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年
红巾军杀到鸭绿江边。
1360年
红巾军被高丽击败
被高丽击败后的红巾军留在了东北地区。建立了红巾军政权
1368年
明朝建立
红巾军与明朝皇帝朱元璋达成协议,获得东北境内的所有特权。红巾军最高长官称为红巾军指挥使。
1369年
红巾军控制东北全境,迫使当地各民族学习、使用汉文化。
1466年
红巾军政权被鞑靼部击败,臣服并成为鞑靼部附庸
1518年
靖江王朱经扶之子朱邦莘(化名)被红巾军推举为红巾军指挥使。
1522年
红巾军指挥使朱邦莘宣布废除程朱理学,改心学为主流学派。
同年,朱邦莘改红巾军领地为清地,定都沈阳,自任清国公并臣服鞑靼部。
1525年
明成祖朱棣后代,平乡王朱见洸的孙子—未来的平乡王朱厚燝娶了朱邦莘的爱女朱姬(化名)
1533年
朱厚燝成为平乡王。同年,朱邦莘去世,因为其无子,所以朱厚燝也将同时担任清国公统领清地。
1534年
朱厚燝宣布建立平乡-清地,其子孙后代同时兼有大明平乡王与清国公头衔。
1560年
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与外交手段后,平乡-清地脱离了鞑靼部附庸的地位。
1595年
时任明朝皇帝的朱翊钧为了拉拢时任清国公的朱厚燝后代朱翊锡(化名),将朱翊锡统治下的平乡-清地升级为清国,并将其头衔由平乡王兼清国公改为清王,并继承原平乡王在明朝的所有特权与政治地位。
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南明建立。北方李自成、张献忠等纷纷称帝建国。
1683年
为了能够彻底一统中国,解决分裂状况。时任清王朱由森与首辅李麦联合南明势力通过两次大规模战争后终于消灭了盘踞在北方的分裂势力。
1684年
由于当时的南明势力自认正统且不愿意与清王朱由森共同统治中国,于是清军发起了第二次统一战争,后南明战败
1686年
为了能够彻底收复领土,实现国家统一。首辅李麦发兵进攻一直干涉沿海地区的境外势力日本。后在京都城内,清王朱由森宣布正式建立清朝并在此加冕为第一任清朝皇帝。
看来题主很明白鞑清的法西斯本质
勃兰登堡公爵是1356年《金玺诏书》法定的帝国七大选帝候之一,霍亨索伦家早在12世纪就给腓特烈大帝当城堡伯爵守纽伦堡
论资历可不比你哈布斯堡家浅,如果普鲁士是八旗,那你哈布斯堡奥地利怕不是瑞士来的野人
如此荒唐的问题的存在,是对德国人的极大侮辱。
把别人比喻成入关时的清军,就和比喻成纳粹一样。
不要侮辱德意志了。
是不是在某些人眼里,凡是存在军功贵族的国家就都是清朝?
要对比也顶多是奥斯曼占领拜占庭。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是一堆分裂的诸侯国完成统一,最接近就是秦灭六国、隋结束南北朝分裂实现统一等等。
纳粹占领东欧国家倒是像极了满清入关,连占领后搞屠杀和被占领民族当二等人(或者不当人)都一毛一样。
这个问题很有迷惑性,咋一看八旗的族群来源并不只有满洲,同样容克的成份虽然以德意志人为主,但也有波兰或斯堪第纳维亚裔的。而汉军旗的地位始终低于满洲的事实也可以想当然的被清前期汉军数量大于满洲否认。从而把这个观点衍生到其他的本土统治集团上,这其实忽略了统治集团与统治主体族群差异和统治形式的民族性。
旗人对行政权力的垄断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满清设计的分缺制下,其中就算去掉汉军旗,满洲旗人也依然是从数量上,垄断了朝廷的权力。
而且清代很少将汉军称为汉人,从语言,文化等族群属性还是自身认同上也不能简单的将其归为汉人。
而征服者精英在清代逐渐演变为一个在法律上与被征服的汉族相隔离的集团。它在大清的统治中,特别是(但不仅仅是)在新并入帝国的东北和内亚地区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八旗贵族虽然也出任文职官员,但更主要的是把持内廷要职,以此为皇帝出谋划策。他们的职权既与掌控外朝的汉族文士有重叠,又是对后者的一种补充。 这种来源于征服的二元政治结构是大清帝国强权统治的另一个方面。 《清代宫廷社会史》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统治民族阶级化和统治集团民族化
前者的具体表现除了满洲人控制政权后,统治中原为旗人内部提供的官僚岗位,还有征服战争中掠夺来的牲畜,土地等生产资料,法律制度规定的经济和司法特权,后者在族群属性本不属于统治集团中的主体民族,在社会权力以及文化政策下被统治集团同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