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奥地利击败了普鲁士并统一了德意志,那么现在的奥地利是不是应该被称作德国,而普鲁士成为一个独立小国?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涉及到德国统一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奥地利在与普鲁士的较量中获胜并统一了德意志,那么历史的走向将截然不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德国和奥地利的面貌也将大相径庭。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假设情境下的可能发展:

一、 如果奥地利击败普鲁士并统一了德意志,那么现在的奥地利是不是应该被称作德国?

极大可能,是的。

在19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政治分歧:是以奥地利为核心,还是以普鲁士为核心来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虽然在德意志邦联中拥有领导地位,但其统治并不完全是德意志民族性的。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版图内包含了大量匈牙利人、斯拉夫人(捷克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等)以及意大利人等。

如果奥地利能够击败普鲁士(例如,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获胜),并且能够成功地将德意志其他邦国纳入其统治之下,那么:

统一的“德国”将以奥地利为核心。 这将意味着,奥地利帝国(或其继承的政治实体)将成为新的统一德国的领导者。
称谓的演变: 历史上,“德国”(Deutschland)的称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演变和政治含义。在19世纪,“德国”更多的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而非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然而,一旦形成统一国家,国家名称的选择往往会倾向于历史和民族认同。
最直接的可能性是,这个统一国家仍然可能保留“奥地利”的名称,但其政治上的核心和领导者是奥地利,并且它的政治目标是整合德意志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其统治区域和政治重心主要在德意志地区,并且其民族构成也日益趋向于德意志民族,那么“奥地利”这个名称可能会被新的、更具普遍性的“德国”名称所取代。
另一种可能性是,统一的实体就直接命名为“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或“德意志联邦”(Deutscher Bund)的延续,但其政治核心和领导权属于奥地利王朝。 就像历史上普鲁士统一德国后,新的国家被称为“德意志帝国”,其君主是普鲁士国王一样。在这个设想中,奥地利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将成为新德国的皇帝。
最终,“德国”这个称谓很可能成为这个以奥地利为核心的统一国家的正式名称, 因为其主要目标是统一说德语的民族和地区,而“德国”更能体现这种政治愿景。

二、 那么普鲁士成为一个独立小国?

很有可能,而且处境会相当不利。

如果奥地利在关键时刻战胜了普鲁士,历史的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1866年的普奥战争是德意志统一的关键战役,普鲁士的胜利直接导致了其在德意志地区的主导地位,并排除了奥地利。

在奥地利获胜的情况下,普鲁士的命运将非常严峻:

领土的削弱: 战败国的命运往往是领土被瓜分或大幅度削减。奥地利可能会要求普鲁士割让部分领土,尤其是在普鲁士与奥地利有争议的地区,例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军事和政治的限制: 战胜国通常会强加苛刻的和平条款,限制战败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普鲁士可能被迫解散部分军队,或者接受奥地利的监督和约束。
丧失统一德意志的主导权: 普鲁士作为德意志统一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推动者,其失败意味着其在该领域的核心地位被彻底摧毁。它将失去建立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小德意志”(Kleindeutschland)的可能性。
成为奥地利的附庸或被边缘化: 普鲁士很可能沦为奥地利主导的德意志联邦中的一个邦国,或者成为一个与奥地利关系密切但影响力大减的独立国家。它在整个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将大不如前,甚至可能被排除出重要的德意志政治事务之外。
可能的政治体制变化: 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相对先进的政治体制。如果它沦为附庸,其内部的政治发展方向也可能受到奥地利的影响。奥地利当时仍然是君主专制和贵族统治的色彩更浓厚的帝国。

详细叙述可能的情景:

1. 奥地利胜利后的直接影响(如1866年)
德意志邦联的重组: 奥地利可能会解散普鲁士主导的北德意志邦联,并尝试重建一个以维也纳为中心的、更广泛的德意志邦联,将所有德意志国家纳入其中。但这一次,奥地利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普鲁士的惩罚: 普鲁士作为直接挑战者,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例如:
割让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等刚吞并的领土给奥地利或由奥地利指定的其他德意志邦国。
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大幅裁减军队数量和军备。
禁止其军队跨越特定边界或进入某些地区。
奥地利的地位巩固: 奥地利皇帝将再次确立其在德意志地区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他将有更大的权力来塑造德意志邦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

