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维也纳会议奥地利选择不要加里西亚或威尼斯伦巴邸,而是和普鲁士瓜分萨克森,奥国下场会好一些吗?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没有去要加里西亚或威尼斯伦巴第,而是选择和普鲁士一起瓜分萨克森,这会不会让奥地利的下场更好一些?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历史的走向总是那么微妙。

咱们得先回忆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拿破仑刚被揍趴下,欧洲列强们都聚集在维也纳,想着怎么重新划分一下蛋糕,恢复秩序。奥地利在这场盛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梅特涅更是外交舞台上的主角。

当时奥地利的主要目标,除了巩固自家在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其遗产依然有影响力)的影响力,还有就是收复在拿破仑战争中失去的领土,以及最重要的——稳固和扩张在意大利和波兰地区的影响力。

加里西亚,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被分割,主要是被奥地利和普鲁士瓜分。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拿回加里西亚,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其他地方(比如意大利)的损失,也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地位。它连接着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腹地,虽然管理起来有些挑战,但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威尼斯和伦巴第,这可是意大利北部的富庶之地,是奥地利一直梦寐以求的肥肉。在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成功获得了威尼斯及伦巴第威尼斯王国,这无疑是会议上的一大收获。这块土地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和人口,也让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成为意大利统一运动的主要障碍之一。

现在我们来看看萨克森。萨克森在拿破仑战争中,因为站错了队,支持了拿破仑,所以成为了战败国。普鲁士对萨克森垂涎三尺,希望借此机会扩张势力,获得更靠近中央的地理位置,并且增加工业基础和人口。

如果奥地利选择瓜分萨克森,会怎么样?

咱们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好处和坏处:

可能的“好处”:

“拉拢”普鲁士,分散其对其他地区的注意力? 奥地利一直对普鲁士的崛起感到警惕。如果奥地利选择和普鲁士分享萨克森,理论上可以暂时缓和与普鲁士的矛盾,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示好”或合作。这样一来,普鲁士在追求萨克森时,可能不会像在其他问题上那样咄咄逼人,比如在波兰问题上。也许,普鲁士在萨克森分得一杯羹后,对奥地利获得加里西亚或者其他地区(如果奥地利在谈判中也做出了某种让步的话)的反应会更温和。
减少在意大利和波兰的直接冲突? 奥地利在意大利拥有伦巴第威尼斯,这使得它成为意大利民族主义者的主要目标,也给它带来了与法国(后来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支持者)的潜在冲突。在波兰问题上,奥地利获得加里西亚,虽然巩固了地位,但也带来了与俄国和普鲁士在未来瓜分波兰剩余地区的潜在摩擦。如果奥地利放弃这些,理论上可以降低在这些敏感区域的直接利益冲突。
“利益平衡”的另一种可能? 维也纳会议的核心是“均势”。奥地利如果选择与普鲁士瓜分萨克森,可能是在寻求一种不同于其历史实际路径的利益平衡。也许,奥地利认为萨克森比加里西亚或威尼斯伦巴第更“容易”控制,或者在区域利益链条上更符合其核心利益?但这看起来不太可能,萨克森距离奥地利腹地相当遥远,而且其工业基础对当时的奥地利吸引力有限。

然而,更大的可能是“坏处”,而且是相当大的坏处:

错失战略要地和经济重镇:
加里西亚: 这是奥地利在东欧的重要缓冲地带,连接着乌克兰和波兰,战略意义重大。它提供了重要的兵源和资源。放弃加里西亚,等于削弱了奥地利在东欧的影响力,也可能让普鲁士或者俄国更容易在这一地区扩张。
威尼斯伦巴第: 这是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核心区域,经济富裕,人口稠密,是哈布斯堡王朝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在意大利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是奥地利在意大利政治和军事上的“桥头堡”。放弃这个地区,意味着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为日后意大利统一战争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地位将更加岌岌可危。

