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

回答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吸引力之处,也存在着对历史的理想化和简化。

一、 言论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对宋朝文人地位的肯定: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肯定了宋朝时期文人所享受的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
政治参与度高: 宋朝通过科举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广泛的政治上升通道。文官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权力受到朝廷一定程度的制约和保护。与唐朝相比,宋朝文官集团的地位更加稳固,受到重用和尊重。
经济待遇优厚: 宋朝官员的俸禄水平相对较高,生活相对富足。这不仅体现在官员本身,也体现在对文人的整体礼遇上,例如对老臣、名士的优厚待遇。
文化繁荣与尊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涌现了大量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这种文化繁荣本身就离不开对文人的尊重和支持。文人的作品备受推崇,他们的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和讨论空间。
相对温和的政治环境(相对于某些朝代): 相较于明朝的政治严酷,以及其他一些朝代对异见分子的严厉打压,宋朝在政治上对文人的宽容度相对较高。虽然也存在党争和政治斗争,但鲜有大规模的文字狱或对文人的大规模政治迫害。例如,宋太祖“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这为文人提供了相对安全的言论环境。
社会认可度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读书成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文人也因此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

对当下某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袁腾飞这句话也可能暗含着对当下社会某些现象的批评和不满,例如:
部分行业对技术和商业的过度追捧,相对忽视人文精神。
社会竞争压力大,个体价值容易被淹没。
某些领域对知识分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对当前社会“内卷”现象的某种逃避。

二、 言论的局限性与理想化:

对历史的“去背景化”与理想化: 将某个历史时期单独拎出来,忽略其整体的社会背景、制度局限以及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很容易形成一种理想化的认知。
并非所有文人都被优待: 即使在宋朝,也并非所有读书人都飞黄腾达,也存在落榜士子、仕途不顺的文人,他们的生活可能并不如意。文人之间的地位差异也非常明显。
政治斗争依然残酷: 虽然宋朝对文人整体宽容,但政治斗争依然存在,党争(如新旧党争)对一些文人的仕途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流放。例如苏轼就曾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黄州等地。
经济压力依然存在: 尽管官员俸禄较高,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生活依然充满艰辛。土地兼并、赋税徭役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普通民众。
社会阶层固化: 尽管科举提供了上升通道,但社会阶层的固化依然存在,寒门子弟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难度依然很大。
对外战争的威胁: 宋朝虽然崇文,但在军事上长期面临辽、金、蒙古等外部民族的强大威胁,边境战事不断,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苦难,也影响了文人追求的安宁环境。

“穿越”设定的浪漫化: “穿越回宋朝”本身是一种浪漫化的设想,忽略了技术、医疗、卫生、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很可能无法适应,并面临生存的挑战。

将“友善”理解得过于单一: “对文人最友善”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评价。这里的“友善”更多体现在制度性的优待和尊重,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压迫和不公。

三、 袁腾飞的立场与表达方式:

历史普及者的角度: 袁腾飞作为一位知名的历史普及者,他的言论往往带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和趣味性,旨在吸引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种夸张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是其特点之一。
潜在的对当下社会某些现象的 Kritik: 如前所述,这种言论也可能是对当下社会某种价值观的间接批评,通过赞美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来映衬当下的不足。
不应被完全“字面化”理解: 很多时候,这类带有个人色彩的观点不应该被完全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或情绪。

总结评价: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宋朝文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上的亮点,也可能包含着对当下社会某些现象的反思和不满。 宋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对文人相对友善和尊重的时期之一,科举制度的成熟和文官政治的兴盛,为文人提供了比其他朝代更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然而,将宋朝描绘成一个对文人“最友善”的完美时代,则是一种理想化和简化。 我们不能忽视宋朝存在的政治斗争、经济压力、社会不公以及对外战争的威胁。同样,“穿越”本身也是一种浪漫化的想象,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时代差异带来的挑战。

因此,评价这番言论,应该认识到它作为一种个人观点和对历史的某种侧重解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避免陷入对历史的简单化和浪漫化。它更像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以及对当下某种状态的温和批判,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嘉祐二年龙虎榜,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这一年中榜的进士中:

苏轼20

苏辙18

章惇22

曾布21

程颢25

程颐24

吕惠卿25

王韶27

……


这一年的主考团是由欧阳修领衔下包括王珪韩绛梅尧臣等在内的全明星天团,彼时欧阳修年50。Wuli永叔比较坎坷,两次落第,23岁才中进士。


时嘉祐四友:

