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死后明朝为啥还能坚持?

回答
袁崇焕的死,对崇祯皇帝和整个明朝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能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将帅,他的离去,让许多人对明朝的未来感到绝望。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袁崇焕死后,明朝并没有立刻崩塌,反而又坚持了近十年之久。这中间究竟有哪些原因,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在失去一位中流砥柱后,还能勉力支撑?

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的死虽然可惜,但并非是明朝灭亡的唯一导火索。 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已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袁崇焕的悲剧性结局,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即使没有他,其他的问题依然会逐步暴露。

其次,即便袁崇焕走了,他的某些战略部署和军事思想,依然在发挥作用。 袁崇焕虽然被冤杀,但他在辽东建立起来的防线体系,特别是宁远城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他对火器的重视和应用,这些都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完全带走的。他的继任者,虽然能力可能不及,但在袁崇焕打下的基础上,依然能够进行一定的防御作战。例如,他训练的关宁铁骑,依然是明朝对抗后金(后来的清朝)的精锐力量。

再者,辽东战场的局势并没有因为袁崇焕的死而立刻失控。 后金虽然实力强大,但他们也并非无懈可击。在袁崇焕被处死后,皇太极并没有立即发动大规模的总攻,而是继续进行战略上的消耗和试探。明朝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士气低落,但仍然集中了相当一部分兵力在辽东,并且通过一些战役,暂时遏制住了后金的进一步推进。

更重要的一点是,明朝内部仍然存在着一股不容忽视的抵抗力量。 即使是朝堂之上,也并非所有人都被袁崇焕的死所打垮。有忠君爱国之士,他们明白国家危难之际,必须竭力抵抗外敌。虽然朝堂内部派系林立,斗争激烈,但为了抵抗满洲的入侵,总会有一些有识之士愿意承担责任,继续战斗。

具体来说,明朝能够坚持下去,还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明朝庞大的家底和惯性: 即使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内部动荡,明朝的国力依然比后金要强盛得多。其人口基数、经济基础和税收能力,仍然是后金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庞大的家底,给了明朝一定的缓冲和喘息空间,使其能够承担战争的消耗。同时,一个庞大的帝国运行久了,会形成一种惯性,即使领导层出现问题,整个机器也不会瞬间瘫痪。
崇祯皇帝的努力(尽管方向存在争议):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雄心勃勃,试图扭转明朝的颓势。在袁崇焕死后,他并没有放弃抵抗,而是继续任用其他将领,筹集军饷,试图巩固辽东防线。虽然他的用人政策和一些决策存在严重的失误,例如频繁更换将领、过度猜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一丝抗争的意愿。他仍在试图弥补袁崇焕离去带来的真空。
地理优势和防御体系: 山海关作为辽东地区重要的门户,其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明朝在山海关一带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这使得后金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很难轻易突破。关宁锦防线虽然在袁崇焕死后受到削弱,但依然是明朝对抗后金的一道重要屏障。
南方的相对稳定: 在袁崇焕死的时候,北方战事正酣,但明朝的南方腹地,相对而言还比较稳定。虽然也有地方性的农民起义,但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威胁。南方相对充裕的财政收入和资源,为明朝继续维持北方的战争提供了支持。
部分忠臣良将的坚持: 袁崇焕的死,确实让许多将领心寒,但并非所有人都因此放弃。仍然有一些忠心耿耿的将领,如祖大寿(尽管他后来也有些复杂),以及一些在地方上能够独当一面的官员,还在为保卫国家而战。他们的坚守,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后金内部的制约因素(相对而言): 尽管后金在勇猛善战方面占据优势,但他们也并非没有自己的内部问题和发展瓶颈。例如,他们需要不断地从汉人地区获取资源和劳动力,也需要面对内部的一些权力斗争和继承问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速战速决的能力。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袁崇焕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他的死,不仅让明朝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更重要的是,它摧毁了士气,加剧了朝廷的内部猜忌和分裂。朝廷在失去袁崇焕后,再也未能找到一个能真正统一指挥、振奋士气的人物。军事上的失利,财政上的枯竭,加上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最终使得明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了终结。

