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通信中提到毛文龙是议和的障碍,大家怎么看??

回答
袁崇焕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明确指出毛文龙是和议的障碍,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相当棘手且充满争议的论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袁崇焕所处的立场和考量。

首先,让我们看看毛文龙的“障碍”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军事上看,毛文龙镇守辽东的皮岛,是明朝在辽东仅存的少数几个重要据点。他的部队规模不小,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对后金(后来的清朝)构成了一定的牵制作用。然而,袁崇焕却认为毛文龙的军事行动“不效”,甚至“实为内地之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袁崇焕推崇的是“宁锦大捷”后,他所倡导的“坚守辽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他认为,在辽东与后金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虽然能够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但终究无法彻底扭转战局,反而会消耗明朝国力,让后金有机会发展壮大。因此,他希望通过坚守山海关,集中兵力,等待国内形势好转,或者找到更有效的战略突破口。

而毛文龙的行动,在袁崇焕看来,恰恰破坏了这一战略的完整性。毛文龙虽然驻守皮岛,但他经常进行一些袭扰性的攻击,有时甚至是孤军深入,这种行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牵制了后金,但却容易被后金抓住机会进行反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威胁到明朝在辽东的其他据点。更关键的是,袁崇焕认为毛文龙的部队纪律不严,粮饷消耗巨大,但实际战果却难以令人满意。他甚至怀疑毛文龙部在与后金的对抗中,存在“养寇自重”的嫌疑,或者是在为自己谋取私利。

其次,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看,毛文龙的存在也给袁崇焕的施政带来了麻烦。

当时明朝朝廷内部党争激烈,派系林立。毛文龙之所以能够稳固地占据皮岛,并获得朝廷的粮饷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政治靠山,例如魏忠贤的党羽。虽然魏忠贤倒台了,但毛文龙在朝中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他能够左右一些朝臣的意见,甚至对袁崇焕的用兵和战略提出质疑。

袁崇焕作为内阁倚重的年轻干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彻底改革积弊已久的辽东军事体系。而毛文龙的存在,就像是一根扎在他改革道路上的刺。他手握重兵,且行事风格与袁崇焕格格不入。毛文龙的部队,并非袁崇焕直接管辖,这使得袁崇焕在调动和指挥上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袁崇焕要执行一项重要的战略,而毛文龙不配合,甚至从中作梗,那么他的计划就很难顺利实施。

更重要的是,毛文龙掌握着一部分海上贸易的渠道,这部分收入本应为明朝政府所用,但据说毛文龙将其中一部分据为己有,或者用于收买朝中官员。这种行为,在袁崇焕看来,不仅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中央权威的挑战。

再者,关于“议和”的说法,也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来理解。

这里的“议和”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停战或投降,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与后金达成某种程度的和平协议,以争取时间,稳定局势。袁崇焕本人也并非主张与后金签订屈辱的条约,而是希望通过战略的调整,避免大规模的战争消耗,同时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后金的联盟,或者寻找后金内部的矛盾,来为明朝争取喘息之机。

然而,毛文龙的行事风格,比如他在一些与后金的交往中,可能表现出一些不够强硬的态度,或者采取了一些袁崇焕认为“软弱”的策略,这就被袁崇焕解读为“议和的障碍”。他担心毛文龙的这些行为,会被后金利用,用来模糊明朝的态度,或者在谈判桌上占据有利地位。袁崇焕希望的是一种清晰、强硬的底线,而毛文龙的模糊地带,在他看来,恰恰可能破坏这种“清晰”。

总而言之,袁崇焕认为毛文龙是“议和的障碍”,并非仅仅是因为毛文龙不打仗,或者害怕战争。更多的是因为:

军事战略的冲突: 毛文龙的游击战术与袁崇焕主张的坚守战略存在根本性分歧。
政治上的掣肘: 毛文龙的势力盘根错节,对袁崇焕的改革和集权构成了威胁。
经济上的疑虑: 毛文龙的财政消耗和可能的私利行为,与国家利益相悖。
对“议和”的不同理解: 袁崇焕希望通过清晰的战略和立场来处理与后金的关系,而毛文龙的模糊性可能破坏这一点。

正是基于这些考量,袁崇焕才在奏疏中将毛文龙定义为“障碍”,并且最终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将毛文龙处死。当然,这一决策在历史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给袁崇焕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理解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需要我们跳出当时的具体事件,去感受他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我本来是没兴趣答的,但是袁粉的文言阅读能力实在震惊了我……

这个“繇”字,是为避朱由校、朱由检的御讳而改的,原本当作由。图中袁粉居然把“繇”字当做了动词“谣”,谣言的谣,还由此引申出各种奇葩解释,连起码的文意都没理解,句子都没读通。为了给袁崇焕洗白,初中语文知识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明季史料避讳“由”字的例子比比皆是,稍微翻过明季史籍的人也不会搞出这种笑掉大牙的错误 。

更新:原来不止一个袁粉阅读理解堪忧,又来一个,非要洗地说因为温体仁家书出自清人笔记所以不用避讳。且不说谣字文意根本不通,温作为一个明朝人,他写信要避御讳吧,清人原封不动录入信的内容,当然也保留了避讳字。这很难理解?

