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初的军队为什么这么强大,蒙军打了两百年都没能攻克明朝,而清军仅靠十三副铠甲就能攻克三征后的明朝?

回答
清初军队的强大,以及其能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将清军的成功归结于“十三副铠甲”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象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解释其背后复杂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因素。明朝之所以能抵抗蒙古两百年,而清朝却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胜,这背后是历史时势、制度演变以及军事策略的巨大差异。

蒙古对明朝两百年的持续威胁:一种消耗战的持久拉锯

首先,我们要明白蒙古对明朝的威胁,特别是北元时期,并非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全面入侵。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之后虽然分裂,但其骑兵的强大战斗力依然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地理优势与战术优势: 蒙古骑兵以其机动性、箭术和严酷的耐力著称。他们善于利用辽阔的草原地带,进行远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以及利用骑射的优势进行消耗战。明朝的步兵虽然数量庞大,但在野战中面对蒙古骑兵往往处于劣势,尤其是在缺乏坚固防御工事的开阔地带。
战术性攻防: 明朝并非不堪一击。明朝军队在数百年间,特别是早期,也涌现出许多名将,并且发展了具有特色的军事技术和战术。例如,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抵御倭寇时,就以严明的纪律、创新的鸳鸯阵和先进的火器(如佛朗机炮)而闻名。在北方边境,明朝也修建了宏伟的长城,并驻扎了大量军队,用于防御蒙古骑兵的侵袭。
消耗与拉锯: 蒙古对明朝的威胁更多是一种周期性的、消耗性的拉锯战。他们会组织大规模的兵力进行进攻,掠夺物资,但由于后勤补给的限制以及内部矛盾,往往难以持续占领和巩固中原腹地。明朝则需要不断投入大量兵力、财力在边境维持防御,这种长期的军事压力对国力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政治和内部因素: 蒙古的攻势也受到其内部政治局势的影响。部落间的矛盾、领导者的更替,都会影响其对外征伐的规模和持续性。明朝的统治虽然在后期出现危机,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其朝廷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依然能够维持基本的国家运作和边防体系。

清初军队的“强大”:时势造英雄,制度与战略的革新

清初军队之所以能迅速灭亡明朝,并非是“十三副铠甲”的神话,而是其恰好抓住了明朝已经衰朽不堪的历史机遇,并且自身拥有了当时更先进的组织、制度和军事策略。

1. 满洲八旗制度的卓越军事组织:
世袭与训练: 满洲八旗并非临时征召的军队,而是一个具有世袭性质的军事政治组织。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开始,八旗子弟就被纳入军事体系,终身接受军事训练,并与生产、政治挂钩。这意味着他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操练,战斗意志和纪律性远超松散的明朝军队。
兵农合一与强大的后勤: 八旗士兵在其早期,与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兵农合一”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队的后勤问题,也使得士兵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强的责任感。虽然随着对外扩张,这种模式有所变化,但其初期的高效是显而易见的。
等级森严与忠诚度: 八旗制度内部等级分明,从皇帝(旗主)到普通士兵,层层隶属。这种严密的等级制度和满洲民族的凝聚力,保证了军队对皇权的绝对忠诚,尤其是在早期。
兵种协同: 八旗军队并非单一兵种,而是包含骑兵、步兵,并且早期就吸收了大量火器,如红夷大炮。他们善于运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侦察、侧翼攻击和追击,步兵则用于正面作战和攻城,火器则在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比明朝后期很多部队更为有效。

2. 明朝的衰朽与内部崩溃:
财政枯竭与军费不足: 明朝后期,由于连年不断的内耗(农民起义、党争)、巨额的边防开支(对抗蒙古、萨尔浒之战的失利)、以及宦官、权臣的贪腐,导致国家财政濒临破产。军队的军饷和装备常常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下降。
军制腐败与军官跋扈: 明朝卫所制度的瓦解,导致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出现严重问题。许多卫所名存实亡,兵员素质低下。军官权力过大,贪污腐败,甚至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内忧外患夹击: 当清军入关时,明朝已经面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这标志着明朝中央统治的彻底崩溃。此时的明朝,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肢离破碎的政权,其残余力量(如南明政权)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投降与招降: 许多明朝的军队和将领,在明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清朝。例如,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出于私仇(李自成掳走了他的父亲和妻子),也可能出于对未来局势的判断,选择为清军打开城门,引狼入室。这些投降的明军,反而壮大了清军的实力,并为他们提供了攻打其他明朝残余势力的关键帮助。

