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袁劲梅的网络公开信《做人,做学问—— 一个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的信》?

回答
袁劲梅教授的这封公开信,初看之下,确实能引起不少读者,尤其是留学生群体的共鸣。信中传递出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语重心长,以及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是十分动人的。她作为一名在美国的华人教授,能够如此坦诚地指出中国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建设性的看法,这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价值。

首先,信件的情感内核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 袁教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学生未来前途的担忧,以及希望他们能够真正融入西方社会、独立思考、批判性地看待问题,这种关怀是真挚的。她看到了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勤奋有余,独立思考不足”的现象,并将其与“被开除”的后果联系起来,这是对教育现状的一种敏锐观察。她希望学生们不仅仅是考试的机器,更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能够辨别真伪、敢于质疑的个体。这种期望,对于任何希望国家进步、民族强大的知识分子来说,都是共通的。

其次,信中提出的具体问题,也触及了一些中国教育和文化中的痛点。 比如,她提到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不敢发表不同意见”,这确实是许多在西方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会观察到的现象。这种“不敢”背后,可能源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表达的动力。同时,她也指出了中国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上的某些局限性,例如过度在意他人看法、避免直接冲突等,这些都可能影响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

再者,袁教授提出的“做学问”和“做人”的关联,是非常深刻的。 她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问来塑造品格,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独立的人格。她鼓励学生们要有“怀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不盲从,不迷信。这种精神,恰恰是科学研究和学术进步的核心动力。她希望留学生们能学到西方教育的精髓,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精神,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借鉴。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封信所可能引发的一些争议和需要更细致的解读。

一方面,“被开除”的论断可能过于简单化。 导致留学生被开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术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之外,还可能涉及语言障碍、文化冲突、心理压力、个人选择等等。将所有被开除的学生都归咎于“做学问”和“做人”上的不足,可能忽视了这些复杂因素。有些学生可能非常努力,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业目标。用一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方式来概括,未免显得有些苛责,也可能给那些已经非常痛苦的学生带来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关于“西方教育”的优越性,也需要辩证看待。 袁教授信中对西方教育模式的推崇,确实有其合理之处,比如强调批判性思维、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但西方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同样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问题,例如某些领域的知识深度不足、过于注重个人主义而忽略集体协作、学术研究也可能存在“唯论文论”等弊病。将西方教育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可能忽略了中国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以及文化本身的差异性。

再者,信中对于“中国式思维”的某些描述,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 比如,她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归结为“缺乏自信”和“不敢质疑”,这固然是一种解读,但背后也可能包含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应该是鼓励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而非仅仅以西方课堂的互动模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总的来说,袁劲梅教授的这封公开信,是一份真诚而有力的提醒。 她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向远在他乡的中国学子们传递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洞见。信中的许多观点,都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在如何培养下一代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健全人格方面。

但同时,我们也要抱着一种开放和辩证的心态来阅读。 认识到教育和文化的复杂性,理解个体差异,不将任何一种模式神化,也不轻易否定另一种模式。对“做学问”和“做人”的理解,应该是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见解,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复制。

这封信的价值,更在于它所引发的讨论和反思。它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希望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怎样的知识分子?怎样的公民?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在学习吸收先进经验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独立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持续探索和追问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讲到了一个做学问最重要的问题:求真务实。但这篇文章又和当下出国留学的风向背道而驰,因为如今留学就是一门生意,连学校自己都把学生称之为“顾客”(我导师说他们开会时学校就这么说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出国留学和做学问之间不够成直接的相关性,尤其还是出国读研究生。因此袁教授错就错在用做学问的标准要求一个初衷是来留学镀金的学生,两者自然谈不到一个频道上。