司马光38,19岁进士及第;

王安石36,21岁进士及第;

吕公著39,韩维40,哦,这两位走的是恩荫,拼爹。



其后的几十年,这些年少成名的文学旧友们,因为党争掐得你死我活,他宋从上到下通通共沉沦,直至后来却仍有政敌之间“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 从公已觉十年迟。”再后来,嗯,靖康耻了。


哦,党争啊,他宋叫得出名字的文学大家没几个跑得掉,说好共沉沦那必须共沉沦。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轼吕公著黄庭坚秦观程颐程颢文彦博张载沈括曾巩……文人里闪瞎眼的阵容,结果呢?亏得后面他明出了个东林党拉仇恨。司马牛拗相公苏嘴欠尚都不能“友善”地过完一生,穿回去可掐得过他们?


什么?背好诗词再穿?万一背岔儿了呢?Wuli子瞻可是因为“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样的诗句被旧友政敌贬到儋州。何况嘉祐二年的科举在欧阳修主持下,取的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所以怎么也得背他们嘴炮时的文章啊,出来背两句“吾尝以为迁有大罪二”可好?


不走学而优则仕?那看看同为北宋五子的邵雍,少时便“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结庐没Wi-Fi的生活,可忍得了?



不知道当代一些“文人”是哪来的自信能在这些年少中举、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中打出一片天,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相信自己能在党争中有一席之地。我一个宋黑都看不下去了,不带这么碰瓷他宋的。



…………………………

PS,你们对封建社会有什么误解?戏文里都是千金小姐爱上穷书生还真以为古时书生是真穷啊?那可都是地方豪族有钱乡绅啊。不要以为现代大学门槛低了就觉得科举跟高考似的,那可是做官的门槛。

所以想当个数得着的文人,首先得确保自己投胎技能点满,还真以为那时谁都读得起书摸得到书啊。


王荆公,“父益,都官员外郎”;

司马光,父司马池,景德二年进士;

章惇,其父“起家至职方郎中”;

嘉祐二年的状元章衡,是章惇的侄子;

至于三苏,更不必说了吧?

二程,其父县尉,官至太中大夫;

二曾,“家世为儒”,祖父父亲都是他宋名臣;

爱莲说的周敦颐,父亲病逝得早,但舅父郑向给力啊;

吕惠卿,其父景祐进士,“父璹习吏事,为漳浦令”,和曾公亮是姻亲关系;

与吕璹同科的柳永,出身官宦世家;

范仲淹,“公生於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韩琦,父韩国华,泉州知州,同样进士出身;

……


状元驸马?先不说状元的年纪,你肯定是对wuli状元们有所误解。如果我没记错,历代可考的状元驸马貌似只有郑颢?就为这个他后来把举荐他尚公主的白敏中往死里弹劾,完全不避讳他岳父宣宗的那种恨。他想娶的可是五姓七望中卢家的小姐。

有几个及第的愿意尚公主?冯京先后娶的是富弼的两个女儿,富弼娶的是晏殊女儿,蔡卞娶的是王荆公的女儿,欧阳修娶的是胥偃的女儿,胥氏病故后娶的是薛奎的女儿,而薛奎的另一个女儿,嫁的是当时和欧阳修同科的状元王拱辰……他宋文人进士可不喜欢自绝前程当驸马,喜欢给宰相当女婿,翁婿携手掐政敌。

user avatar

泻药

袁老师眼中的自己


别人眼中的袁老师


袁老师觉得自己在古代


但实际上袁老师在古代


袁老师觉得他宋文人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他宋文人



综上,袁老师觉得自己在古代就是22岁中进士,估计还得是前三,天天和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程颐程颢谈笑风生,嬉笑怒骂调侃姓赵的,姓赵的坐下边看还鼓掌叫好,喝酒嫖妓写诗唱词当官留名,最后《宋史·袁腾飞传》。

但实际上袁老师是一个生活在北方农村的契丹人,辽国户口,不过袁老师是穿越回宋朝,我们就送他一个宋朝户口吧,还得是汴京人。袁老师生在北宋军人家庭,从小苦读史书,由于历史成绩好,被首师大特招。。。骚瑞拿错剧本了,袁老师苦读诗书,参加科考,落榜。袁老师苦读诗书,参加科考,落榜*2。袁老师苦读诗书,参加科考,落榜*3。。。最终袁老师不得已在村里私塾当老师糊口,闲暇之余跑火车“赵匡胤不就是个贼王八么”,“你看人家大辽皇室子弟亲上战场,皇帝御驾亲征,你看赵光义,在高粱河被人射成了烤肉串。”然后第二天被脸上刻字充军了。

user avatar

袁老师在临安市铁血强送专修学校讲课,给一帮年年不中的废柴讲历史,画科举考点:

“为什么人家大金国能称雄世界?人家大金国的贵族,都是有贵族荣誉的,都是亲自上战场的,你看海陵王完颜亮,立马吴山第一峰,何等勇武?我敢说这种事情当年不会发生在大送,现在不会发生在大送,未来也不会发生在大送!”

