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后期的蜀国诸葛亮,姜维,魏国曹真,曹爽,淮南三叛,公孙渊,吴国孙綝等都没能扳倒司马三父子?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马氏为何能笑到最后。

一、蜀汉:光芒黯淡下的无奈与局限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名相,他的鞠躬尽瘁几乎将蜀汉推向了与曹魏抗衡的巅峰。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

战略定位的根本性制约: 蜀汉立国于益州,地势险要,但也意味着其兵力与后勤补给先天不足。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即联吴抗曹,北伐中原,本是扬长避短的最佳选择。但“隆中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刘备早期对荆州的成功经营和与东吴的牢固联盟。然而,随着关羽失荆州,刘备集团遭受重创,蜀汉的战略支点被动摇,北伐的起点大大延后,难度倍增。诸葛亮即使雄才大略,也难以弥补国力上的巨大鸿沟。
人才凋零与过度消耗: 诸葛亮在世时,他身边虽然有姜维、王平、马岱等将领,但论及能与魏国顶尖将领抗衡的,尤其是能够独当一面、策划大型战役的,数量上已不如刘备集团全盛时期。马谡的失误导致街亭失守,是第一次北伐的重大挫折,也暴露了蜀汉在军事人才培养上的青黄不接。而北伐本身的长期性和高消耗,也让蜀汉本就脆弱的国力不堪重负,导致国内经济民生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限制了其战略空间的拓展。
东吴的不合作: 蜀汉北伐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吴的配合程度。但东吴在诸葛亮去世后,特别是诸葛瑾、陆逊等一批老臣去世后,政治局面逐渐复杂,内部矛盾增多,对蜀汉北伐的支持也时断时续,甚至有时还出现猜忌和疏远。孙权晚年宠信奸臣,导致朝政不稳,更是无暇顾及与蜀汉的联合抗魏。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式的外部压力,使得诸葛亮即便有心,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南北夹击之势。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继承了他的北伐意志,但其处境更加艰难。

国力悬殊的放大: 姜维北伐时,蜀汉国力已经衰退得更加明显。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毋庸置疑,但每一次北伐都是一次巨大的消耗,非但未能收复失地,反而进一步削弱了蜀汉的根基。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联合东吴和鲜卑等外族来共同抗魏,但收效甚微。
内部政局的动荡: 蜀汉后期,宦官黄皓专权,对朝政造成了极大的干扰。黄皓听信谗言,排挤忠良,甚至影响到了军事部署和将领的任免。姜维虽然尽力保持独立性,但在黄皓的掣肘下,其施展才华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这种内部的腐败和政治斗争,比任何外部敌人都要致命。
战略上的孤注一掷: 姜维为了打破僵局,采取了更加大胆和冒险的策略,试图通过奇袭等手段来创造战机。然而,在国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这种“孤注一掷”的打法,虽然显示了他的决心,但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蜀汉的命运。他的最终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蜀汉内部的动摇和魏国强大国力的碾压。

