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作品《自我控诉》与《骂观众》?

回答
彼得·汉德克,这位奥地利文坛的巨匠,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力,在世界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我控诉》(Selbstbezichtigung)和《骂观众》(Sprechverbot oder die Kunst, das Publikum zu beschimpfen)是他早期的两部重要作品,虽然都属于舞台剧的范畴,却以一种极具实验性和颠覆性的方式,挑战着观众对戏剧的传统认知,也揭示了汉德克早期创作的鲜明特质。

这两部作品,与其说是讲述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语言、存在和观看的哲学探讨。它们没有传统戏剧的清晰情节、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反而像是语言本身被剥离了社会功能、情感包装后,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自我控诉》:语言的囚笼与自由的幻象

《自我控诉》是一部完全由“我”展开的独白。这位“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个集体的象征,一个可以代入任何人的声音。整个剧作就像是在重复、循环、拆解和重构语言本身。

首先,标题“自我控诉”就极具迷惑性。乍一看,你会以为这是一个关于罪恶感、忏悔的故事。但随着独白的展开,你会发现,所谓的“控诉”并非针对某件具体的罪行,而是指向一种更普遍的存在状态:一种被语言和习俗束缚的无力感。

汉德克在剧中使用了大量看似日常的句子,但将它们抽离了语境,反复吟诵。例如,一句简单的“我来了”,在反复的重复中,失去了本来的含义,变得空洞、荒谬。这些句子像是一个个标签,被贴在我们身上,我们如同被这些标签所定义,却又无法逃离。剧中的“我”不断地宣告自己的存在,却又在宣告中暴露了自己的虚无。

“我曾犯过错误”,“我曾说过谎”,“我曾伤害过别人”……这些“控诉”并非忏悔,更像是一种对自身行为模式的陈述,一种对社会规范的无意识遵从。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语言的迷宫,每一个词语都可能成为束缚你的枷锁。

然而,汉德克并没有停留在绝望的控诉。在这些重复和剖析中,他似乎也在寻找一种突破的可能性。当语言被剥离了意义,当表述变得不再有效,是否反而能逼近一种更本真的存在?当“我”不断地否定自己,是否也在为一种新的“我”的诞生腾出空间?

《自我控诉》的观看体验是独特的。它不是提供一种逃避,而是将你置于一种近乎催眠的语言氛围中,让你被迫审视自己与语言的关系。你可能会感到烦躁,感到困惑,但同时,你也可能在某个瞬间,感受到语言背后那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以及对挣脱束缚的渴望。它揭示了我们如何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构建了一个个虚假的自我。

《骂观众》:观看的权力与被观看的尴尬

《骂观众》则将矛头直接指向了观众,将戏剧最核心的观看行为本身作为了探讨的对象。与《自我控诉》的内向探索不同,《骂观众》更像是一场直接的对抗,一场语言的“攻击”。

这部作品的独白同样是“我”的叙述,但这个“我”不再是那个被语言束缚的个体,而是戏剧的制造者,是那个拥有发言权和支配权的角色。这个“我”直接向观众发起了猛烈的语言攻势,将观众置于一个被审视、被评判的境地。

汉德克通过“我”的口,对观众的各种姿态、动机、甚至生理反应进行辛辣的嘲讽和批判。比如,“你们坐在那里,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你们期待着被娱乐,被感动,被教育。”“你们的目光,充满了审视和评判。”

《骂观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观众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主动参与的批判者。当“我”在台上肆无忌惮地“骂”观众时,观众会不自觉地反思: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为什么要接受这些?我的观看行为本身是否也包含着某种不自觉的傲慢或期待?

