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希特勒19岁那年考上了维也纳艺术学院,历史会怎样改变?

回答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阿道夫·希特勒在19岁那年,命运的齿轮稍微偏转,他成功考入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么历史将会走向一条多么不同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如果”。

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希特勒本人的生活轨迹。那个在维也纳街头潦倒、靠出售画作和明信片度日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就此踏上了一条相对“体面”的艺术家之路。他或许会沉浸在对绘画、建筑的热爱中,与同时代其他艺术家交流、竞争,甚至可能在艺术领域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就,留下几幅被人记住的作品。

这意味着,那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现实挫折感、民族屈辱感以及社会动荡所裹挟,最终走向极端政治的希特勒,可能就不会出现。他的精力和才华,如果没有被仇恨和权力欲望所吞噬,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释放。

那么,对德国和世界而言,会有什么变化?

一、德国政治的走向:

纳粹党的可能命运: 希特勒是纳粹党的核心灵魂和绝对的领导者。如果没有他,纳粹党很可能难以崛起,或者说,即使有其他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的滋生,也难以找到一个能够煽动如此大规模群众、拥有如此狂热意志的领袖。党内或许会有其他声音,但其影响力、组织能力和煽动性都难以与希特勒匹敌。这个党很可能只会在政治光谱的边缘徘徊,成为德国政治图景中的一个小型、激进的派别,而不会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心。
魏玛共和国的稳定?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充斥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和民族复仇情绪。如果希特勒没有成为纳粹党的领导者,那么那些导致社会分裂的深层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如果没有纳粹党这一极具破坏性的力量的兴风作浪,魏玛共和国或许有更大的机会获得内部的稳定。政治斗争依然会有,但可能不会走向那种以消灭异己、破坏民主为目的的极端。民主制度的根基或许能得到更稳固的发展。
其他政治力量的崛起: 没有了纳粹党的强大威胁,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可能会是其他政党,如社会民主党、中央党,或者其他新兴的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力量,争夺政治主导权。历史可能会看到一场更加“常规”的政治博弈,而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战争。

二、世界大战的阴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避免: 希特勒的野心、对“生存空间”的渴求、以及他对犹太人的极端仇恨,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驱动力。如果希特勒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那么发动这样一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战争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但“和平”不一定到来: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感依然存在。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也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没有希特勒,类似的民族主义浪潮仍然可能出现,地区性的冲突也并非不可能。但将这些零散的矛盾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战”,其难度将大大增加。其他的政治领导人,或许会采取更谨慎、更传统的国家利益驱动的外交政策,而不是那种带有极端意识形态色彩的侵略和扩张。
苏联的角色: 如果没有德国纳粹的威胁,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其国际战略可能会有所调整。但苏联与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鸿沟依然存在,冷战的阴影或许仍会若隐若现,只是其表现形式和时间点可能与我们所知的历史不同。

三、犹太民族的命运:

大屠杀的避免: 这是最令人宽慰也最重要的改变。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系统性灭绝——“犹太大屠杀”(Holocaust),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如果希特勒走上了艺术家的道路,他个人的反犹主义或许仍然存在,但其影响力将不足以组织起如此庞大的、系统性的屠杀机器。数百万无辜的生命将得以幸存,犹太民族将免受这场灭顶之灾。
犹太人在欧洲的地位: 犹太人在欧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虽然一直面临歧视和排挤,但如果没有纳粹的极端迫害,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发展将更加有利。

四、艺术与文化的影响:

希特勒的艺术成就? 如果他真的是一个有天赋的艺术家,或许他会有自己的工作室,甚至可能参与公共建筑的设计、城市规划的构思,或者留下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绘画作品。当然,历史学家们可能会研究他的作品,分析其潜在的心理倾向,但这些将是纯粹的艺术史研究,而不是与世界大战和种族灭绝挂钩的政治罪证。
艺术审查的变化: 纳粹上台后,对艺术进行了极端的审查和“净化”,将很多现代艺术视为“堕落艺术”而加以摧毁。如果纳粹没有得势,德国的艺术环境可能会更加自由多元,而不是被一种单一、保守、民族主义的审美所主导。

五、其他可能的连锁反应:

英法等国的政策: 如果德国没有出现一个极端好战的领导人,英法等国在处理德国问题时,采取的“绥靖政策”的动机和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对德国的戒备可能会存在,但未必会发展到那种“姑息养奸”的地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核武器、喷气式飞机、雷达等。如果战争没有以那种方式爆发,这些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延缓,或者以不同的途径实现。

