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

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望,负责辽东战事。他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和战略设想,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五年复辽”。他认为明朝的军事力量需要集中和统一,以应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强大攻势。
毛文龙的“存在”是对袁崇焕计划的阻碍: 毛文龙镇守皮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后金的部分兵力,但他拥有一支独立的军队,不受袁崇焕的完全节制。毛文龙的势力范围和军队编制都很大,并且其存在使得辽东的整体军事指挥权分散。袁崇焕认为,毛文龙的存在,及其部队的“散漫”和“效率低下”,与他想要建立的统一、高效的军事体系格格不入。他需要一个能够完全掌控的辽东军事力量,而毛文龙的独立性成为了他改革的绊脚石。
权力中心的转移: 崇祯皇帝最初信任袁崇焕,将辽东军事大权赋予他,希望他能有所作为。袁崇焕需要向皇帝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忠诚,而清除他认为的“障碍”是展示其领导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

2. 毛文龙的实际问题与争议:

军纪废弛与贪腐: 史书中普遍记载了毛文龙部队军纪败坏、贪污腐败的问题。毛文龙本人也被指控生活奢侈、营私舞弊。这使得他的部队在实际战斗力上打折扣,也为袁崇焕的弹劾提供了口实。
缺乏实际战果,但消耗巨大: 虽然毛文龙部队在皮岛驻守,对后金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但其具体的战果似乎并不突出,反而消耗了大量的朝廷军饷和物资。袁崇焕作为负责全局的人,看到这种低效的投入感到不满。
与后金“勾结”的嫌疑(存疑):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且争议的说法。一些说法认为毛文龙可能与后金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或者至少其部队的行动存在可以被解读为“勾结”的嫌疑。例如,在某些战役中,后金似乎能够比较顺利地绕过皮岛,或者皮岛的部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说法可能是袁崇焕用来证明毛文龙“不可靠”的理由之一,但缺乏确凿的证据来证实。
“坐拥重兵,却无尺寸之功”的评价: 这是袁崇焕对毛文龙的核心指责之一。他认为毛文龙虽然兵力雄厚,但未能有效打击后金,反而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耗。

3. 袁崇焕的个人性格与战略决策:

激进的战略: 袁崇焕的“五年复辽”战略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和激进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调动和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并且不容许有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存在。
排除异己的可能性: 袁崇焕作为新晋的权臣,在稳固自身地位的过程中,不排除会排除一些可能对他构成挑战或者不合作的势力。毛文龙的实力和声望,虽然不如袁崇焕受宠,但其在辽东的根基也不容小觑。
崇祯皇帝的态度: 崇祯皇帝虽然信任袁崇焕,但他也非常担心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威胁皇权。当袁崇焕提出毛文龙的问题时,崇祯皇帝可能也看到了借此机会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实力派的可能性,从而同意了袁崇焕的行动。

4. 袁崇焕的“矫枉过正”:

“擅杀”的性质: 袁崇焕在没有得到朝廷明确的批准(或者说,是以一种“先斩后奏”的方式)就处决了毛文龙,这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下是极其严重的越权行为。这表明袁崇焕可能过于自信,或者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缺乏更审慎的替代方案: 即使毛文龙存在问题,是否必须以死刑作为终结?是否存在更温和的手段,例如将其调离岗位、整顿部队等?袁崇焕的选择被一些人认为是过于极端和缺乏政治智慧。

总结起来,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

政治上的权力整合和军事战略的统一需要: 袁崇焕为了实现他的“五年复辽”战略,需要一个统一指挥、高效运作的军事力量,而毛文龙的独立性和其部队存在的问题,被他视为实现目标的障碍。
毛文龙部队存在的实际问题: 军纪废弛、贪污腐败、战果不彰但消耗巨大,这些都为袁崇焕的弹劾提供了依据。
皇帝对加强中央集权的期望: 崇祯皇帝也希望借此机会削弱地方实力派,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然而,袁崇焕“擅杀”的行为也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悲剧。这场事件至今仍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深层原因,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这么个段子:
  众所周知,猫不吃辣椒。
  某日,老大、老二和老三在一块聊天,
  老大提出一个课题:怎样让猫把辣椒吃下去。
  老二比较粗暴,他说,把猫抓住,把嘴巴掰开,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用筷子捅下去。
  老大摇头说,不能强迫,不然没技术含量。
  老三想了想,说,把猫饿上几天,然后把辣椒夹在两块肥肉里,猫饿急了,就会连肉带辣椒吃下去。
  老大摇头说,不能欺骗,得让猫自觉自愿。
  老二和老三没办法了,便说:你行你上啊。
  老大说:把辣椒弄碎,做成辣椒酱,抹到猫的PP上,猫觉得PP很难受,就会利用自己超强的柔韧性,把头扭过来把PP上的辣椒酱舔干净。

