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杀毛文龙真的像如当年明月所说,是看毛文龙不顺眼吗?还是另有原因?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

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祯元年,那时候大明王朝可是风雨飘摇,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跟打了鸡血似的,一路南下,辽东防线岌岌可危。袁崇焕,这会儿可是风头正劲的大将,收复了宁远、锦州,把努尔哈赤都给炸死了,名声响当当。而毛文龙,则是驻守在皮岛,那是东江镇的指挥官,也算是有功劳,是辽东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表面上的“不顺眼”:

明月先生把这事儿写得很有故事感,说袁崇焕觉得毛文龙这个人“不守规矩”、“私自招募兵丁”、“截留军饷”等等,这些确实都是袁崇焕弹劾毛文龙的罪状。从袁崇焕的角度看,毛文龙的那些做法,确实有些“桀骜不驯”,尤其是在他看来,毛文龙驻守的皮岛,虽然是牵制后金的一颗棋子,但有时候也显得“游离于控制之外”。

想象一下,袁崇焕在辽东辛苦布置防线,费尽心思统一指挥,结果毛文龙在皮岛那边自成一派,搞得像个“独立王国”。这对于一个讲究军令如山、事事都要在自己掌控之下的袁崇焕来说,心里肯定不舒坦。他觉得毛文龙的存在,让辽东的军事指挥变得混乱,而且毛文龙的一些作为,比如跟海盗勾结,也确实有损大明朝廷的形象。

深层原因探究:

但要说真的就因为“看他不顺眼”就杀了人家,那就太小瞧袁崇焕这号人物了。这背后,有几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决定性的:

1. 权力整合的需要: 袁崇焕当时是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他是整个辽东战场的总指挥,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军事指挥体系。而毛文龙的东江镇,虽然名义上归他管,但实际上却有一点“半独立”的性质。毛文龙善于经营,在皮岛招兵买马,形成了一股自己的势力。袁崇焕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完全听从他指挥的、统一的军队,而不是一个盘踞一方、拥兵自重的“封疆大吏”。要实现他“步步为营、步步进逼”的战略,就必须将所有军事力量都纳入他的掌控之下。毛文龙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阻碍他进行这种权力整合的。

2. 战略部署上的分歧(或袁崇焕的战略需要): 袁崇焕的主流战略是“以关宁锦为核心,步步推进,巩固防线”。他希望将有限的兵力集中起来,步步为营地收复失地。而毛文龙的东江镇,虽然也在牵制后金,但其战术和战略定位,可能与袁崇焕的整体规划有所不同。袁崇焕可能认为,毛文龙的皮岛策略,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投入产出比不高,甚至可能存在消耗过大、风险过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袁崇焕在收复辽东的宏大战略中,并不认为皮岛是一个必须保留的据点,反而可能是一个牵制他整体战略的“包袱”。他更看重的是辽东内陆的关键城池,如锦州、广宁等。

3. 军费和资源的争夺: 当时大明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军费是个大问题。袁崇焕作为总督,自然要为整个辽东战线的军费开支负责。而毛文龙的东江镇,也需要大量的军费和物资。如果毛文龙的存在,消耗了过多的朝廷资源,而又没有达到袁崇焕预期的效果,那么袁崇焕自然会认为这是不划算的。他可能想将更多的资源集中用于自己的“关宁体系”,以实现他更大胆的战略计划。

4. 政治斗争和派系影响: 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是很复杂的。袁崇焕的崛起,也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毛文龙虽然名声不错,但在朝廷里也可能站队不同,或者说,他的存在本身就可能成为别人攻击袁崇焕的借口。反之,如果袁崇焕能够除掉毛文龙,也能在朝堂上减少一些“掣肘”,巩固自己的权力。在那个时代,一个高级将领的生死,往往也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

5. “抚夷”政策的考量: 袁崇焕虽然是坚定的抗金派,但他也曾有过“抚夷”的想法,试图通过招降等方式来减少战事。毛文龙的东江镇,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辽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理条件,与后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恩怨纠葛”。袁崇焕可能认为,毛文龙这种“游击式”的作战方式,虽然能给后金添堵,但长期来看,不利于建立一个稳定的、易于管理的边疆。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关宁铁骑”,来逐步蚕食和收复土地,而不是依赖这种“边缘化”的力量。

总结一下:

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绝对不是一句“看他不顺眼”能简单解释的。这更像是一个 为了实现其宏大的军事战略和权力整合目标,在复杂的政治和资源环境下,所做出的一项“必要”的、带有极端手段的决策。