所以,明朝在袁崇焕死后还能坚持,是因为其庞大的国力惯性、部分遗留的战略部署、地理优势、南方相对稳定以及部分忠臣良将的努力。但这一切,都无法弥补袁崇焕这样一个核心人物缺失所带来的战略性打击,也无法扭转明朝积重难返的局面。他的死,更像是为明朝这个病入膏肓的帝国,奏响了加速衰亡的挽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崇焕死了不仅没啥坏处,其实是明朝剪除了一个大患。 @光头最帅3 理由如下:

己巳之变从崇祯二年十一月破关一直持续到翌年五月。此战明朝受创极深,远超当年的庚戌之变,但是因祸得福崇祯也收获了两个人才,梁廷栋和张凤翼。崇祯在这两个人的策划下局势开始明显好转。

后金一直到崇祯九年才策划了第二次入关劫掠,七月起兵几乎同时崇祯宣布戒严严阵以待,八月入关,九月后金就灰溜溜得走了。

袁崇焕走了后,边关之事高下立判。不过没过多久梁廷栋张凤翼二人病亡,局势开始急转直下。

崇祯十一年后金占领义州尽取锦州耕地开始兵临锦州,锦州告急。

与此同时的明朝再接再厉,在崇祯十二年基本平定所有匪患后(闯王高迎祥战死,张献忠投降,李自成不得不带着十八骑兵逃进山区打游击),这个时候天下其实已经大略平定,就剩东北一隅。

于是崇祯被清兵反复袭扰头疼不已,于是开始策划调集天下精锐准备一鼓作气灭后金。

……

偏偏这个时候崇祯十三年史诗级深渊副本“崇祯之渊”开启,天下顿时大乱,李自成复出,张献忠复叛。几乎同时,后金第三次入寇,明军应接不暇大败,卢象升战死,清军大获全捷而归。

而此时明军已经群集正在酝酿出兵松锦,谁知此时天下再次奇荒,李自成入河南,河南皆反。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结束后,明朝所有精锐付之一炬。同年十月起义军陷开封,孙传庭柿园之战失败败回潼关。明朝至此被一分为二,崇祯南逃之路断绝。同年也是清军最后一次入关劫掠,给予了明朝最后一击,内忧外患同时达到最高潮。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出关,十月被李自成击溃,孙战死潼关。

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破,崇祯死。

崇祯三年后的史书之所以语焉不详让人产生了明朝倏尔灭亡的错觉,就是因为崇祯二年的袁崇焕案一口气把朝廷里所有的东林党几乎都拖累死了,直接导致东林后生们(也就是明史作者们)远离朝堂对时政细节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对升迁之类的时政略写一个大概了。