  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私仇,在没有皇帝授权的情况下,袁崇焕杀毛文龙,是矫制,吃力不讨好。
  但是,有人需要袁崇焕把辣椒吃下去,他们是真把辣椒抹在袁崇焕的PP上了。

  看看当时的辽东形势:
  天启三年,也就是天命八年,《满文老档》的记载是:
  “粮价昂贵,其每金斗粮值银一两”;
  天启四年、五年,粮食价格无记载;
  只记载了天命九年,弩尔哈齐杀“无粮人”,天命十年“此次屠杀,使贤良之书生亦被杀绝”;
  即便大量屠杀汉民减少民间的粮食消耗,到天聪元年,粮价再创新高:
  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良马一,值银三百两。壮牛一,值银一百两。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毛青布一,其值银九两。盗贼蜂起,偷窃牛马,人相惨杀致国中大乱。

  本来,经济局势败坏到如此程度,后金离散伙已经不远了。
  但是,有人就是不希望后金完蛋。
  阎鸣泰说:
  “自我朝立国至今,师旅之兴,何时蔑有?然未有用兵之久、靡饷之多而成功之难如东事者。病根在事有两样人,而人有两样心。有一样欲杀奴之人,即有一样不欲杀奴之人。欲杀奴者惟恐其不灭以为国害,不欲杀奴者惟恐其不生以为己利。”

  看看当时的利益分配就知道前因后果。

  后金那地方,缺粮食,却不缺金银硬通货,明王朝为了平辽,从万历年开始,到天启年间砸进去两千多万两银子。辽东一丢,那两千多万两银子的硬通货,实际上全在后金统治区。所以天启七年那条记载说“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

  宁远“大捷”后,天启派梁梦环(也给魏公公修过生祠)去调查这些钱花哪去了,梁梦环回来说辽东全丢了,死无对证,没法查,只知道熊廷弼家产“巨万”,另有奏疏说熊廷弼家产百万。

  并且,粮食价格是正常价格的八十倍,掌握粮食的,肯定是后金的八旗贵族和官员,他们肯定趁这机会狠狠发财,而走投无路的汉民,要么饿死要么反抗逃亡,这更好,敢反抗的,直接镇压,老汗有个规矩,抓到逃亡的,逃亡者身上的钱财分给抓人者一半,剩下的全部剥夺。

  后金这边,粮食布匹等物资价格是正常价的五六十甚至七八十倍,向后金走私,利润是多少?
  普通商人自然不敢跟后金进行贸易——那是通敌的干活。
  但是,官僚扶植起来的商人却可以。

  和走私生意相比,明王朝每年六百万辽饷,很可能都只是零头。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教导我们: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能让资本敢于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将各种物资走私到后金,利润可不是百分之三百,而是百分之三千
  这个时候,谁要是真敢让后金破产散伙,触动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回过头来看看毛文龙,他掌握的,是另一条走私路线:从山东登莱等地出发,把瓷器、丝绸之类的货物经黄海走私到日本。
  当时的日本,有矿,金矿银矿铜矿都有,壕得很,可谓人傻钱多。
  把货物走私到日本去,既有利润,又没多少风险,毕竟人家不是后金这样的敌国。
  至于说皇帝禁海,没关系,你们不是要干掉后金吗?北地走私商最不缺的,就是钱,大家凑一凑,到皮岛向毛文龙交保护费,几年下来总计交了二百零七万两的银子,大家如此忠君爱国,你皇帝好意思断大家的财路?

  毛文龙建立起来的东江镇,就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有了钱粮供应,并且,毛文龙对付后金的手段,本身就是多年前走私商对付明王朝的手段——海上游击战,你禁海,我就当海盗,你那么长的海岸线,总有漏洞,我们这些海盗商人找到漏洞就上去抢一把,打不死你,恶心死你。就是之前若干年,东南沿海的对日走私商就是用这招把明王朝折腾得焦头烂额。
  这时候,登莱巡抚袁可立、东江总兵毛文龙,也用同样的办法折腾后金,他们的根据地大多在海岛上,即便是朝鲜的铁山,跟后金也隔着长白山、鸭绿江,后金没有水师,打不到他们,他们却可以用水师搭载游击队频繁袭击后金的海岸线,想打哪就打哪。而后金统治区,民族矛盾加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辽东汉民在东江镇的支持下大规模反抗、逃亡,导致后金经济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毛文龙和北地对日走私商自己有财路,而且利润还不低,人家何苦赚后金的脏钱?后金死不死关我毛文龙啥事?而且毛文龙手底下都是从后金占领区逃亡过来的辽民,阶级仇,民族恨,他们恨不得把后金斩尽杀绝。毛文龙要是敢妥协,他们会把毛文龙撕成碎片。

