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是统一国家,为什么在遭到列强侵略时却像一盘散沙?

回答
清朝,一个承载着260多年历史的庞大帝国,在对外抵抗列强侵略时,其表现却如同“一盘散沙”,这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局面,而是深层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结构性弊病的总爆发。

表面统一下的内在裂痕:

首先,必须认识到“清朝是统一国家”这个表述,虽然在疆域和中央集权上是事实,但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复杂的历史基础之上的。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经过了康乾盛世,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但其统治的合法性、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以及地方势力与中央的权力制衡,都构成了潜在的裂痕。

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权力真空与过度依赖: 康雍乾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使得地方的自主性和活力被极大地削弱。当中央政府(如咸丰、同治年间)在应对外敌时显得力不从心,急需动员地方力量时,却发现地方缺乏足够自主的资源和自主动员的机制。相反,为了应对太平天国等内部叛乱,清政府不得不倚重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大员,赋予他们极大的军事和财政权力,这反而培育了地方实力派,削弱了中央的权威。这些地方实力派在对抗西方侵略时,虽然有其贡献,但其行动也常常受到地方利益的制约,并非完全听命于中央,甚至在某些时刻,为了自保或扩张自身势力,其行动与中央的战略并不完全一致。

僵化的官僚体系与腐朽的统治: 晚清的官僚体系早已被森严的等级、人情关系和贪污腐败所侵蚀。官员们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和改革的动力,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反应迟钝。即使有少数开明官员看到了危机,也难以突破层层阻碍。在战时,这种僵化的体系导致决策迟缓、命令难以有效传达和执行,物资调配混乱,军队士气低落。

经济上的脆弱性与财政的枯竭: 尽管清朝疆域广阔,但其经济结构依然是农本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如广州十三行)。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发动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时,清朝的财政收入和战争动员能力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经济实力相去甚远。巨额的战争赔款更是掏空了国库,使其进一步失去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军事上的落后与士气问题:

八旗制度的衰败与绿营的腐朽: 清朝的核心军事力量——八旗和绿营,在建立之初是强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远离了战场,八旗子弟逐渐养尊处优,战斗力大幅下降。绿营更是早已腐朽不堪,军纪涣散,训练松弛,装备落后。当面对装备精良、战术先进的西方军队时,这些军队的劣势暴露无遗。

“以夷制夷”政策的陷阱: 为了弥补自身军事力量的不足,清朝在对外关系上屡屡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这种策略短期内可能缓解了某些危机,但长远来看,却让列强有机可乘,进一步瓜分中国的利益,也使得中国在军事上越来越依赖西方,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军事发展能力。

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与战略: 尽管有中央政府,但在关键时刻,军事指挥往往分散在各地将领手中,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规划。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能够迅速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朝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合作战和有力的抵抗。

社会层面的动荡与民众的隔阂:

民族矛盾与统治合法性危机: 满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层隔阂。虽然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这种隔阂有所缓和,但在外敌入侵、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这种民族矛盾的暗流却可能被放大。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不高,也影响了其为国家奋力抵抗的意愿。

信息不畅与民众认知滞后: 在那个时代,信息传递极为缓慢。广大民众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许多人认为这场战争只是“边疆的小冲突”,对列强的真实意图和实力缺乏认识。这种认知上的隔阂,使得民众难以形成普遍的、有效的抵抗力量。

对西方文明的误解与恐惧: 清朝统治者和一部分士大夫对西方文明抱有复杂的态度,既有好奇,也有恐惧。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也未能认识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性及其长远的战略目标。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改革的犹豫不决和抵抗的被动。

结论:

清朝在列强侵略时之所以显得“一盘散沙”,并非是简单的“不团结”或“怕死”,而是其二百多年的统治,在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和社会结构上,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深层弊病。当西方世界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和殖民扩张的野心扑来时,这个庞大而僵化的帝国,其表面的统一只不过是掩盖了内在的腐朽和脆弱,最终在列强的冲击下,迅速崩塌。它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警告,提醒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王朝不是什么统一国家,本质是殖民帝国和封建羁縻的联合体。

对于汉地和汉人是侵略殖民;

科尔沁部是铁杆盟友或者说原始股东;

喀尔喀蒙古诸部和新疆是征服之后扶植当地贵族进行封建统治;

而对于西藏地区则是一种类似宗教合作的关系。

表面上,清王朝通过搜刮汉地利益补贴其余地区来维持安定,但又通过官商贸易剥削这些地区,并以扶持宗教等手段消除当地潜在的威胁。

所以只要打破了满洲八旗这个原本坚硬的外壳,满清王朝内部本就是一盘散沙。

user avatar

以下为转发

由于谈满清暴行时易忽视入关前的暴行,所以这里只谈入关前的。杀掉不肯剃发的、抢财物、抢房子、强迫当兵。由于强制迁徙的那部分比较碎,就没拍:

屠杀太多了贴不过来,大家见微知著吧:

