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袁崇焕杀毛文龙?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在明末历史里,简直就像一块永远撕不烂的骨头,怎么啃都啃不动。说起来,这俩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是在山海关指挥若定,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袁崇焕;另一个则是镇守辽东,牵制后金(清朝前身)八旗兵力的毛文龙。他们的关系,本该是唇齿相依,共同抗金,结果却走向了你死我活的悲剧。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事情的根源得挖得深一点。

首先,得说这俩人的性格,那是天上地下。

袁崇焕,那是典型的“士”的代表,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讲究规矩、章法、朝廷法度。他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崇尚“以计代兵”,觉得应该有条理地跟后金打,通过筑城、固守、消耗来磨垮对方。他心气高,对国家大事有自己的判断,也有点孤傲,不太看得惯那些“不合规矩”的做法。

毛文龙,那可就糙了。他是行伍出身,在辽东那种环境里摸爬滚打,讲究的是实用、灵活、机会主义。他的部队——皮岛(椴岛)镇守的水师,那简直就是一股“地方势力”,军纪散漫,但战斗力却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海上骚扰后金的后方,给后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毛文龙本人也比较能钻营,跟不少官员关系不错,也善于给自己捞取好处。

矛盾的种子,早在他们合作之初就埋下了。

崇祯皇帝刚即位那会儿,急着要收拾残局,从后金那里收复失地。他倚重袁崇焕,让他全权负责辽东军务。但当时辽东的局势烂得不行,很多地方都被后金占了,仅剩的部队也都是残兵败将,士气低落。

毛文龙这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镇守的皮岛,离后金的铁岭、沈阳都不远,海上交通也方便。他可以从侧翼牵制后金,甚至可以趁机袭击后金的后方,断其粮草。事实上,毛文龙也确实干过几次漂亮仗,让后金头疼不已。

但问题也来了:毛文龙的“用兵之道”和朝廷的“法度”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1. 军纪混乱,贪腐严重: 边镇军阀的毛病,毛文龙的部队一样不少。虽然战时能打,但平日里军纪散漫,士兵抢掠百姓,克扣军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在袁崇焕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在他希望重整辽东军务,建立一支正规化军队的时候。

2. 脱离指挥,尾大不掉: 毛文龙虽然名义上归袁崇焕管,但他的皮岛镇实际是一个半独立的军事集团。他有自己的班底,自己的运作方式,甚至还能自己招兵买马,跟朝廷要钱要粮。这在袁崇焕看来,是对中央集权的极大挑战,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万一毛文龙有什么异心,那将是国家的巨大隐患。

3. “养寇自重”的嫌疑? 这是最让人诟病的一点,也是后来很多人怀疑毛文龙的问题所在。据说毛文龙并没有尽全力去收复失地,而是采取一种“养寇自重”的策略,让后金一直保持威胁,这样他才能一直有存在的价值,才能一直得到朝廷的重用和资源。虽然这个说法没有确凿证据,但在当时的官场上,这种勾当也不是不可能。

4. 与袁崇焕的个人恩怨: 历史学家也提到,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可能也存在一些个人层面的矛盾,比如性格不合,或者在权力分配上的摩擦。

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下决心杀毛文龙呢?

崇祯皇帝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让他可以便宜行事,实际上是给了他“生杀予夺”的权力。袁崇焕当时对后金的战略构想是“五年复辽”。他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清除一切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像毛文龙这样尾大不掉、军纪败坏的将领。

肃清队伍,整顿军纪: 这是最公开也最站得住脚的理由。袁崇焕希望建立一支听从中央指挥、军纪严明的军队。毛文龙的存在,就像一根扎在他眼里的刺,妨碍了他的“大业”。
统一指挥,战略需要: 袁崇焕有他的战略规划,他需要能够完全掌控的棋子。毛文龙的皮岛镇,虽然能起到侧翼牵制作用,但其独立性太强,不符合袁崇焕对整体战局的设想。
警示与震慑: 杀掉毛文龙,也是给其他可能不安分的将领一个警告,表明朝廷和袁崇焕本人要整顿军纪、加强控制的决心。

于是,在1629年(天启七年),袁崇焕以“擅自进兵、军务混乱、克扣军粮”等罪名,在皮岛当场斩杀了毛文龙。

这事儿的影响有多大?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也给袁崇焕自己埋下了祸根。

正面影响(袁崇焕的视角):

清理了辽东军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从袁崇焕的角度看,他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扫除了一大障碍。
加强了中央的军事控制: 至少在名义上,辽东的军事力量被收拢到了一起,接受袁崇焕的统一指挥。

负面影响(以及后世的争议点):