“你看那昏君宋徽宗多狠,把自家的九妹赵构都送去敌营做人质了,几天下来,就被折腾成不能生育的肉便器了。”

“现在的大送能和谁比啊?大金、西夏?想什么呢,连大理的水平都不如,也就和交趾比比”

“大送的君王有一个出身高贵的吗?不都是贼王八出身吗?”

“民主选举国家大金的伟大就在于英雄不问出身低,你看人家太祖爷完颜阿骨打!”

“我一生只服完颜兀术先生,功成身退,不居功。”

“赵匡胤那是个什么玩意儿,那就是个贼王八!”

user avatar

他这张嘴,无论穿越到哪朝,能活过一年就算走运了。

要么谋反、要么谋叛、要么大不敬,反正闭着眼睛总能套上一个——还不用费劲的罗织什么诗案文案书信案。

user avatar

学渣就别出来自称“读书人”了。

拿读书人日子比较好过的宋仁宗朝来说,是宋代取士的第二个高峰增长期,四十年间开榜13次,录取进士4561人——平均到每年录取114人,当时人口大约6000万,人口比百万分之二。

985每年本科生录取人数大约15万人(如有记错请指出),人口比万分之一,宋代中进士难度约为考中985的50倍!——然而,袁老师毕业的首师大连211都不是……

为什么咱家要拿宋代进士人数而不是举人来说事儿?

因为宋代举人身份不能做官!不能做官!不能做官!

宋代举人是一次性身份,是落榜生、复读生的同义词。像明清举人这样免税、当官的好处,对于宋人来说想都不要想!

所以,以袁老师的学力,混的好顶多也就是一辈子代写书信为生的村措大。更进一步的说,以他的家庭出身,能否在宋代脱产读书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总结一下袁老师生在宋代的下场——上限孔乙己,下限阿Q。

而且,读书人根本不是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南宋嘉定年间吏部四选官统计出身,读书人才占28%!近六成(57%)官员的来源是恩荫补官!——你以为大宋的国姓是什么?

user avatar

袁某人很明显并不知道:

1,“乌台诗案”是什么;

2,“一网打尽”这个成语的典故;

3,中国历史上尽废北齐以来的司法改革成果,大量扩大死刑适用罪名,大规模增加残忍死刑的是哪一个政权;

4,对建极肇基之君信口开河、皮里阳秋,鼓吹“夷狄之无君远胜诸夏之有君”,这种行为在11世纪是什么性质;

5,指斥乘舆的罪名会带来什么后果;

为什么我没有建议袁老师了解一下宋国时期沧州、沙门岛等地的自然环境呢?

是这样的,尽管宋国不杀士大夫,但士大夫那种即使犯大不敬罪也最多被流三千里(虚称)的待遇,袁老师是不可能享受到的。

任何人只要去查一下宋国每榜进士的录取数、估算一下录取率、再了解一下历年(比如嘉佑年间)榜上有名的到底是哪些名字,就不得不承认一个结论:以他在自己公开出版物中展现出的学术和文学水平,袁某人在宋代中举成为“文人”的几率约等于元谋人。

——————————————————

袁老师课堂上的某些言论平移到宋国,那就是在学堂里(忽略其如何求职成功)讲“赵光义非要和人斗狠,结果皮室郎君弓马精熟,让人家嗖一箭给做成竹签串肉了”+“你看人家大辽,耶律休哥贵为皇室,亲自上战场冲阵”+“郭威一个贼配军而已,柴荣一个卖茶的,不都是贼王八么?”