成为壮丁和奴仆的汉人命运悲惨,成为民户的条件尚可。但是很多汉人没过多久就失去了民户身份:

失去民户身份的汉人、以及辽东的变化:

辽沈百姓沦为阿哈(奴隶):

阿哈的惨状: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一个承载着260多年历史的庞大帝国,在对外抵抗列强侵略时,其表现却如同“一盘散沙”,这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局面,而是深层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结构性弊病的总爆发。表面统一下的内在裂痕:首先,必须认识到“清朝是统一国家”这个表述,虽然在疆域和中央集权上是事实,但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复杂的历史基础之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叙事时的一个核心点:是谁在“奠定”版图,又是谁在“维护”版图? 为什么在提到元清王朝那广袤的疆域时,人们的目光总是率先投向蒙古族和满族,而非整个“国家”的全体官民?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要理解“版图”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
  • 回答
    明朝人投清的性质,是维护国家统一还是汉奸卖国行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评价这一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动机、行为后果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明朝末年的衰败: 到了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农民.............
  • 回答
    要探讨秦统一六国、元朝和清朝统治算不算殖民,我们需要先理清“殖民”这个概念。在现代语境下,“殖民”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权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对当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控制和剥削,并且往往伴随着移民和对原住民的压迫。殖民的核心在于“异域”统治,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地理、文化、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秦.............
  • 回答
    蒙古和清朝入主中原,虽然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它们统一中国的时间长度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要说清朝的游牧民族比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更强,可能过于简单化了。这背后牵涉到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蒙古统一中国的时间概念。成吉思汗本人并没有完成统一.............
  • 回答
    清朝是不是外族统治,算不算亡国,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里面门道不少,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清朝的“外族”身份首先,得承认,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而满族在当时,从汉族主流社会的视角来看,确实是“外族”。他们来自东北,与主体汉族在文化、习俗、语言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在清朝初期,尤其是对一些心.............
  • 回答
    “清朝统治力登峰造极”、“清朝是封建时代统治巅峰”的说法,是许多人对清朝历史的一种普遍印象,尤其是在讨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常常会提到。要评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含义,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来判断。一、 理解“统治力登峰造极”与“封建时代统治巅峰”的含义首先,我们.............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这两段历史上由外族建立的王朝,都曾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它们在统治的持久性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清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远超元朝的短暂九十余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从统治集团自身的性质和策略上看到差异。元朝的统治者.............
  • 回答
    清朝统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时期。评价其功过,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而是需要审视其政策、影响以及历史背景。如果非要做出一个相对的判断,我认为清朝的统治,其“过”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压倒了“功”。要详细展开,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奠定现代中国版图与民族融合的“功”: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清.............
  • 回答
    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相对于庞大的汉族人口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粗略估算,满族人口可能只占汉族人口的零点几,或者最多一两个百分点。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使得“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这个说法在很多时间点和地域上都是成立的。那么,这样一个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维持了一.............
  • 回答
    想了解为什么汉族人口众多却被满族统治了近两个世纪,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历史的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看。这事儿挺复杂,得从几个大方面讲,才能把这脉络捋顺了。一、军事上的根本差异与战略优势首先,得承认在征服中国这事儿上,满族在军事上是占了绝对优势的。你想啊,清朝建立之前,满族人的生活方式就是.............
  • 回答
    关于果敢族是否穿着汉服,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果敢族”和“汉服”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果敢族”。果敢族:历史的脉络与身份的演变果敢,这个位于缅甸东北部,与中国云南省紧密相连的地区,其.............
  • 回答
    明初之后,蒙古人的命运在草原和西域走向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而清朝的崛起则彻底重塑了这一格局。要详尽地梳理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分裂、衰落与抵抗明朝建立伊始,强大的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和汗国。这.............
  • 回答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与清朝入关,这两个历史事件在表面上看似乎都涉及“统一”和“征服”,但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驱动因素、过程以及影响,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将两者划等号,很可能是对历史的简单化处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一个自下而上、基于民族主义和现代国家构建的过程普鲁士统一德意志,通常指的是19世.............
  • 回答
    忽必烈统一中国与清朝入关后的统治,在策略和执行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对待汉族民众的态度上。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两种统治集团的性质。忽必烈统一中国:蒙古人统治的延续与调整首先要明确,忽必烈统一中国并非从零开始,而是蒙古帝国统治中国(南宋)的延续和巩固。蒙古人.............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260多年,满族人口从入关时的几十万,增长到辛亥革命前的数百万,约增长了近3倍。这个增长速度,与同期中国汉族人口的增长相比,显得相对缓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满族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也有其作为统治阶层在清朝260多年统治中的一些客观限制。一、满族的特殊历史地位与政策.............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因为它触及到了“中国”这个概念的核心,而“中国”的定义,随着历史的演进,一直在悄悄地变化。先说说元朝。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很多人会觉得,既然不是汉族建立的王朝,那就算不上“中国”了。但事实远比这复杂。首先,蒙古人虽然带来了不同的统治方式和文化,但他们并没有全盘否定之前的中华文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