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曹操真的是“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那颍川士人为什么意识不到这点去投奔袁绍?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

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

“法家寒士政权”这个标签,更多的是后世对曹操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高度概括,尤其是在他掌控中原后,大力推行法治、任人唯贤(不拘泥出身)、强调实用主义的政策。但回到汉末,尤其是在早期,曹操的崛起轨迹并不是那么清晰地指向“法家”。

初期的不确定性: 曹操起初依附于各方势力,包括董卓。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变数。颍川士人,特别是那些已经在大族中形成一定地位和人脉的,在选择追随对象时,会更加谨慎。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提供稳定、发展空间,并且符合他们对“正统”和“秩序”的期待的领导者。
“寒士”的标签: 曹操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其家族在汉朝官场并非顶级豪门,相比袁绍这种四世三公的家族,确实有“寒门”的意味。但“寒士”更重要的是指其政治资本和基础,而非绝对的贫寒。曹操早期能依靠的,更多是其个人能力和对旧有规则的某种程度的“不拘泥”。

那么,颍川士人为何更倾向于袁绍?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四世三公”的强大光环与传统士人价值观的契合:
合法性与正统性: 袁绍家族世代为官,累世显贵,是汉末士族政治的代表。在那个时代,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士人更倾向于追随拥有强大政治资本和合法性的大家族。这代表着一种“正统”,一种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不仅仅是个人能力。
政治资源与人脉: 袁绍继承了庞大的政治资源和广泛的人脉网络,这对于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士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投奔袁绍,意味着更容易获得官职、更容易施展抱负。
文化与礼仪的代表: 袁绍家族在士人阶层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文化号召力。他们往往是儒家思想的维护者,注重礼仪,遵循传统。颍川士人本身就代表着当时汉末士人的主体,他们成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自然会认同并倾向于袁绍所代表的这种“士人政治”的传统。

2. 曹操早期形象的模糊与“不按常理出牌”的风险:
“乱世奸雄”的潜在标签: 尽管曹操后来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但在汉末,他的一些做法,比如在董卓乱政时期,曾短暂参与过董卓的阵营,这在很多士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即使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其手段也常常被认为“不择手段”,不够“君子”。
对传统的挑战: 曹操后来推行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虽然是其成功的关键,但在当时的士人看来,这无疑是对传统士族选拔制度的一种颠覆。他们担心的是,一旦曹操的“法家”理念成为主流,那么他们凭借家族背景和文化声望获得的地位和影响力,可能会被个人能力所取代,这是对他们既得利益和身份认同的挑战。
政治路线的摇摆: 在早期,曹操的政治路线并不像袁绍那样鲜明。袁绍至少在表面上,是汉室正统的维护者,是士族利益的代表。而曹操则显得更加务实,甚至有些“机会主义”。这种不确定性让那些求稳的士人望而却步。

3. 颍川士人的地域与利益考量:
地理位置: 颍川郡(今河南中部)是曹操根据地附近重要的士人聚集地。但同时,那里也是袁绍势力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抱负与派系: 颍川士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但主流倾向于维护汉室的传统政治格局,并且在政治派系中有自己的站队。袁绍作为当时最有实力问鼎天下的诸侯,自然是他们更愿意寄望的对象。他们可能认为,袁绍的“大家族”出身,更能代表他们这一群体的利益,也更容易让他们在未来的新秩序中获得体面的位置。

举个例子来打比方:

想象一下,现在有两个创业公司。

袁绍 像一个继承了家族数百年老字号的富二代,他拥有雄厚的资金、广泛的行业人脉,并且他的公司一直以来都以“传承经典、稳健经营”著称。
曹操 则是一个出身普通家庭、但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敢于挑战旧的商业模式,引入“结果导向”、“不拘一格”的管理理念,但他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在早期看起来有些激进,甚至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嫌疑。

颍川士人,就像是那些经验丰富、但更看重稳定和传承的老员工。他们会优先考虑去继承家业、有稳定现金流的“老字号”公司(袁绍),因为那里有更确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更熟悉的文化氛围。而对于曹操这种“激进派”,他们会持观望态度,甚至会因为担心被“边缘化”而有所保留。

所以,颍川士人投奔袁绍,并不是因为他们“意识不到”曹操的“法家寒士”特质(因为那个标签在初期并不明显),而是因为:

袁绍更能满足他们对“正统”、“秩序”和“家族利益”的期待。
曹操早期的政治形象不够清晰,其改革思路存在挑战传统士人价值观的风险。
从实际的政治资源和发展前景来看,袁绍在当时是更“安全”和“稳妥”的选择。

直到曹操真正通过战争和改革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用事实证明了其“唯才是举”和“法治”的有效性,才逐渐吸引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包括那些曾经追随袁绍的士人,也开始转变立场。

