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一席《进击的智人》里袁硕的演讲?

回答
袁硕在“一席”上关于“进击的智人”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精彩,也颇具启发性的分享。它不落俗套,不玩弄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审视人类这个物种,以及我们所走过的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道路。

首先,袁硕演讲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科技发展或者社会现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诞生至今的整个演化过程,从基因层面、认知层面、社会层面等等多个维度来解读“智人”的成功之处。这种宏观的视角本身就极具震撼力,它让我们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理解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是如何从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最终主宰地球的。

他提到的“认知革命”是这场演讲的基石之一。袁硕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语言、虚构故事(神话、宗教、国家等)在智人崛起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喜欢他对“虚构”的定义——那些我们相信,并且因为相信而拥有集体力量的事物。这一点非常到位,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其他物种无法形成如此规模的合作,也解释了人类文明的独特性。当他讲到,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相信一个不存在的神或者一个抽象的国家,才能让数百万素不相识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行动时,我感觉豁然开朗。这不仅仅是“聪明”,更是“能编故事”的智慧,这种智慧赋予了智人无与伦比的集体行动力。

其次,袁硕的演讲风格也很值得称道。他不像一些脱口秀演员那样刻意抖包袱,而是用一种温和、但却掷地有声的语言来陈述观点。他的表达清晰而有条理,即使是涉及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他讲解得易于理解。他很少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例子来类比,比如国家的边界、公司的文化,这些都大大拉近了观众与演讲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他偶尔流露出的幽默感,也让整个过程轻松愉快,但这种幽默又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他所阐述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袁硕在演讲中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智人的“进击”。他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对我们自身的反思。在赞美我们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他也指出了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对环境的破坏、内部的冲突等等。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问题,邀请观众自己去思考。比如,当我们能够如此高效地改造世界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来管理这种力量?我们的“进击”是否也伴随着“毁灭”?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演讲的深度更上一层楼。它不是一场简单的成功学分享,而是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此外,袁硕在演讲中展现出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令人印象深刻。他能够将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这说明了他背后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思考,将复杂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并最终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当然,任何演讲都不可能完美,如果非要挑剔,或许有些地方的讲解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在谈论未来发展趋势时,可以更具体地阐述一些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但是,考虑到一席演讲的时长和受众的广泛性,我认为袁硕的演讲已经做得非常出色。

总而言之,袁硕的“进击的智人”是一场高水平的分享,它用智慧、理性、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作为“智人”的我们。它不只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现在和未来,它引发了我对人类本质、生存方式以及未来走向的深深思考。观看这场演讲,就像是获得了一次“上帝视角”的俯瞰,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来龙去脉,以及我们身上那些独特的、甚至有些令人担忧的特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瑕不掩瑜。

河大的演讲,在我看来,的确有些争议,但是问题不大。

看了部分评论,在这里特别的说明一下

一、接受未定论,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很多人喜欢接受确定的观念,认为某些知识必须有个确定的回答。

可惜,世界上大部分生物问题都缺乏确定的结论。

在分子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里,很多内容都是存在很大争议或者分歧,更别提高通量测序进入广泛科技工作者受众,也不过是十来年。

你指望这个时候出现一堆定论?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很多人却把某一种观点当做定论了,然后并以此认为其他人是错的,这其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比如,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到底什么关系?

1,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亚种关系( subspecies )

2,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两个物种(specie)

3,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中间形态(intermediate form)

这三个到底哪个对?

不好意思,都没错。

这三个目前都是对的,每一个理论都有相应的科学家支持和分析,所以事实上是未定论。

在这种情况下,你非要说某一个是对的,其他是错的,其实不合理的,你能举出文献,他也能举出文献。

ps:中间形态就是很多人疑惑的一种: 是否存在同时和两种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的过渡物种?