  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私仇,但是,两边的利益却是相反的,矛盾根本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后,他的处境,实际上相当危险:
  1.当时的后金,实际上已经经济崩溃,粮食卖毒品价,“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是正常价格的八十倍以上,但是,无论袁崇焕,还是他背后的组织,都不能让后金完蛋,否则,不仅辽饷这种临时加派会取消,而且价格十几倍、几十倍的市场会消失。
  所以,明明后金已经虚弱不堪,但“与后金决战,收复失土”这个选项会触动所有人的利益,所以王化贞的失败是必然的。

  2.保住已有土地,维持现有格局,只守不攻,但这样一来,就不仅仅是“朝廷与后金的反应如何难以预料,而自己就变得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在政治上难以得分”,而是后金的经济状况拖不起:同第一条——“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一年?两年?当时的毛文龙已经在鼓吹“二年复辽”,登莱巡抚袁可立也蠢蠢欲动,好容易调走袁可立,换来武之望把毛文龙折腾得欲仙欲死。

  3.坚壁清野,退回关内,性质比第二条还严重,这实际上是王在晋方案的翻版,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工程款,不仅后金的经济状况会继续恶化,连辽饷加派都得被砍掉,这是要犯众怒的。

  4.学习孙承宗,坚决把乌龟壳造下去。这倒是可以收复失土,可以有政绩了,之前孙承宗在的时候大家捞得爽,孙枢辅滚蛋了,萧规曹随,拾人牙慧没关系,大家修堡垒、养蛀虫,在辽西这个这个腐败窝里捞爽了,也不介意给袁崇焕一个好名声,花花轿子人抬人,糊弄皇帝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但是,同第二条,“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再这么拖下去,后金总有一天要被玩坏的。

  所以,当时的腐败官僚集团的观念很先进,他们的方案,类似今天的一个提法——可持续发展

  袁崇焕既不能、不敢干掉后金,也不能选择其他三个选项,那就只能议和,能成功议和最好,就算不成,也要以议和为名,暗中放水,让后金缓过一口气,这是袁崇焕的最佳选择。
  后金的应对,也是议和,骗点粮食布匹,穿暖吃饱。
  问题是,皇帝不可能答应,所以,袁崇焕必须把后金放出来,让后金在明王朝统治区制造巨大的破坏——敌人太强了,“满万无可敌”,让皇帝不得不同意和后金议和。
  正因为如此,袁崇焕才铁了心坑蒙古人,铁了心要把东江镇玩坏。

  袁崇焕别无选择,只能扭过头,把利益集团抹在自己PP上的辣椒吃下去。

  那么,躲在暗处操纵袁崇焕的组织,布的局更加阴损老辣。
  组织的布局是:
  暗中帮助袁崇焕推动议和,可以;
  帮助袁崇焕把后金放出来,把明王朝打得鼻青脸肿,也可以;
  甚至可以纵容后金在某些区域大肆抢劫。抢到金银各种硬通货后,再找组织高价购买各种物资。组织这边,各种货物卖个十几倍、几十倍的,太黑了,宰后金一次两次可以,但这么干杀鸡取卵,没有回头客。
  所以,十几倍、几十倍不至于,五六倍,七八倍差不多。
  但是,如果真议和成功,明王朝和后金的贸易,就是合法贸易,后金凭啥以五六倍,七八倍的价格向组织购买粮食、蟒缎?
  更何况,合法贸易,是后金向皇帝“进贡”各种辽东特产,比如人参貂皮之类,而皇帝则“市赏”后金银子、布匹、茶叶、铁器等各种货物,价格是有法定标准的,先不说有多少赚头,就算有赚头,也未必是让组织来经办的。

  明末,是小冰河时期,明王朝统治区许多地方受灾。有人说,这是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但这个说法有个问题解释不通,那就是越往北,气温下降得越厉害,尤其是蒙古和后金统治区,更是重灾区,灾情更严重
  事实上,《崇祯长编》、《满文老档》等各种史料时不时就有蒙古、后金闹饥荒的记载。可以说,蒙古人的购买力肯定是在下降的,后金虽说造反后抢了不少金银硬通货,但其真正的购买力,肯定也有限,本来,不值得大明朝的腐败官僚集团如此煞费苦心地培养。