简而言之,颍川士人的选择,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传统士人价值观、政治现实以及个人利益综合考量的结果。曹操的“逆时代”之处,更多的是在他取得权力之后,才逐渐显现并被后世赋予意义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陳寅恪先生的觀點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不要就一定認為陳先生的觀點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陈先生认为魏晋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河内司马氏是信仰儒教的地方豪族,曹氏是非儒家出身的寒族。然而事实是魏晋嬗代不涉及政权内部社会阶层的改变,西晋几乎全盘继承了曹魏的政治网络。西晋的开国功臣多是曹魏开国功臣的二代、三代子弟。西晋人刘颂明确说道:泰始之初,陛下践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若是说西晋是士族门阀社会,难道西晋的士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田余庆先生就曾说“曹操晚年政治上出现向世家大族转化的倾向”。曹操晚年用人政策也有转变,确实重视德行。从毛玠崔琰传即可看出。

首先曹操是不是所谓的寒门呢?以秦为代表的具有浓厚的法家色彩的政权灭亡后,继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后世哪个封建政权能算得上法家政权?如果说打击豪强、重视法治算法家,那符合标准的王朝也太多了吧。



曹操祖父曹腾担任过中常侍、大长秋。

中常侍,秩比二千石。大长秋一人,二千石。

曹腾弟曹褒任河间相、颍川太守。

国相、太守均为二千石

曹操父亲曹嵩任大司农、太尉

大司农秩中二千石,太尉秩万石。

曹仁父曹炽为侍中、长水校尉。

侍中,比二千石。长水校尉,比二千石。

曹休祖父为吴郡太守。

(曹)洪伯父曹鼎为尚书令.

曹操本人二十岁就被举为孝廉,曹仁弟曹纯十八岁成为黄门侍郎。

首先,曹操出身宦官家庭不假,但并非就能说曹操出身寒族。曹操遭到不少清流士人的鄙视,如南阳宗承在曹操任司空后拒绝和他相见,并且声称“松柏之志犹存”,汝南许邵更是鄙视他,陈琳更是骂曹操为“赘阉遗丑”,同时也有很多名士欣赏曹操,有以妻子相托的太尉桥玄,有让儿子投靠曹操的著名党人李膺儿子李瓒,南阳何颙更是认为曹操之才可安汉家天下,由此看来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并非完全收到士人的排挤。我们不能过分高估出身给曹操名誉带来的不利影响。

曹操本人步入官场,也并非如一般的宦官子弟为非作歹、胡作非为,反而是通过种种努力希望士人能接纳自己,所以刚上任,就打死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向士人递出自己的投名状,尽管当时蹇硕并非炙手可热、权势滔天。后来一起和司徒陈耽一起上书为抨击当时公卿大臣选举不实、结党营私的情况。虽然曹操的做法并不能改变无污浊的政治,但是他改变了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和看法。

即使曹氏家族在经学大盛的东汉,并没有世传研究一经的记载,和专治《欧阳尚书》的弘农杨氏、《孟氏易》的汝南袁氏这样显赫的经学世家不能匹敌,但也绝非是寒族,曹仁少时,喜欢弓马打猎,不奉律法,暗地里勾结淮泗少年欲图不轨。曹仁弟曹纯有奴仆百余人,家里富于财货。由此看来,曹氏家族其地方豪强的色彩比较浓厚。

user avatar

曹氏虽不能与袁氏相提并论,不过也算是地方豪族:曹操之父曹嵩能花一亿巨资买太尉;曹褒官至颍川太守;褒子炽(曹仁之父)官至侍中、长水校尉,陈侯;曹腾侄儿鼎官至尚书令;曹休的祖父官至吴郡太守。可见曹氏在朝廷和地方的势力。曹氏的经济实力更雄厚,曹嵩不用多说;曹纯僮仆人客以百数;曹洪仅家兵都有千余多。《水经注.阴沟水》就记录曹氏墓群之盛;安徽省文物局介绍曹氏家族墓群,因出土石刻得知更多成员:永昌太守曹鸾、曹操之女曹宪、豫州刺史曹水等。曹操祖父曹腾还为儿孙留下一点人脉,受其恩惠的张奂、种暠等人(见《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续汉书》)便是。

至于夏侯氏,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只讽刺曹嵩是“乞丐携养”、曹操为“赘阉遗丑”,没提及过曹操是否出自夏侯;贬曹的《曹瞒传》和郭颂《世语》倒记曹嵩为夏侯氏之子;陈寿和司马光都不敢下定论。只能确定的是曹操对诸夏侯视作本家,再加上历次姻亲,陈寿把诸夏侯和诸曹同放在《魏志》卷九中。


曹操确实提拔了寒士如杨沛、仆隶出身的王象、孤贫的王观、单家吴质、“世单家”的隗禧;或者有缺憾的如:性刚戾,与人多迕的程昱、不治行检的郭嘉、负俗之讥的戏志才、酒徒蒋济(见《常林传》注引《魏略》),任中护军时有受贿传闻、杜畿简傲少文、本刘氏子,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故遭非议的陈矫、不修细行的裴潜、日后与徐州刺史争屋时,居然想引节斩杀徐州刺史的桓范等。

但如果才德兼备的士族,谁不会用?豪强在东汉已彻底发展,穷人真能读书成才的能有多少?曹魏算不算寒士政权也是一个问号,题主两个前提都未必成立,所以往后也很难解答下去。

user avatar

曹操不是什么“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而是不折不扣的中共党员,郭沫若亲自介绍入的党!

