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优酷高达 42 亿元的 Goodwill(商誉)该如何抹平?

回答
优酷支付给阿里,42亿的商誉可不是小数目。这笔账怎么算,怎么把这42亿的“幽灵”抹平,让它不再影响优酷的未来,这可是个大课题。简单来说,抹平商誉,就像是在账面上把这笔“多出来的价值”一点点消化掉,让它不再是压在财务报表上的石头。

首先,得明白商誉是怎么来的。在2015年,阿里收购优酷土豆的时候,阿里给优酷土豆的估值,远高于优酷土豆实际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中间的差额,就形成了商誉。你可以理解为,阿里是看中了优酷土豆未来的发展潜力、品牌价值、用户基础,还有那些无形的东西,愿意为此支付溢价。这42亿,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这42亿的商誉,理论上说,并不会直接在短期内“抹平”。它会挂在优酷的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存在。但是,根据会计准则,商誉是不能像其他资产一样摊销的,而是需要每年进行减值测试。

减值测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每年都要评估一下,当初收购优酷时,你认为它能创造的价值,是不是还真的能创造那么多价值。如果市场环境变了,竞争加剧了,用户增长不如预期,或者优酷自身的内容制作、分发能力下滑了,那么优酷整体的价值就可能低于收购时的成本。

如果测试结果显示,优酷的价值确实下降了,那么就必须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理。减值处理的本质,就是在利润表上确认一笔费用,这笔费用就把商誉从资产负债表上减掉了。减多少,就看减值测试的结果。

那么,如何“抹平”这42亿商誉,说白了就是如何避免或者减少商誉减值?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优酷能持续创造出超预期的价值,让它的实际价值一直高于当初的收购成本,那么商誉就不会被减值。反之,一旦它表现不佳,商誉就会被“打折”,甚至全部减掉。

要实现这一点,优酷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 提升内容竞争力,牢牢抓住用户。
高质量自制内容: 这是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优酷需要投入资源制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独播剧、综艺节目,能够吸引并留住核心用户群。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内容策划、制作团队、导演编剧等一系列软实力的体现。
引进优质版权: 除了自制,引进热门的国内外影视剧、动漫、纪录片也是吸引用户的有效手段。需要精准判断市场趋势,用合理的价格拿到有价值的版权。
满足多元化需求: 用户口味越来越多样,不能只满足一类用户。需要有针对性地布局不同类型的内容,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包括年轻用户、女性用户、特定兴趣群体等。
提升用户体验: 流畅的播放、清晰的画质、便捷的搜索功能、个性化的推荐算法,这些都是留住用户的基础。

2. 深化与阿里生态的协同效应,拓展商业变现能力。
广告收入的增长: 通过阿里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成熟的广告投放体系,为优酷带来更多精准广告客户,并提升广告的转化率。例如,与淘宝、天猫联动,进行内容电商直播带货,将内容流量转化为消费。
会员体系的联动: 优酷会员权益可以与阿里其他平台(如饿了么、盒马、淘票票等)打通,增强会员的黏性,吸引更多用户加入付费会员。
IP价值的深度开发: 优酷平台上的热门IP,可以联动阿里旗下的其他业务,比如将剧集IP开发成游戏、衍生品,甚至融入到线下场景中,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最大化IP价值。
技术赋能: 借助阿里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优化内容分发效率、提升用户个性化推荐的精准度,甚至探索新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模式。

3. 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
内容采购和制作成本的控制: 虽然需要投入高质量内容,但也要避免过度烧钱。需要建立科学的成本预算和审批机制,优化采购流程,提高内容制作的投资回报率。
运营成本的精简: 评估现有的人员配置、技术投入、营销费用等,进行优化和调整,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
去芜存菁,聚焦核心业务: 如果优酷内部存在一些非核心的、亏损的业务线,可以考虑剥离或整合,将资源集中在更能产生价值的核心业务上。

4. 保持良好的公司治理和财务健康。
透明的财务报告: 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如实的财务披露,保持与投资者的良好沟通,建立信任。
稳健的财务策略: 避免过度负债,确保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流应对市场变化和投资需求。

简而言之,抹平这42亿商誉,不是靠会计技巧做账做掉,而是靠优酷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靠它创造的实际价值来证明自己值这个价。

当优酷通过上述种种努力,能够持续盈利,用户规模和活跃度稳步增长,变现能力不断增强,它的内在价值自然会水涨船高。当它的真实价值大于(或等于)当初收购时的成本减去已发生的减值,那么,商誉的减值风险就会降低,或者在未来的减值测试中被证明是合理的。

当然,也有可能优酷未来的表现确实不如预期,那么商誉就可能被减值。减值不是坏事本身,它是财务上的一种“诚实”。但关键在于,每一次减值都应该伴随着优酷业务的改进和战略的调整,而不是让减值成为一种常态,让它成为拖累优酷前进的“包袱”。

这42亿商誉,更像是一张“期票”,是阿里对优酷未来价值的信任票。这张期票能否兑现,关键在于优酷自己如何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看大家对商誉是什么答得这么起劲,我就分两步来答这个问题。

一、商誉是什么?