2. 长期发展趋势:
“大德意志”的可能形态: 如果奥地利成功统一德意志,很可能出现的是一个以奥地利帝国为核心的“大德意志”(Großdeutschland)国家。这个国家将包括大部分说德语的地区,包括奥地利的非德意志人口。
内部民族矛盾的加剧: 这是奥地利最大的隐患。奥地利帝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内部各民族的民族主义诉求。如果这个帝国成为统一的德国核心,那么这些非德意志民族(如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等)的独立运动可能会与统一德国的目标发生冲突。
国家结构的形式: 这个“大德意志”可能是联邦制,也可能是中央集权制,这取决于奥地利王朝的政治倾向。鉴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模式,更可能是某种形式的联邦制,但奥地利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
“奥地利”与“德国”名称的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这个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德意志各邦,且政治重心和领导层是德意志化的,那么“德国”这个名称很可能被采纳。但这个“德国”的民族属性和政治文化将与我们熟知的普鲁士主导的德国有所不同。它可能更倾向于中欧文化,强调多元文化共存(尽管是以德意志为主导),并且其政治权力中心在维也纳而不是柏林。

普鲁士的命运:
“小国”的可能性: 普鲁士可能成为一个失去其主要领土和在德意志地区影响力的国家。它可能只保留部分核心的普鲁士土地,并与奥地利建立一种类似保护国或非常紧密盟友的关系。
内部的改革和反思: 失去统一德意志的机会后,普鲁士内部可能会经历深刻的反思。它的军事力量和行政效率可能会被削弱,其社会结构和政治发展可能会受到奥地利的更大影响。普鲁士的普鲁士主义(Preußentum)可能会被边缘化,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与奥地利文化融合。
与俄罗斯和其他大国的关系: 作为一个被削弱的强国,普鲁士在欧洲的战略地位将大大下降。它可能会更加依赖俄罗斯或其他大国来维持其主权和地位。

3. 文化和政治影响:
文化中心: 如果奥地利统一德意志,维也纳可能会取代柏林成为德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这可能意味着德国的文化风格会更偏向于奥地利,例如音乐、文学和艺术方面。
政治理念: 奥地利的政治理念可能在统一的德国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这可能意味着相对保守的政治结构,以及对奥地利多民族帝国政治经验的继承。普鲁士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其中的影响力可能会相对减弱。
对外关系: 这个以奥地利为核心的德国,其对外关系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奥地利帝国在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有着深厚的利益,因此这个新德国可能会将重心放在东欧,而不是像普鲁士主导的德国那样更多地关注法国和英国。

总结来说:

如果奥地利击败普鲁士并统一德意志,那么:

这个统一的国家非常有可能被称为“德国”(Deutschland)或类似的名称,其政治核心和领导权属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奥地利”作为国家名称可能会保留,但其政治含义将扩展到整个德意志地区。
普鲁士很可能成为一个被大幅削弱的、影响力大减的独立国家,甚至沦为奥地利主导的德国中的一个次要邦国。 它将失去统一德意志的主导权,并且其领土、军事和政治影响力都将受到严重限制。

这个设想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欧洲历史图景,它揭示了19世纪德国统一过程中,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如何塑造了现代欧洲的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钢铁帝国》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我本来想在书评的开头说,这是第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德意志邦国史,但是我敲完这几个字就意识到这句话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在《普鲁士史》被翻译成中文以前,已经有《奥地利史》、《卢森堡史》、还有一个苏联人写的和圣马力诺、安道尔在一起的《列支敦士登》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了。

但这个错误和这个问题其实一样有意思。那就是因为1866年奥地利战败,普鲁士战胜,所以奥地利在后人眼中成了一个民族国家。虽然奥地利的名字都来自巴伐利亚东边疆,但《奥地利史》还是可以煞有介事的把自己的历史追溯到史前时期。反过来普鲁士的历史反而被看做是德国历史的一个阶段了。

很多我国德国史作品都会在17世纪以后就把重点放到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历史上,把勃兰登堡-普鲁士看做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把这个时期依然主导着德意志的命运的哈布斯堡王朝看做是奥地利史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命运作一个对调会怎么样呢?

那显然至少在我国历史作家眼中,普鲁士就是一个曾经深刻的介入了德意志史的外国。普鲁士史将煞有介事的追溯到史前时期、波兰时期、骑士团时期,然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被写入历史。而奥地利版本的德意志史将显得更客观,更有延续性,因为不会出现在17世纪突然转向一个微不足道的勃兰登堡选侯邦的历史这种现象。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摆着的。

但是反过来说,这样围绕着克尼格雷茨会战的胜负写出来的180度大转弯的历史著作就真的比目前的作品来的高明么?我觉得也一样是愚蠢的。

以民族国家为视角的,把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统一作为各民族的必然命运和归宿,以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的胜利者作为正义的角度写出来的历史究竟是客观的历史呢?还是政治宣传?