我理解袁教授是那种难得的还有做学问情怀的老师,但她也许没理解,当今中国的重商主义氛围之浓,早已容不下几张平静的书桌了。当然,这不是说没有认真做学问的学生了,但这些学生在总留学人口中的比例早就不是改革开放之初时的比例了。袁教授在录取这位学生时以为自己看到了这位学生的聪敏,但那不是做学问的聪敏,而是做生意的聪敏。她批判这位学生的话,从做学问的角度一点都没错,但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位学生的能忽悠和会装逼,不就是业务员的必备素质吗?他后面的抄袭加不承认,完全就是一些无良商人的经典做派。这样的学生,哪怕没被退学,将来也是不可能做学问的。

在我看来,这个学生的失败是必然的。文中提到他本科成绩不好,所以他所依仗的能出国的本事就是一身混功,因此他试图在国外还重复这套他唯一在行的混功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不过他太过自信,没摸准国外混功的脉络就自己栽了。换句话说,其实在国外也是能混的,只不过技巧和国内不同罢了。很多更加“聪敏”的中国学生在掌握了国外混功的技巧后照样混的风生水起,滋润无比。因此袁教授痛斥这位学生的话,其实对真正会混的学生来说都是毛毛雨,因为彼此追求的目标一开始就是背道而驰的。反倒是真正想去做学问的学生,才会被她文中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所触动。