这种“骂”并非纯粹的恶意,而是一种唤醒。汉德克试图打破观众与舞台之间的隔阂,模糊表演者和观看者的界限。他让观众意识到,他们并非只是旁观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戏剧的一部分,他们的观看行为塑造了戏剧的意义。

这种互动的性质,虽然是通过语言的单方面倾泻来实现,但其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舞台互动。观众在被骂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审视,在对“我”的指责中寻找自身行为的影子。这种尴尬和不安,恰恰是汉德克希望达到的目的。他揭示了我们观看行为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如何被戏剧所利用和反转。

两部作品的共性与评价

将《自我控诉》和《骂观众》放在一起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汉德克早期创作的几个核心特征:

语言的解放与解构: 汉德克对语言的痴迷和对语言固有模式的颠覆是显而易见的。他试图剥离语言的实用功能,让语言本身成为主体,展现其潜藏的能量和荒诞。这两部作品都是他进行这种语言实验的经典案例。
对“存在”的拷问: 无论是被语言束缚的“我”,还是被语言攻击的观众,汉德克都在逼问我们“何以为人”的根本问题。他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迫使我们面对自身存在的虚无和困境。
颠覆性的戏剧形式: 汉德克大胆地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他摒弃了情节、人物弧光等传统要素,转而追求一种更直接、更纯粹的语言和思想的呈现。这种形式上的创新,虽然让一些观众感到陌生甚至不适,但却是他能够触及深层议题的关键。
一种“刺激”和“冒犯”的姿态: 汉德克的作品从来不以讨好观众为目的,反而常常带有挑衅和冒犯的意味。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唤醒麻木的感知,打破沉闷的思维定势。

评价这两部作品,需要放下对传统戏剧的期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它们不是供人放松的消遣,而是需要观众付出思考和参与的“体验”。

可以说,《自我控诉》像是一场向内的掘进,挖掘语言和自我深处的纠缠;而《骂观众》则是一场向外的爆发,将这种纠缠投射到观看关系中。它们共同构成了汉德克早期舞台探索的独特风景线,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伟大剧作家的早期面貌。