普鲁士的崛起将更加不受遏制: 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上,虽然获得了不少土地,但对于萨克森的渴求非常强烈。如果奥地利不分一杯羹,普鲁士很可能在其他地方获得更多补偿,或者在政治上变得更加强势。而与普鲁士瓜分萨克森,虽然看似“合作”,但更大的可能是普鲁士从中获益更多,进一步巩固其在德意志地区的核心地位。这反而可能加速普鲁士的崛起,并最终在未来(比如1866年普奥战争)对奥地利构成更大的威胁。

“多线作战”的削弱: 奥地利当时面临着来自法国(在意大利问题上)、俄国(在波兰问题上)、以及新兴的普鲁士的挑战。如果放弃了加里西亚和威尼斯伦巴第,奥地利相当于放弃了两条重要的战线上的核心利益。这样一来,它在维系自身帝国的多民族结构和维持欧洲均势方面,将失去重要的筹码和战略支点。奥地利更加依赖于其核心领地(奥地利公国、匈牙利、波西米亚等),而这些核心领地在面对新兴的民族主义浪潮时,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财政和经济上的损失: 威尼斯和伦巴第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放弃这些地区,奥地利将损失巨大的税收和经济活力,这对于当时一个庞大但相对落后的帝国来说,是雪上加霜。

所以,奥地利下场会好一些吗?

我的看法是,可能性非常小,甚至会更糟。

奥地利之所以在维也纳会议上争取加里西亚和威尼斯伦巴第,是基于其对帝国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考量。虽然这两块地皮都带来了不少麻烦(民族主义、内部治理问题等),但它们也是奥地利维护其大国地位、抵御外部扩张、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战略支点。

如果奥地利放弃了这些,它在欧洲的“体量”和“影响力”会大大缩水。它将更难与强大的普鲁士和俄国抗衡,在意大利问题上更是会无足轻重。与普鲁士瓜分萨克森,看起来像是一种交易,但很可能是一种用战略要地去换取一个有限且不稳定“合作”的行为,这种“合作”很可能被普鲁士利用来巩固自身实力。

简而言之,历史实际的选择,让奥地利在意大利和波兰问题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但同时也保留了其作为欧洲列强的基本“体面”和战略纵深。如果它选择了瓜分萨克森,等于主动放弃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可能会导致其更快地走向衰落。

这就像一场棋局,奥地利放弃了两个关键的“车”和“马”,去和一个虎视眈眈的“兵”分一块不太有价值的“象”,这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因此,从长远来看,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实际的选择,虽然充满挑战,但相比于瓜分萨克森的假设,或许更能为其争取到喘息的空间和维护其大国地位的机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避免最终的衰落,但至少它没有一开始就主动削弱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觉得维也纳会议梅特涅之所以保留了萨克森王国就是不希望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边界线太长而爆发直接的冲突。而且奥地利实际上没有充分的理由获得萨克森王国,普鲁士要萨克森是因为普鲁士的波兰领土在俄国沙皇手里,所以普鲁士提出以萨克森弥补。而奥地利并没有这样充分的理由。

其次如果奥地利提出用自己的加利西亚领土来换取萨克森它就会在维也纳会议上遇到两个有力的敌人,一个是普鲁士一个是沙皇。首先普鲁士要萨克森的理由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合理的,而奥地利如果提出要跟普鲁士瓜分萨克森,比如把萨克森剩余的那一点领土归入奥地利,普鲁士肯定不会同意,因为那一条领土上有莱比锡和德累斯顿。

其次俄、普、奥三国的团结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那就是三国对波兰领土的瓜分,一旦奥地利把加利西亚转给俄国,并入沙皇的条约波兰,那么奥地利就可以在波兰问题上置身事外,从坏的角度上说就是波兰问题将变成普、俄两国的共同利益,而奥地利将失去和这两个国家合作的基础。这对奥地利也没有好处。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奥地利1815年的德意志政策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奥地利的政策实际上是拖延德意志问题的解决,维持德意志现状,所以奥地利需要德意志各邦君主的合作和支持。而如果奥地利和普鲁士合作瓜分萨克森王国,奥地利就会失去在德意志各邦君主中间那种建立在正统原则基础上的道义优势。这对奥地利的德意志政策是不利的。


