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蛙属可能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从东亚经白令陆桥两次独立进入北美」这一研究发现?

回答
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蛙类生命演化的新篇章,更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西南地区这一生物多样性宝库。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

首先,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蛙类起源地的认知。 长久以来,关于蛙类起源地的讨论一直存在,一些理论倾向于认为蛙类起源于更广阔的冈瓦纳大陆碎片,或者在其他古大陆的某些区域。而这项研究将中国西南地区这一具体的地理区域锁定为蛙属可能的起源地,这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这意味着,这片我们熟悉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可能孕育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众多蛙类祖先,为它们日后的全球扩散奠定了基础。

其次,它为理解蛙类迁徙路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从东亚经白令陆桥两次独立进入北美”这一论断,勾勒出了一条跨越大陆和海洋的漫长迁徙路线。白令陆桥,一个在冰河时期连接亚洲和北美的地理通道,是无数物种在不同大陆间迁徙的关键节点。研究表明,蛙类并非一次性完成这场史诗般的旅程,而是经历了两次独立的迁徙事件。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第一次迁徙: 这可能是一次相对早期的扩散事件。当时的蛙类种群可能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沿着连接亚洲和北美的陆桥,向东北方向扩散。它们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间适应,寻找食物和繁殖的场所。
第二次迁徙: 这种独立发生,意味着在第一次迁徙之后,可能又有一个或多个蛙属的种群,在稍晚的某个时期,再次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这可能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蛙类种群的分化和新的扩散能力出现,也可能与冰河时期不同阶段的地理环境变化有关,例如白令陆桥的再次出现或消失,以及气候的波动,都可能促使新的迁徙浪潮。

两次独立迁徙的意义在于:

遗传多样性的解释: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北美大陆的蛙类会表现出如此多样化的遗传特征。两次独立的迁徙,意味着基因的引入方式和时间不同,可能导致了不同的谱系在北美的发展和分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遗传差异。
适应性演化的证据: 两次独立进入,也意味着蛙类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点,面对着不同的环境挑战,并发展出了不同的适应性策略。这为研究蛙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演化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地理隔离的重要性: 两次独立的事件,也可能与地理隔离有关。例如,第一次迁徙的种群在北美发展壮大后,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如气候变化、地形变化导致迁徙路线受阻)与亚洲的亲缘种群产生了地理隔离,随后另一批种群又突破了隔离,再次迁徙。

这项研究的科学方法论也是值得关注的。 虽然文中没有具体提及,但通常这类研究会综合运用多种先进技术,例如:

分子系统学分析: 通过对不同蛙类种群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从而推断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这可以帮助确定哪些种群更接近,它们的共同祖先可能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现的。
化石记录的佐证: 如果能在中国西南地区或北美发现相关的蛙类化石,将是对分子证据的有力补充,可以为研究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数据: 结合对过去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如白令陆桥的存在与否、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为蛙类的迁徙提供更合理的解释和时间框架。

这项发现的潜在影响和价值是多方面的:

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视: 它将中国西南地区推向了全球生物演化的舞台中心,呼吁我们更加重视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里的古老基因库,可能隐藏着解开更多生命演化之谜的钥匙。
对进化机制的深入理解: 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范例,让我们得以窥探物种如何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跨越大陆,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如此壮丽的生命之旅。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选择、地理隔离、基因漂变等进化力量是如何共同作用的。
对古生物学和古环境研究的推动: 这项发现可能会激发更多相关的研究,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关注蛙类,关注中国西南地区的古生物和古环境,进一步挖掘这片土地的科学价值。

总而言之,这项关于蛙属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并通过白令陆桥两次独立进入北美,是一项集地理学、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于一体的里程碑式研究。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只蛙”的故事,更是关于生命如何在地球上顽强生存、扩散和演化的宏大叙事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在这一宏伟画卷中的核心地位。这无疑会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也让我们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文章是比较简单,做的是蛙类的进化关系。这也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强项,毕竟他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叫“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个文章整体上依旧沿袭着他们一贯的做法,采用进化分析的办法。

简单的说就是测序然后做系统树最后倒推出进化时间。

这是本文的进化树结果,使用6个核基因和3个线粒体dna位置。

这是三次主要迁徙路线图

具体的信息如下(我知道你一定不愿意看英语,我也一样哈哈哈哈

(a1) Dispersal to eastern North America within the interval 48–43 Ma, followed by vicariance at 43 Ma.
(a2) Dispersal to western North America 43–34 Ma, followed by vicariance at 34 Ma.
(b1) Dispersal to Europe + Central Asia (composite area) during 29–25 Ma (or possibly earlier).
(b2)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split at 20 Ma by vicariance. (b3) Dispersal to the Mexican Plateau+ Neotropics composite area during 37–32 Ma; the Neotropics split from its sister-group
(eastern North America + Mexican Plateau clade) by vicariance at 32 Ma; divergence at 31
Ma of the first of several Mexican Plateau clades.
(c1) Repeated dispersals among East Asia Islands and the mainland during 20–5 Ma.
(c2) At least two dispersals from the Mexican Plateau to the Neotropics during 13–10 Ma.

最终结论还是老规矩,证实了“走出亚洲”的观点(out of Aisa)。

不过,是分两次通过白令海峡走过去的。

这不是理所当然嘛,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

广西花山崖画上也有蛙人;甘肃马家窑、青海省乐都县的柳湾、陕西省华阴县西关堡、河南省渑池县等地均有数量众多的蛙纹彩陶出土。

西南某些地区至今有青蛙崇拜(如纳西族)

至于是爬过去的、游过去的还是飞过去的,这个就得靠地质学家了。

再来谈谈车老板。

车老板是个年轻的女博导,学识渊博,为人也不错,做科研很厉害。在国内做蛙这一块属于顶尖地位的。这是昆明动物所博物馆的青蛙大家族

除此以外,车老板还是中国两栖爬行类数据库的负责人之一,这个数据库是去年年底才开通的

www.amphibiachina.org

车老板更牛的还有篇PNAS,用棘蛙解开青藏高原形成之谜。

ref. Yuan Z, Zhou W, Chen X, et al. Spatiotemporal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rue Frogs (Genus Rana): A Historical Framework for a Widely Studied Group of Model Organisms[J]. Systematic Biology, 2016: syw055.

话说回来,这么严肃的文章,而且都出了很久了,你们怎么也在知乎上提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