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一席《进击的智人》里袁硕的演讲?

回答
袁硕在“一席”上关于“进击的智人”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精彩,也颇具启发性的分享。它不落俗套,不玩弄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审视人类这个物种,以及我们所走过的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道路。

首先,袁硕演讲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科技发展或者社会现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诞生至今的整个演化过程,从基因层面、认知层面、社会层面等等多个维度来解读“智人”的成功之处。这种宏观的视角本身就极具震撼力,它让我们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理解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是如何从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最终主宰地球的。

他提到的“认知革命”是这场演讲的基石之一。袁硕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语言、虚构故事(神话、宗教、国家等)在智人崛起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喜欢他对“虚构”的定义——那些我们相信,并且因为相信而拥有集体力量的事物。这一点非常到位,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其他物种无法形成如此规模的合作,也解释了人类文明的独特性。当他讲到,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相信一个不存在的神或者一个抽象的国家,才能让数百万素不相识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行动时,我感觉豁然开朗。这不仅仅是“聪明”,更是“能编故事”的智慧,这种智慧赋予了智人无与伦比的集体行动力。

其次,袁硕的演讲风格也很值得称道。他不像一些脱口秀演员那样刻意抖包袱,而是用一种温和、但却掷地有声的语言来陈述观点。他的表达清晰而有条理,即使是涉及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他讲解得易于理解。他很少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例子来类比,比如国家的边界、公司的文化,这些都大大拉近了观众与演讲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他偶尔流露出的幽默感,也让整个过程轻松愉快,但这种幽默又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他所阐述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袁硕在演讲中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智人的“进击”。他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对我们自身的反思。在赞美我们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他也指出了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对环境的破坏、内部的冲突等等。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问题,邀请观众自己去思考。比如,当我们能够如此高效地改造世界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来管理这种力量?我们的“进击”是否也伴随着“毁灭”?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演讲的深度更上一层楼。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成功学分享,而是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此外,袁硕在演讲中展现出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令人印象深刻。他能够将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这说明了他背后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思考,将复杂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并最终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然,任何演讲都不可能完美,如果非要挑剔,或许有些地方的讲解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在谈论未来发展趋势时,可以更具体地阐述一些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但是,考虑到一席演讲的时长和受众的广泛性,我认为袁硕的演讲已经做得非常出色。

总而言之,袁硕的“进击的智人”是一场高水平的分享,它用智慧、理性、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作为“智人”的我们。它不只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现在和未来,它引发了我对人类本质、生存方式以及未来走向的深深思考。观看这场演讲,就像是获得了一次“上帝视角”的俯瞰,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来龙去脉,以及我们身上那些独特的、甚至有些令人担忧的特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瑕不掩瑜。

河大的演讲,在我看来,的确有些争议,但是问题不大。

看了部分评论,在这里特别的说明一下

一、接受未定论,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很多人喜欢接受确定的观念,认为某些知识必须有个确定的回答。

可惜,世界上大部分生物问题都缺乏确定的结论。

在分子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里,很多内容都是存在很大争议或者分歧,更别提高通量测序进入广泛科技工作者受众,也不过是十来年。

你指望这个时候出现一堆定论?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很多人却把某一种观点当做定论了,然后并以此认为其他人是错的,这其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比如,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到底什么关系?

1,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亚种关系( subspecies )

2,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两个物种(specie)

3,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中间形态(intermediate form)

这三个到底哪个对?

不好意思,都没错。

这三个目前都是对的,每一个理论都有相应的科学家支持和分析,所以事实上是未定论。

在这种情况下,你非要说某一个是对的,其他是错的,其实不合理的,你能举出文献,他也能举出文献。

ps:中间形态就是很多人疑惑的一种: 是否存在同时和两种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的过渡物种?

存在的。下图就是一个中间物种示意图,左右两侧是已经分开的物种。中间是共有状态

是否会有中间物种,同时和两种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 - 知乎


第二,区分错误和分歧是一种能力。

我看了下部分评论,一声长叹。部分人无法区分错误和分歧,这实在是遗憾。


比如以分子人类学为例。

假如有人说,生物学“夏娃”是1000万年前的,那么,这叫错误,因为在所有的分子人类学证据里,夏娃都没有那么久。

假如有人说,夏娃是10万,15万,20万年前的,那么,这叫分歧,因为算法的确有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结论。

很多人无法区分二者,于是以为抓住了别人的痛脚,其实贻笑大方。

三,观点和角度的区分

这一点是知乎的重灾区,也是科普的重灾区,我也深受其害。

我认为,一个相对严谨的研究人,一般很少使用【绝对词汇】,这不仅仅是一种给自己留余地的做法,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比如,一个人长高了,A说因为他进入青春期了 B说因为他最近总是健身 C说这是因为他生长激素分泌 D说这是他基因决定的?