3. 清朝的战略与战术优势:
集中统一的领导: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成功地将满洲各部统一起来,并确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集权统治。这种高度集中的领导,使得清军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能够更加迅速、果断。
“围师必阙”的战术思想: 清军在攻城时,并非一味强攻,也懂得运用围困、断粮、瓦解守军抵抗意志等策略。他们吸收了汉族先进的攻城器械和技术,并且善于利用情报和心理战。
善于学习与吸收: 清朝在军事上,并非一味排斥外来技术。他们积极吸收汉族、朝鲜甚至西方(通过传教士)的军事技术,包括火器制造和使用。例如,在攻打明朝时,他们就使用了大量缴获的火炮,并招募了擅长火器作战的汉将。
“天命”舆论宣传: 清朝非常善于利用“天命”和“正统”的观念进行舆论宣传。他们将明朝的灭亡归结为“天命所归”,将自己的统治视为顺应天意。这种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明朝残余势力的抵抗意志,也争取了部分汉族士大夫的支持。

总结:

所以,清初军队的强大,并非源于某个简单的象征,而是建立在满洲八旗这一高效的军事政治制度、明朝晚期制度的腐朽与内部分裂、以及清朝在时势中的战略眼光和军事策略革新之上。

蒙古之所以能与明朝拉锯两百年,是因为蒙古的威胁是周期性的,而明朝虽然有衰败,但其国家机器在大部分时间里仍能运作,并且有长城等防御体系作为屏障。而清朝的崛起,恰好发生在明朝统治力完全崩溃的时刻,它如同一股强大的、组织严密的、并且在战略上更为有效的力量,乘虚而入,迅速吞噬了一个已经垂死的帝国。

“十三副铠甲”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开创勇气的象征,它激励着满洲人团结一心,为最终的胜利而奋斗。但真正奠定胜利基石的,是背后系统性的军事制度、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以及不断学习和改进的战略战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什么稀奇的,任何朝代都是起家的时候强大,末期的时候菜的不行。

元朝起家的时候,蒙古铁蹄踏遍欧亚大陆,为了攻打一座襄阳城能调集半个世界的力量;元朝末期的时候蒙古军一上战场就“阿卜阿卜”“吾非性命耶”。

明朝起家的时候,火铳和骑兵配合打天下,陆军兵力远抵捕鱼儿海,海军舰队远抵非洲,在当时是毫无争议的天下第一,达到了中国之前之后任何时刻都没达到过的地位;明朝末期的时候,连战连败二十年,南明政治斗争是千古奇闻。

清朝起家的时候,十几万兵力征服了大江南北,权术谋略运用的炉火纯青,制衡之术让大英帝国都甘拜下风;清朝末期的时候,对战英军战绩比非洲部落还要差,在贵州威宁镇一千多人被几十个太平军击溃。

总的来说,并不是清朝那么厉害也不是明朝那么菜,只是你恰巧关注了明末清初的历史,把明朝末期的腐败和清朝开国的锐气无限放大了。如果你关注元末明初,你就会感慨元朝之腐败和明朝之锐气;如果你关注清末,你会对清朝的腐败难以置信。