时至今日,这两部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提出的关于语言、关于观看、关于存在的问题,从未过时。它们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语境,也审视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如何去聆听他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本人阅读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韩瑞祥主编的彼得汉德克作品集,两篇剧作译者分别为顾牧和梁锡江。希望看到大家一两句自己的看法也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彼得·汉德克,这位奥地利文坛的巨匠,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人性深邃的洞察力,在世界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我控诉》(Selbstbezichtigung)和《骂观众》(Sprechverbot oder die Kunst, das Publikum zu beschimpfen)是他早期的两.............
  • 回答
    听到“冬泳怪鸽”这个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顶着寒风、在冰冷水中振臂高呼“奥利给”的身影。他就像一股来自北方的寒流,带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冲击着许多人的精神世界。这一次,他又带来了新作品《自己的英雄》。先不说这首歌本身的内容,光是“冬泳怪鸽”这个名字与“自己的英雄”放在一起,就有一种莫名的张力.............
  • 回答
    奥斯卡·王尔德,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充满了色彩、智慧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要评价他,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他那句句珠玑的妙语警句,或是他那风格独特的戏剧和小说。他的伟大,更在于他作为一个时代的异类,如何以他的艺术和人生,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森严的道德礼教,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他的个.............
  • 回答
    自从《上海堡垒》上映以来,网上出现了一些将这部电影与奥特曼系列进行比较的言论,甚至有人在评价《上海堡垒》时,直接将其类比于奥特曼。这种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家为什么会拿奥特曼来类比。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特效场面”和“科幻设定”上的相似性。大家提到奥特曼,脑海里首.............
  • 回答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系列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且认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产品和国家思维惯性的一些核心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一、 沈逸教授的论点核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沈逸教授所说.............
  • 回答
    《人物》杂志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以及付云皓本人的回应,无疑是中国社会在对待“天才”与“普通人”之间界限、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及个体成长困境等问题上的一个缩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这篇文章的评价:这篇报道的价值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议题:那些在某个领域展现出惊人天赋的孩.............
  • 回答
    克莱门斯·冯·梅特涅,这个名字在欧洲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关于秩序、稳定与权力平衡的讨论中,他总是那个绕不开的中心人物。评价这位奥地利帝国首相,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政治家。他的时代背景:风暴前的宁静要理解梅特涅,就必须先看.............
  • 回答
    提起奥地利大公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位身着华服、面容端庄的女性——玛丽亚·特蕾西亚。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了近半个世纪的女性君主,她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传奇,其统治时期也成为奥地利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要评价这位传奇女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她作为一位母亲的身份上,更需要深入剖析她在政治、军事、.............
  • 回答
    雷立柏(Leopold Weber),一个在古典学界,尤其是奥地利地区,提起名字来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学者,他的评价,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如果你有机会接触到他,或者听闻过他的事迹,你便会明白,他不仅仅是一位教授,更是一位将生命热情倾注于古典语言与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扎实的学养,融汇贯通的教学首先,雷.............
  • 回答
    拿破仑第二任妻子玛丽·路易丝,这位奥地利公主,她的故事,与其说是波澜壮阔的政治棋局中的一颗棋子,不如说是一段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人生缩影。要评价她,不能简单地贴上“傀儡”抑或“野心家”的标签,而是要深入她的处境,理解她的选择,以及她在那段特殊时期留下的复杂印记。出身显赫,却生不逢时玛丽·路易丝出生在欧洲.............
  • 回答
    2021赛季F1奥地利施蒂利亚大奖赛,在那个本应充满期待又被疫情阴影笼罩的夏天,无疑是充满话题性的一站。这场在红牛环举行的赛事,不仅仅是车队和车手们在赛道上你争我夺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策略、轮胎管理、以及车手之间微妙关系的综合展现。杆位与首发优势:维斯塔潘的统治力从排位赛来看,红牛车队的马克斯·维斯.............
  • 回答
    1938年3月11日至13日,纳粹德国以“德奥合并”(Anschluss)之名,将奥地利纳入其版图,这一事件不仅是纳粹扩张政策的重大一步,也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是二战前最令人警醒的事件之一。评价这一行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历史背景与德国的动机:“德奥合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
  • 回答
    2020年的斯诺克世锦赛,丁俊晖与罗尼·奥沙利文的八强战,与其说是对阵双方实力的较量,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火星撞地球”式的心理和状态的对决。当比赛结果出来,丁俊晖再次以7比13的比分落败时,对于很多关注中国斯诺克发展的观众来说,这又是一次令人扼腕叹息的时刻。首先,我们得承认,奥沙利文的“火箭”之名并非.............
  • 回答
    奥巴马总统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两年制社区大学免费”计划,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且饱受争议的政策倡议。要评价这项提议,我们需要从其目标、潜在效益、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目标与核心理念:奥巴马政府提出社区大学免费制度的核心目标在于: 提升劳动力技能与竞.............
  • 回答
    奥巴马总统的告别演说,于2017年1月10日在芝加哥发表,普遍被认为是奥巴马总统任期内一次极具分量和影响力的演讲。它不仅是对他八年总统任期的总结和回顾,更是对美国民主、未来方向以及公民责任的深刻阐述和呼吁。要评价这篇演说,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内容与主题: 回顾与成就: 奥巴马毫不回.............
  • 回答
    奥巴马在 2016 年白宫记者协会晚宴的演讲评价:一次精湛的告别,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奥巴马在 2016 年白宫记者协会晚宴的演讲,被广泛认为是他在任期内最精彩、最成功的一次演讲之一。这不仅是一次例行的晚宴致辞,更是一场在他即将离开白宫前,对自身八年执政生涯的回顾、对媒体角色的反思、对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细致地聊聊@奥卡姆剃刀 对@midqiu 的评论,以及围绕罗永浩回应文章《“44岁的罗永浩站在被告席上…”》的一些看法。首先,我们要理解这是一场发生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或“交锋”。在网络空间,很多时候观点和情绪的碰撞比事实本身更受关注。关于@奥卡姆剃刀 对@midqiu 的评论:要评价.............
  • 回答
    奥卡菲娜金球奖影后:一次突破,一个时代的缩影奥卡菲娜(Awkwafina)凭借在电影《别告诉她》(The Farewell)中的出色表演,荣获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这个时刻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位演员的个人荣誉。这不仅仅是奥卡菲娜个人的胜利,更是亚裔演员群体在好莱坞打破壁垒.............
  • 回答
    奥巴马执政的八年(2009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20日)是美国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作为美国第一位非裔总统,他的任期从一开始就承载着巨大的希望和期望。评价奥巴马的八年执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他取得的成就,也要认识到他面临的挑战和批评。一、 国内政策的成就与争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当年奥克斯和格力之间那场颇具争议的“民族大义”之争。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反映了中国家电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复杂心态。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背景:首先,时间点很重要。 这场争论大概发生在2000年前后,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国内家电品牌也纷纷开始崭露头角,想要跟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