那么谁对谁错?其实都对。只不过每个人解读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correlation和causation是两个常见的词汇,很多人也深深的陷入了这个问题,然而,这两个角度,都是描述客观世界的一种办法

如果你坚持某个角度,并认为其他的都是错的,基本上,你是错的。

我在知乎碰到过几个小朋友,一直追着我,然后我回头一瞅,哈,那不就是不同角度问题区分罢了(我很少用绝对词汇,其实就表明我这只是某一个point或aspect,而非全部)。

就比如,人体为什么没有ATP器官?中山大学杨教授说进化不合理,中科院叶教授说能量损失大,我说能量太高人体无法承受,你说ATP是核酸原料,这本身就是不同角度,怎么就成了你对我们错了?这种狭隘的思路,怎么做科研?更可怕的是还沾沾自喜,让人哑然失笑。不过毕竟是小朋友嘛,等在成长一下,就会学会了掌握更多的知识面了。

四、区分辩论和科普

这一点更是知乎的大毛病。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

辩论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抓住别人某一个错误点,始终不放,进一步引申到这个人所有的内容都是错的。

这种办法在辩论里很有效,但是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比如我见到很多人的答案里动不动就提某些人携带了xx基因之类的,其实严格的说,携带xx基因明显是错误的说法。对于绝大多数人类说,我们的基因是一样的,都是那么多,差别的是突变。

但是我不会抓住这个点去棍扫一大篇,没意义,这是另一个生物学博士的关于基因科普,挺好的

【闲话】当我们谈论基因,我们在谈论什么 - 知乎专栏

大部分人谈论的其实都不是基因,你只是谈论的上面的某一个点罢了。

我在知乎的签名是:生物学专治不服。因为生物学真的是面太广了,啥都能找到。

你说蛋白质会分解为氨基酸吸收,那朊病毒是咋回事?小肽药物和吃鸡蛋咋区分?

医生说胃化学消化动力不足,然而不少研究发现,胃的化学消化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你是否要来句:实名反对医生?


第五,切忌求全责备

科学里有句很有意思的话,所有的科学论文,都是在将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

其实就是说,你选择有利于你的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进而完成一篇论述,其实是一套基本的科学思路

比如,你论证人类起源,那么,你就要选择性的忽视部分证据了,比如吴新智院士关于中国古人类下颚骨连续进化,一定程度上就会冲击你的分子人类学观点,怎么办?不引用呗。

比如,你论述现代人最早3万年进入南亚次大陆,那么,那群5万年七万年的文章就不引用呗


每年发表的关于分子人类学的文章汗牛充栋,高影响因子的特专业的像《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部分涉及的像《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更别提其他一大堆PNAS,science和nature也经常发相关文章。

大家都会看,但是不见得都会引用。

选择性引用,是基本的科学思路,你又不是出书。

(学生物的人对这本书应该很熟悉)


知乎上,谈到人类起源的,很多,但是,就我了解,真正做分子人类学的,大概也就是5个左右,因为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个圈子真的很小很小,大家都是一个祖师爷赏的饭。