袁崇焕认为,毛文龙的存在,是阻碍他统一指挥、高效作战的“绊脚石”。他需要一个完全听从他指挥的、按照他战略部署运作的辽东军事体系。毛文龙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袁崇焕看来,是不能容忍的。

这件事情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毛文龙一死,东江镇的势力就土崩瓦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一个重要力量。而袁崇焕自己,最终也因为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动,以及与朝廷在战略上的分歧,最终被崇祯帝处死,真是应了那句“功高盖主,鸟尽弓藏”。

所以,别看当年明月把这事儿讲得像个小品,其实背后是权力、战略、资源、政治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斗争。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他那一代军事强人,在那个特殊时代,为了达成自己目标而采取的一个极端且充满争议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研究明末文献13年之久的资深人员,我自信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答案。

后金档案记载袁崇焕斩毛文龙是因为其私通后金。但其实这仅是一部分原因。

毛文龙有通敌走私的前科,还有称兵内向抢掠登莱的劣迹。但对袁崇焕来说,这种无法无天的军头他见多了,只要毛文龙愿意抗金,为五年复辽出力,这些都可以既往不咎。

事实上,在毛文龙两犯登莱之后,明廷朝臣相继指责,袁崇焕却上疏为其犯登的行为进行辩解。这确实会让整天看小说的明粉感到不可思议。

徐璉未到之先文龍過相猜疑遂出兵變難弭之疏至接臣公移與手書始悔之

毕竟卖书挣钱的小说家们写的是“袁崇焕迫害毛文龙被崇祯先帝识破”。

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袁崇焕在两个月后改变主意做出了斩帅的决定?

答案是,毛文龙拒绝按照事先约定出兵收复镇江旅顺。让袁崇焕做出了毛文龙即将叛明的判断!

(1)袁毛二人在双岛会面前,先后在北汛口、宁远会面两次,双方交流的内容,就是东西共同出兵。袁崇焕要求毛文龙交纳一个投名状,主动进攻一次后金,以表达已经和黄台吉彻底决裂。而毛文龙却拒绝了,这让袁认为其有继续同后金勾结的想法。

督師尚書袁崇煥疏言復遼東後八行東字刪有必乘之機有必由之路千聞不如一見久欲親閱東江形勢而總兵毛文龍欲於此省末行此省改北汎口候臣面授方畧夫文龍懸軍海外不經督撫節制者八年文龍自負男子豈不欲建立奇功或以應手無人逡廵海上先是臣差官徐璉送砲器於文龍並言所以禁海貢道餉道之故因約文龍晤於三岔旅順之間以揆地度形規畫進止而徐璉未到之先文龍過相猜疑遂出兵變難弭之疏至接臣公移與手書始悔之諸將領咸勸文龍西來謁臣以□功名文龍乃差都司熊萬祥同徐璉來定期於臣臣惟督屬相臨之體則文龍宜就臣署面稟進止然餉道之改外議多以為疑臣欲借此親涉北汛一以觀復遼之形一以騐海道之難易且與文龍約不可爽也臣得晤文龍各搜數年之肝膈出生平之意見氣前十行氣字刪以成東西合進之局計北汛口離寧遠海面不過四五百里風便則一帆可到往還不過十日至於軍中事宜分屬鎮道經理敕印劍俱留本衙門區畫已定萬無虞也惟乞皇上亟催東江司餉郎中宋猷先凑發十萬給東江將卒則蕩平之功刻期可奏也從之《崇祯长编》卷21,崇祯二年闰四月
傳徐旗皷王副將謝參將與語出檄文龍今後旅順東行文龍印信西行督師印信又檄定營制又檄諭恢復鎮江旅順毛文龍俱未遵依《崇祯长编》卷23,袁崇焕题本,崇祯二年六月

(2)袁要求派人监管东江,被毛文龙拒绝,这让袁认为毛文龙还想继续干那些走私资敌的勾当。

(3)刘爱塔举报毛文龙即叛。

至于“斩帅践约”这样神奇的故事,它的最早发明人是后金汗黄台吉。

崇焕既诛文龙,虏使满月介荨到义州辟左右,密语府尹李时英:”欲杀毛文龙,结于袁崇焕,费尽心机,今幸始得杀之,愿公勿泄。” 闻者皆笑之。 其冬,虏陷密云,杀总兵赵帅教等,进围燕京累月。崇焕引祖大寿等入援,文龙党羽僭崇焕受虏旨,杀毛文龙。帝命诛崇焕,大寿愤朝t杀崇焕,引兵退归。虏陷蓟州及永平府,刘兴祚等皆战死。朝鲜李肯翊《燃藜室记述》