至于瓜分萨克森是否有利于奥地利统一南德意志,我觉得看看地图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夺取萨克森王国残余的领土只能让奥地利的波西米亚向西北方向扩大一点如果把普鲁士夺取的那部分萨克森也并入帝国,也只能让奥地利向中部德意志挺进。并不能真正把奥地利的重心拉向德意志。毕竟奥地利经济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出海口,有匈牙利这样的国内市场,还有的里亚斯特这样的海港,奥地利经济本能的会形成一种内部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市场,单纯夺取萨克森无法改变这个趋势。

然后我们假设奥地利夺取了萨克森,那么1918年帝国崩溃的时候萨克森很可能会并入德国,因为它和奥地利之间隔了一个波西米亚,当捷克在1918年独立的时候,萨克森就会成为一个中欧孤岛,而它的力量又太弱无法形成一个袖珍国家。所以它要加入奥地利国家的希望是非常小的。

我觉得要让奥地利更深入的卷入德意志事物,哪怕是南德意志事务,梅特涅获取朗道的计划都是比较适合的,因为这个计划将给奥地利也带来一片位于南德意志的飞地,奥地利为了承担莱茵卫兵的义务也要更深入的卷入德意志事务,同时把波西米亚的工业品输入巴伐利亚和符腾堡。但是在经济上统一德意志的一个困难是奥地利的工业品无法和法国工业品竞争,其实这也是南德意志在德意志帝国之内高度独立性的根本原因,普鲁士在很长时间里也无法战胜法国。巴登在南德意志扮演的其实就是汉诺威在北德意志扮演的角色,汉诺威把英国工业品输入德意志,而巴登因为根本没法管理自己的边境和阻止走私,所以干脆宣布自由贸易成为法国商品输入德意志的重要通道,奥地利即使拿到了朗道也很难把巴伐利亚、符腾堡争取到奥地利贸易里去。