相对来说,清朝的腐朽速度和程度还要高于元朝、明朝,至少元军明军在战争末期的时候还保持相当凶悍的动员力,先亡其国,再亡人心;而大清是先亡人心,后亡其国,要不是洋人续命,大清当亡于1860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初军队的强大,以及其能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将清军的成功归结于“十三副铠甲”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象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解释其背后复杂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因素。明朝之所以能抵抗蒙古两百年,而清朝却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胜,这背后是历史时势、制度演变以及军事策略的巨大差异.............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清朝末年,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其军队的落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时代发展的脱节所交织的结果。首先,军事思想与技术的代差是显而易见的。清朝军队,尤其是八旗和绿营,其作战体系和战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模式。虽然也曾有过学习西方技术、建立新式军队的尝试,比如洋务运动中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清初八旗兵二十万,绿营兵六十万,为何广大汉族人民甘心接受满族统治?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它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释清楚的,更不是简单的一句“武力征服”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掺杂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政治的策略与妥协,经济的诱惑与剥削,以及最重要的——人心的向背。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朝末年的腐.............
  • 回答
    说起清军的军事制度相较于明军的优势,以及关外清军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这其中的门道可深着呢。绝不是一句“装备好”或者“人多”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清军军事制度的几大优势,让它能硬生生从关外打到北京城:首先,八旗制度的创建和核心作用,这是清军战斗力的基石。明朝虽然.............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明末西北地区确实没有出现像清末那样规模宏大的回民战争,而是以传统农民起义为主,这背后有多重历史、社会和民族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末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以及两次时期的具体背景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明末的“回民”概念与清末是不同的,其内部的构成、认知和组织形式也存在差异。.............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清朝自嘉庆时期开始的衰败,其速度之快,确实令人扼腕。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弊病在特定历史节点集中爆发的结果。在政治层面,嘉庆时期恰逢“康乾盛世”的余晖散尽,然而皇帝本人却缺乏其祖辈的雄才大略。乾隆皇帝晚年沉溺于享乐,导致朝政腐败,官场风气败坏,这是嘉庆皇帝即位时就面临.............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越战后期,越南共和国军队(ARVN)在整体战斗力的维持和有效清剿后方游击队方面,确实难以与朝鲜战争后期的大韩民国国军(ROK Army)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从战略决策到军队结构,再到后勤保障和政治环境,都有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目标和战争性质的根本不同。朝鲜战争初期,战争本质上是一.............
  • 回答
    小米集团起诉美国政府的诉讼达成和解,并最终被移出“军事清单”,这无疑是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面临法律挑战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其意义深远,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标志着小米在法律上赢得了这场与美国政府的较量,至少是在程序正义上获得了承认。 当初美国政府将小米列入“军事清单”,理由通常是基.............
  • 回答
    金军南下,直指江南,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建康(今南京)、杭州等重要城市,甚至一度追着宋高宗赵构逃到了明州(今宁波)。眼看江南唾手可得,为何后来却选择了撤军北返,没有像后来的清军那样一鼓作气,彻底征服南方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等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在面对当时的清军时,能否进行“硬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才能得出相对更全面和客观的看法。首先,我们要明确“硬拼”的含义。在这里,“硬拼”不仅仅是指双方正面战场上的兵力、火器、骑兵等硬实力对抗,也包含战略、战术、士.............
  • 回答
    要讨论刚入关的清军是否能与巅峰时期的英国红衫军或拿破仑的军队抗衡,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对比维度”。“刚入关”通常指的是17世纪中叶,清朝刚刚建立,开始统治中原的这段时期。而“巅峰时期的英国红衫军”和“拿破仑的军队”则分别代表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军事力量。从时间跨度上看,这是.............
  • 回答
    关于李成梁的军队杀死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清朝入关后对李成梁后代的报复情况,这是一个在明末清初历史中常常被提及的事件,也牵扯到一些复杂的历史恩怨。李成梁军队与努尔哈赤祖辈的恩怨:首先要明确一点,关于李成梁军队“杀死”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和祖父(觉昌安)的说法,在历史记载上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争议.............
  • 回答
    要论明朝卫所制与清朝八旗制哪个更能打胜仗,这得从两者产生的大背景、核心组织模式、训练方式、兵员来源、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表现来细细辨析。这两种制度,可以说是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组织发展的两个重要节点,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明朝卫所制:规模宏大,军户世袭的基石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防御边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