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绍为什么不能同时派出两支大军救援乌巢、攻击曹操大本营?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

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

一、 战略上的“顾此失彼”,非“两全其美”的可能

首先,要理解袁绍当时的处境。官渡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曹操选择在乌巢屯积粮草,这步棋非常狠辣,直接掐住了袁绍的咽喉。乌巢被攻破,袁绍的大军将面临粮尽绝境,士气必然崩溃。所以,救援乌巢,成了袁绍当时最紧迫、最需要集结兵力的任务。

另一方面,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虽然在战略上能给曹操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有可能迫使曹操回援,从而缓解乌巢的危机。但问题在于,“救援乌巢”和“攻击曹操大本营”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军事行动,对兵力调动和作战方向的要求是截然相反的。

救援乌巢: 要求兵力集中,快速行动,目标明确,就是要“救火”。这是一个防御性的,甚至是带有抢救性质的军事部署。
攻击曹操大本营: 要求的是进攻能力,需要有一定的兵力规模来打开局面,并且要能长时间维持攻势。

如果袁绍真的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救援乌巢,另一部分兵力去攻击曹操大本营,那么这两支部队都会面临兵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去救援乌巢的部队: 如果兵力太少,根本无法冲破曹操张郃等部队的阻击,别说救援了,可能自己都会被歼灭。乌巢囤积的物资虽然重要,但如果救援的军队自身都无法抵挡曹军,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去攻击曹操大本营的部队: 如果兵力也分得太散,无法形成有效的攻势,最多只能算是一种骚扰,对曹操本阵造成不了根本性的威胁,也无法迫使曹操回撤。反过来,一旦曹操主力回防,这支分兵很可能被曹操各个击破。

在古代战争中,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兵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像袁绍这样拥有几十万军队的大军阀,一旦分兵,每一支部队的规模都可能变得不堪一击。

二、 地理和行军路线的制约

其次,我们得看看地图。虽然历史记载对乌巢和曹操大本营的具体位置描述可能略有不同,但大体上,乌巢是位于曹操后方的粮草囤积地。而曹操的主力,与袁绍在官渡一带对峙。

如果袁绍要同时进行这两项行动,就意味着他的军队需要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发,并且这两条线路上都需要有足够的兵力来确保行动的成功。

前往乌巢: 袁绍需要从官渡前线抽调军队,并且要考虑到曹操在官渡前线还有主力部队。这支部队需要在行军途中突破曹操可能设置的拦截部队。
攻击曹操大本营: 这意味着袁绍需要从官渡前线(或者其他可以威胁到曹操后方的地点)分兵,去远距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同样需要一支有战斗力、能快速机动的部队。

这两条路线的距离、地形以及沿途可能遇到的曹军防御部署,都会对袁绍的兵力调动产生极大的限制。他需要考虑部队的行军速度、补给线、以及在不同方向上可能遭遇的敌军兵力。

三、 后勤补给的极端困难

这一点尤为关键,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古代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粮草补给是命脉。乌巢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是曹操粮草的集散地。袁绍要去救乌巢,实际上就是要保住自己的粮草来源,同时断绝曹操的粮草。

如果袁绍派兵去攻击曹操大本营,而没有优先解决乌巢的问题,那么袁绍自己就会首先面临粮草危机。 假设袁绍在官渡囤积的粮草有限,一旦乌巢的补给被曹操断绝或焚毁,他的前线大军很快就会因为缺粮而无法作战,甚至发生哗变。这种情况下,任何进攻都将是无源之水。
同时派出两支大军意味着两支军队都需要粮草供应。 尤其是一支去进行远距离攻击的部队,其粮草消耗将是巨大的。袁绍当时的后勤体系是否能支撑两支独立行动的大军,并保证它们的粮草供应,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尤其是在乌巢这个关键粮仓不稳的情况下,袁绍的后勤线本身就脆弱不堪。

四、 指挥体系和军队的限制

袁绍虽然兵多,但他的指挥体系存在不少问题。

缺乏一个明确的、高效的、能统一指挥所有部队的军事统帅。 袁绍本人优柔寡断,听信谗言,导致军事决策摇摆不定。即便他有这个“同时出击”的想法,能否有效地下达命令,并确保命令被准确、及时地执行,都是一个问题。
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可能不足。 袁绍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很多是由各地招募而来,士兵的训练程度、装备水平、以及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参差不齐。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对部队的协调和指挥能力要求极高,袁绍的班底未必能胜任。