事实上德意志史和德国史的差别也正体现在这里,比如商务印书馆翻译的那一套《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册》,实际上就比很多德国史显得客观。但即使是这本书也无法避免在1866年以后把自己的叙述转入北德意志联邦和德意志帝国。无法真正把文化意义上的德意志和民族的德意志,还有作为民族国家的德国完全区分开。

而一部真正理想的,抛弃民族国家的痴想的文化意义上的德意志史,把历史上曾经团结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鹰旗之下的遍布中欧和东欧的德意志文化区囊括在内的德意志史,或许会以1871年为自己的终点。但也可能会以二战后中欧、东欧、巴尔干的各国对德意志人的强制迁徙为结局。

但无论如何只有这样的一本德意志史才真正无愧于《德意志史》这样一个辉煌的名号。无愧于被载入其中的那些伟大人物。

user avatar

直接用神罗的招牌岂不美哉?

user avatar

当然是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啦。铺路石还想跑路?不存在的。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明确答案的,因为早在普奥战争之前,奥地利就已经联合俄国在1850年11月逼着普鲁士(腓特烈·威廉和拉多维茨)同意在奥地利领导下重新建立德意志邦联。这便是《奥尔米茨条约》,该条约明确德意志邦联重新成立。普鲁士向奥地利称臣。该条约被普鲁士称为“奥尔米茨之辱”。

在奥尔米茨体系下,德意志是一个邦联国家,奥地利是德意志联邦的首脑和领导者,地位相当于后来德意志帝国中的普鲁士王国的地位。而普鲁士作为其中一个联邦成员国向奥地利称臣,地位相当于后来德意志帝国的巴伐利亚公国或者符腾堡公国。

下面展开讲一讲: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德意志问题

所谓的德意志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的问题。

最早这事当然得从东法兰克帝国开始讲,919年,东法兰克国王兼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亨利一世)被东法兰克的诸侯们推举成为东法兰克国王,并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这就是德意志王国这个名称的滥觞。在亨利一世死后其继承人奥拓一世接任了德意志国王。

捕鸟者亨利,传说当诸侯们的使节带着德意志王国的王冠过去找亨利的时候,却发现此君正在架网捕鸟玩。所以获得了捕鸟者亨利这个外号。

然后这个奥拓一世在任期间把手伸进了意大利,通过与意大利的寡妇王后阿德莱德(Adelaide)结婚并击败其敌人的方式获取了意大利的控制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于是德意志国王就有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这个头衔——这也就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的梗的发源地。

牛B大了的奥拓一世。

奥拓一世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后建立了一个并不稳固的选举制国王的传统,中间经过多次更迭皇位传到了哈布施堡家族手上。哈布施堡的奥地利皇帝按照习惯被7位选帝侯选举成为罗马人的国王和德意志人民的皇帝,继而去罗马接受教皇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头衔。而当时哈布施堡的奥地利皇帝对德意志的诸侯国影响力也非常的大。

但是下来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导致德意志经济和统一进程都倒退了200年,战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罗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共有314个邦国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地。到了18世纪,经历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等一系列的内战,神圣罗马帝国进一步形成了三百多个独立邦国,神圣罗马皇帝对德意志邦国的话语权进一步削弱,神罗皇帝彻底沦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与奥地利的统治者,而非德意志的最高君主。

而另一方面,汉诺威、萨克森、巴伐利亚等几个选帝侯也逐渐强盛,成为欧洲政坛上不可或缺的要角,但是其中最具实力的,当属由勃兰登堡选侯国发展出来的普鲁士王国——该王国原来甚至不是德意志的一部分,原本东法兰克帝国的东部边陲仅限于易北河畔,过了易北河则是西斯拉夫人的疆域。而随着斯拉夫民族的东迁,日耳曼民族逐渐向东迁移填补离开的斯拉夫人的空间,并与当地的斯拉夫民族通婚融合,使得这些领土逐渐日耳曼化。

