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爽真的是如史书上写的一样是无能庸碌之人吗?

回答
关于曹爽是否如史书所载那般无能庸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史书,尤其是《三国志》,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对其内容进行批判性审视是必要的。当我们细读相关记载并结合其他史料进行分析时,会发现曹爽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庸碌”二字所能完全概括。

史书的视角:为何曹爽被描绘成这样?

首先要理解的是,《三国志》等史书的编写者,尤其是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个人经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产生深刻影响。晋朝建立后,司马氏成为了正统,而曹爽在历史上是导致曹魏政权旁落、最终被司马懿篡辅的直接责任人之一。从晋朝的立场来看,曹爽的失误和软弱无疑是司马氏得以崛起的关键,因此将他描绘成一个无能的昏君,更能衬托出司马氏的“拨乱反正”和“顺应天命”。

此外,史书的记述往往集中于重大事件和政治斗争。对于曹爽执政期间的具体施政措施、他对内政外交的实际贡献,以及他在权力斗争中的策略与失误,都可能被政治叙事的需要而放大或简化。

曹爽的实际执政表现:模糊的真实

抛开史书的定论,我们尝试还原曹爽执政期间的一些侧面:

政治上的继承与挑战: 曹爽在曹叡死后被任命为大将军,与太尉蒋济等人共同辅佐年幼的曹芳。这本身说明当时的政治集团认为他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资格来承担重任。虽然他拥有辅政的最高权力,但他也面临着来自以司马懿为首的元老大臣的制衡。这种复杂的权力结构,使得曹爽的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受到不同派系的影响。
对皇权的掌控: 曹爽上位后,确实表现出对权力的高度渴望,他排挤并诛杀了夏侯玄、李胜等人,并将亲信安插在要职,极大地架空了皇帝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企图复制曹操父子的权力路径,建立自己的家族统治。这种做法虽然激进且最终失败,但不能完全视为“无能”,而更像是一种权力斗争中的强硬手段。他甚至被指控“骄奢淫逸,专欲辅益宗强,倾覆王室”,这其中固然有对他的政治攻击,但也反映了他执政期间的一些行为引发了争议。
与司马懿的权力博弈: 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是历史的核心。司马懿作为老臣,对曹爽的跋扈和对曹魏政权的潜在威胁心知肚明。史书大多强调曹爽的轻率和司马懿的隐忍老谋,但我们也要看到,曹爽并非完全没有察觉到司马懿的威胁。他曾试图削弱司马懿的兵权,只是在具体的策略执行上,尤其是对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的反应,显得不够果断和决绝。
军事与对外政策: 在军事上,曹爽曾亲自率军北征蜀汉,但以失败告终,这无疑是他执政期间的一个重大失误,也是史书用来证明他无能的重要证据之一。然而,单凭一次战役的失败来断定一个人的全面无能可能过于片面。曹魏时期,蜀汉和东吴都拥有不错的军事实力,对外战争本就充满风险。他的失败是否完全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还是受到战场指挥、后勤补给、情报失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史书并未详述。
对内政策的另一面: 除了权力斗争和军事失利,史书中对曹爽在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记载甚少。这可能也是由于这些方面的信息不为史书作者所重视,或者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被忽略了。我们不能因为史书没有记载,就断定他在这方面毫无建树。

对“庸碌”的再思考

将曹爽简单地定义为“庸碌”,很大程度上是对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复杂权力环境中决策失误的简单化概括。

“庸碌”与“权术的失败”: 很多时候,历史对政治人物的评价,是将他们的政治野心与最终的成败挂钩的。曹爽有野心,他想掌控权力,但他缺乏足够的老练和决断力去应对比他更有经验、更隐忍的对手。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权术斗争的失败,而不是纯粹的“无能”。一个在权力游戏中有一定手段,但最终被更狡猾的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不能简单地称为“庸碌”。
历史评价的马后炮: 历史评价往往带有“马后炮”的成分。事后看来,曹爽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是错误的,但当时身处其中的他,是否真的如此不堪?例如,在高平陵之变时,他犹豫不决,试图以退让来换取安全,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愚蠢的,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避免流血冲突、保留实力的方式。当然,这种判断最终被证明是致命的。

总结

曹爽是否真的是一个无能庸碌之人,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从某些方面来看,他在军事上的失败和政治上的优柔寡断,确实给他蒙上了“庸碌”的阴影。但如果我们将他置于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中,看到他为了巩固权力所做的努力(尽管手段不当),看到他在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博弈中暴露出的弱点,我们会发现,他更像是一个在权力斗争中技不如人、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的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能力、一事无成的“庸碌之辈”。

史书的评价往往是带有强烈倾向性的,我们需要透过文字的表象,去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曹爽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关于“无能”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权力、野心与最终失败的深刻教训。他并非毫无能力,但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驾驭那样的权力,也无法抵御来自内部的致命威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历史请有所敬畏,没有足够把握不要轻易的搞“翻案”。

桓范为曹爽任用十年,相识更久,高平陵时就在曹爽眼前。他老人家对曹爽显然要比两千年后按键盘的我们熟悉的多,且为同一阵营,那么我们应该尊重他的评价——

犊耳!