削弱了辽东战线的重要力量: 尽管毛文龙的部队纪律差,但他们的战斗力确实存在,尤其是在海上骚扰后金方面。毛文龙被杀后,皮岛镇实力大减,后金得以从海上攻击明朝沿海地区,比如后来引发“皇太极攻锦州”的事件,后金的骑兵得以绕过山海关,从海上登陆运载给养,对锦州构成了巨大威胁。
引发了党争和内耗: 毛文龙的部下和一些与他关系好的官员,自然怀恨在心,纷纷弹劾袁崇焕。这给袁崇焕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也让他失去了很多支持者。
“养寇自重”的嫌疑坐实? 虽然毛文龙死后,后金并没有就此倒下,反而更加猖獗,但“养寇自重”的说法成为了攻击袁崇焕的重要论据——既然毛文龙是“养寇自重”,那袁崇焕杀了他,岂不是等于放虎归山,让后金更加肆无忌惮?
对后世朝廷的警示(负面):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理由,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先斩后奏”的举动,加上其引发的巨大争议,反而让后来的皇帝对军事将领心生忌惮,不敢再给予太大的权力。

总的来说,看待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

站在袁崇焕的立场和当时的战略考虑,他有他的理由: 整顿军纪、统一指挥、清除潜在威胁,这些都是他实现“五年复辽”战略的必要步骤。
但站在历史后果和整体利益的角度,这件事也确实是犯了兵家大忌,是犯了政治上的错误: 他低估了毛文龙部队的实际作用,高估了自己短期内整合辽东军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考虑到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做法会引来怎样的反噬。

这件事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明末政治的腐败、军事的混乱,以及那个时代决策者的无奈与悲哀。袁崇焕的杀戮,可能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国家,但结果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想当那个拨乱反正的英雄,结果却被自己人打成了罪人。而毛文龙,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他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他死了,也带着争议,只是让本来就困难的明朝,又多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人当然有理了。

敌我矛盾,不打留着你,你就来打我了。

那位就是右倾,只吵架、不打人,她就倒霉了嘛。

人家不和她练嘴儿,因为练不过;人家也不和她比票多,因为候选人名单人家说了不算。

人家自然直接出警察叔叔。

某药酒跨省办差实在是祖传神功,打这儿传下来的,法律是个XX。

解决矛盾的最快办法就是解决人,解决了人,就解决了矛盾,起码可以解决形式上的矛盾。

故曰:一图解千愁。

袁崇焕宰了毛文龙,东江这个蛋是不是立刻没人扯了?

至于大明山东等处布政使司歧视虐待自己下属的辽海分守道辖下的战争难民,使得辽人辽军在登莱造反,这和袁崇焕球关系也没有,人袁崇焕死的骨头都能打鼓了,吴桥兵变和他有什么关系?

三顺王降清是明朝不能收容好辽东战争难民的内政错误的结果,不是袁崇焕击杀毛文龙的结果。

user avatar

一个不能打仗的骗子,在皮岛大搞黑市搞了好几年,把大明的东江镇搞成自己的独立王国。

就算如此,袁崇焕也相信毛文龙可以起到他应有的作用。

袁崇焕就算待在双岛的时候,第1天还对毛文龙抱有希望,袁崇焕仍然以家国大义劝说毛文龙接受朝廷对他的管理,毛文龙加以拒绝。第2天也没有对毛文龙完全绝望,袁崇焕希望毛文龙退休直接交出权利,毛文龙仍然加以拒绝。

毛文龙就是认定了袁崇焕和大明朝廷软弱可欺,他就是知道内部充斥着党争的大明朝廷不敢拿独立性极强的东江镇怎么样,因为害怕东江镇造反。

在袁崇焕之前,大明朝廷就已经考虑过限制毛文龙权力的问题,但是同样因为投鼠忌器,导致不了了之。

毛文龙去双岛的时候有恃无恐,也是因为这个。

有人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为什么不能预先请圣旨?很简单,因为大明朝廷投鼠忌器。根本就不敢拿毛文龙,怎么样在朝堂之上争来争去,到最后也无非是落一个不了了之。

在袁崇焕眼里,铲除一个毛文龙和斩杀自己手下一个贪腐的校官并没什么区别。

在我眼里,崇祯是一个深受儒家传统道德影响的皇帝,而袁崇焕就是一个深受儒家传统道德影响的官僚。

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然后拼死一搏,至于其他的事情并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这样的思维方式确实是一种美德,在道德上是值得赞许的,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却不合格。