五、 情报的滞后与误判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情报。曹操能在深夜突袭乌巢,说明曹操的行动是隐蔽且出其不意的。袁绍在接到乌巢被围攻的消息时,可能已经来不及做出最完美的部署。

情报的传递本身就有延迟。 袁绍不可能第一时间得知曹操的具体行动计划和兵力部署。
对曹操实力的低估。 袁绍可能过于自信自己的兵力优势,低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曹军的战斗力。他可能觉得只要派出一支部队,就能解决乌巢的问题,而认为攻击曹操大本营是“顺便”可以做的事情。
错误地判断了曹操的意图。 袁绍可能没有意识到曹操在乌巢的行动是多么的关键和致命,以为那只是一个普通的骚扰或者佯攻。

袁绍的实际决策是什么?

历史告诉我们,袁绍在接到乌巢遇袭的消息后,他确实做出了反应,并且主要集中在派遣张郃、高览率兵去救援乌巢。但是,这支部队在前进过程中,被曹操用计(引诱张郃攻击淳于琼,导致张郃心生不满)而发生了内乱,最终导致了救援的失败。

而关于攻击曹操大本营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假设。在当时的紧急关头,袁绍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粮草,防止大军溃散。他很可能认为,只要解决了乌巢的问题,就可以重新调整战略,而不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分散兵力,进行一次风险极高且成功率不大的攻击。

总结一下,袁绍不能同时派出两支大军救援乌巢、攻击曹操大本营,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战略上的逻辑不通: 两个目标在兵力需求和方向上相互冲突,分兵必弱。
2. 后勤补给的致命缺陷: 未解决乌巢问题,自身将率先陷入绝境,无法支撑两路作战。
3. 地理和行军上的制约: 两条不同方向的战线都需要投入兵力,对调动和保障提出极高要求。
4. 指挥体系的效率低下: 袁绍本人及将领的素质不足以支撑如此复杂的两线作战。
5. 情报的不准确和判断失误: 未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局势,低估了曹操的决心和能力。

在军事决策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袁绍的失误在于,他没有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是试图做一些在他现有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他选择优先解决燃眉之急的粮草问题,这本身没错,但未能有效执行,反而被曹操利用了这一机会,最终导致了官渡之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先把估计的兵力说一下 官渡之战袁绍约10万兵力 曹操3-4万 这个兵力不包括属于曹操和袁绍但未实际参加官渡之战主要战场战斗的部分 例如臧霸北伐的军队 钟繇镇守关中的军队

在经历了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后袁绍遭受了一定损失 兵力约9万左右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后 袁绍分出部分军队绕过官渡袭击曹操后方 同时主力前进在官渡决战

曹操也将军队一分为二 大军南下清理袁绍分军 不足万人的兵力死守官渡

虽然由于兵力优势 官渡的决战袁绍获得了战术胜利 但并未攻破官渡

而袁绍的分兵已被曹仁清理 此时双方都有损失 但袁绍损失更多 并且难以再分大的兵力袭扰曹操

乌巢之战前 曹操官渡约有3万人马 袁绍兵力8-7万左右 虽然优势 但在乌巢之战中并未发挥出来

曹操5千人袭击乌巢 乌巢守军1万 则袁绍分兵进攻官渡和乌巢事实上没有什么优势

官渡守军约2万 进攻方至少翻倍才可能进攻 所以援助乌巢的兵力也不过1-2万 这还是假设袁绍把所有兵力全部用出的情况 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各地驻军 以及现在可能想象不到的原因 袁绍援助乌巢的兵力有1万人已经算多的了

而事实是 在援军到达前 乌巢守军已经被击溃

至于官渡 以前全力进攻都没攻破 现在士气低落 兵力折扣 更没理由成功

后勤方面 曹操不得不以兖州、豫州之地对抗袁绍四州之地(当然 袁绍没有完全控制四州)

能够给曹操提供粮食的土地大大少于袁绍 这是曹操缺粮的主因

袁绍的几次分兵袭击虽然最终失败 但让曹操后方郡县遭到破坏

尤其是汝南郡几乎要向袁绍倒戈(袁家祖籍汝南) 也造成曹操的后勤供应困难

同时袁绍的后勤供应虽然充足但是脆弱 袁军的后勤依托白马津 延津等黄河渡口

也就是说 必须从黄河以北将粮食运到黄河南边 这也是袁绍需要选择一个地方放置粮食的原因

在乌巢粮食被毁后袁军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获得足够支持军队存活的粮食 (将粮食运到黄河以南是困难和漫长的)