user avatar

都没通报过皇帝,就擅杀顶级武官,就算皇帝当时不计较,心里总是有根刺。敢看不顺眼就杀了,圆嘟嘟还没脑残和嚣张到那个程度。

杀毛文龙,当然是要统一事权。

圆嘟嘟作为辽东方面最高统帅,不能容忍毛文龙这样的半军阀势力存在,仅此而已。

东江镇毫无疑问地是有商业方面的收入的,不过有个被我拉黑了的玩意扯淡毛文龙是个生意好手,独自开辟了一条走私贸易路线,那就是鬼扯了。去翻翻《山阴世家与明清易代》(《历史研究》2018年 第4期 作者杨海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东征故将与山阴世家》(杨海英 载《纪念王钟翰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把这两篇论文看完就能明白。

万历三十七年,楚浙党争的时候,时任辽东巡按的楚党先锋熊廷弼劾奏防海副总兵吴有孚、镇江游击吴宗道“役纵水兵,兴贩海上,每装载货物,撒放中江……潜入属国,压取貂参。其资本出有孚,而宗道为之窝顿地主,乞将二弁正法。”

防海副总兵,全称是山东防海副总兵,驻地登州,吴有孚和吴宗道都属于绍兴山阴吴家的人,这个家族在万历年间家世显赫,出过一位担任过蓟辽总督的浙党大佬吴兑,吴家同时还与担任过漕运总兵的新建伯王承勋(王守仁子孙)是姻亲。

辽东失陷后,从南方出发经大运河再转道登莱,出海至中朝边境辽东镇江到朝鲜,再经为贸易向朝鲜称臣的对马藩到日本,这一条传统的中—朝—日国际走私贸易节点镇江自然就转移到了皮岛,然后被控制在了毛文龙手里。

毛文龙和圆嘟嘟矛盾之始,起于东江移镇。

这件事,很难说,没有浙江绍兴山阴吴家的势力在里面搞事。

在天启年间要求东江移镇的风波,徐敷和赵佑两人被圆嘟嘟派去东江,然后徐敷逃回,赵佑没了后文,朝鲜史料记载赵佑是被毛文龙弄死了,明廷这边史料找不到,真相不知。(卷21 仁祖实录 七年七月丁亥 左参赞郑经世曰 毛将之擅杀赵佑亦可诛也)

“同时有副总兵吴有孚及武举赵佑等,皆与士任深相结,并荐于朝,期以大将。”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一)

这个赵佑是山东人,曾任胶州镇抚,天启元年加衔守备,天启六年被圆嘟嘟升为总兵标下练兵游击,明显和登莱的吴家势力方面有不错的关系,大概率是代表登莱方面去和毛文龙谈判的。

登莱方面和毛文龙的矛盾,上面那篇发表在《历史研究》的论文写得很清楚了,在登莱任职的绍兴山阴吴家的亲戚马璁,就因为走私贸易利益分赃不均反复和毛文龙互相弹劾,后来马璁也在登莱之乱时死于孔有德等人之手。

赵佑如果是登莱吴家背后势力的代表,那就和毛文龙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朝鲜人记载的是毛文龙杀了他就并不奇怪。

最后,把话题扯回来。

至于他圆嘟嘟的目的是做实事也好,谋款也好,或是做实事的同时谋点款也罢,都是要杀毛文龙的。

想做事的,杀毛文龙,那不是理所当然么?收拢兵权和财权,才能更好的做事嘛。毛文龙这货,完全不听话,上报的战绩比当时其他武将都要夸张还没见到几个人头,不杀了还能留着过年。