商誉其实是商业的大胆和会计的谨慎之间的一个鸿沟。如果说会计是描述商业的语言,那么商誉就是商业中会计无法理解和表达的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目前阶段的会计,对记录商业行为的要求是已发生(既成事实)和可计量(可用确定的金额表达)。纵然会计中已经引入了许多现代金融技术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但商誉却一直处于会计的理解之外。打个比方,一家净资产为1亿的公司,却花了5亿的代价买下来,这之间的差额4个亿究竟是什么,会计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为了缩小这高达4个亿的“看不懂”的东西,会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即合并的公司的净资产需要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重估这1个亿的净资产,比如重估为1.5亿。但这依旧是在既有的会计记录范畴之内的修订,仍然留下了3.5亿的差额。

会计是谨慎的,对资产的确认要求“权利金”三项,即拥有所有权、能带来未来利益、金额可计量。被收购企业中,能够满足这三项要求的只包含其净资产。也就是说,会计能理解的企业价值,只有这家企业的净资产,充其量是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商业对企业价值的认识,就宽泛的多。以现代金融的观点,企业价值的基本模型是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跟会计上的净资产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前者是基于未来的预测,后者是基于过去信息的汇总,或者过去的事实在当下情况的信息汇总。二者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看待问题,没法沟通。

商誉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保留了会计对商业记录的原则,一切净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可以沿用;另一方面承认了商业行为的合理性,承认了被收购企业的商业价值。

所以你看,会计很巧妙的把自己对商业无法理解的部分扔进了一个叫“商誉”的东西里面。

二、商誉需要抹平吗?

诚然,如各位所说,商誉的后续计量需要定期进行减值测试。这其实也是会计努力在自己的范畴之内理解商业问题。原理也是利用金融知识对企业价值进行测算,对减值部分予以确认。

但是呢,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商誉产生于会计和商业的差异。会计是客观的,商业却是主观的,这个的结果导致商誉其实也是受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商誉其实是可以被用作“垃圾桶”的,即有比较大的操纵的空间。