所以军队的崩溃是必然的

user avatar

如果袁绍像曹操一样亲率主力去进攻曹营,派张郃、高览去救乌巢,官渡之战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


平时怎么都好说,关键时刻领导必须挺身而出,挺胸向前。决胜关头危急关头,一把手必须亲自下场,。你的军队、你的天下、你的野心,只有你自己最靠谱,其他人都靠不住,除非像李渊生出来的儿子牛逼,否则必须亲自下场才最保险。


为什么袁绍不亲自下场,还是那句话:“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决胜关头就不能惜身了。你领导都向后缩了,那其他人就更有可能向后缩了。乱世带队将领的执行力没办法保证,只有你自己才能确保执行力。


如果偷袭乌巢曹操不亲自带队,让其他人带队,说不定带队的怕死直接就没去就回来了,或者怕死直接投降了,或者得手之后没有彻底烧光就回来了,都有可能,哪怕这些可能只有1%也可能造成整个局面的崩溃。亲自带队就能把这些可能性都屏蔽掉,就是一条:破釜沉舟,不烧光袁军粮草我不回头。


虽然我经常调侃渣权的人品,但是人品渣归渣,他亲自带队打合肥是对的,就算失败了也是对的。其他人也是一样的,远征乌桓风险这么高的作战行动,曹操亲自带队。南征曹操亲自带队。刘备入蜀亲自带队,争汉中亲自带队,讨伐孙权也是亲自带队。北伐也是诸葛亮为什么亲自带队。


关键时刻,决定性的战略方向,必须领导亲自带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公孙瓒与袁氏兄弟二人的恩怨纠葛,颇为复杂,选择支持袁术而非袁绍,并非简单的“嫡庶”观念作祟,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公孙瓒的处境。他以勇猛善战闻名,在北方诸侯中也算一方霸主,但他的根基远不如袁绍深厚。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人脉资源也远超公孙瓒。在与北方其他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曹操和袁绍作为当时的两大势力代表,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如果能招揽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无疑会如虎添翼。然而,历史的洪流并未将诸葛亮引至他们的麾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遗漏或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和袁绍招揽人才的基本逻辑和当时的环境。.............
  • 回答
    袁绍为何不联手袁术,以及这位实力最强者的性格悲剧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袁绍无疑是早期最为耀眼的明星。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显赫,自身也颇具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一度集结了北方最庞大的兵力,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实力最强者,却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而未能分兵攻打许昌,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失误。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袁绍的战略思维、战场形势以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要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袁绍虽然兵力占优,但他的优势是“多”,而非“精锐”。袁绍的军队构成复杂,不仅有嫡系部队,还有很多是从各地征召.............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公孙瓒未能攻打公孙度,扩大战略纵深,反而选择与刘虞、袁绍争夺地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政治野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公孙瓒所处的具体环境。一、 公孙度:一个“不方便”的敌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孙度当时占据的地理位置.............
  • 回答
    袁术称帝这事儿,问得挺有意思。您说得对,称帝这事儿在当时那样的乱世,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负面效应一堆堆的。但他为啥不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摸摸干呢?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袁术他为什么想称帝。他不是个寻常的草莽英雄,出身东汉名门,祖上那是四世三公,族人遍布朝野。这种出身,骨子里就有.............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大诸侯在此巅峰对决。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拥有强大兵力的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的战败原因复杂,既有客观的军事劣势,更有人为的战略失误和军事部署上的重大缺陷。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袁绍战败的原因及其军事部署的缺陷:一、 .............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宿命对决,其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粮草的运送与保卫。而袁绍,这位雄踞冀州,势力庞大的北方霸主,为何会将至关重要的粮草大营设在乌巢这样一个看似暴露且难以兼顾的地方?这个问题,细究起来,着实牵动着当时错综复杂的战略态势和袁绍本人的决策逻辑。要理解袁绍的这一选择,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大.............
  • 回答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汉末乱世,袁绍与曹操的最终对决,早已是各方势力翘首以盼的焦点。然而,当这一战的帷幕即将拉开之际,袁绍阵营中却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尤其是他的那些核心谋士们,他们似乎普遍认为,眼下并非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最佳时机。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犹豫不决。首先,我们得站在袁绍谋士们的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