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死前两年都做了什么?

回答
袁绍此人,一生起伏跌宕,最终却在关键时刻被曹操抓住破绽,一病不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的两年,可以说是他命运走向衰败的加速器,也是他野心与现实之间差距暴露得最淋漓尽致的两年。

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两年光景。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惨烈与转折

建安五年,是袁绍一生中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最让他跌入谷底的一年——官渡之战。

年初,袁绍在统一北方,扫平公孙瓒之后,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实力足以与曹操一决雌雄。他集结了河北精兵,数量上远超曹操,浩浩荡荡地杀向官渡。然而,兵多不代表就能赢。袁绍这位曾经的四世三公之后,在战略眼光上,却远不如出身寒门的曹操。

在官渡前线,袁绍犯下了几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过于轻视曹操,认为兵力优势足以碾压一切。其次,他优柔寡断,错失了不少良机。在与曹操对峙的过程中,他收到郭嘉等人的计谋,比如利用火攻、奇袭乌巢等,但却犹豫不决,总是听信那些谄媚之辈的谗言,错过了最佳的行动时机。

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当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辎重后,袁绍竟然没有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他手下有兵力,有粮草,只要能迅速调动部队,反攻曹操,或许还有翻盘的可能。然而,他却中了敌人的离间计,误杀了大将颜良和文丑,导致军心大乱,士气低落。

在官渡战场上,袁绍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内部却充满了矛盾和猜忌。他的谋士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张郃、高览等将领因为得不到重用,心中早有不满。曹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离间计,进一步瓦解了袁绍的士气。

官渡之战的失败,对袁绍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失去了大量的精锐部队,粮草被焚,士气丧尽。从官渡撤退后,他虽然还保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的大部分地盘,但实力已经大大削弱,元气大伤。

建安六年:最后的挣扎与内耗

官渡之战失利后,袁绍并没有完全丧失斗志,但他的身体状况却在急剧恶化。长期的征战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上可能原本就有的疾病,让他越来越虚弱。

在建安六年,袁绍的主要精力已经不再是与曹操正面交锋,而是被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对溃败部队的整顿所占据。

首先,他试图重新集结力量,再次向曹操发动进攻。他命令还在冀州、青州的残余部队进行补充和训练,并计划再次出兵。然而,此时的军队早已不是官渡之战前那种精锐的模样,士兵们经历了惨败,士气低迷,人心惶惶。而且,他手中的粮草也十分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更要命的是,官渡之战的失败,让袁绍麾下的一些将领和谋士开始出现分歧。一些人主张固守,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继续进攻,否则一旦被曹操逐个击破,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个时候,袁绍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他卧病在床,无法处理政务,也无法有效地指挥军队。在他病重期间,他最倚重的几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开始为了争夺继承权而明争暗斗。

袁绍病重,但他的意识仍然清醒。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也知道儿子们之间的不和将是葬送他毕生事业的最大隐患。他试图在临终前解决继承人问题,以避免袁氏集团的内部分裂。

他原本想让袁尚继承地位,并让袁谭辅佐。然而,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特别是长子袁谭。袁谭认为自己应该继承父亲的权力,对袁尚的上位感到不满。

在袁绍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召到床前,让他们发誓效忠彼此,共同对抗曹操。他希望用这种方式来维系家族的团结。然而,这番嘱托,在利益和野心的驱使下,显得苍白无力。

最终,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袁绍带着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儿子们的不信任,撒手人寰。他死后,他的儿子们果然内斗不止,给了曹操绝佳的机会,最终导致了袁氏集团的彻底覆灭。

总而言之,袁绍死前这两年,是他从不可一世的北方霸主,沦落为在曹操铁蹄下艰难支撑,最终因为自身战略失误、内部不和以及身体衰败而走向灭亡的两年。这两年,他没有像曹操那样抓住每一次机会,反而被对手步步紧逼,最终将自己和他的帝国一同拖入了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两年挺短的,干不了多少事。何况打了败仗心情郁闷,还生病了,也没精力干啥事。

首先干了件坏事,杀害田丰,佐证了外宽内忌的名声

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还有在仓亭又打了一场败仗

六年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还调解了一下审配与逢纪的矛盾,这可能是各种调解矛盾的一例

护军逢纪与配不睦,绍以问之,纪对曰:“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节,不以二子在南为不义也,公勿疑之。”绍曰:“君不恶之邪?”纪曰:“先所争者私情,今所陈者国事。”绍曰:“善”。乃不废配,配、纪由是更协。(《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还有平叛,题主已经说了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
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绍归,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大概就能找到这些,也不少了,尤其动一次兵基本几个月就过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绍此人,一生起伏跌宕,最终却在关键时刻被曹操抓住破绽,一病不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的两年,可以说是他命运走向衰败的加速器,也是他野心与现实之间差距暴露得最淋漓尽致的两年。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两年光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惨烈与转折建安五年,是袁.............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确实在北方占据了辽阔的疆域,但要说“实际控制地盘”,尤其是在幽州和并州,情况要复杂得多,并非他所宣称的那般稳固。他最大的实际控制点,毫无疑问,是那个他统治多年的核心区域,也是兵源、粮草最充沛的根基所在。袁绍疆域概览: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的势力范围大致覆盖了北方中原和部分北方边疆地区,.............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1. 李傕任命冀州牧壶寿: 李傕是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在董卓被杀后,他与郭汜等人共同控制了朝政,并一度将汉献帝挟持。 李傕与郭汜决裂后,双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对长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一系列动荡时.............
  •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的确是当时北方实力最雄厚、地盘最大的诸侯。他拥有冀、幽、并、青四州,兵精粮足,麾下谋臣猛将如云。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鼎盛时期,袁绍也未曾急于称帝。反观袁术,尽管也曾一度占据江淮,拥兵自重,却在实力远不及袁绍的情况下,贸然称帝,最终落得个凄惨下场。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盘大小.............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延禧攻略》里,钱夫人和袁春望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可以说是牵动了不少观众的心弦,尤其是他们最后的结局,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回味的解读空间。先来说说钱夫人,也就是海兰察的母亲。剧中,她确实是因病去世的。当时,钱夫人得了重病,海兰察为了给她治病,四处奔波,甚至不惜去求助皇太后。皇太后也派了太医去为钱夫人诊治,.............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在汉末时期确实是顶尖的,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将“家世好”的定义稍微放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四世三公”这种直观的、可以量化的荣耀,而是包含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人才储备、社会声望、经济实力等多个维度,那么同时期确实还有一些家族的“家世好”程度与袁绍家族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
  • 回答
    关于袁绍是否被低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并且会受到后世立场、史料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低估”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从哪些维度来评价袁绍。总体而言,袁绍在很多方面确实被后世(尤其是以曹操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叙事)所“低估”了,但他也有其明显的.............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 回答
    提起袁绍麾下猛将,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是颜良、文丑。但若论及真正为袁绍打下赫赫威名,且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武将,麴义的名字,同样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他才是袁绍早期最依仗的倚天剑。要说麴义是不是袁绍手下“第一武将”,这倒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因为“第一”这个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在三国那.............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袁绍,这个名字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他的家族“四世三公”,那可不是盖的,说得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顶级豪门”。爷爷袁安、爸爸袁成,加上叔叔袁逢,都是三公之位,这底蕴,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牛的是,袁绍本人还担任了四州刺史,兵多将广,麾下谋臣猛将如云。而他之所以能集结起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