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时瓦德西说清朝百姓是强壮的,但是后来清末民国的军队就都变得骨瘦如柴了?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

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ldersee)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9001901年)来到中国,他所看到的“强壮”百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当时所处的欧洲视角以及他对中国社会表层观察的基础上。

1. 军人的对比视角: 瓦德西作为一位职业军人,他的“强壮”判断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与他自己国家的军队以及当时他所遇到的其他国家的军队来比较的。要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深入,虽然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营养摄入相较于更早的时期是有所提高的。而当时的清朝,尤其是那些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战乱的百姓,他们的生存能力、耐力和体力确实可能给瓦德西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经历过战火,可能也适应了更艰苦的生存环境,这种韧性在军事观察者看来,就是一种“强壮”。

2. 生存环境的磨砺: 在瓦德西到来之前的清朝,虽然也经历了盛世,但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仍。例如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捻军起义(18531868年)等,这些运动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使得大量普通百姓卷入其中,或者在战乱中艰难求生。在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能够活下来并且身体相对健康的人,本身就具备了较强的生存能力和体质。他们可能在食物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基本的体力,这在瓦德西看来就是“强壮”。

3. 视觉上的印象: 瓦德西也可能仅仅看到了那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百姓,比如农民、搬运工等。这些人群为了生计,日复一日地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们的肌肉线条和体格在视觉上确实会显得比较结实。而那些因贫病交加而消瘦的人,可能并未进入他的主要观察范围。

清末民国军队“骨瘦如柴”的深层原因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您观察到的军队“骨瘦如柴”的现象,则是一个更加系统性的衰败过程的体现,这与清朝初期和中期的社会状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1. 长期的内忧外患与社会凋敝: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意味着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民族经济发展受阻,社会矛盾空前尖锐。长期的战乱(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的小规模冲突、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使得国家元气大伤,社会经济凋敝。

农业生产的破坏: 战争直接摧毁了农田,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锐减。
手工业和商业的萎缩: 外国商品的倾销挤压了中国本土产业,加上国内市场被破坏,许多手工业者和商人破产。
财政枯竭: 清政府和后来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巨额的赔款、军费开支,加上贪腐横行,导致国家根本无力投入足够资源来保障军队的供给。

2. 军队的腐败与低效供给:

军饷拖欠与克扣: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军队的给养(粮食、衣物、医疗等)是维持士兵体能的基础。然而,在清末民初,军饷拖欠、克扣现象非常普遍。士兵们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即使有发放,其质量也难以保证。士兵们吃的是粗劣的米面,甚至是掺杂沙土的劣质粮食,加上营养不良,身体自然会变得消瘦。
军队的成分与训练: 早期的清军(如八旗、绿营)虽然存在诸多弊病,但在某些时期也曾有战斗力。然而,晚清时期为了镇压内乱和抵御外侮,编练了新式陆军,比如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虽然装备有所更新,但其训练和管理常常是形式主义的。士兵的招募来源也复杂,很多是为了生计而入伍,并非出于报国热情。
军阀割据的影响: 进入民国,中央政府权威旁落,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为了维持各自的武装力量,军阀们往往会竭泽而渔,过度搜刮民脂民膏,但用于军队的实际开销却常常是最低限度的,并且大量资金被军官侵吞。士兵的待遇更是被层层盘剥。

3. 人口压力与营养水平的普遍下降: 瓦德西所看到的清朝百姓的“强壮”,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能够在严酷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人。而到了清末民初,尽管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加上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赤贫。整体的营养摄入水平在很多地区反而下降了。即使是士兵,很多也是从这些贫困的农村中招募而来,他们本身就带着营养不良的底子。

4. 社会动荡与疾病流行: 持续不断的战争和经济凋敝,导致社会卫生状况恶化,疾病流行。尤其是到了民国初期,各种传染病(如霍乱、伤寒、肺结核等)肆虐,很多士兵在战斗中死亡之前,就已经被疾病摧残得奄奄一息。军队的医疗保障也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

5. 心理层面的影响: 当士兵们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看不到希望,甚至对国家前途和战争的意义感到迷茫时,士气低落,自然也就难以保持充沛的体力。

总结一下:

瓦德西看到的“强壮”百姓,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生存压力的体能展现和他的主观观察。而清末民国军队的“骨瘦如柴”,则是国家长期衰败、经济崩溃、军队供给体系瓦解、社会动荡以及普遍营养不良等多重因素叠加的残酷现实。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消瘦,更是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治理失效的直观体现。从“强壮”到“骨瘦如柴”,这中间隔着的是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帮助您理解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京营的禁军都是百里挑一的兵员,林冲强棒无敌才可做禁军教头,若是稍弱便教不了这些如狼似虎的壮汉。

