祭孔、祭天、改官名,给自己增加权力,最后变成终身大总统,终身大总统还能提名下任总统,基本上已经算是一个皇帝了。


用这种方式,他当然解决不了新问题。他也不满意,因为自己的权威还是不够,有人劝他称帝,虽然对此他很谨慎,做了很多试探,但最后大多数人都一边倒地同意了,他就心动了,毕竟,皇帝跟总统不一样,他亲眼见识过皇帝的权威,他权倾朝野的时候,摄政王一纸诏令就把他给开了,袁世凯自己则连一个总长、督军都开不了,于是,他决定称帝。


然而,问题是,按照传统政治的逻辑,王朝初建必须打一仗立威,天下都是打出来的,打赢了随便称帝,谁敢挡?如果,袁世凯当时跟日本人打一仗,打赢了,他称帝,谁能挡住?谁都挡不住!但是他没法打,反而签了《二十一条》--虽然他没签完--彻底把他名声搞臭了。按照共和政治中进化论的逻辑,他更没资格称帝了。


所以他称帝之后,人心瞬间散了,加上袁家的老病根,活不过六十岁,到五十九就会病死,袁静雪说,她爹吃补药都是按“把”吃的,鹿茸、老山参都被当成花生米在吃,一上火就病死了。


不过,就算袁世凯活着,面对西南各省的讨伐,他也没办法,他一死,没了权威。中国更乱了。我曾经写过,“袁世凯死了,中国也跟着输了”。其实倒袁正中日本的下怀,日本当时弄《二十一条》,就是要把袁世凯搞臭,现在看来就是一场得逞的阴谋。


提问:涉及到具体利益的时候,袁世凯跟日本打交道的过程中,还是比较强势的。


张鸣:袁世凯是个强人,日本人更喜欢孙中山,因为他光会吹牛,不干实事。袁世凯死了之后,尽管共和制又恢复了原样,国会恢复了,《临时约法》也恢复了,但问题都还在。


提问:袁世凯去世以后,黎元洪上台,但他完全掌控不了局面。




黎元洪(图片来自网络)


张鸣:黎元洪比较明智,也比较低调,他知道这个天下还是北洋系的。但是,鲁迅讲,中国是猛人包围术,猛人周围得有一帮人,很多事情都是被周围人推着在做。


中国既有内阁,也有总统,所以才有府院之争。黎元洪身边的人认为,当时的中国还是总统制,而总理段祺瑞身边的人则认为,中国是责任内阁制。所以两边打架,别的事还可以调停,但有的事就没法妥协。比如在参加一战的问题上,段祺瑞要参战,黎元洪则坚决反对。黎元洪认为,这是原则问题,自己不能让,这是段祺瑞的人在瞎闹,强人打仗,中国搀和什么劲儿?顶多是中立,或者偏向协约国一点。这边认为不参战,这是为国家负责;那边认为,参战才是为国家负责。所以两人没法妥协,才闹翻了。


闹翻以后,又出问题了,《临时约法》规定,总统任免国务员,要有总理附署,当时的内阁已经没有国务员了,只有一个总理,他要免段祺瑞,必须段祺瑞附署,这不是扯淡吗?黎元洪就免段祺瑞的职,段祺瑞说没有自己的附署,这就是非法的,发了一个声明之后,段祺瑞就走了,他要不走反而好办了。


民国的政治难以运作,它没有规则,完全说不清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最后张勋让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说,这没有依据,只字未提说,国会是不是可以解散,国会解散以后要按什么规则重选。不管权力思维有多强,只要有一个宪法,将政治规则给落定,让大家有法可依,共和制就还能走下去。当时的情况确实,有人在草拟宪法,迟迟没出台。最后把起草宪法的人解散了,重新来过,然后又解散,又招人,反复折腾了很多次,曹锟时代才把宪法给弄出来。但曹锟已经臭大街了。

user avatar

董卓也曾打过西羌,他死前朝政也不至于完全崩离,但我们称是董卓乱政。袁世凯用自己的野心和私欲给中国创造了分裂的前提,也并没有对中国政治形成太大改观,说他是实干家,孙文是梦想家未免太过梦幻。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带领革命运动,革新了中国政治社会种种弊病。

袁世凯只不过是当代一个低头弄权的传统军阀而已,1912年上任总统时还全面尊崇儒家,要求国民遵守伦常孝悌之道,于现代中国完全水火不容。

两人都未曾控制全部中国,何来袁世凯是实干家一说?在天津办几家企业中饱私囊贪污腐败就叫实干?清末遍地都是实干官僚啊。北洋新军吹的神乎其神,并无战绩佐证,只是内战分裂中国一把好手,其部下一个比一个祸国殃民,这就是实干证据?