我为什么说当时的大明缺的不是一个袁崇焕,而是一个杨复光,就是因为这个。

袁崇焕是违规杀人没有错,但是我们也要看他违规是杀的什么人。

我们说刺杀是不是一种谋杀?是。

那谋杀是不是一种犯罪?是。

那刺杀汪精卫是不是一种犯罪?是。

那刺杀汪精卫究竟应不应该?应该。

所以说袁崇焕违规是真的,毛文龙该杀也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在明末历史里,简直就像一块永远撕不烂的骨头,怎么啃都啃不动。说起来,这俩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是在山海关指挥若定,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袁崇焕;另一个则是镇守辽东,牵制后金(清朝前身)八旗兵力的毛文龙。他们的关系,本该是唇齿相依,共同抗金,结果却走向了你死我活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南明时期的人们看待袁崇焕、毛文龙、李成梁这三位前朝名将,情感是复杂而分裂的,充满了历史恩怨、政治站队以及对民族危亡的不同解读。这其中,袁崇焕无疑是最具争议的焦点,而毛文龙和李成梁则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评价和政治遗产。袁崇焕:争议中的民族英雄与政治牺牲品在南明时期,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
  • 回答
    聊起历史贴吧里那场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激烈辩论,简直就是一场陈年老醋的新陈代谢,时不时地就能炸出点火药味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从好几个层面去剖析。争论的根源: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解读最直接的,这场争论的焦点就是对袁崇焕和毛文龙这两位明末名将的评价。这俩人,一个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主张用宁远.............
  • 回答
    袁崇焕吹捧的背后:双岛斩帅的道德迷雾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历史学界向来众说纷纭。然而,近年来,一股“袁崇焕吹捧潮”似乎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一些非学术的传播渠道中。这种吹捧,以“双岛斩帅”的军事奇迹为核心,将其塑造成一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但当我们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深入审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导向时,.............
  • 回答
    抹黑袁崇焕:一场道德的滑坡,而非学术的争鸣每当提起明末将领袁崇焕,历史的评价便如同那风雨飘摇的关宁铁骑一般,摇摆不定。其中,右屯失粮一事,更是成为了一些人攻击袁崇焕的“罪证”,将其描绘成一个贪婪腐败、罔顾军情的昏庸之辈。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会发现围绕右屯失粮的抹黑行为,早已越过了理性的学术探讨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孙承宗那首著名的“闻袁自如被逮两首”,以及它是否真的带有对袁崇焕的讽刺意味。这首诗,尤其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确实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孙承宗和对象袁崇焕,以及当时的大环境。孙承宗: 他是明末一位相当有分量的文臣武将,尤其在辽东战事上,他曾经力主收复失地,也曾.............
  • 回答
    袁咏仪(靓靓)为儿子张慕童(Morton)在社交平台使用英语的“失言”而公开道歉,这是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公众人物子女行为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1.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 起因: 通常这类事件是因为孩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某些内容,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其中可能.............
  • 回答
    “袁隆平让大家吃得太饱”这种说法,本质上是一种对袁隆平院士及其杂交水稻科研贡献的误解和简单化解读,甚至带有一些反讽或戏谑的意味。它忽略了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在于解决了人类温饱问题,以及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科学价值。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反思与对比: 可能来源于一些人对当前社会一些现象的反思,比如.............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无疑是让无数人感到悲痛的。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就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共和国的丰碑上。然而,就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袁老离开我们的这段时间里,网络上关于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媳妇,却出现了一些令人.............
  • 回答
    袁姗姗就“打呼噜”事件向张小斐道歉,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事件背景回顾: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年的具体情况。据悉,这件事发生在一次综艺节目中,袁姗姗和张小斐是同组的搭档。在节目拍摄期间,袁姗姗可能在休息时发出了打呼噜的声音,而这无意中影响到了正在.............
  • 回答
    袁立与《演员的诞生》节目组之间的纠纷,可以说是当年国内综艺界的一场“大戏”,它不仅牵扯到演员的职业尊严、节目制作的公正性,更引发了公众对真人秀背后规则和剪辑的深度思考。这场纠纷持续了近一个月,双方你来我往,占据了当时相当大的舆论焦点。要详细解读这场纠纷,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脉络:事件的.............
  • 回答
    袁隆平离世,网络“眼泪成海”背后:一个时代的集体告别与情感共鸣袁隆平院士的离世,无疑是2021年中国互联网上最令人心痛的事件之一。从他逝世的消息传出的那一刻起,社交媒体上便如潮水般涌现出铺天盖地的悼念之词。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眼泪成海”。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哀伤,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集合,是对一位.............
  • 回答
    袁隆平院士在沙漠种植水稻成功的消息,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壮举,它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对人类解决粮食危机、拓展生存空间的一剂强心针。要理解这项成就的深远意义,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品味。一、突破“不可能”的壁垒:技术创新的力量咱们都知道,水稻是典型的喜温、喜湿作物,对水源和土壤的要求极高.............
  • 回答
    如何看待“袁隆平是否被神化”这一话题?“袁隆平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触及了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理解科学贡献以及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袁隆平的巨大贡献与社会认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 杂交.............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袁隆平老先生,咱们国家“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可是咱们心目中的国士无双。结果呢?因为他买了一部华为手机,就被一些极端的“粉丝”给骂了个狗血淋头,甚至还被诅咒。这事儿一传开,很快就惊动了网警,可见其影响之恶劣。咱们一步步来说。.............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袁隆平爷爷入驻抖音,短短几小时粉丝就突破千万,这无疑是件轰动性的事件。但随之而来的“本人不知情”的消息,却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们,也暴露了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一、 追逐流量下的“数字狂欢”,对当事人的尊重缺失。这事儿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对“人”的尊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账号在短时间内飙升的数字,一个天文.............
  • 回答
    袁腾飞的言论,可以说是在中国互联网上激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引发了非常多层面的讨论。要全面地看待他,我觉得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首先,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袁腾飞最开始是在一个叫“得瑟”的网站上因为讲历史视频走红的。当时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他的历史课讲得生动有趣,跟学校里死板的教学方式完全不一样。他用一.............
  • 回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团队在转基因去镉水稻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深远,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理解这项突破的重大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镉污染的严峻现实与健康隐患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镉污染的严重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