可自从高俅执掌禁军之后,军纪松懈武备废弛,兵士们也都乐的逍遥自在。

长此以往,沉浸在酒色之中的禁军日渐娇气。拉出去打梁山,走了不到二十里路便已没有队形,到处都是倒地休息的散兵。

反观梁山兵马,兵源虽只是失地农民,却各个吃苦耐劳。负重几十斤也可日夜翻山越岭。

两军交战,梁山兵马三败高俅,打得朝廷不敢再生剿灭之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康熙皇帝的博学和对西方科技的兴趣,确实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能够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绘画等知识,这在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中是相当罕见的。然而,尽管康熙本人如此,清朝整体上却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并最终走向衰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君主个人好恶所能左右。首先,.............
  • 回答
    清朝在解释历史时,之所以没有奉金为正统取代南宋,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历史学上的逻辑,更有民族情感上的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政治合法性的根本需求:统治合法性的“正统论”对于任何一个王朝而言,尤其是像清朝这样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论证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涉及到对“亡国”概念的理解。简单来说,元朝和清朝覆灭时,之所以在很多史学家和普通大众的认知里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亡国”,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并非由外族征服并建立新的独立国家来取代,而是其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迭,并且其核心统治基础依然在中国本土。当然,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释。我们先从.............
  • 回答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期间,清朝未能举国动员与英军决一死战,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政治与制度层面1. 中央集权与官僚腐败 清朝的官僚体系高度集中,但地方官员普遍腐败,缺乏有效动员能力。例如,两广总督林则徐虽然在禁烟运动中表.............
  • 回答
    满族在清朝并没有完全被汉族同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之所以如此,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政治上的“满汉分治”政策是关键。虽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满族统治者深知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有所.............
  • 回答
    清朝仍旧使用弓箭,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落后”或者“守旧”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可多了,得一点点掰开了讲。咱得明白,弓箭这玩意儿,在中国战场上用了几千年,那可不是说淘汰就淘汰的。首先,得说说弓箭的“实用性”。在清朝那个时候,虽然火器已经有了,而且在那时候叫“火器”,但它远没有后来那么普及,更没有现在.............
  • 回答
    清朝时期的科布多,确实曾被划归当时的新疆省管辖,而并非直接由“外蒙古”管辖。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历史时期复杂的行政区划和民族事务管理体系,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清朝的疆域认知、行政制度以及科布多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清朝对于“外蒙古”的界定和管辖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
  • 回答
    清朝入关时,汉人为何拒绝剃发易服,辛亥革命成功后又为何有人拒绝剪辫子,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历史语境下,人们对“认同”与“反抗”的复杂心态。要深入理解这两件事,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文化观念、以及当时人们的切身感受一一剖析。一、 清朝入关时的“剃发令”:文化压迫与民族矛盾的焦点在明朝覆灭、满清入主中原的.............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跳出两个词:历史的惯性 和 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清朝入关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确实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反抗,但到了清朝末年,很多汉人却不愿剪辫子,甚至把马褂当成“汉服”,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健忘”或“背叛”,而是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步步来捋.............
  • 回答
    清朝,一个承载着260多年历史的庞大帝国,在对外抵抗列强侵略时,其表现却如同“一盘散沙”,这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局面,而是深层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结构性弊病的总爆发。表面统一下的内在裂痕:首先,必须认识到“清朝是统一国家”这个表述,虽然在疆域和中央集权上是事实,但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复杂的历史基础之上的.............
  • 回答
    清军入关,目标直指明朝的统治中心。然而,明朝并非铁板一块,在清军南下的过程中,南明政权如星星之火,虽弱但仍在各地燃起。特别是江南地区,作为明朝最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廷在征服江南的过程中,确实采取了严酷的手段,并在一些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它触及了中国国家认同、历史认知以及民族关系等多个敏感而复杂层面。为什么中国网民在谈论法定领土时常常以清朝的版图为准,以及其中涉及的满族人领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为什么以清朝版图为讨论的基准?中国网民在谈论法定领土时倾向于以清朝版图为参照,主要有以.............
  • 回答
    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日本人就提出了一个让清朝方面颇感意外的要求:不让清朝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本人对中国国家定位和国际地位的盘算,远不止是简单的名称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提出这个要求,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明治维新以.............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汉奸的性质、动机、组织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以及“能打”的含义。 汉奸的定义: 通常指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背叛民族、投靠外敌,并协助敌方侵略.............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到攻占南京,虽然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在这段看似快速的历程中,清廷在半路上却屡屡受挫,无力有效阻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让原本强大的清朝中央政府,在面对一场农民起义时显得捉襟见肘。首先,清军的长期腐败和战斗力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经过了乾隆晚年和嘉庆、道光两朝的统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使用中一个挺普遍但常常被忽略的现象。为什么在不知道对方性别的时候,很多人会不自觉地用“他”来指代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历史、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因素。首先,我们得从语言本身说起。“他”这个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语境下,它不仅仅是男性代词,更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指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