您放心,肯定不用走“地方官闻讯、弓手抓人、衙门审判、皇上勾决”这种冗杂的程序。不会有人报案的,这种话见了官可不止是文案诗案,而是逆案。袁生的三族是必然死得很有行为艺术风格,桑梓何辜,要遭此身涉逆案的泼天大祸?乡老们惊怒之余只有一个选择:立刻命令子弟给袁某剜舌断手塞口沉塘,再给乡人统一口径从没见过此人。

user avatar

在宋代侮辱宋太祖和宋室会被砍了的吧。他还好没生在宋代不然小命不保……

user avatar

Welcome to Harbin,老铁快来炕上坐,感受一下我大金人民的热情好客


user avatar

你看,袁老师并不是在缅怀大宋,是借着大宋来表明志向啊。

我大宋的祖训是什么,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不杀读书人的承诺。而本朝的祖训是什么,是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源动力,人民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

所以说,志在做官的袁老师自然会缅怀大宋,袁老师自认高级知识分子,回到大宋是能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紫衣朱衣。而在本朝却只能苦哈哈的做一个中学老师,在袁老师看来,这简直是对他才华的最大浪费(手动滑稽)。

user avatar

你一北京土著,你穿越回去能是宋朝?

你穿回去不是辽人就是金人啊,你一个北人,难道要南逃入宋跟南人抢坑?

没死过是吧?

user avatar

赵匡胤不就是贼王八么?

全剧终

user avatar

真相是

比友善度

我朝对文人

略大于

我朝对普通人

远大于

宋朝对文人

远大于


宋朝对普通人


所以袁老师真正想要的不是对文人的友善,而是相比于对其他阶层远远超出的“友善”带来的优越感。还有吐槽袁老师嘴大的真是naive了,袁老师只是知道喷谁喷到什么程度不会触到警戒线,真到要他跪舔的时候你看看会不会比你们大多数人舔得麻利。

user avatar

巧了,我初一的时候有过一模一样的想法。当时喜欢文学,好写两首酸诗,时常幻想穿越回只考“语文”的“古代”,一定能轻松考取功名。尤其是在一些低端论坛(**门户网之类)看了网友们描述宋代的雄文(诸如“崖山,中华文明从此陨落”),更对这个政治昌明科技发达皿煮滋油文人地位高的朝代充满向往,多次慨叹为何不早生个一千年。


可惜初三就改变想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童时期稚嫩纯真的梦想总会在了解现实的残酷后被打破。只有袁老师,这么大岁数了,依然能够保持这份童真,着实不易。

user avatar

宋朝对文人好不好楼上诸位已有公论,不过我还真是好奇了,袁某人哪来的底气把自己当文人?

就凭他那点可怜的四书五经没读全打油诗做不好治史治出一地黑屁的底子?

还是会扯两句贯口用刻板印象和顺口溜包装自己的黑屁就能当文人了?

唔····我想想,这种文人未满黑屁有余的文史素养····哦对,我要没记错,袁老师是个清粉来着,嗯····清粉,自认文人····

唔,宋朝看来对袁老师这种货色不太友好啊,那么袁老师深爱并为之黑屁无数的大清呢

(思考了一格)

想到了!

以袁某人的那点文史素养,加之还是个清粉,穿越过去····大概混的比这还惨吧

(长毛年间的《鼓儿词》,成书内容约在咸丰五年春至六年二月)

这是某文人在大清混的不如意愤而吐槽写的东西,不过文内吐槽反贼的内容几乎没有,反而暴力辱清,当然因为某些不可明说的局限性,其中心思想最终还是变成了“为毛劳资一个文人混的不如打铁的好啊!”

而且写这玩意的好歹是个秀才,看遣词造句也算有点料水,袁某人那点说书····

啧啧啧啧

顺带,当初有位叫杨帆的网哲创业未遂混饭失败,最落魄的时候,是经常和他“互动”的某吧吧友给了他1K让他活下去,事后杨帆反而破口大骂该吧吧友

我觉得袁某人起码是个老师,这么下作的事情应该做不出来,当然考虑到袁某人对于反贼们尤其是长毛的态度,清廷赈灾基本可遇不可求,系统赈灾和路见落魄文人扶一把的只有反贼们了,我觉得袁老师就算落魄了也不会食反贼们的救济粮吧(确信)

另题外话,当初所谓“最牛历史老师”横空出世,可是火了一阵,后来这位把他的贯口出了书,我就去拜读这位的大作····

读前

读后


(好吧这个倒是没发生····)

当然····为了证明这辣眼睛程度不是我夸大的,我决定再以捞掉进马桶的戒指的那种决心去摘录几段来····以下都节选自袁老师巨作《这个历史挺(不)靠谱》

怎么说呢,不少这类东西,本身不是白璧微瑕就是偶尔有小错,撑死就是从汤里往外摘苍蝇,至于袁老师的大作····根本TM就是苍蝇熬的汤!