  那么,是什么使得后金拥有了强有力的购买力,能够满足腐败官僚近乎无限的欲望呢?
  直到老夫将晋商对后金的走私和后金从己巳之变开始到崇祯上吊期间多次突破长城在明王朝统治区抢劫这两件事并案处理,才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答案。
  ——对后金走私贸易的实质,是抢劫和销赃

  就后金那种统治模式,光靠他们自己发展经济,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购买力,后金真正的购买力,既不是八旗诸申在辽东黑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北大米,也不是深山老林里弄来的人参貂皮乌拉草,而是八旗军在明王朝统治区抢劫到的各种物资和金银硬通货

  而辽饷官僚利益集团真正的利润所在,既不是每年近六百万两的辽饷,也不是后金贩卖的马匹、辽东土产,而是帮助后金销赃。

  看看当时的北地局势:你们这些北地走私商,仗着自己掌握了对日本走私的财路,在日本和登莱等地来回赚钱,整船整船的丝绸瓷器运出去,整船整船的金银铜运回来,钱多得花不完,就土地兼并,实在花不出去,就铸成一千多两银子一个的“没奈何”存在地窖里。

  所以,我们要把后金放出来抢,抢光你们的银子,然后,让后金到张家口买我们走私出去的货物。

  还是那句话: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私仇,但是,两边的利益却是相反的,矛盾根本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组织是绝对不会让议和真正成功的。
  所以,
  搞倒王之臣,很轻松;
  调走满桂——这东西在辽西碍事,刚好调到大同镇压林丹汗,一举多得,废物利用;
  挪用插赏,经济制裁林丹汗,那是袁崇焕和各路官僚密切配合;
  杀毛文龙,有惊无险,事后,组织还忽悠崇祯,帮着袁崇焕暂时消除不良后果。

  而到了袁崇焕把后金放水到北京城二环外的那一刻,袁崇焕已经把所有的辣椒全吃下去了,这个时候,就是组织上屋抽梯,把袁崇焕和辽西军卡死在北京城外进退不得的时刻。

  然后,吃下所有辣椒的袁崇焕就死定了,察哈尔林丹汗,是他变相制裁的,空月马乾,是他发明的,毛文龙,是他谋杀的,和后金议和,是他操办的,后金,是他放出来的,援兵,是他遣散的……

  袁崇焕不死,谁死?

  大萌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袁崇焕谋款斩帅,背下所有罪名,被愤怒的皇帝和满朝文武撕成碎片;
  黄台吉狠狠抢了一把,却议和不成,只能去宣大购买走私货物,还把人家当成恩人,感恩戴德,若干年后我大清还在张家口封了八大蝗商。

  这,就是套路。
  袁崇焕死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陈新甲身上。
  也是陈新甲议和、放水,把后金放出来抢,然后陈新甲被杀,议和失败,后金继续购买走私货物。
  崇祯年,后金到北地抢了五次,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user avatar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给他编造出了十二大罪,这是他上报崇祯的杀毛文龙的表面理由。

我们可以看下这十二条大罪都是些什么。

1.这是第一条罪。说毛文龙不归经抚管。

如兵戎重任,祖制:非五府官不领兵即专征于外,必请文臣为监。文龙夜郎自雄,专制一方,九年以来,兵马钱粮不受经抚管蛾,专恣孰甚,一当斩。

然而毛文龙早就申请文臣去监督他的,天启没有派而已。

上年六月间,臣曾具疏请内臣一员,并请旧抚王化贞出海督臣,部臣、台省诸臣亦屡言之,今宜令其出海监督。

而说毛文龙没有文臣监管?那么登莱巡抚是干嘛的?

庚戌兵部覆东江移镇疏言东江一旅未可轻撤但一应兵马钱粮将领俱应听登抚统辖

倒是袁崇焕,先后撤掉辽东巡抚,登莱巡抚,一人独享大权,为所欲为,这才应该定罪吧。

督师袁崇焕请裁登莱抚镇,改设一恊镇、一参将、二游击,以为东江应援,有事则以山东抚臣移驻登莱。报可


2.第二条罪,是说毛文龙军功全是谎报

人臣罪莫大于说诳欺君,文龙自开镇来,一切奏报,有一事一语核实否?捕零夷、杀降夷、杀难民,全无征战,却报首功。刘兴祚忠顺奔来,止二十余人,而曰率数百众,当阵捉降。欺诳孰甚,二当斩。

袁崇焕可能记性不好,忘了他亲自验的那些首级了吧。

臣接平辽总兵毛文龙呈解屡获首虏,随行关外道袁崇焕逐一查验三次,首级三百七十一颗,俱系真正壮夷,当阵生擒虏贼四名,俱系真正鞑虏

而天启四年三司会审后金的俘虏,也可以证实毛文龙对后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豹販亦供:塔处与奴领兵作前锋,在四月初六日拿住等语。复称我兵杀奴兵一万余,尚有精兵五万余。等情