想要财的,杀毛文龙,同样是理所当然嘛,日本有金山银山,闽粤那些大海主们多有钱,圆嘟嘟作为一个东莞人还能不清楚么?北路走私商路只此一条,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岂不是美滋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袁崇焕挥刀斩了毛文龙,这件事在明末留下的争议,就像是当年那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场一样,至今仍未有定论。要说清楚袁崇焕为何下此狠手,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崇祯初年,细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恩怨情仇,以及站在这两人身后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势力和考量。毛文龙其人:从“奇兵”到“祸根”咱们先说说毛文龙。这人算.............
  • 回答
    毛文龙和袁崇焕都是明末辽东战役中的重要将领,他们的功过和策略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关于“毛文龙两年平辽比袁崇焕吹牛逼真实,为什么不用?”这个问题,确实涉及到对这两位人物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明朝末年政治军事环境的诸多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与袁.............
  •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
  • 回答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判断袁崇焕此举究竟是一己之私,还是出于为大明江山社稷的考虑,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理解不同人物的动机和各方势力的博弈。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己之私”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袁崇焕事后获得的巨大权力。毛文龙被杀后,袁.............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和秦桧杀岳飞,这两件事在性质上、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确实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复杂性。将它们简单地划为“一个道理”,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如果从权力斗争、君主猜忌、军事策略的争议、以及为自身政治目的而牺牲他人这些角度来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共通之处。我们不妨就从这.............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但“议和论”并非主流或唯一解释,更不能说是主要原因。 将袁崇焕杀毛文龙直接归结于“议和”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和个人恩怨因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明末辽东的严峻局势,以及袁崇焕和毛文龙各自的处境和目标。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袁崇焕挥剑斩了毛文龙,这一下,可是在辽东搅动了满天风雨,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你想啊,毛文龙是谁?他是当时辽东仅存的、还在与后金僵持的一股明朝力量,尤其是在皮岛,他经营多年,靠着水师,时常能袭扰后金,虽然规模不大,但起到了牵制作用,至少让后金的目光不能完全集中在关内。袁崇焕这一刀下去,等于.............
  • 回答
    关于孙传庭杀贺人龙和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两件事,从表面上看都属于军事指挥官对下属的处决,但深究其历史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当时的政治气候,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可比性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下面我将详细展开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天时、地利、人和皆有所异要理解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先看看当时明朝的整体状况。明.............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在明末历史里,简直就像一块永远撕不烂的骨头,怎么啃都啃不动。说起来,这俩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是在山海关指挥若定,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袁崇焕;另一个则是镇守辽东,牵制后金(清朝前身)八旗兵力的毛文龙。他们的关系,本该是唇齿相依,共同抗金,结果却走向了你死我活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一句“是不是背叛明朝”就能说清楚的。这件事儿的起因、经过、还有袁崇焕的动机,里面牵扯着权力斗争、战略分歧、个人恩怨,还有当时辽东局势的复杂性,可谓是一团乱麻。先来说说这俩人的背景和当时的局势: 毛文龙: 他是个武将,能力也不算特别出众,但关键是他.............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明末历史走向,一个毛文龙而非袁崇焕得胜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人命运的颠倒,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深刻地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不可能”的假设:毛文龙的胜利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真实的历史中,毛文龙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袁崇焕处死,这本身就是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的结果。毛文.............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在明末抗金战争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各自都有斩杀金军(后金)将领的赫赫战功。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他们各自的战绩,以及当时的一些背景情况。袁崇焕:宁远城下的辉煌袁崇焕最广为人知的一次辉煌战绩,无疑是发生在明崇祯元年(1626年)的宁远大捷。这次战役是袁崇焕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也是明朝在.............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这场争执,就像一片笼罩在辽东上空的浓雾,即便时移事易,也难以拨开,更别提辩出个白黑分明。究其根本,这场辩论之所以悬而未决,并非是因为谁的论点不够有力,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双方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再加上后世评价标准的错位,让这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首先.............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历史爱好者心中那份复杂的情感。要说更欣赏谁,其实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袁崇焕和毛文龙,即便在同一场历史洪流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处境、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评价,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争议性。如果一定要我选择一个更让我内心产生共鸣、甚至可以说是“欣赏”的对象,.............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像袁崇焕和毛文龙这样身处风云激荡时代、背负着国家兴衰的人物,绝非易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各自的选择与担当。先说说袁崇焕。他无疑是明末时期一位极具争议的将领,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当时,明朝内忧外患,辽东局势糜.............
  • 回答
    要说袁崇焕为什么会下令处死毛文龙,这事儿就得从明末那乱糟糟的局面说起,以及这俩位重要人物各自的立场和当时的政治生态聊聊。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的事,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战略考量。首先,咱们得看看毛文龙这人。毛文龙这人能力嘛,也不能说一点没有,他在辽东的军事生涯挺有意思的。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兴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命名习惯以及地区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听说“袁崇焕中学”,却很少有人提起“毛文龙中学”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这两位历史人物本身。袁崇焕,字元素,又字容远,广东东莞石碣人。他在明末时期,尤其是在辽东战场上.............
  • 回答
    聊起历史贴吧里那场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激烈辩论,简直就是一场陈年老醋的新陈代谢,时不时地就能炸出点火药味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从好几个层面去剖析。争论的根源: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解读最直接的,这场争论的焦点就是对袁崇焕和毛文龙这两位明末名将的评价。这俩人,一个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主张用宁远.............
  • 回答
    近期在网络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对袁崇焕的评价趋向负面,反而对毛文龙则有抬高的趋势。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研究的进步,也有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要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