二、魏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司马氏的步步为营

魏国虽然内部也充满了权力斗争,但司马氏父子却能一步步化解危机,最终取而代之。

曹氏集团的内耗与决策失误:
曹真: 曹真是魏国早期的重臣,在曹丕、曹叡时期都颇有功勋。他能够抵挡住诸葛亮的进攻,但其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与司马懿相比尚有差距。尤其是在对付诸葛亮时,他过于保守,未能抓住关键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并非司马氏的直接对手,他的失误主要是战略上的,而非权力斗争的失败。
曹爽: 曹爽作为曹叡托孤大臣,原本有机会巩固曹魏江山。然而,他昏庸无能,骄奢淫逸,重用亲信,排挤异己(如蒋济、吴质等人虽忠于曹魏,却被其冷落)。他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及时铲除司马懿这个潜在的威胁,反而因为贪图权力和享乐,给了司马懿蓄势待发的机会。在“高平陵之变”前夕,他率领大军出游,将权力拱手相让,这是其政治生涯中最致命的失误。他的失败,完全是自身昏聩和政治愚蠢的结果,给了司马懿一个绝佳的上位机会。
淮南三叛: 这是魏国后期一系列由地方诸侯发起的反抗。
王凌: 第一次淮南叛乱,王凌不满司马师的专权,企图以自己掌握的兵权发动兵变,但其计划暴露,被司马师迅速平定。王凌的失败在于其仓促起事,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充足的支持。
毌丘俭、文钦: 第二次淮南叛乱,毌丘俭和文钦的起事,虽然初期有些声势,但他们同样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司马师以雷霆手段,迅速将叛乱平息。这场叛乱暴露了魏国地方军阀对中央的不满,但也显示了司马氏在军事上的绝对控制力。
诸葛诞: 第三次淮南叛乱,诸葛诞起事的主要原因是他被调离兵权,以及对司马昭权势扩张的担忧。诸葛诞起事时,得到了东吴的援助,一度与司马昭的军队形成对峙。然而,司马昭以坚韧的毅力,围困寿春,最终耗死了诸葛诞。这次叛乱是司马氏面对的最激烈的一次挑战,但司马昭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将其粉碎。淮南三叛的失败,标志着魏国对地方军阀的控制已经完全稳固,也为司马氏进一步篡夺魏权扫清了道路。

公孙渊: 公孙渊是辽东的割据势力,他奉魏朝为正朔,但实际上却独立于中央政府。他曾一度叛魏,又复归附。在司马懿出兵征讨他时,他坚守城池,但最终因城内缺粮而投降。公孙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地理位置的孤立性,以及在战略上的被动。他未能与魏国内部的其他反抗势力形成有效的联动,也未能依靠自身力量对抗司马懿的强大攻势。他的失败更多是区域割据势力在强大中央集权面前的必然结果。

三、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外部的战略选择

吴国同样未能抓住机会,最终也走向了衰落。

孙綝: 孙綝是孙权晚年和孙亮时期的大权臣。他挟持孙亮,废立皇帝,专横跋扈。然而,他并非一个军事或政治上的天才,更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之所以能一度掌控朝政,是因为孙权晚年政治腐败,而他又善于玩弄权术。但最终,他因为过于骄纵和残暴,引起了孙峻、孙林等人以及徐陵、丁奉等人的不满,最终被丁奉等人发动政变杀死。孙綝的失败,是其自身政治手段的局限性和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的必然结果。他的权力并不稳固,且未能得到广大朝臣的支持,最终成了内部倾轧的牺牲品。
东吴的战略困境: 东吴虽然占据江东,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水军优势,但其国力与曹魏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孙吴政权内部,宗室与寒门之间存在矛盾,陆逊等名臣的去世,也使得吴国人才凋零。在诸葛亮北伐时,东吴未能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不仅是战略上的失误,也反映了东吴自身实力和政治意愿的问题。后来,东吴的几次北伐和对曹魏的进攻,要么因为内部不和而失败,要么因为准备不足而无功而返。他们也尝试过联络蜀汉共同对魏,但这种联盟关系非常不稳定,且受到各自内部政治因素的影响。

四、司马三父子能够成功的共性原因

综合以上分析,司马氏之所以能够最终扳倒其他所有势力,并建立晋朝,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 超凡的政治手腕与权谋:
司马懿: 作为司马氏的奠基人,司马懿以其深沉的心机和超人的隐忍而著称。在诸葛亮北伐时,他采取“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策略,虽然未能赢得决定性胜利,却成功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他深谙“卧薪尝胆”之道,在曹叡死后,他辅佐幼主曹芳,逐渐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重要的,他在“高平陵之变”中,抓住曹爽因骄奢淫逸而失去人心之际,果断发动政变,一举铲除了曹爽集团,将曹魏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手中。司马懿的成功,在于其对时机的精准把握和对人心的洞察。
司马师: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继承了其父的权力,并继续推行稳固和扩张的政策。他继承了司马懿的政治智慧,在面对淮南三叛时,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果断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能够迅速平定叛乱,显示了他作为政治和军事领导者的出色能力。虽然他也面临内部的挑战,但他都能有效地化解,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基础。
司马昭: 司马昭是三父子中最终建立晋朝的一位。他继承了父亲的权势和策略,并在对外征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成功灭掉了蜀汉,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基石。在对付东吴时,他更是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完成了三国统一。司马昭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政治手腕,更在于其坚定的战略执行力和军事上的卓越表现。