方孝孺回答说你灭我十族,我也这么写。最后真的被灭十族,连他的学生都杀了,谁被方孝孺教过,谁就衰到家了。
如何看待明·方孝孺坚称朱棣之举乃"篡"终招致"灭十族"之惨剧? - 知乎
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整个家族遗传基因不好,全都是心理变态,一群短命鬼,荒唐到极点了。

迫真基因研究部·隔空鉴定の里技

康熙皇帝驾崩后,庙号圣祖。皇帝的庙号,开国称祖,守成称宗,康熙帝“名为守成,实乃开创”,蒙古、东北、台湾、云贵、闽广都是康熙皇帝给弄回来的,他不愧是千古一帝。

····

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是以冷兵器为主,而西方列强已经完全过渡到火器时代。当然,即便是以冷兵器为主,如果勤加操练,在战争当中也不是一点作用发挥不出来。那个时候火枪的射速并不比弓箭快,就是射程比弓箭远些。但是清军武备不修,弓都拉不开,箭都射到脚面了,这种样子就是给你洋枪也没用。

清朝看到明朝的教训,永不加赋,慈悲为怀,善待百姓,轻徭薄赋,绝不能再增加赋税。





嘛,毕竟他大清仁政

这还仅仅是清初,有清一朝著名的九厘银清史爱好者应该都知道吧

没办法,最后只好请维多利亚女皇御裁。维多利亚女皇宣布,我们为自由贸易的原则开战,不是为鸦片而战。

袁老师穿越来的那个位面英国政治制度和本位面的议会掌权大约是不同的

僧王本打算战死沙场以报国家的,突然接到皇上圣旨:“卿以国家依赖之身,而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僧王一看皇上不让我死,那就别死了,追随皇上去吧。

僧格林沁所谓打算战死沙场,即原文为“以死相拼”的奏折发于八里桥之战前夕,至于咸丰大帝劝僧格林沁“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的时间点····


那会洋人连大沽口炮台都没拿下呢!

袁老师这套逆转时空心法,让老夫佩服之至

这么多的王爷需要大量的杂役服侍,于是就抓兵拉夫,招降纳叛。反过来为了养兵,为了营造安乐窝,他们又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诸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礼拜捐、门牌税、人头税、犒师费等达二三十种。



MDZZ,基本功都不踏实,他大清税种都搞不清楚就在这BB巧立名目苛捐杂税(袁所举的店捐、股捐、月捐、日捐等基本都是商业税的不同名目,而且不少都是他大清已有的税种)


工商业收税轻于清国不说,农业税参见这答案的中后部分

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按照标准属于邪教,为什么这个组织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当今教科书里评价比较高? - 知乎

真是服了,一个连税率税种这种基本功都坐不踏实的货色都能蹦跶成这样。

本来,洪秀全起事的时候,西方人特别高兴,罗马教廷特别派了主教到中国来考察。这玩意儿要成功了,世界上一下子增加四亿基督徒,多好啊。谁知,主教一到这儿就气死了,这哪叫基督教,上帝弄一个二儿子,这是什么事呀,简直是侮辱我们的宗教信仰!主教说教皇要是能管得着洪秀全,早把他绑在火刑柱上烧死了!

派来考察的主教姓甚名谁袁老师语焉不详,这个破壁段子流毒倒是广,十个长毛黑七八个提这个的,问题在于,公教的教廷管新教风格长毛是要干蛋?

而且在华的公新两教传教士都认为长毛起义是



很有几分新教的影子

甚至有传教士如此表述

充满热情的鼓励新教传教士对自己的“产儿”负责,并且表示叛军要是名义上要是公教教徒,罗马教廷也会宽容以待

袁老师不但迫真出演基因学家,更是迫真出演传教士

如何评价曾国藩? - 知乎

参见该答案中间的部分,正儿八经的洋人传教士和主教都表示长毛的教义谬误可以理解,袁老师比教士们还原教旨的精神教徒的激寒发言也是有趣

清政府因为顾及“太平天国”内战,无心与外敌对抗,英、法联军轻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使中国的人口剧减,这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其次才是一战、二战。
清政府为何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 - 知乎

参见该答案中间,清国自己镇压反贼优先度重要过洋人,各路妖头当年有富余兵力要勤王被咸丰大帝指示专注内战,自己作的死到袁老师这成国内反贼们的锅了

上面节选的这些算是历史爱好者有基本常识都能看懂的黑屁了····更深的我就不贴了

我再去吐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