曹爽,无能,庸碌。

曹爽阵营,有能,作为。

这两者并不矛盾,更有甚者,帝昏于上,政清于下,历史上也是常有之事。何况曹爽止于庸不至于昏,何晏夏侯玄们止于能也谈不上清。

正始年间,曹魏朝堂,总的来说,是一群很有能力、有才华的政治家。他们之间的内斗,是政治分歧、权力分配的斗争,并不是好人与坏人,能者与庸人,或者某一阶级代表与另一阶级代表的斗争,不能这么漫画式的理解。

曹爽,作为庸人,因为宗室无人,靠着血统走到了权力顶峰,自然而然的会聚拢到一派精英到身边。司马懿,作为能人,因为几十年功绩人脉积累,同样具有权势,自然而然的也会聚拢到一派精英到身边。这两拨精英,本质上是一拨人因为利益和政见的差异分化出来的,有些甚至是发小,根本谈不上什么阶级代言人。比如浮华案的时候,司马师和夏侯玄是一派的,娶的都是夏侯玄的妹妹,彼时亲如一家哪有什么门第之别,然而并没有妨碍司马师最后砍他的脑袋。

何、夏侯乃至丁、毕、桓、邓,考其平生行迹,不乏亮点,那么可以客观地说,确有才能,司马家多有诬贬。至于曹爽,考其平生行迹,可有丝毫值得标榜之处?谓之庸才,可谓确评。