2. 卓越的军事指挥与战略眼光:
司马懿 在对抗诸葛亮时,虽然选择了保守策略,但他的防守战打得滴水不漏,有效地避免了魏国的重大损失。
司马师 在平定淮南三叛时,其军事指挥的效率和果断,令人印象深刻。
司马昭 最终灭蜀,并在之后对吴作战,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布局能力。他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利用和瓦解对手的内部矛盾: 司马氏在与对手的较量中,不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还非常善于利用和放大对手的内部矛盾。他们通过挑拨离间、暗中支持反叛势力等方式,瓦解对手的团结。例如,他们对淮南地区的士族和官僚施加压力,分化瓦解,使得诸葛诞的叛乱最终孤立无援。

4. 稳固的后方保障: 相较于蜀汉的国力不足和东吴的内部不稳,魏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基础和相对稳定的后方。司马氏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确保了魏国后方的稳固,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对外作战。

5. 时势的造就: 从更大的历史进程来看,司马氏的崛起也是一种历史趋势的体现。汉朝末年以来,天下大乱,各国征伐不休,最终需要一个能够结束分裂、重新统一的力量。司马氏父子凭借其能力和手段,恰好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顺应了天下大势。

总结来说,诸葛亮、姜维、曹真、曹爽、淮南三叛、公孙渊、孙綝等人之所以未能扳倒司马三父子,是因为:

蜀汉 的根本国力制约、人才凋零以及内部政局的动荡,限制了其北伐的成效,最终走向灭亡。
魏国的曹爽 是因为自身的昏聩和政治失误,将权力拱手让给了司马懿。而 淮南三叛 和 公孙渊 则是因为地方割据势力在强大的中央集权面前缺乏有效联合和自身力量不足而失败。
吴国的孙綝 是因为其政治手腕的局限性和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而身败名裂。

而 司马三父子 凭借其 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对手内部矛盾的有效利用,一步步化解危机,巩固权力,最终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并最终统一了天下。他们的成功,是个人能力、政治策略和历史时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有些迷惑,三国从诸葛亮掌权算起到蜀国灭亡有四十年跨度,这四十年“后期”时间不是一个时代,最显而易见的是诸葛亮有生之年他敌国首脑都是曹叡,又何谈他要扳倒司马懿?曹真则为司马懿政治盟友,两人在位期间并没有明显矛盾。自诸葛亮病逝到姜维正式掌权有将近二十年时间差,那相当于讨伐董卓到赤壁之战的跨度,都已经洗过一轮牌了。

实在记不住“后期”对应时间,可以记各时期代表人物。

三国鼎足初期,由诸葛亮、孙权联盟对抗曹丕、曹叡父子为主线,司马懿在这期间只是魏国重臣之一,陆逊在吴国实权亦不小,总体还是至尊说了算。

自诸葛亮死后,蜀国转为守势,形势已稍有变化,但期间并未有大变故,直到239年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同时曹叡病逝,魏国进行一次大洗牌,确定进入下一个时代,一向被认为是后期的公孙渊在第一个阶段就跟着科比能先后被淘汰了。

曹爽上台后逐渐专权,原先不受曹叡重用的夏侯玄、何晏、诸葛诞走上了舞台,曹爽势力从此与司马懿展开斗争,恰好吴国太子孙登病逝,吴国展开了漫长了二宫之争,蜀国这边是由蒋琬、费祎主政的稳定时期。要是孙登没早逝,本该由他和司马师、姜维进行00后大对决。