存在的。下图就是一个中间物种示意图,左右两侧是已经分开的物种。中间是共有状态

是否会有中间物种,同时和两种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 - 知乎


第二,区分错误和分歧是一种能力。

我看了下部分评论,一声长叹。部分人无法区分错误和分歧,这实在是遗憾。


比如以分子人类学为例。

假如有人说,生物学“夏娃”是1000万年前的,那么,这叫错误,因为在所有的分子人类学证据里,夏娃都没有那么久。

假如有人说,夏娃是10万,15万,20万年前的,那么,这叫分歧,因为算法的确有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结论。

很多人无法区分二者,于是以为抓住了别人的痛脚,其实贻笑大方。

三,观点和角度的区分

这一点是知乎的重灾区,也是科普的重灾区,我也深受其害。

我认为,一个相对严谨的研究人,一般很少使用【绝对词汇】,这不仅仅是一种给自己留余地的做法,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比如,一个人长高了,A说因为他进入青春期了 B说因为他最近总是健身 C说这是因为他生长激素分泌 D说这是他基因决定的?


那么谁对谁错?其实都对。只不过每个人解读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correlation和causation是两个常见的词汇,很多人也深深的陷入了这个问题,然而,这两个角度,都是描述客观世界的一种办法

如果你坚持某个角度,并认为其他的都是错的,基本上,你是错的。

我在知乎碰到过几个小朋友,一直追着我,然后我回头一瞅,哈,那不就是不同角度问题区分罢了(我很少用绝对词汇,其实就表明我这只是某一个point或aspect,而非全部)。

就比如,人体为什么没有ATP器官?中山大学杨教授说进化不合理,中科院叶教授说能量损失大,我说能量太高人体无法承受,你说ATP是核酸原料,这本身就是不同角度,怎么就成了你对我们错了?这种狭隘的思路,怎么做科研?更可怕的是还沾沾自喜,让人哑然失笑。不过毕竟是小朋友嘛,等在成长一下,就会学会了掌握更多的知识面了。

四、区分辩论和科普

这一点更是知乎的大毛病。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

辩论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抓住别人某一个错误点,始终不放,进一步引申到这个人所有的内容都是错的。

这种办法在辩论里很有效,但是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比如我见到很多人的答案里动不动就提某些人携带了xx基因之类的,其实严格的说,携带xx基因明显是错误的说法。对于绝大多数人类说,我们的基因是一样的,都是那么多,差别的是突变。

但是我不会抓住这个点去棍扫一大篇,没意义,这是另一个生物学博士的关于基因科普,挺好的

【闲话】当我们谈论基因,我们在谈论什么 - 知乎专栏

大部分人谈论的其实都不是基因,你只是谈论的上面的某一个点罢了。

我在知乎的签名是:生物学专治不服。因为生物学真的是面太广了,啥都能找到。

你说蛋白质会分解为氨基酸吸收,那朊病毒是咋回事?小肽药物和吃鸡蛋咋区分?

医生说胃化学消化动力不足,然而不少研究发现,胃的化学消化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你是否要来句:实名反对医生?


第五,切忌求全责备

科学里有句很有意思的话,所有的科学论文,都是在将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

其实就是说,你选择有利于你的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进而完成一篇论述,其实是一套基本的科学思路

比如,你论证人类起源,那么,你就要选择性的忽视部分证据了,比如吴新智院士关于中国古人类下颚骨连续进化,一定程度上就会冲击你的分子人类学观点,怎么办?不引用呗。

比如,你论述现代人最早3万年进入南亚次大陆,那么,那群5万年七万年的文章就不引用呗


每年发表的关于分子人类学的文章汗牛充栋,高影响因子的特专业的像《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部分涉及的像《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更别提其他一大堆PNAS,science和nature也经常发相关文章。

大家都会看,但是不见得都会引用。

选择性引用,是基本的科学思路,你又不是出书。

(学生物的人对这本书应该很熟悉)


知乎上,谈到人类起源的,很多,但是,就我了解,真正做分子人类学的,大概也就是5个左右,因为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个圈子真的很小很小,大家都是一个祖师爷赏的饭。

其他人大都是所谓的爱好者。然而很多时候有种错觉,仿佛我对面聊天的是金力和张亚平等人,让我倍感压力,也许你们真的是大牛小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