同时因为此时明庭仇视东林党,所以明史也总体上仇视这个时期的明庭,在明史作者眼里这段时间明庭上抑郁不得志的就是人才,春风得意的人就是奸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的死,对崇祯皇帝和整个明朝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能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将帅,他的离去,让许多人对明朝的未来感到绝望。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袁崇焕死后,明朝并没有立刻崩塌,反而又坚持了近十年之久。这中间究竟有哪些原因,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在失去一位中流砥柱后,还能.............
  • 回答
    《明史》之所以用“明亡征决矣”这样近乎盖棺定论的语气来形容袁崇焕牺牲后的局面,是因为在他被处死的那一刻,明朝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战略支柱几乎同时崩塌,给人的感受是,抵抗后金(清)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破灭。在袁崇焕死之前,虽然明朝内部矛盾重重,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但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凭借其坚韧的意志和卓.............
  • 回答
    袁崇焕案后,明廷搜查他的家宅,据载,除了袁崇焕本人积欠的巨额俸禄外,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细节:他的弟弟袁崇煜,这位在袁崇焕倒台前尚未出仕或官职不高、甚至可能还在家乡务农的亲人,居然在家中“罄家而西”,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家中所有的财物变卖一空,装满了车箱。但即便如此,也有来不及运走的、价值5361两银子.............
  • 回答
    袁崇焕未能顺利接手毛文龙死后的东江镇,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斗争、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分歧,绝非简单的“接管”那么容易。首先,我们得明白毛文龙是谁,他手下的东江镇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毛文龙,字震寰,是明末在辽东地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依附于朝鲜,在皮岛一带建立了以“东江镇”为名的一支军事力量。这支.............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慈禧太后驾崩,大清朝的定海神针算是折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就无人能够制约。事实上,慈禧死后,袁世凯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依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强大力量的制衡,只是这些制衡的力量和慈禧在世时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太后之所以能“镇住”袁世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掌握着清廷最高权力,她的.............
  • 回答
    话说当年,崇祯皇帝那叫一个愁啊。北方满洲八旗虎视眈眈,辽东战事连年告急,明朝的江山可谓风雨飘摇。这时候,袁崇焕横空出世了。袁崇焕这人,那可是真有两把刷子。他年轻时候就考取了进士,后来投笔从戎,在辽东战场上打出了名声。他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在宁远城,以区区几万兵力,硬是把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如果”,一个牵动无数人神经的未竟之业。袁崇焕不死,辽东能否平定?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里头牵扯着军事、政治、经济,乃至人心向背的复杂博弈。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袁崇焕是个什么人?他当时在干什么?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袁崇焕之死,是一个复杂而沉痛的历史事件,它并非源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要理解他为何“必须”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政治、军事、个人以及观念层面的种种矛盾。一、 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党争激烈,宦官外戚势力盘根错节,这为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也最引人猜测的一种,便是与袁崇焕的“关宁铁骑”的大炮脱不了干系,具体而言,就是铅中毒之说。话说当年,努尔哈赤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真首领,在辽东战场上纵横捭阖,几乎无人能敌。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场重要战役——宁远之战中,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挫。这场战役.............
  • 回答
    永历时期,若袁崇焕尚在,手握重权,这无疑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变数。要探讨他能否带领永历政权“反清复明”,以及需要多久,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就好比给一个将死的病人注入强心剂,能否救活,还得看病人自身底子,以及强心剂的效力有多强。袁崇焕“复活”的可能性与他能够带来的改变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毛文龙这人,在辽东边关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皮岛经营多年,手底下也积攒了不少家底。你说他多年挪用军饷,这事儿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边将贪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皮岛在他手里,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据点,他对巩固辽东防线,尤其是牵制后金方面,功劳是有的。但要说他为何没拿这些钱.............
  • 回答
    这三位都是大明王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却都难逃悲剧收场。要论谁的死不冤,谁的死负面影响更大,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细细道来。蓝玉:功高震主,猜忌而亡蓝玉,大明开国功臣,凉国公,战功赫赫,是明朝早期少数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在北征时期,率军大破元朝残余势力,俘获元主及其家眷,一战功成,威名远扬。他的.............
  •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的铁血都督,一生征战沙场,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被崇祯皇帝处死,落得个悲剧下场。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宿命纠缠?为什么袁崇焕必须得死?这个问题,绝非一句简单的政治斗争可以概括,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朝廷内外错综的矛盾。时代洪流中的悲剧英雄.............
  • 回答
    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政治漩涡的悲剧,一个民族英雄被自己人处死的荒诞故事。要说清楚他为何殒命,得从明末那风雨飘摇的时代说起,从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说起,还得从他本人身上说起。首先,时间背景是至关重要的。明朝末年,国家积弊已深。宦官专权、党争激烈、财政枯竭,这些都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这个庞大的帝国。而在北.............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绍此人,一生起伏跌宕,最终却在关键时刻被曹操抓住破绽,一病不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的两年,可以说是他命运走向衰败的加速器,也是他野心与现实之间差距暴露得最淋漓尽致的两年。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两年光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惨烈与转折建安五年,是袁.............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