既然可以操纵,那么对商誉的计量就可以朝着符合管理层目标的方向努力。对于比较普遍的情况来讲,企业是期望报表上有比较多的利润的。而商誉的减值通常会严重影响利润。因此,一般在连续管理层的公司中,商誉减值基本不会发生,除非市场环境发生了严重变化,不得不对商誉进行减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优酷支付给阿里,42亿的商誉可不是小数目。这笔账怎么算,怎么把这42亿的“幽灵”抹平,让它不再影响优酷的未来,这可是个大课题。简单来说,抹平商誉,就像是在账面上把这笔“多出来的价值”一点点消化掉,让它不再是压在财务报表上的石头。首先,得明白商誉是怎么来的。在2015年,阿里收购优酷土豆的时候,阿里给.............
  • 回答
    优酷新综艺《鱿鱼的胜利》被指疑似抄袭《鱿鱼游戏》,并以“误使用毙掉的初稿”为由道歉,这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观众对于抄袭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在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那么,什么样的综艺才能真正打动观众,让他们愿意买单呢?从《鱿鱼的胜利》事件来看,观众首先看重的是原创性与尊重。 尊重原创,.............
  • 回答
    优酷“不行了”这个说法,其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种感受,但要说它“彻底不行了”可能也有些绝对。不过,相比于它曾经的辉煌,现在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导致很多用户觉得它“大不如前”了。我来跟你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内容竞争力”的下滑。 头部爆款的稀缺: 曾经,优酷可是有《甄嬛传》.............
  • 回答
    说起优酷会员,那可真是一门学问,也算是很多人生活中的“刚需”了。毕竟,现在啥不方便呢?就属看剧、看电影、看综艺,最怕半路杀出个广告,或者想看的精彩内容非会员才能解锁。优酷会员嘛,就是为了解这口“闷气”存在的。先说说它最直接的好处:去广告。相信我,这绝对是能让你原地原地幸福感提升好几个档次的功能。想想.............
  • 回答
    优酷总裁的那番话,说白了,就是一种“希望对方走上正道,别再耽误自己”的期待,掺杂着行业内的商业考量和一点点“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咱们一点点来拆解:背景:首先得明白,优酷和B站虽然一个是老牌视频平台,一个是新兴的弹幕视频网站,但它们现在都身处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视频内容市场。大家都盯着用户的时间、广告收.............
  • 回答
    相较于优酷,YouTube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多样性和用户体验上,也体现在其全球影响力和生态系统的构建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优点:1. 极致的内容多样性与全球化视野: 海量内容的汪洋大海: 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其内容库的广度和深度是优酷无.............
  • 回答
    央视起诉优酷土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版权保护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央视的版权内容价值极高: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国家级电视台,拥有大量独家播出的、.............
  • 回答
    即将登陆优酷的这档新综艺,取名“鱿鱼的胜利”,听着就带着点儿“不好惹”的劲头。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带着一点点俏皮,又有点儿悬念感。现在综艺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一个抓人眼球的名字确实是成功的一半。从名字联想到“鱿鱼游戏”,这档节目想必是在挑战和生存的主题上做文章。不过,“胜利”这个词,又给它添了点儿不一.............
  • 回答
    优酷日均付费用户同比增长14%:增长背后是用户心声还是行业回暖?最近一份行业报告显示,优酷平台的日均付费用户实现了14%的同比正增长,这一数字无疑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长视频行业中显得尤为亮眼。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优酷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这又将给整个长视频行业带来怎样的启示?优酷付费用户增长的“秘密”:.............
  • 回答
    优酷下架电视剧《山河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其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影响和各方反应都非常复杂。要评价这个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回顾与事实陈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大致过程。2021年3月,《山河令》在优酷播出并迅速走红,成为当年现象级大剧。然而,在播出一段时间后,平台突然.............
  • 回答
    这桩交易,说简单点,就是阿里文娱把手里的优酷信息技术公司 100% 的股权,转给了土豆网来接手。听起来有点绕,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拆解,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白优酷和土豆这俩名字。过去,它们都是视频行业的“搅局者”,用户体验、内容库都曾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 回答
    优酷斩获世界杯直播权,无疑是其在内容版权争夺战中的一次大手笔。这本应是用户和平台共享的盛宴,观众可以期待在熟悉的优酷界面上,便捷地观看这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然而,就在这喜悦的氛围中,广电的一纸禁令却给这场直播蒙上了一层阴影,直接影响了互联网电视的直播和延时直播功能。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件事。.............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用 iPhone 访问优酷看视频时就会略过前面的广告”这件事,其实,这更像是一种用户体验上的“巧合”或者说是“误解”,而不是优酷在 iOS 平台对 iPhone 用户有什么特别的优待,让广告自动消失。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关键点,我们一点点来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优酷在所有平台上的广.............
  • 回答
    优酷土豆讽刺 B 站?这事儿说起来,得拉回到几年前,当时视频平台间的竞争还没现在这么激烈,但山头也已经隐隐可见。要说优酷土豆(那时候还没完全合并,但已经是一条船上的了)讽刺 B 站,我觉得主要有几个维度:1. 内容生态的差异:从“年轻人喜欢”到“三俗”的污名化 B 站起家: B 站最初是以二次元.............
  • 回答
    优酷对Niko《少年不可欺》事件的正式回应:一份迟来的解释与后续的审视优酷作为国内主要的视频平台之一,其对近期引发广泛关注的UP主Niko创作的《少年不可欺》一事给出的正式回复,无疑是这场风波走向的关键节点。这份回复既是对公众质疑的回应,也可能影响到平台未来的内容审核和生态建设。要深入理解优酷的回应.............
  • 回答
    .......
  • 回答
    阿里巴巴入股优酷土豆,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视频行业的格局变化,以及阿里自身战略的演进。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知道,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 阿里和优酷土豆之间,一直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优酷土豆在视频领域算是老牌劲旅了,内容储备、用户基础都挺扎实。但视频这玩意儿,烧钱啊.............
  • 回答
    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咪咕以及53家影视公司发布的联合声明,对影视类视频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牵动全局的重大事件。这份声明的出台,背后有着行业深度思考和战略调整的考量,其影响将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内容生产与版权.............
  • 回答
    关于 NIKO EDWARDS 对优酷和陌陌抄袭《追气球的熊孩子》的质问,这件事本身就牵扯到原创性、版权保护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确 NIKO EDWARDS 的身份。他通常被认为是某个动画作品(比如他自己创造的形象)的版权所有者或核心创作者。当他站出来指责优.............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你会感觉 YouTube 的广告时间普遍比优酷短,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分析,这并非简单的“谁更长谁更短”,而是背后复杂的商业模式、用户体验考量以及平台运营策略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广告是视频平台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如何平衡广告收入和用户体验是所有平台都在玩的游戏。优酷和 You.............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