1898年破坏戊戌变法,后来摇身一变成为支持宪政的领军人物。
1899年东南互保拆中央政府台,后来指责孙中山二次革命拆他的台。

1913年国民党当选多数职位,理应宋教仁出任国务总理,宋教仁却死于刺杀,孙中山因此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民国约法,谋求世袭和连任。

1915年在内忧外患之下,以21条拉取日本支持,悍然称帝,有人说袁世凯称帝是为了国家,君主立宪制更适合中国,这就问题来了,那么袁世凯为什么推翻清朝,清朝皇帝的名望不比他大的多?

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等人民起义,又腐化中国革命,妄图让革命党做他称帝的垫脚石,生前误国误民,死后哀荣备至,共和国建立七十多年了还有大批迫真人士为其喊冤叫屈,这大概就是成功人士吧。

还有指责孙中山萝莉控私德不行的,袁世凯九个老婆十几个孩子笑而不语。一部走向共和加上几篇地摊文把现代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给黑成了傻逼,反动到不能行的袁世凯反而成了中国救星,是大家都喜欢看所谓的冷知识,还是看反转电视剧看习惯了?颠倒黑白到处都是?

历史书上说的很清楚了,窃国大盗。窃国也没窃出好结果,自己在位时解决不了争端反而是只顾夺权,死后部将们弄权割据,也没看出来有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然就成了袁圣人,成了当时最有手段的政治家,原来会开倒车会弄权就显得很稳重啊,东亚德性高地真是遍地奇葩。