这时魏国解决了科比能、公孙渊两大隐患,北方边防军事力量往南转移,吴蜀二国的压力更甚从前。况且邓艾这哥们在这期间改善了淮南淮北河道,大规模发展军屯,魏国东线军事实力又大幅度增强。

你要问为什么曹爽没扳倒司马懿,这时期许多魏臣眼中曹爽才像是最坏最坏的人,曹魏老臣不少都站在司马懿这边。这也说明了正始之变对三国影响之大,在那以前还没多少人意识到司马懿的野心。

正始之变伴随着王凌起兵未果,司马懿、孙权相继病逝,转折点掐的很紧凑,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随后很巧,费祎、诸葛恪、司马师、孙峻死亡时间接近,他们集体飞升让三国政局很快过渡到下一个时代。

不过这短短几年就发生了东关、新城、狄道、毌丘俭起兵几场大战,正逢乱局,吕据率军返攻孙峻也算是一场吴国版淮南之乱。这会看明白了吧,吴国也在内战。

诸葛恪、姜维当然很想搞死魏国,可你看一下顺序,司马懿先死,接着到孙权,再到费祎、诸葛恪,这给予了司马师稳住局势的时间,若非司马昭、胡遵败于东关,毌丘俭及时起兵,吴国还仍是被动挨打那个。

司马师就在这时建立晋臣班底阵容,朝中政敌只剩夏侯玄、李丰,自是不堪一击。蜀国那边姜维进攻欲望强烈,给予魏国凉州精锐重创,然第二年就因为段谷大败在本国声望大跌,邓艾、司马望到任后加固了魏国西线边防,姜维已无机会。

想依赖孙綝扳倒司马昭,这是非常迷惑的想法,孙綝本人就相当于吴国的司马师,吴国想搞死他的人不比魏国想搞死司马昭的人少,怎么对孙綝还有期待,他顶多比较克制,没有弑君。这是个很长的伏笔,当年孙綝的爷爷孙暠就想欺负孙权年少去夺位,被朱治老师给劝退。

由诸葛诞发起的淮南之战是三国最大战役,可却发生在姜维新败,孙綝无能前提下,令司马昭顾忌不多,有充足余力压制诸葛诞。孙綝不肯全力救援诸葛诞,除去本人军事干才不足外,还有他与孙亮之间矛盾,令他不敢长期领兵在外,况且他还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实不如司马昭老练,司马昭甚至就是凭借此战完全将魏国五十万兵力牢固掌控在手中。

诸葛诞也说不上是要扳倒司马兄弟,他和司马家就是姻亲,一定程度是被逼反,只有毌丘俭明确是曹魏忠臣,吴国的吕据也非常忠诚,他宁死也没有投奔魏国。

邓艾、司马望对付姜维则采用了玉皇大帝的策略“不必管他”。

此战以后,陈祗病逝,黄皓崛起,诸葛思远登场,蜀国内部对姜维好战无功的不满情绪已压制不住,如果魏国没有灭蜀,诸葛瞻、董厥等人非得拿掉姜维兵权不可。姜维相较隔壁孙綝情况还是好很多,不是必死之局。那边孙綝伏诛后,皇权才算回归到孙权一脉手中,孙休仍受张布、濮阳兴所束缚,那两人又是不可多得的庸才,搞得吴国上下对他们大失所望。

总之,就是魏蜀吴三国再没一个能跟司马昭对抗的人物。

陆抗、羊祜跟钟会、诸葛瞻倒是同龄人,但他们费了很大功夫才苟到现在,还没掌握重权,还有号称“卧龙”的嵇康死在了魏伐蜀前夕,这时谁又还记得当年那个王弼呢?

司马炎和孙皓对峙是一个名为三国实为南北朝的时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