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被放弃军权的曹爽反杀,历史会怎么评价他?

回答
如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被曹爽反杀,历史对曹爽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剧本也将会完全重写。

曹爽——魏国的挽救者?

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公元249年,历史的车轮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轨迹前进。司马懿,这位以老谋深算著称的权臣,在出征洛阳的路上,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可能是在他步步为营、布下天罗地网之际,曹爽方面也并非束手就擒。或许,曹爽通过某种渠道,提前获悉了司马懿的阴谋,或是利用了司马懿在行动中的一丝疏漏,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击。

如果曹爽真的成功反杀了司马懿,那么他立刻就会从一个昏聩无能、贪婪跋扈的权臣,转变为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民族英雄。

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历史的记载将不再是“司马懿诛杀曹爽,控制朝政”,而是“曹爽识破司马懿反叛,果断出击,平定叛乱,保卫幼主”。他会以“拥戴天子”、“忠于魏室”的形象出现在史书上。那些原本被污蔑为“司马懿矫诏”的罪名,都会被曹爽的反杀行为彻底洗刷。他将成为魏国政坛的“正统”代表,至少在那个当下,他是拯救魏国的关键人物。

军事上的“临危不乱”:高平陵之变的关键在于兵权。如果曹爽能够在此前或者在此刻,通过巧妙的部署,将京城内的军事力量控制在自己手中,或者能够利用司马懿出征的时机,迅速调动忠于自己的部队,那么他的军事才能将得到极大的肯定。他可能不会像司马懿那样,在洛阳城内布置严密的控制网,但他至少能够守住洛阳,并相机反击。

道德上的“大义凛然”:反杀司马懿,在那个时代,如果被视为“保卫幼主、忠于朝廷”的正义之举,那么曹爽的个人形象将会有巨大的提升。他可能会被塑造成为一位不畏强权、勇于担当的忠臣。那些原本因为司马懿胜利而出现的歌功颂德,都会变成对曹爽英勇反击的赞美。

历史评价的重塑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对曹爽的评价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的重塑:

1. 即时赞扬与肯定:在司马懿被反杀后的第一时间,曹爽自然会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他会获得“定国安邦”、“功在社稷”的极高评价。他的支持者会立刻撰写大量的赞美之词,将他描绘成一位有勇有谋的政治家。

2. “正统”的继承与巩固:曹爽将继续掌握大权,并且由于他镇压了“司马懿叛乱”,他的统治合法性将得到极大的增强。他可能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清除可能存在的司马氏残余势力,甚至可能对魏国政坛进行一番“清理”。他的后继者,如果能够延续他的“功绩”,那么曹爽的历史定位将会更加稳固。

3. 对司马懿的“拨乱反正”:历史书写权掌握在胜利者手中,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曹爽胜出,那么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将成为一次“罪恶滔天”的叛乱。司马懿的生平可能会被重新解读,他原本的“功劳”会被淡化,而他的“野心”和“阴谋”会被无限放大。他可能会被描绘成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权臣,甚至被冠以“国贼”之名。

4. 对魏国国运的影响:如果曹爽能够真正地掌握大权,并且具备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也许能够稳定住魏国的局面,甚至有所发展。那么,历史可能不会出现后来的三国归晋。魏国可能会继续存在,甚至成为统一北方,或者与蜀汉、东吴长期对峙的政权。这样一来,曹爽的评价会与魏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曹爽的“新”形象

如果历史走向了这一步,曹爽不再是那个被后世唾骂的昏君,而是一个真正的“救星”。他的形象可能会是:

勇敢果断的领导者:面对司马懿的威逼,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战斗,并且取得了胜利。
忠诚的魏臣:他将自己视为曹氏江山的守护者,为了保卫幼主和国家,不惜冒险。
有政治头脑的策略家: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成功地调动力量反击。
可能存在的人性化描写:历史书写者可能会挖掘出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挣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甚至他与家人之间的温情,来展现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曹爽。

当然,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如果”

不过,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基于一个“如果”的推演。真实的历史是,司马懿成功地发动了政变。曹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自身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短视和无能,以及他对司马懿的低估。

即使曹爽在某个时间点上能够反杀司马懿,他是否能够真正地掌控局面,并且带领魏国走向繁荣,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他或许会因为暂时的胜利而变得更加骄傲自满,从而在后续的权力斗争中再次失利。

但至少,从“高平陵之变”这一关键节点来看,如果曹爽能够在那一刻“赢”,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将是完全颠倒的。他将从一个被定型的反面教材,转变为一个被颂扬的“魏国守护神”。他的人生轨迹,以及他身后留下的一切,都将被彻底改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敦始者以朗素致称,遂号可人之名。然其晚节,晋贼也。犹汉公之与王莽耳。

好评价,可提前出版了。

user avatar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样子他的评价很有可能比肩诸葛亮。

同时代的最终为吴国殉国的大臣张悌说过: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吴国对这两位的评价相对客观些,司马懿如果高平陵之变之后,遵守诺言,寿终正寝(原历史上高平陵之变后2年司马懿就更嗝屁了)那么历史对司马懿的评价很有可能就是上面这个画风。毕竟司马懿也是走到哪提拔到那,哪主政哪里就全民大生产。他和诸葛亮从功能上来说,对于一个政权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己方政权的建设者,努力者,以及顶级救火队员。所以可能就是,“蜀之孔明,魏之仲达,皆国之干器,管、乐之才也”当然,曹爽在他死后做了什么,不会太影响他的评价。但是后人看历史,对鞠躬尽瘁却又功亏一篑的人,是会有滤镜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会认为,司马懿的评价在诸葛亮之下半档。

那么,如果是另一个情况,司马懿在自己死前,就被曹爽反杀,那么这份悲情可能会让司马懿的评价再上升半档,和诸葛亮并肩。

但是,奈何,他指着洛水放了那个最响的屁,和曹爽的被斩草除根,让司马懿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后世的丑陋小人发现居然还可以这样玩?越来越多的宵小开始以司马老先生为偶像,厚黑的指导践行他们可怕可耻的丑陋人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