后金也承认被迫放弃沿海地区就是因为毛文龙。

沿南海
居民因听信毛文龙挑唆之言,杀我之人而叛逃者,遂令迁移之。

3.第三条罪,是说毛文龙无人臣礼。

人臣不宜犯无将之戒,文龙刚愎撒泼,无人臣礼。前后章疏,具在御前,近且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等语,据登莱道申报,岂堪听闻。大臣不道,三当斩。

看看毛文龙死后三个月后的己巳之变,,这话还真是实话。少了东江的牵制,后金确实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


4.第四条罪,是说毛文龙贪污粮饷。

文龙总兵,不每岁饷银数十万,无分毫给兵,每月止散米三斗五升。侵盗边海钱粮,四当斩。

毛文龙那里有几十万人,每年却只给几万人的粮食。。毛文龙还能贪污??这毛文龙要买个聚宝盆才能做到了。

而贪污还要看袁崇焕啊,空月马亁,步兵吃骑兵的粮饷,算都算不清啊。

原无所谓马乾买马之说也,即有空月兵饷,草料银两例应照数按月清查报部还官。此各镇相沿之定也。关宁空月马乾之数,创于袁崇焕。臣部初亦谓其即能灭奴,姑不争执,以鼓恢复之志,不虞荏苒经年而马匹尚未完,马乾尚日支也。
若夫关宁二镇,袁崇焕亦定有经制,但无马而开空月之马乾。步兵而食马兵之厚饷,所费不赀,总属乱政。今阁部以元老而坐镇严关,旌旗一新,亦当另立经制清册,稍祛关宁之浮以补蓟永之匮……

5.这条是说毛文龙私通后金,出卖物资给后金。

皮岛自开马市,私通外夷,五当斩。

然而,汉奸祝世胤还上报皇太极希望用反间计来杀掉毛文龙。。这说明这事毫无疑问的子虚乌有。

使宁远闻知,又疑毛文龙交通我国,叫他自相猜疑,彼果中我反间之计,不待动兵,而我坐取胜矣

而袁崇焕却是明知道蒙古会转卖物资给后金,依然继续卖布卖米给蒙古。

各夷共谓,室如悬罄,不市卖一二布帛于东,何繇藉其利以餬口

6.这条说毛文龙下面收了很多义子义孙,给了一堆的官职

命姓赐氏,即朝廷不多行。文龙部下官兵,毛其姓者数千人,且以总兵而给副、参、游、守之职,不下千人。其走使舆台,俱参游名色,亵朝廷名器,树自己爪牙。犯上无等,六当斩。

这就很有意思了,,皮岛要啥没啥,还要奋战在抗金的第一线。

除了依靠亲情,官职之类的鼓励,毛文龙还能给这群人什么?还能用什么来笼络辽民,靠对大明的信仰吗?

即使这样,毛文龙死后,东江军队依然保持了稳定,顺利被袁崇焕拆解。

而袁崇焕负责的关宁军,在袁崇焕下狱后,马上东溃了,带走了一万五的军队。。这罪是不是刚好适合袁大人?

又初四日午时,侦探人自西回,始知祖大寿率全军东溃,并新至步兵两营亦有尾之而去者,大约万五千人。

7,第七条,说毛文龙劫掠商人

繇宁远回,即劫掠商人洪秀、方奉等。取其银九百两,没其货,夺其舡,仍禁其人,恬不为怪。积岁所为,劫贼无算。躬为盗贼,七当斩。

这条想一想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为刚几个月前,袁崇焕禁海了,要求片板不得下海。

议仍登、莱之海禁、东江钱粮器用,俱从关门运起,至觉华登舟。即津运粮料,俱由静海、滦、乐以及觉华,必经臣衙门挂号始许往东。自兹一禁,不许一船私相往来,即往东官船,不许迫近南岸。登、莱自协营水兵之外,不许一舟出海等因

那么,这两位商人到底怎么下的海?除了皮岛,他们还能去哪里做生意?好像只有后金的控制区了啊。

而袁崇焕还能知道他两的事,用这个来给毛文龙定罪,这两人到底是谁放过去的?

8.第八条,说毛文龙好色

收部将之女为妾,凡民间妇女有姿色者,俱设法致之。或收不复出,或旋入旋出,身为不法,故官丁效尤,俱以虏掠财货子女为常。好色诲淫,八当斩。

emm,毛文龙老家在杭州啊。莫非皮岛这鸟不生蛋的破地方还能有超过杭州的美女??