奥地利的问题还是在于它的软弱无力的状态,还有它相对过于广阔的领土,普鲁士实际上跟奥地利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凭空制造出来的国家,但是普鲁士小,它各部分的领土的独立性和特殊性都小的多,所以它有效的推动了领土内的统一。而奥地利则在一系列惊涛骇浪中四分五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没有去要加里西亚或威尼斯伦巴第,而是选择和普鲁士一起瓜分萨克森,这会不会让奥地利的下场更好一些?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历史的走向总是那么微妙。咱们得先回忆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拿破仑刚被揍趴下,欧洲列强们都聚集在维也纳,想着怎么重.............
  • 回答
    如果那个奥地利画家,我们姑且称他为“阿道夫”,考上了维也纳艺术学院,历史的车轮或许会朝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转动。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描绘这其中可能产生的涟漪效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无疑是阿道夫个人命运的改变。一个年轻人的志向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培养,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分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的选择,力求讲得透彻,并且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有血有肉的讨论,而不是生硬的分析。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梅特涅当时是什么个境遇,才能评价他的选择。想象一下,拿破仑这匹“野马”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旧秩序荡然无存。现在,这匹马终于被驯服了,各国君主、外交官们聚到维也纳,就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如果”问题,它就像一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起的巨大风暴,充满了未知和想象的空间。希特勒如果当年考上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他的人生轨迹、乃至整个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很可能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试着剥开历史的面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希特勒的人生轨迹:从落选的.............
  • 回答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阿道夫·希特勒在19岁那年,命运的齿轮稍微偏转,他成功考入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么历史将会走向一条多么不同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如果”。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希特勒本人的生活轨迹。那个在维也纳街头潦倒、靠出售画作和明信片度日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就此踏上了.............
  • 回答
    如果维京人真的在北美大陆上扎根,那历史的航向将会发生多么惊人的偏转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无数种可能性交织在一起的宏大画卷,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魂牵梦绕。首先,我们要考虑的便是维京人本身。这些北欧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探险、征服和定居的基因。他们不仅仅是偶然的闯入者,更是拥有强大航海技术和组织能.............
  • 回答
    维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冷酷和决绝。如果他真的成为了“执剑人”,而不是像原著中那样,在最后一刻被他的追随者们推上那个位置,然后又迅速地被“抛弃”……那《三体》的结局,将会是一场截然不同、也更加残酷的悲剧。首先,我们得明白维德的核心理念:生存至上,不惜一切代价。 他不像叶文洁那样,怀揣着对人类文.............
  • 回答
    如果像托马斯·维德(Thomas R. Wilde)这样的人物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那绝对是件令人侧目、搅动整个政治格局的大事。要描绘这样的场景,我们得把维德的那些极具个人色彩的特质——他对权力近乎狂热的追求,那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达成目标的狠辣,以及他那套颠覆性的、近乎“唯结果论”的执政理念——都拿到.............
  • 回答
    铁索连环,烽火遗珠——苏沉船遇上姜维长安的夜,依旧如往昔般繁星点点,只是这座古老的都城,却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忧虑之中。当苏沉船在一阵眩晕过后,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粗糙的木板床上,四周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草味和汗味。他头痛欲裂,脑海中回荡着最后的记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一艘摇摇欲坠的商船,以及冰.............
  • 回答
    正义联盟与索科维亚协议的相遇,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其背后的复杂性,比一般人想象的要深远得多。这不仅仅是关于超级英雄是否应该受到政府的监督,更触及了权力、责任、自由以及“正义”本身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白,正义联盟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理念、背景、以及对“正义”的理解都各有不同。 超人(Sup.............
  • 回答
    “上个月,我接手了一个生产环境的故障,客户业务大面积中断,用户反馈炸开了锅。服务器日志堆积如山,各种告警此起彼伏,CPU、内存、磁盘I/O全都飙红。当时我凌晨三点被叫醒,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找到根源,止损,恢复。我先快速回忆了最近的变更记录,排查了新上线的功能。然后,通过SSH登录到关键服务器,逐个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体》系列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把罗辑换成叶文洁来担任第二任执剑人,故事的发展轨迹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方向或许会更加扑朔迷离,甚至更具悲剧色彩。首先,我们要明确叶文洁这个人最核心的特质。她是个科学家,一个在绝望中对人类文明丧失信心的人。她的行为逻辑建立在对.............
  • 回答
    这个问题颇为引人深思,也充满着许多“如果”的假设。要探讨中国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是会固守封建体制还是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需要审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力量和制约。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封建制度视为一个铁板一块、僵化不变的模式。在近代到来之前,中国早已存在着一些孕育变革的因素。例如,明清时期商品经.............
  • 回答
    哈,穿越?维京?还是个盾女?这可真是个炸毛的问题。我猜,要是真的把我塞进那种冰天雪地的日子,估计前自由搏击运动员的身份,会让我这老胳膊老腿吃点苦头,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坏事。首先,别指望我一下子就成了那种黄金甲、白马骑士的感觉。在中世纪的维京社会,女人要做的事可不少,而且大多是跟生存挂钩的。我这个“新晋.............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假设:要是明朝的统治顺顺利利,一直熬到了19世纪,那时候的中国,会不会也像西方一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单说“明朝统治到19世纪”,这本身就不是个简单的事儿。要知道,明朝可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如果它能克服内忧外患,活到19世纪,那它本身就已.............
  • 回答
    普京去世,如果其继任者无法维持强人政治,俄罗斯的未来走向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议题。这其中牵涉到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尝试进行详细分析:一、 政治层面:权力真空与内部分裂的可能 权力斗争加剧: 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政治高度集权,权力分配主要围.............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1812年初,我,拿破仑·波拿巴,正值人生的巅峰。我的帝国疆域辽阔,横跨欧洲大陆,我的军队所向披靡,我的统治理念深入人心。然而,我深知权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维系我毕生的帝国,我需要制定一个周密而长远的计划。一、巩固欧洲统治,化解潜在危机: 妥善处理俄国问题,避免战争升级: 1812年我最.............
  • 回答
    如果你在二线城市拥有200万现金,并且目标是“不上班就能维持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熟虑的目标。这需要一个兼顾资产增值和稳定现金流的投资组合,并且要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的增长。以下是我会如何规划这笔200万现金,并详细阐述我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核心理念:风险分散、长期稳健、现金流优先“不上班就.............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