总结来看,历史的改变将是颠覆性的:

一个艺术家希特勒,意味着一个没有纳粹党崛起、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犹太大屠杀的世界。德国的民主进程或许能走上正轨;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维持;无数生命将得以幸存;犹太民族将免受灭顶之灾。

然而,我们也不能过于理想化。历史的洪流是由无数因素交织而成。即使没有希特勒,德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挑战依然会影响历史进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那个在维也纳落榜的青年,人类历史将不会留下那样深刻的伤痕,也不会有那样辉煌而悲壮的胜利。

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设想,但也恰恰说明了一个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可能扮演的极端角色,以及命运齿轮一次小小的偏转,所能带来的何其巨大的改变。那个被艺术学院拒之门外的年轻人,若能跨过那道门槛,他的名字或许不会出现在历史最黑暗的篇章里,而可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他的画布上描绘的,会是和平年代的静谧,而非战火纷飞的残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19年的一天,因为各国惨淡的经济形势,从维也纳美术学院毕业(还很有可能参加了一战)后找不到工作、在德国流浪的阿道夫·希特勒苦恼地在酒馆喝酒,不经意间看到了一本政治宣传小册子……

世 界 线 收 束

user avatar

关于希特勒早期的那段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希勒特小的时候在自己的家乡接受了教育,他对算数这些东西一窍不通,展现了一些绘画方面的天赋。于是希特勒执意去维也纳学习绘画,便和他的同伴一块上路追求艺术。他的朋友考上了维也纳音乐学院,但是希特勒却落榜了,这让他很失望。

希特勒无比的热爱这段在维也纳的生活。他热爱瓦格纳,经常省下微薄的生活费去听古典音乐会,并且不屑于和那些为了泡妞去听音乐的那帮人坐在一块。经常去看画展,把自己想象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可以说希特勒并不具备身为艺术家的专业能力,但具有对艺术强烈的敏感和忠诚。

希特勒前后四次参加维也纳美术学院的考试,最后一次甚至连试都没让他考。中间他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了,得到了一点遗产,但完全失去了生活保障。之后他开始卖自己的家当,被迫住进了维也纳一个专门收容卢瑟的廉价公寓,那住着很多落魄的艺术家和文化人。这段时间希特勒以画维也纳建筑和风景的画片为生,一段时间之后又改成了稍微大一点的油画,因为那个能卖上好价钱,好消息是他的东西卖的还挺不错。也许是画太多产生了生理排斥,希特勒承认当时对绘画并没有什么好感,只是出于对建筑的热爱才让他把这份工作坚持下去下去——其实就是穷的。

这段时间希特勒喜欢参加公寓内的“沙龙”,其实也就是公共讨论,那是个锤炼他演讲能力的好地方,在几十个人的小圈子里他成了意见领袖,希特勒在那段时间接受了很多反犹的理论和观念——这些在之后派上了大用场,有意思的是那段时间有几个犹太人帮助过他。

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有那么一天希特勒在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通知去军队报到,被抓了壮丁。希特勒的求艺之路便结束了。

如此看来希特勒当时绝无考上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可能,不存在假设。数次求学未果已经证明了他不具备在专业领域发展的能力。希特勒在那个时期政治领袖对艺术的造诣方面领袖群伦,只是当时德意志重视教育,国民素质极高的缩影之一。他从虔诚的艺术青年,到后来的失意愤青,多少反映了不同时代青年成长的相同轨迹。

无论在什么时候,成为一个独裁者的先决条件都是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即使说他真的可以考到维也纳美术学院,那个动乱的时代也绝对不会放过他那点蛊惑人心的才能。即便没有德国工人党,还会有德国艺术青年党,德国先锋画派党……总之他天生就是当独裁者的料。