好色的话,毛文龙应该回杭州啊,,在皮岛好什么色啊!?

9,第九条,说毛文龙不让辽民去登莱,让他们饿死

人命关天,文龙拘锢难民,不令一人渡海,日给之米一缢,令往夷地掘参,遭夷屠杀无算。其畏死不肯往者,听其饿死岛中,皮岛白骨如山。草菅民命,九当斩。

这到底是毛文龙不让辽民去登莱,还是明廷不想让辽去增加负担啊?要求毛文龙便宜安顿,不让辽民回去啊。

兵部给事中李鲁生条陈刷还辽民事,有五不便,而毛文龙控制海外,生聚教训,种种有法,宜即附毛帅,便宜安顿云。

而禁海改饷道,让无数辽民处于饥饿中的正是袁崇焕。

然各岛兵丁正月早已绝粒,赊借客粮,寻挑野菜度日。不意三月初七日,见督师尚书策画东江事宜一疏,欲以东江钱粮器用俱从关门起运,至觉华岛登舟,由旅顺以至臣处,而津运粮料亦由靖海以及觉华岛俱经督师衙门挂号方许出海。臣读毕,愁烦慷慨,计无所出,忽闻哭声四起,合岛鼎沸。

10,第十条,说毛文龙结交魏忠贤

疏请内臣出镇,用其腹爪陈汝明、孟斌、周显谟等,辇金长安,拜魏忠贤为父,绘冕旒像於岛中,至今陈汝明等一伙,仍盘踞京中。皇上登极之赏,俱留费都门,是何缘故?交结近侍,十当斩。

请问这些肉麻的话都是哪位说的啊?给魏忠贤建祠的是谁啊?不正是袁崇焕吗?

厂臣魏忠贤与阁部诸臣俱一时稷契夔龙之选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
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

而毛文龙呢?根本没有吹捧魏忠贤的记录。

假使臣果欲附珰,岂不能效国栋之为忠贤请建生祠,历上章疏?岂不能效国栋之为忠贤称功颂德耶!

而袁崇焕这里还写在某个小岛上找到毛文龙立了魏忠贤的雕像??这和莫须有区别吗?

魏忠贤权势熏天的时候,一堆人给魏建生祠,需要隐藏吗?就毛文龙特殊,找个不为人知的小岛给魏立雕像??

11.第十一条,这条是说毛文龙铁山之败

奴酋破铁山,杀辽人无算,文龙逃窜皮岛,且掩败为功,十一当斩。

请问在铁山之战前几个月,骗走毛文龙两万壮丁,动摇毛文龙军心的徐敷奏是谁派过去的?不是袁大人吗?

如徐敷奏者,上年乘海外粮饷断绝,人心易摇,借名会哨,声言宁远、榆关每月给大米一斛,银二两,皇赏不时,私与辽将血盟,停舟各岛,招去壮丁二万余名,仍诱各将乘机而逃。游击郑继魁、都司郑继武,臣委守镇江,拔精兵三千,枪手六百,粮银二千两,席卷而去。辕门游击李钺,臣差往石城等岛催粮。时家人毛仲金等发银一千两,亦差往石城易买废铜,钺诱同逃,不可,杀死二丁,夺银而去。参将李鑛系钺嫡弟,臣委守旅顺,米豆、花布、铠甲、枪炮倍于各岛,亦带兵西逃,将储粮尽数烧毁,器械悉投海中。

丁卯之战开始,又拒绝救援毛文龙,继续修他的城。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

这是真打算让毛文龙这牵制的军队当做抗金的主力啊。

而多次催促,只是派人去三岔河旅了个游,什么都没干。

辽抚援鲜,布置极其可观,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为纸上之兵也!辽兵果可用耶?

12.第十二条,说毛文龙没有收复领土

开镇八年,不能复辽东寸士。观望养寇,十二当斩。

看图吧,每年五六百万辽饷平辽平到北京城的袁崇焕竟然还能说每年十几二十万饷银毛文龙没有收复领土??


从这十二条来看,更像是袁崇焕给自己定的罪啊?崇祯都需要给他三司会审了,直接把这些套在袁崇焕头上,就可以直接送刑场了啊。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这个疑问:袁崇焕与毛文龙,在政见和军事部署上,有哪些分歧?