其他人大都是所谓的爱好者。然而很多时候有种错觉,仿佛我对面聊天的是金力和张亚平等人,让我倍感压力,也许你们真的是大牛小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硕在“一席”上关于“进击的智人”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精彩,也颇具启发性的分享。它不落俗套,不玩弄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审视人类这个物种,以及我们所走过的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道路。首先,袁硕演讲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科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观察点,一进门就点名要“一杯蓝山咖啡”的客人,就像给咖啡馆里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说实话,这样的客人,你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自带一种“特定标签”。首先,我们得承认,蓝山咖啡,确实是咖啡里的“名门望族”。它产自牙买加的蓝山地区,以其“风味均衡、醇厚,带有明亮的酸度,以及一丝甜味.............
  • 回答
    在上海,一商场以“未接种新冠疫苗者不得入内”为由拒绝顾客入场,这确实是一个触及不少人神经的话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种处理方式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从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保护商场内其他顾客和工作人员的健.............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的变化,很多老用户都能感受到,尤其是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千赞易得,百粉难求”这句描述,可以说相当贴切地反映了当下的一种普遍困境。“千赞易得”的背后:流量与情绪的共振先说说“千赞易得”吧。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关键的因素:1. “爆款”内容的低门槛化: 现在的知乎,或者说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对.............
  • 回答
    一项重要的适老化改造:科技普惠的温暖回归近日,微信、支付宝等43款APP将迎来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的消息,无疑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的讨论。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进步,是对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践行。评价:一项迟到但意义重大的举措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
  • 回答
    网红泽一锋假冒医学生潜入医科大学解剖楼,拍摄包含大体老师内容的视频事件,无疑是一场触碰了伦理、法律和社会底线的行为。这件事的恶劣之处,绝非仅仅是一个“网红”为了博眼球而采取的“创意”手段,而是对医学神圣性、逝者尊严以及社会信任的严重亵渎。行为的性质分析: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泽一锋的行为包含了哪些层.............
  • 回答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现象:媒体的自由度和其对社会进步、文明、民主、法治的贡献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点。一、社会对媒体的容忍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多大”这句话,并不是说媒体本身就是进步的驱动力,而是说,社会对媒体.............
  • 回答
    大疆,这家无人机领域的巨头,最近似乎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对其发出了警告,原因嘛,官方说辞总是那么“委婉而又充满深意”——“出于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这事儿一出,不少人立马联想到,大疆会不会步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公司的后尘,成为下一个被美国制裁的“眼中钉”?美国安全部为何盯上大.............
  • 回答
    蔚来李斌控诉“38 号”人身攻击及要求道歉事件:原委与评价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控诉知名汽车博主“38 号”(真名何思劼)对其车主进行人身攻击并要求道歉一事,在汽车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博主与车企之间的争议,更触及了网络舆论监督、品牌形象维护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详.............
  • 回答
    想要在以进步次数作为评判标准的竞争中拔得头筹,这本身就需要一番策略和持续的努力。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的“进步次数”并非简单地指做了多少件事,而是要体现出“进步”的实质和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最大化你的进步次数,并且让它们成为最耀眼的成就呢?首先,精准定位你的进步方向。这不是让你漫无目的地尝试,而是.............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一个在世界足坛闪耀了近二十年的名字,他刚刚创造了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伟业——职业生涯总进球数达到了惊人的807球,正式加冕为职业足球史上第一射手。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不懈的努力、超乎寻常的天赋,以及一颗永不满足的进取之心。数字的震撼.............
  • 回答
    关于网上传播的“北航某教授评论‘新进研究生只想赚钱不肯扎根,985大学成高级蓝翔’”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前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敏感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和可能的情感来源。 “只想赚钱不肯扎根”: .............
  • 回答
    老罗的这个决定,用“江湖告别”四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从那个讲脱口秀的男人,到直播带货的顶流,再到如今挥手告别直播圈,转战 AR 赛道,罗永浩这一路走来,本身就是一部极具戏剧性的个人史。这次的“分手”,无论是对老罗个人,还是对“交个朋友”这个直播公司来说,都称得上是大事,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
  • 回答
    美国军舰在南海的例行性巡航,可以说是南海地区近年来最常被提起、也最引人关注的军事行动之一了。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牵扯到好多方面,光是看新闻头条,可能觉得就是简单的“美国又来‘秀肌肉’了”,但实际情况远不止于此。要说评价,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开了讲。首先,美国方面为啥要这么做?美国官方给出的理由,.............
  • 回答
    应聘者将“不加班”写进简历,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情。别的不说,光是这份勇气,就已经能引起不少招聘官的注意了。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反传统”了。在咱们传统的职场观念里,加班似乎成了一种默认的“奉献”或者“努力”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或.............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着就让人膈应。一个大男人,到加油站加油,结果油箱就那么大点儿,居然给灌了将近一倍的油进去?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得是多离谱?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基于现有信息推测):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怎么发生的。一个司机,开着一辆车,油箱容量是 120 升。他去加油站加油,按理说加到油箱满了也就差不多了。.............
  • 回答
    桂林航空机长邀女网红进入驾驶舱泡茶并自拍事件,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也瞬间将这家航司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件事的严重性,绝不仅仅是违反了几条规章那么简单,它触及了航空安全最根本的底线,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航空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民航驾驶舱是飞机飞行过程.............
  • 回答
    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蛙类生命演化的新篇章,更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西南地区这一生物多样性宝库。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蛙类起源地的认知。 长久以来,关于蛙类起源地的讨论一直存在,一些理论倾向于认为蛙类起源于更广阔的冈瓦纳大陆.............
  • 回答
    农夫山泉将苏打水宣传为使用“日本福岛桃子”作为原料,随后官方又回应称“配方没有进口成分”,这一行为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质疑。从营销策略、信息传递、品牌信誉以及潜在的食品安全担忧等多个维度来审视,这都算得上是一场极具争议的公关危机。首先,从营销层面看,这次宣传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却也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