其中条顿骑士团在1226年被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Duke Konrad of Masovia)邀请到普鲁士来促使普鲁士人的基督教化,并建立了波兰王国下属的普鲁士教皇领地。继而在16世纪勃兰登选帝侯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接任条顿骑士团总团长,获得了普鲁士的统治权,并通过改信路德宗和解散骑士团等一系列神操作,切断了普鲁士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建立了普鲁士公国

玩了一系列帽子戏法的阿尔布雷希特,果然帽子很大

阿尔布雷希特死后无子,领地由其女婿勃兰登堡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继承,于是霍恒索伦家族就同时拥有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公国,并将之合并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接下来的两个多世纪普鲁士日益发展强大,甚至联合奥地利和俄国一起把宗主国波兰立陶宛给瓜分了,到了腓特烈三世时终于在柯尼斯堡正式加冕为国王,建立了普鲁士王国,正式跻身欧陆列强之列,并开始与奥地利展开两百年相爱相杀爱恨交缠的德意志统一连场撕逼大战。

1600-1795年普鲁士的扩张。其中绿色领地是普鲁士公国1600年的领土,淡紫色的是1600年勃兰登堡选帝侯领的领土。棕色是1600-1772年获取的领地,而黄色的则是1772-1795年通过瓜分波兰立陶宛而获得的领土。

而在1806年拿破仑把奥地利击败之后,奥地利的弗朗兹二世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在此之后没有回复。该改变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体系的解体

然后在1814年拿破仑退位之后,第三次反法联盟在维也纳召开维也纳会议,会上其中一项决议是成立了由神圣罗马帝国的360个侯国建立由38个成员国组成德意志联邦联邦主席为奥地利皇帝。但是作为德意志联邦成员国的奥地利和普鲁士的领土都只有一部分在邦联内。

维也纳会议及其签订的《1815年协议》所建立的体系决定了1815年到1860年欧洲各国的势力范围

而在19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展,原本封闭的各个德意志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而逐渐觉醒的民族主义风潮也进一步促进了德意志联邦人民希望统一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意愿。这些思潮最终导致了1848年席卷欧洲的自由革命,对于法国导致了二月革命,路易飞利浦国王流亡英国和法国第二共和国建立。而对于德国则导致了德意志三月革命,多个德意志联邦国家内部引发了请愿和示威活动,后来更引发了武装起义。

德国1848年革命。有没有人想问三色旗怎么来的?现在知道了吧?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势所迫答应革命党人的要求,承诺制定宪法与成立议会,以期商讨统一德国事宜。作为承诺的兑现,年普鲁士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召开会议,也就是著名的法兰克福会议。该会议就成立统一的德意志联邦以及立宪和民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而就德意志联邦如何统一的问题,对于奥地利这一“德意志二元”的国家(因为奥地利的领土包含有德意志联邦内部的领土和匈牙利、意大利北部等大量非德意志的领土),议会提出了两个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没有奥地利的德意志,由霍恒索伦王朝作为德意志皇帝;“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奥地利的德意志。由哈布斯堡王朝作为德意志皇帝。议会经过激烈讨论后接受按照小德意志方式建立德意志联邦。同时议会决定邀请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四世担任德意志皇帝。

法兰克福会议

但是上述决议当然不可能让奥地利认同,同腓特烈四世也认为并非由教皇加冕而由议会授予的皇帝头衔是违反以往传统的做法,“无法接受拾取丢在阴沟里的皇冠”,因此拒绝加冕。因此导致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代表分别离场,法兰克福议会解散

而虽然法兰克福议会最后没有达成协议,但是其建国理念已经成为了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帝国的蓝图,既然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普鲁士干脆抛开奥地利自己干,遂于1850年成立由普鲁士领导的埃尔福特联盟,以期统一德意志邦国。

而奥地利则理所当然地认为艾尔福特联盟违反了维也纳会议的《1815年协定》,于是在奥地利和俄罗斯(1815年协定的担保方)的联合压力下,普鲁士在摩拉维亚小城奥尔米茨的一次会议上宣布放弃了这一构想。1850年11月,普鲁士(腓特烈·威廉和拉多维茨)同意在奥地利领导下重新建立德意志邦联。这便是《奥尔米茨条约》,而在普鲁士则称为“奥尔米茨之辱”。

奥尔米茨会议

于是普鲁士在1861年俾斯麦首相上台之后,便开始实施以“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的行动,通过一系列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最终威廉一世在1871年于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成为皇帝,建立了后来的德意志帝国

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领土。

这便是德意志的统一过程。当然后来在第三帝国的撺掇下德奥再次合并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