高票完全大段复制,但始终没找到所谓国家75计划“袁世凯研究”项目从何而来,只是找到了清史工程将此书列为参考资料。

骆宝善提出戊戌变法与袁世凯告密无关,同时也有很多人这么说

甚至拿房德邻出来站台。book.douban.com/subject

以致将尚在讨论中的学术观点当作“确论”、把伪史料当作“实录”推给读者,甚至据以批评历史学家的“错误”。

以致将尚在讨论中的学术观点当作“确论”、把伪史料当作“实录”推给读者,甚至据以批评历史学家的“错误”。

以致将尚在讨论中的学术观点当作“确论”、把伪史料当作“实录”推给读者,甚至据以批评历史学家的“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袁世凯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他的人生轨迹横跨了晚清和民国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并且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既有推动近代化的功绩,也因复辟帝制而饱受诟病。对他的评价,往往需要从多个维度、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来分析。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评价:一、 从军事角度:清.............
  • 回答
    近代的外国人对李鸿章、袁世凯的评价,无疑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复杂画卷,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观察者,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些曾经的记录之中。李鸿章:一个时代的缩影,争议的焦点对于李鸿章,几乎所有外国人的评价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他是一个精明、务实,但又被时代洪流.............
  • 回答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吸引力之处,也存在着对历史的理想化和简化。一、 言论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对宋朝文人地位的肯定: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肯定了宋朝时期文人所享受的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 .............
  • 回答
    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人生:一部时代的回响,一部艺术的传承袁阔成先生,这位被誉为“快嘴”的评书泰斗,他的评书人生不仅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现代评书艺术发展历程的史诗。他的声音穿越了几代人的记忆,他的故事在无数个夜晚回荡在人们的心间。要评价他的评书人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审视。一、艺术.............
  • 回答
    袁殊,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复杂且深刻印记的名字。他身上集合了太多看似矛盾的身份:共产党员、国民党军统的少校、日本特务、甚至还被冠以“红色间谍之父”的称号。评价这样一个人,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他行为背后可能 motivations。时.............
  • 回答
    “袁崇焕五年平辽一年平到北京”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概括、带有强烈褒扬色彩的评价,但要细究其背后,却也包含着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和争议。它既是对袁崇焕在军事才能上的一种肯定,也可能暗含着后人对其战略决策的某种解读,甚至不乏一种理想化的愿景。我们不妨先拆解这句话:“五年平辽”:这指的是袁崇焕被任命为.............
  • 回答
    要评价袁崇焕“粉丝”的水平,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咱得先想明白一个事儿,袁崇焕这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的形象,跟历史书上写的是不是就一样?很多时候,一个历史人物,他之所以能被反复提起,甚至出现一堆拥趸,往往是因为他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群体里,承载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情感投射。所以,聊袁崇焕粉丝,不.............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袁腾飞,一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上早已不陌生,他是一位以其犀利、幽默且充满争议的语言风格而闻名的历史教师。评价这样一位公众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理解他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以及他所带来的影响。袁腾飞的“吸粉”之处:首先,袁腾飞最显著的标签是他的“非主流”.............
  • 回答
    袁立在采访中爆料斯琴高娃打羊胎素一事,确实是娱乐圈里引起不小涟漪的一桩“往事”。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捋一捋:袁立这个爆料本身,斯琴高娃当时的回应,以及这件事折射出的娱乐圈生态和对“真性情”与“心机”的探讨。袁立的爆料:时机、内容与动机首先,咱们得明确,袁立这个爆料发生在2011年,在一次.............
  • 回答
    袁立是一位在中国影视界和公众视野中都极具话题性的人物,她的存在和言行常常引发热烈讨论。要评价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个单一的标签上。从演员职业生涯来看:袁立作为演员,塑造过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早期在《永不瞑目》中饰演的欧阳兰兰,凭借青春活力和复杂的性格,让她迅速走红,成为一代.............
  • 回答
    袁劲梅教授的这封公开信,初看之下,确实能引起不少读者,尤其是留学生群体的共鸣。信中传递出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语重心长,以及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是十分动人的。她作为一名在美国的华人教授,能够如此坦诚地指出中国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建设性的看法,这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价值。首先,信件的情.............
  • 回答
    要评价袁崇焕,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事儿可复杂着呢。得把历史背景、他的作为、后人的看法都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明末说袁崇焕,先得知道他活在什么年代。那是明朝末年,内忧外患,腐败丛生。 外患: 辽东战场,女真(后来的满族)的崛起让明朝焦头烂额。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
  • 回答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临近,令人瞩目的是,包括袁隆平院士(追授)、申纪兰(追授)、冯巩、海霞、冯骥才、李子柒等六位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厚影响力的名人,被聘为本届农民丰收节的推广大使。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在社会各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高度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审视,此次推广大使的选聘,既体现了官方对农业发展和.............
  • 回答
    袁腾飞关于关羽的说法,在当时确实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可以说是一场典型的由公众人物抛出争议性观点而引发的大众讨论。要评价这场辩论,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袁腾飞本人说起。他作为一位历史老师,而且曾经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教学风格走红网络,这本身就赋予了他一定的公众影响力。他的很多观点,尤其是对.............
  • 回答
    评价袁岚峰及其所属的“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的文章水平,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观点、论证方式、知识储备、语言风格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一、 观点与立场袁岚峰及其团队的文章,特别是围绕科技、战略、国家发展等主题,其核心特点是鲜明的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立场。这决定了他们的文章往往会从维护国家利益、.............
  • 回答
    关于《袁本初密码》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能够引发读者不少思考,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来解读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东汉末年,特别是以袁绍为中心的人物群像。首先,让我来谈谈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作者在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大胆地加入了大量.............
  • 回答
    袁绍的谋士集团,在东汉末年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提起袁绍,人们往往会想到他的出身显赫、四世三公的政治资本,以及他手下那群文臣武将。而围绕在他身边的谋士们,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那个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要评价袁绍的谋士集团,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剥.............
  • 回答
    关于袁岚峰先生的文章《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这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非常关心的一个议题。袁先生作为一位在科普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作者,其文章往往能引发广泛讨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逻辑: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科技.............
  • 回答
    袁崇焕此人,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忠臣”或“奸臣”二分法所能概括。他身上有着一股子读书人的风骨,但也掺杂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骄傲与固执,甚至可以说,是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现实中的一次次碰撞。首先,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那份“我必欲扫清妖氛,复我山河”的决心。这种决心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建立在他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