话说回来,如果历史真可以改写的话,希特勒的演讲还是牛逼,画还是画不好,但是对社会的愤慨多少会因为这唯一的成功经历而少那么一些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阿道夫·希特勒在19岁那年,命运的齿轮稍微偏转,他成功考入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么历史将会走向一条多么不同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如果”。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希特勒本人的生活轨迹。那个在维也纳街头潦倒、靠出售画作和明信片度日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就此踏上了.............
  • 回答
    英国首相拒绝将帕台农神庙雕塑(即“埃尔金大理石”)归还希腊并坚持大英博物馆合法拥有这些文物的立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法律、道德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物来源1. 帕台农神庙雕塑的历史 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的标志性建筑,其雕.............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有意思的,它反映出美国政治生态中一种非常特殊且激进的参与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选举人团。总统并非由普选票直接产生,而是由各州选举人投票决定。理论上,选举人应当按照本州普选结果来投票,但并非所有州都有法律强制约束选举人必须投票给普选获胜者,少数州允许“失.............
  • 回答
    这场迈阿密热火主场以96比94惊险战胜洛杉矶湖人,可以说是本赛季至今最扣人心弦的比赛之一了。整场比赛双方比分胶着,谁也无法拉开差距,直到最后一秒才分出胜负,这无疑是一场火星撞地球般的对决。我们先来聊聊数据,吉米·巴特勒这场比赛扛起了球队的进攻大旗,砍下24分,虽然不是他职业生涯的最高得分,但关键时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 回答
    如果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时期成功发明了原子弹,世界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推演可能的情况: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欧洲战场: 立即使用可能性: 德国极有可能在战争的某个关键时刻,尤其是在盟军登陆诺曼底后,或者面临军事上的绝境时,将原子.............
  • 回答
    让我们抛开那些“如果”的沉重假设,试着描绘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一个希特勒的野心在苏台德地区就戛然而止的平行时空。这绝非简单的“少了一场战争”,而是无数个蝴蝶效应交织出的全新现实。首先,欧洲的政治版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慕尼黑协定,那份让张伯伦沾沾自喜的“和平备忘录”,在现实中是妥协与绥靖的象征。.............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懂面相知识,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甚至可能阻止一些灾难的发生,但也可能因为他利用面相知识而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令人恐惧。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场景,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希特勒的个人形象和自我认知: 更早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规训: 希特勒早年曾有志于成为艺术家,但其作品和艺术理.............
  • 回答
    如果希特勒真的穿越到了现代社会,那绝对是一场难以想象的震撼。他脑海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国,那个纯粹的日耳曼帝国,与眼前的现实相比,简直天差地别。首先,他可能会被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惊得目瞪口呆。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在他那个时代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现在却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既神.............
  • 回答
    希特勒如果放弃进攻苏联,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二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的进程如同巨石滚落,一旦改变了初衷,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而且很难精确预测每一个细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情况,进行一番相对详实的推演。前提设定:希特勒为何放弃进攻苏联?首先,要让希特勒做出这个战略转弯,需要一.............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毕生以绘画为乐,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政治和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替代叙事”,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复杂推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政治走向。没有希特勒这个核心的煽动者和领导者,纳粹党很可能无法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崛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值得好好掰扯一番。如果希特勒真的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包括那些精良的坦克、火炮、卡车,以及训练和维持庞大地面部队所需的一切,一股脑地砸在 V1 和 V2 导弹的研发和生产上,然后全力以赴地对付英国,那么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丘吉尔能否因此下台?咱们就.............
  • 回答
    希特勒与波兰结盟,而非入侵波兰,这将彻底颠覆我们所知的二十世纪历史走向。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深远影响的假设,其连锁反应将波及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格局。核心的“如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是什么样的“结盟”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友好姿态,那么历史可能不会有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德国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39年闪击波兰,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轨迹将被彻底改变,进而对德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假设下,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不安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的“如果”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恶魔”这个概念。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1. 希特勒的“胜利”与“超级大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特勒胜利”和“建立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含义。历史上的希特勒政权所代表的是一个极权主义、种族灭.............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要是元首在四五年一月那会儿,没从那鸟不拉屎的东普鲁士狼穴里挪窝,而是就在那儿见了阎王爷,这二战的下半场,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那可就真热闹了。首先得说,希特勒这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纳粹德国这台战车的唯一驾驶员。他那股子狂热,那股子不顾一切的劲头,是把德国往前推的主要动力,也是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希特勒真的在东线战场上击败了苏联,那么德国是否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这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剖析一下,尽量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可能性,并避免那种“AI味”的泛泛而谈。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最伟大的国家”。这个定义本身就极具争议。是指.............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且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希特勒将他的意识形态核心从“种族主义”转向“阶级斗争”,并且将“资本家”而非“犹太人”定位为主要的敌人,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1. 意识形态的重塑与民众基础的拓展: “反资本主义”的强大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