一定要“澄清”的话,就是曹爽这种靠血统混成政治领袖的庸人,碰不到大风大浪的话,是有条件闷声发大财的,手下人给力改革顺利搞出清平之世的话,混个垂拱而治的美名也未可知。可惜司马懿强行梭哈,把局势逼迫到必须曹爽站出来做决策的地步,把他的平庸暴露出来,导致身败名裂。唯此,于曹爽些许可惜,史上那么多南郭,属他被揪出来的彻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爽是否如史书所载那般无能庸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史书,尤其是《三国志》,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对其内容进行批判性审视是必要的。当我们细读相关记载并结合其他史料进行分析时,会发现曹爽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庸碌”二字所能完全概括。史书的视角.............
  • 回答
    “换谁坐曹爽的位置都能翻盘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事件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根本问题。我的回答是:不一定,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以及当时具体的“环境”。 简单来说,曹爽的失败并非完全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权力结构以及他自身的性格和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爽手下的桓范和东晋桓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尽量详细地展开,同时让叙述更自然。桓范与东晋桓家的“远亲不见近邻”提到曹爽,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而曹爽则是曹操的养子。在那个动荡的三国时代,家族联姻和政治势力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那么,在曹魏阵营中位居要职的桓范,他身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点。如果曹爽具备曹操那样的智谋武略,高平陵之变的结果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司马懿很可能无法成功发动政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曹操的智谋武略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曹操的“智谋武略”到底有多么了得。曹操并非单纯的武夫,他的成功建.............
  • 回答
    “曹爽,看着我。”我知道这话说得有些突兀,你现在可能满心屈辱,满心不甘,甚至可能还在想着如何翻盘,如何扭转乾坤。但此刻,我只想让你看看我,看看这个曾经与你一同生活,一同见证大魏兴衰的人。我知道,此刻你内心一定波涛汹涌。权力,荣耀,那些曾经你以为唾手可得的东西,如今却像风中的沙,从指缝间溜走。那些曾经.............
  • 回答
    好,我将以曹爽的视角,来仔细分析如何扭转乾坤,击败那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请记住,以下只是我基于历史局势和人物特点的推演,真实的历史走向自有其复杂性。第一步:稳固权力根基,排除内外交患首先,我得承认,我曹爽在掌握大权后,确实有些得意忘形,沉湎于享乐,忽略了权力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失误,也是司马懿能够抓住的.............
  • 回答
    高平陵事变,曹爽这颗大树,终究还是倒了。可问题是,这事儿一旦出了,摆在面前的局面,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不是简单一句“曹爽错了”就能盖棺定论的,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收拾干净的。首先,得搞清楚,这事儿是谁挑起的,又是怎么挑起的。表面上看,司马懿是那个关键人物。但他一个人,能玩得转?不可能。这背后一定有势力.............
  • 回答
    曹爽的“正始改制”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其评价历来充满争议。要理解这项改制,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之下,并深入剖析其内容、目的以及实际效果。历史背景:权力斗争与政治真空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年幼的曹芳继位。此时的曹魏朝廷,实际上处于一个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以曹爽为首的宗室势力.............
  •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出发生在曹魏权力舞台上的惊天剧变,其走向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系于高平陵墓前,曹爽错失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决定。而那位名叫桓范的朝臣,正是那个试图拨乱反正,却终究未能挽回局面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的建议,究竟能否让曹魏的命运轨迹发生改变,从而避免司马懿一家独.............
  • 回答
    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相信司马懿不动杀机的允诺,其考虑是多方面的,并且带有一定的“被动”和“侥幸”心理,而非完全出于深思熟虑的政治判断。以下将详细分析曹爽当时的考量:1. 曹爽的性格与政治经验不足: 骄奢淫逸,政治敏感度低: 曹爽自曹叡死后掌握大权以来,生活奢侈,沉溺于享乐,对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和政.............
  • 回答
    高平陵政变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曹爽集团的溃败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当时曹爽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结局又会如何?尤其是在军队调动方面,曹爽与司马懿各自的优势究竟在哪里?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细致地剖析一番。首先得明确一点,高平陵政变发生的时候,曹爽.............
  • 回答
    高平陵之变,曹爽如果不交出兵权,转而逃往北方,能不能打赢司马懿?这个问题,就像在扑朔迷离的棋局中,试图预测一步走出必胜之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层层剥开,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看看曹爽当时手里有多少牌,以及他的对手司马懿又藏了什么招。曹爽的牌面: 表面上看,兵权还在他手里。 没错,曹爽当时.............
  • 回答
    高平陵之变,一个惊心动魄的权力易主事件,如果曹爽当时采取了与历史截然不同的行动——带着年幼的皇帝曹芳直接前往许昌,并以此为号召讨伐司马懿,这无疑会是一步险棋,其结果也将充满变数,绝不像历史那样一边倒。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曹爽的行动与初始局面:曹爽作为大将军,掌握着曹魏.............
  • 回答
    高平陵的风声鹤唳,传到曹爽的耳中,那已是司马懿发动政变的第二天。彼时,他还在洛阳城中享乐宴饮,对宫中发生的巨变毫无察觉。若要挽回败局,曹爽需要立刻从麻木中清醒过来,并迅速、果断地行动,对内收拢人心,对外争取支持。这绝非易事,但并非绝无可能。一、 对内:稳定洛阳,收拢人心曹爽作为大将军,其最直接的依靠.............
  • 回答
    要理解司马懿父子如何从曹爽时代的被动局面中翻身自保,并最终化解猜忌、避免窃国恶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他们采取的一系列策略。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一、曹爽时代的困境:任人宰割的阴影首先,要看到司马懿父子所处的艰难境地。曹爽作为曹魏的辅政大臣,掌.............
  • 回答
    如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被曹爽反杀,历史对曹爽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剧本也将会完全重写。曹爽——魏国的挽救者?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公元249年,历史的车轮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轨迹前进。司马懿,这位以老谋深算著称的权臣,在出征洛阳的路上,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可能是在他步步为.............
  • 回答
    姜维魂穿曹爽,高平陵之变能否翻盘?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要是姜维,那个在蜀汉苦苦支撑、屡次北伐的诸葛亮接班人,突然魂穿到高平陵之变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附在了曹爽这颗“猪队友”身上,能不能绝地反击,改变历史的走向?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姜维可不是一般的角色,他有胆识,有谋略,更.............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现代人,魂穿到曹爽或者赵构身上,想要“中兴”曹魏或者大宋,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啥说难。为什么是曹爽和赵构?咱们先来看看曹爽。他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权臣,但实际上,.............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解读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关羽威震华夏”这事儿,总被人们反复提及,甚至被奉为圭臬?你提到周瑜和曹爽,确实,他们也都有过轰轰烈烈的时期,也曾在各自的舞台上搅动风云。但“威震华夏”这几个字,用在关羽身上,总能引起一种特殊的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并非简单的“谁更厉害”的比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