他们之间早就有分歧,即是否认同毛的牵制作用,是否有必要经营东江镇。


宁远参政袁崇焕疏,辞升职,请终制因善后事宜,请以十万五千官兵,汰为八万,以二万留关内,六万布关外;宁远添二辅城,以为特角(“特”为错字,应为犄或倚);各堡增设铳台,以为应援;而宁远以东,仍安哨探;令就地为耕,有事仍收还宁远;南兵脆弱,西兵善逃,莫若用辽人守辽土;将官则辽东一总兵,关内一总兵,余皆赘也。……毛文龙宜檄居近岛,侦奴虚实。……《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二月二十五日

这是天启六月二月下旬,也就是袁崇焕刚取得宁远大捷后不久,他给朝廷上一道奏疏,里面详细提到了继续整顿建设辽西关宁防线,在辽西强化屯垦、以及如何重新安置毛文龙部等等一系列计划。

在天启六年春之前,袁崇焕长期在宁前兵备道任职,配合孙承宗,主持辽西防务,经营整顿辽宁关宁防线。很显然,他一定会坚决主张经营辽西走廊与关宁防线的。

天启二年广宁失陷,王化贞失势之后,有关毛文龙部在辽东到朝鲜一带,还是否能发挥所谓“牵制”的作用,明朝朝廷对此也有反复质疑。朝廷当中一直都有废止“牵制”策略,将毛部撤到山东登莱或辽西的声音。

袁崇焕显然是这一政策的赞同者,他更是建设辽西关宁防线的实施参与者,辽西关宁是他取得功绩的地方。只不过在天启六年前,他的官位不算高,没取得太大的功绩,影响力和声音都不大。天启六年初宁远大捷后,明朝对他升官加赏,官职和权力都加强了,说话自然更有分量了。所以他在此时亮出了他的计划。


毛文龙此前的官职是平辽总兵官,开镇东江。而袁在奏疏中却强调“将官则辽东一总兵,关内一总兵,余皆赘也”。

这话就更明显了。袁不认同毛部东江镇的作用。按照他的计划,关宁军将再度整顿为八万人,守山海关一线二万人,设一总兵;守关外辽西走廊宁远等城六万人,也设一总兵。

尽管袁在奏疏中还强调“辽人守辽土”。但他设想这两个总兵的职位,肯定要从关宁军将官中挑选,比如祖大寿这种正规明军出身的辽人武将,而不会让毛文龙担当。

在袁的眼中,毛就属于那个“余皆赘也”。

袁也给毛安排了一些很次要任务:“檄居近岛,侦奴虚实”,还是当你的游击队长,搭船在辽东半岛沿岸活动,收集情报,接应逃民好了。

假设毛在当年听命,做到“檄居近岛”。那么袁崇焕极有可能对毛部东江镇进行重新整编,对东江这些参次不齐的军民进行裁汰挑拣,整编到关宁军当中。最后只给毛留下少数兵力,让毛继续在辽河口、辽东半岛到鸭绿江扣沿岸这些地方,从事当初的袭扰活动。


因此袁和毛的矛盾,就是重点经营关宁防线,以辽西为重;还是继续在鸭绿江到朝鲜平安道保持东江镇,发挥对后金“牵扯”作用,这两种策略的分歧。

就在天启六年、七年,事态发展过快,不仅袁崇焕在期间去职,还出现了后金两次西征察哈尔、察哈尔林丹汗西迁和丁卯胡乱等事件。

而宁远之战结束后,此前和努尔哈赤达成结盟的内喀尔喀五部又再度反叛后金,袭击后金控制区。在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死之前,他最后的军事活动就是带兵征讨炒花,后金对辽西蒙古的征讨作战在当年加剧。

拖到崇祯二年,袁杀毛,就是这一分歧最终激化后的解决手段。


看到这里,肯定有袁粉毛粉袁黑毛黑,在心里早就憋着问一句:既然你分析了,那么你到底支持谁?你觉得袁打造关宁的政策正确呢,还是承认毛文龙确实发挥了牵制作用呢?