所以颍川人士怎么可能放弃曹操投奔袁绍?你把颍川人士置于何地?颍川人士也可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嘛。

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要说曹操“恨”朱灵,这词儿用得可能有点重了,毕竟在那个乱世,君臣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掺杂着功利、信任、猜忌、乃至偶尔的失意。但要说曹操对朱灵有过不满、甚至可以说是“不悦”或“失望”,那倒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史料上的印记。咱们不妨从头捋一捋。朱灵其人:朱灵,字公苗,是曹操早期就开始倚重的.............
  • 回答
    关于曹爽是否如史书所载那般无能庸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史书,尤其是《三国志》,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对其内容进行批判性审视是必要的。当我们细读相关记载并结合其他史料进行分析时,会发现曹爽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庸碌”二字所能完全概括。史书的视角.............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 回答
    如果刘备真的投靠曹操,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国鼎立的局面很可能不复存在,甚至我们熟知的许多三国故事都将无法上演。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推演:一、 刘备的处境与选择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备在当时的情况。虽然他以“仁德”著称,但前期屡战屡败,颠沛流离,依.............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史实,曹真和钟繇两位三国后期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在关键时刻都选择力荐司马懿,本意是为国家挑选贤才,辅佐曹氏江山,结果却上演了一出“引狼入室”的悲剧,他们的儿子最终也未能幸免于司马氏的权力斗争。这其中的缘由,以及背后的历史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曹真与钟繇的“识人”与“局限”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将中国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比较,虽然缺乏直接的量化标准,但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记载和普遍认知,对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一个大致的评估。在开始详细对比之前,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数值来衡量。 曹操的“统率”不仅仅.............
  • 回答
    (这段文字旨在探讨一个架空历史下的可能性,并非鼓励或认可任何不道德行为。)若曹操是高俅之子高衙内,而非历史上的曹操,并且目标是得到林娘子,那么他的手段必然会比史书上描绘的高衙内更为老辣、更加腹黑,毕竟他拥有“曹操”的基因,智谋与野心自然非凡。他不会像原著中那样仅仅依靠跋扈和权势去逼迫,而是会精心设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曹操仍在世,那么刘备发起伐吴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甚至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战略态势的根本性改变: 曹操在世,北方的威胁依然巨大: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刘备最大的战略牵制。只要曹操还在,刘备.............
  • 回答
    这是一件颇为棘手的局面,刘氏一族若想阻止曹操,必须集思广益,步步为营,而且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曹操此举,已非凡人,其能力非同小可。首先,必须确定“石鬼面”的真相。这件传说中的宝物,究竟是何来历?是否真的如传闻所说,能赋予使用者超越常人的力量?刘氏一族需要派遣最精通古籍、最敏锐的学者,深入研究历代史料、.............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如果曹操当年真的同意了华佗的开颅手术,那对中国医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恐怕会是颠覆性的。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详细地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尽量避开那些“AI味”的生硬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华佗的开颅技术是何等超前,简直就是“神迹”。他不仅有.............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足够引人深思。如果曹操真的能从千年的沉睡中苏醒,面对如今这个被《三国杀》这样的游戏“描摹”并广为流传的形象,他能不能告《三国杀》侵犯肖像权?让我们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肖像权”这个概念。在现代法律体系下,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指的是自然人对其肖像享有的专有权,包括制.............
  • 回答
    这场乱世七雄大逃杀,若是真的摆在眼前,那可真是一场令人血脉贲张的谋略盛宴。单看这七位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这可不是普通江湖恩怨,这是智慧、权术、野心,甚至还有一点点命运的较量。如果要我猜,谁能笑到最后,那我的答案是——贾诩。你可能会惊讶,为什么不是那个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什么不是足智多谋的郭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问题,如果曹操能再多活三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或许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对于一位像曹操那样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说,无疑是一段足以改变历史的漫长时光。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之所以未能一统天下,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时也命也。官渡之战后,他虽然占据了北方,但长江.............
  • 回答
    如果曹操真的将权力还给刘协,事情绝不会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立刻偃旗息鼓,曹刘两家就此罢手。这其中牵涉的利益、恩怨、以及政治格局的复杂性,远非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所能化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即便还权,他手中掌握的兵权、地盘、以及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庞大势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刘协,虽然名义上是皇帝,.............
  • 回答
    曹操在被吕布趁虚而入偷袭下邳,导致其根据地遭受重创,并且在此情况下,还要面对吕布叛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若是他能扭转乾坤,不仅收复失地,更彻底击溃吕布,那么从战绩上看,他绝对有资格问鼎武庙。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曹操所处的绝境。在偷袭下邳之前,曹操正踌躇满志地征讨徐州,这是他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吕布.............
  • 回答
    赤壁之战的结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一个难以估量的“如果”。如果曹操在那场关键性的战役中获胜,一举消灭了孙刘联军,那么他统一中国的进程将大大加速,中国历史的轨迹可能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关于他是否会建立“幕府”制度,以及汉天子是否能继续保有“中华传统的万世一系”的地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