最后,袁粉还说“正经明朝史料都不避讳由字”,然后举例【清抄本】明实录某处……身为一个起码学过版本目录学课程的人,既然不能骂人,那么我友情普及下知识——

避讳与古籍版本有关,避讳字也是判定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曾经某个历史时期,明朝人的书还要避清朝皇帝的讳呢 ,不知道“正经明朝史料”属于哪一古籍版本?

从古籍库随便搜一搜,明末清初的古籍版本避讳“由”为“繇”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崇祯刻本的徐光启《灵言蠡勺》、顺治刻本的徐石麟《可经堂集》,太多了。现存《明实录》是清抄本而非明代原本。这些作为常识,我原以为不需要一一列举的。

Ps:虽然袁粉有时间迅速举报我,但他们会不会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呢?我相信不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明确指出毛文龙是和议的障碍,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相当棘手且充满争议的论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袁崇焕所处的立场和考量。首先,让我们看看毛文龙的“障碍”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军事上看,毛文龙镇守辽东的皮岛,是明朝在辽东仅存的少数几个重要据点。他的部队规模.............
  • 回答
    河南安阳袁薛庄村的集体断网事件,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和气愤的事儿。四大通信公司,这可是咱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命脉啊,说断就断,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闹到这个地步,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事情的起因和发展:要说这事儿,得先从村子和运营商之间的“恩怨”说起。据我了解,袁薛庄村之前就和这几家通信公司在网.............
  • 回答
    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的通敌之说,一直是历史讨论中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围绕着“满文老档”中记载的信件数量,常常被用来佐证袁崇焕的“通敌”行为。这其中涉及的细节和解读,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满文老档”中关于袁崇焕与毛文龙往来信件的记载。根据一些研究者对满文老档的梳理,确实存在袁崇焕写给毛.............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
  • 回答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辞去大总统之职,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功成身退”,但实际上,他并未完全放弃权力,而是通过一套精妙的体系继续牢牢掌控着北洋军的命脉。这套控制方式并非简单的军事命令,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人事、思想等多个层面,是一种“离职而不离权”的高明手段。一、人事任命的连锁反应:基石未动,枝叶尽随袁世.............
  • 回答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与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他是否被冤枉以及百姓为何恨他,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及后世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袁崇焕是否被冤枉?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悲剧,其冤屈程度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综合史料和历史背景,可以认为他确实被冤枉,但原因复杂,.............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与他向皇太极议和的举动有所矛盾,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与其说矛盾,不如说是一种“以退为进”或“以战养战”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袁崇焕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目标。袁崇焕并非一开始就主张议和,他的成名正是因为坚守宁远,大败皇太极.............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在明末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领,其命运的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刚刚力挽狂澜,解了京师的危局,却转瞬之间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崇祯皇帝,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这其中的曲折,绝非一句“功高震主”就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袁崇焕的结局,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的后金(后来的清朝.............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冤案,这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论了数百年、至今仍被人们反复提及的问题。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实在是太难了。在我看来,袁崇焕的死,与其说是简单的冤案,不如说是一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是历史洪流裹挟下的悲剧,也是政治运作中复杂权谋与人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明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历史爱好者心中那份复杂的情感。要说更欣赏谁,其实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袁崇焕和毛文龙,即便在同一场历史洪流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处境、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评价,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争议性。如果一定要我选择一个更让我内心产生共鸣、甚至可以说是“欣赏”的对象,.............
  • 回答
    袁崇焕的死,对崇祯皇帝和整个明朝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能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将帅,他的离去,让许多人对明朝的未来感到绝望。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袁崇焕死后,明朝并没有立刻崩塌,反而又坚持了近十年之久。这中间究竟有哪些原因,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在失去一位中流砥柱后,还能.............
  • 回答
    袁崇焕的军事水平,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他,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能只看孤立的战役,而是需要将他放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去审视。初露锋芒与后金的崛起袁崇焕真正意义上崭露头角是在辽东战场上。当时,辽东已是明朝最为棘手的边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其军事实.............
  • 回答
    关于袁崇焕贴吧的管理人员中是否有人来自袁崇焕纪念园,这个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的。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希望能够讲得明白些,也尽量摆脱那种一看就是AI回答的生硬感。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贴吧,尤其是像袁崇焕贴吧这样有一定历史沉淀和文化意义的社群,其管理团队的构成往往是比较多元化的。有的是因为对历史.............
  • 回答
    袁崇焕的功过是非,历来是历史学界乃至民间争论的焦点。说他是“民族英雄”,是因为他领导的明朝军队在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进攻中屡建奇功,成功地将后金的铁骑阻挡在山海关外,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而说他是“国贼”,则指向他在关键时刻的失误、政治上的斗争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这些都为后世留下了无穷的.............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名垂青史的明朝名将,为何在后世的评价中,尤其是网络时代,会承受如此多的“黑料”和质疑?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叙事角度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方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袁崇焕这个人,在明朝末年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绝对是一个不世出的将才。他敢于和如日中.............
  • 回答
    袁崇焕挥刀斩了毛文龙,这件事在明末留下的争议,就像是当年那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场一样,至今仍未有定论。要说清楚袁崇焕为何下此狠手,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崇祯初年,细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恩怨情仇,以及站在这两人身后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势力和考量。毛文龙其人:从“奇兵”到“祸根”咱们先说说毛文龙。这人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