在此引用 @项天鹰 同志以前一个简短、清晰、干脆的答案,我在看到的同时就给他点赞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但“议和论”并非主流或唯一解释,更不能说是主要原因。 将袁崇焕杀毛文龙直接归结于“议和”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和个人恩怨因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明末辽东的严峻局势,以及袁崇焕和毛文龙各自的处境和目标。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袁崇焕挥剑斩了毛文龙,这一下,可是在辽东搅动了满天风雨,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你想啊,毛文龙是谁?他是当时辽东仅存的、还在与后金僵持的一股明朝力量,尤其是在皮岛,他经营多年,靠着水师,时常能袭扰后金,虽然规模不大,但起到了牵制作用,至少让后金的目光不能完全集中在关内。袁崇焕这一刀下去,等于.............
  • 回答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判断袁崇焕此举究竟是一己之私,还是出于为大明江山社稷的考虑,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理解不同人物的动机和各方势力的博弈。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己之私”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袁崇焕事后获得的巨大权力。毛文龙被杀后,袁.............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和秦桧杀岳飞,这两件事在性质上、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确实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复杂性。将它们简单地划为“一个道理”,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如果从权力斗争、君主猜忌、军事策略的争议、以及为自身政治目的而牺牲他人这些角度来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共通之处。我们不妨就从这.............
  • 回答
    关于孙传庭杀贺人龙和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两件事,从表面上看都属于军事指挥官对下属的处决,但深究其历史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当时的政治气候,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可比性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下面我将详细展开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天时、地利、人和皆有所异要理解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先看看当时明朝的整体状况。明.............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在明末历史里,简直就像一块永远撕不烂的骨头,怎么啃都啃不动。说起来,这俩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一个是在山海关指挥若定,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袁崇焕;另一个则是镇守辽东,牵制后金(清朝前身)八旗兵力的毛文龙。他们的关系,本该是唇齿相依,共同抗金,结果却走向了你死我活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一句“是不是背叛明朝”就能说清楚的。这件事儿的起因、经过、还有袁崇焕的动机,里面牵扯着权力斗争、战略分歧、个人恩怨,还有当时辽东局势的复杂性,可谓是一团乱麻。先来说说这俩人的背景和当时的局势: 毛文龙: 他是个武将,能力也不算特别出众,但关键是他.............
  • 回答
    袁崇焕挥刀斩了毛文龙,这件事在明末留下的争议,就像是当年那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场一样,至今仍未有定论。要说清楚袁崇焕为何下此狠手,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崇祯初年,细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恩怨情仇,以及站在这两人身后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势力和考量。毛文龙其人:从“奇兵”到“祸根”咱们先说说毛文龙。这人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毛文龙的皮岛水师声势不小,还能对后金(清)造成一定的牵制,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后金君主,就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消灭这个明朝在海上最后的据点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明末历史走向,一个毛文龙而非袁崇焕得胜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人命运的颠倒,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深刻地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不可能”的假设:毛文龙的胜利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真实的历史中,毛文龙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袁崇焕处死,这本身就是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的结果。毛文.............
  • 回答
    袁崇焕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明确指出毛文龙是和议的障碍,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相当棘手且充满争议的论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袁崇焕所处的立场和考量。首先,让我们看看毛文龙的“障碍”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军事上看,毛文龙镇守辽东的皮岛,是明朝在辽东仅存的少数几个重要据点。他的部队规模.............
  • 回答
    袁崇焕未能顺利接手毛文龙死后的东江镇,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斗争、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分歧,绝非简单的“接管”那么容易。首先,我们得明白毛文龙是谁,他手下的东江镇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毛文龙,字震寰,是明末在辽东地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依附于朝鲜,在皮岛一带建立了以“东江镇”为名的一支军事力量。这支.............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在明末抗金战争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各自都有斩杀金军(后金)将领的赫赫战功。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他们各自的战绩,以及当时的一些背景情况。袁崇焕:宁远城下的辉煌袁崇焕最广为人知的一次辉煌战绩,无疑是发生在明崇祯元年(1626年)的宁远大捷。这次战役是袁崇焕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也是明朝在.............
  • 回答
    近期在网络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对袁崇焕的评价趋向负面,反而对毛文龙则有抬高的趋势。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研究的进步,也有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要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
  • 回答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之所以被后世认为“不靠谱”,并非全盘否定他们的策略和努力,而是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最终的结局,使得这些宏伟蓝图未能完全实现。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希望“平辽”呢?这需要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战略考量,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数字游戏。要谈“靠谱”的平.............
  • 回答
    南明时期的人们看待袁崇焕、毛文龙、李成梁这三位前朝名将,情感是复杂而分裂的,充满了历史恩怨、政治站队以及对民族危亡的不同解读。这其中,袁崇焕无疑是最具争议的焦点,而毛文龙和李成梁则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评价和政治遗产。袁崇焕:争议中的民族英雄与政治牺牲品在南明时期,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毛文龙这人,在辽东边关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皮岛经营多年,手底下也积攒了不少家底。你说他多年挪用军饷,这事儿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边将贪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皮岛在他手里,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据点,他对巩固辽东防线,尤其是牵制后金方面,功劳是有的。但要说他为何没拿这些钱.............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这场争执,就像一片笼罩在辽东上空的浓雾,即便时移事易,也难以拨开,更别提辩出个白黑分明。究其根本,这场辩论之所以悬而未决,并非是因为谁的论点不够有力,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双方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再加上后世评价标准的错位,让这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