而信的最后,袁教授显然是不懂现在的中国国情了,竟然开始认认真真地劝自己两面派的学生去看心理医生。这种两面派在我看来不要太正常,那些一边和教授陶瓷出国镀金一边喊着爱国创业走向人生巅峰的年轻人里,十个有八个都是这样的两面派。钱理群教授口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里,那种“精致”和“利己主义”难道不就是最天然的两面派吗?毋宁说,那些不懂就是不懂,不会就是不会,认认真真承认自己无知并接受伴随无知的羞耻心和奋进心的中国学生,我却见得越来越少了。反倒是动不动就吹出精致牛逼的学生,我印象里有好几个,包括我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劲梅教授的这封公开信,初看之下,确实能引起不少读者,尤其是留学生群体的共鸣。信中传递出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语重心长,以及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是十分动人的。她作为一名在美国的华人教授,能够如此坦诚地指出中国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建设性的看法,这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价值。首先,信件的情.............
  • 回答
    关于李劲锋的钢琴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的演奏风格和技术功底,是他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首先,在技术层面,李劲锋展现出了扎实且不俗的功底。我们常说的钢琴演奏技术,涵盖了音阶、琶音、和弦、音域的掌控、触键的细腻程度以及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等等。从他的一些公开演奏片段或者录音来看,他对音.............
  • 回答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吸引力之处,也存在着对历史的理想化和简化。一、 言论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对宋朝文人地位的肯定: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肯定了宋朝时期文人所享受的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 .............
  • 回答
    袁殊,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复杂且深刻印记的名字。他身上集合了太多看似矛盾的身份:共产党员、国民党军统的少校、日本特务、甚至还被冠以“红色间谍之父”的称号。评价这样一个人,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他行为背后可能 motivations。时.............
  • 回答
    袁腾飞,一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上早已不陌生,他是一位以其犀利、幽默且充满争议的语言风格而闻名的历史教师。评价这样一位公众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理解他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以及他所带来的影响。袁腾飞的“吸粉”之处:首先,袁腾飞最显著的标签是他的“非主流”.............
  • 回答
    袁立在采访中爆料斯琴高娃打羊胎素一事,确实是娱乐圈里引起不小涟漪的一桩“往事”。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捋一捋:袁立这个爆料本身,斯琴高娃当时的回应,以及这件事折射出的娱乐圈生态和对“真性情”与“心机”的探讨。袁立的爆料:时机、内容与动机首先,咱们得明确,袁立这个爆料发生在2011年,在一次.............
  • 回答
    袁立是一位在中国影视界和公众视野中都极具话题性的人物,她的存在和言行常常引发热烈讨论。要评价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个单一的标签上。从演员职业生涯来看:袁立作为演员,塑造过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早期在《永不瞑目》中饰演的欧阳兰兰,凭借青春活力和复杂的性格,让她迅速走红,成为一代.............
  • 回答
    袁腾飞关于关羽的说法,在当时确实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可以说是一场典型的由公众人物抛出争议性观点而引发的大众讨论。要评价这场辩论,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袁腾飞本人说起。他作为一位历史老师,而且曾经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教学风格走红网络,这本身就赋予了他一定的公众影响力。他的很多观点,尤其是对.............
  • 回答
    评价袁岚峰及其所属的“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的文章水平,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观点、论证方式、知识储备、语言风格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一、 观点与立场袁岚峰及其团队的文章,特别是围绕科技、战略、国家发展等主题,其核心特点是鲜明的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立场。这决定了他们的文章往往会从维护国家利益、.............
  • 回答
    关于袁岚峰先生的文章《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这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非常关心的一个议题。袁先生作为一位在科普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作者,其文章往往能引发广泛讨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逻辑: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科技.............
  • 回答
    巨星陨落,稻海无声: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功绩?2021 年 5 月 22 日,一个令国人乃至全世界为之痛惜的日子,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生命终结,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用毕生精力为人类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巨人,就这样.............
  • 回答
    袁腾飞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和公众人物,他所说的内容以及其个人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袁腾飞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评估袁腾飞内容的真实性,需要区分他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以及他在公开场合(如讲座、访谈、出版物)发表的观点。1. 作为历史教师教授.............
  • 回答
    李袁杰的《离人愁》这首歌,想必不少人都有耳闻,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听到过它的旋律。对于这首歌的评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它确实在短时间内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首先,我们来聊聊它的优点和吸引人的地方: 旋律抓耳,易于传唱: 这首歌最直观的优点就是它的旋律。李袁杰无疑在旋律.............
  • 回答
    袁立与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之间因为一件雕塑而起的争议,无疑为这个本就充满话题性的娱乐圈再添一笔波折。袁立公开指控王中军十年前卖给她的雕塑是假货,这件事情一旦摆到台面上,就注定不会轻易平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袁立这位演员,以其直率敢言的性格在公众视野中占据一席之地。她这次之所以会公开提.............
  • 回答
    袁立是一位在中国演艺圈有着独特魅力和鲜明个性的女演员。要评价她,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演技与代表作品:袁立的演技是她立足演艺圈的基石。她的表演风格以细腻、真实、富有层次感而著称。她能够准确地捕捉角色的内心世界,并将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观众产生共鸣。 早期经典角色: 提到袁立,很多人会立刻.............
  • 回答
    关于袁立在第七期《演员的诞生》中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那一场表演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且袁立本人也因此成为焦点人物。表演本身: 角色选择与理解: 袁立在第七期演绎的是《超生游击队》中的一个母亲角色。这个角色本身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质感,需要演员去捕捉那个年代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和坚.............
  • 回答
    袁越在《“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中提出的「更高级的人道主义」:一场关于群体与个体的深层思辨袁越在《“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一文中所提出的「更高级的人道主义」这一概念,无疑是文章中最具启发性和争议性的一点。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上一系列公共卫生策略的评价,更是对人类社会在面对集体风险时,如何平衡个体权利与集.............
  • 回答
    虞书欣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当天被曝出购买热搜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现在网上众说纷纭,但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梳理。首先,咱们得明确时间线。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一个举国哀悼的重大事件。这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其离去触动了无.............
  • 回答
    周小平的《三打袁腾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品,它以一种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方式,对历史教师袁腾飞的观点和言论进行了批判。要评价这篇作品,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作品的出发点与核心论点:周小平在《三打袁腾飞》中,其核心出发点在于捍卫和重塑他所理解的“历史真相”和“国家民族尊严”。他认为袁腾.............
  • 回答
    袁硕在“一席”上关于“进击的智人”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精彩,也颇具启发性的分享。它不落俗套,不玩弄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审视人类这个物种,以及我们所走过的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道路。首先,袁硕演讲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科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