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首相拒将帕台农神庙雕塑归还希腊,并称大英博物馆合法拥有这些 19 世纪「合法收购」的文物?

回答


英国首相拒绝将帕台农神庙雕塑(即“埃尔金大理石”)归还希腊并坚持大英博物馆合法拥有这些文物的立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法律、道德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物来源
1. 帕台农神庙雕塑的历史
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的标志性建筑,其雕塑群(约公元前450430年)由雅典名匠菲迪亚斯创作,代表了古典艺术的巅峰。19世纪初,希腊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当时的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勋爵(Thomas Bruce, 7th Earl of Elgin)以“保护”为由,将部分雕塑运往英国,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2. “合法收购”的争议
英国方面主张这些文物是1801年通过奥斯曼帝国官员的授权获得,属于当时法律允许的交易。但希腊政府和学者指出,当时的统治者并非主权国家(奥斯曼帝国在希腊并无实际管辖权),且埃尔金的行为可能涉及非法获取或未经原住民同意的“文化掠夺”。



二、英国立场的核心逻辑
1. 法律依据:所有权与合法交易
英国政府认为,大英博物馆拥有这些文物的所有权基于当时的契约和奥斯曼帝国的官方许可。根据国际法中的“主权豁免”原则,若一方在殖民时期获取了文物,且未被原属国明确追索,可能被视为合法占有。

2. 文化机构的角色
大英博物馆等西方机构常强调其作为“世界性博物馆”的角色,主张这些文物应服务于全球公众的教育和研究。他们认为,将文物留在伦敦能避免希腊国内资源不足导致的保护不力。

3. 政治与历史叙事
英国政府可能受到国内对殖民历史的认知影响。部分政界人士认为,19世纪的文物获取是“时代背景下的正常行为”,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掠夺。



三、希腊与国际社会的争议点
1. 主权与文化权利的冲突
希腊主张这些雕塑属于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且奥斯曼帝国并非合法主权实体,因此交易无效。希腊政府多次要求归还,并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文化财产公约》(规定文物应归还原属国)。

2. 道德与殖民主义批判
许多学者和公众认为,西方博物馆的“合法占有”逻辑掩盖了殖民历史中的不公正行为。例如,法国、意大利等国近年已开始归还部分非洲和中东文物,而英国的态度被视为对殖民历史的固守。

3. 国际法与政治现实
尽管《1970年公约》要求文物归还原属国,但其约束力有限,且涉及国家主权问题。希腊若起诉英国,需证明这些文物属于“非法获取”,而这一过程可能面临法律障碍。



四、国际案例与趋势
1. 其他归还案例的参考
法国于2021年宣布将部分非洲文物归还贝宁城(现尼日利亚),呼应了对殖民历史的反思。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协助保护文化遗址,但未明确要求归还被掠夺文物。

2. 全球反殖民主义情绪
随着“去殖民化”运动的发展(如南非要求英国归还罗本岛的殖民时期文物),国际社会对西方博物馆的态度趋于严厉。希腊问题成为这一趋势中的典型案例。



五、争议背后的深层矛盾
1. 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英国强调“客观记录历史”,而希腊则主张“重新定义历史叙事”。双方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反映了殖民与被殖民国家在文化话语权上的冲突。

2. 博物馆功能的再思考
大英博物馆等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需平衡“全球共享”与“原属国主权”的关系。一些学者呼吁建立跨国合作机制,而非简单归还或拒绝归还。

3. 法律漏洞与政治博弈
现有国际法难以完全解决此类历史遗留问题,而政治意愿往往决定文物归属的走向。例如,英国政府可能因国内舆论压力而调整立场,但短期内可能性较低。



六、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外交协商与妥协
双方可通过谈判达成“合作保护”或“长期租赁”协议,既满足希腊的文化诉求,又保留大英博物馆对文物的研究权。例如,法国曾以“临时展出”形式归还部分非洲文物。

2. 国际仲裁的尝试
希腊可依据《1970年公约》或通过国际法院(ICJ)提起诉讼,但需面对英国的主权豁免主张和法律程序复杂性。

3. 民间与学术推动
博物馆内部的改革呼声、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公众舆论压力可能逐步改变政府立场。例如,大英博物馆部分员工曾公开支持归还文物。



七、总结:复杂的多维争议
英国拒绝归还帕台农神庙雕塑的立场,本质上是殖民历史与现代文化权利冲突的缩影。它涉及对“合法占有”概念的不同理解、国家主权的边界,以及全球化时代如何重新定义文化遗产归属的问题。随着国际社会对历史正义的关注增加,这一争议可能成为推动文物归还制度化的重要案例,但解决路径仍需平衡法律、道德与现实因素。



关键点回顾:
历史背景:19世纪殖民时期的文物获取。
法律争议:主权合法性、国际法效力。
道德反思:殖民主义对文化掠夺的批判。
国际趋势:反殖民化与归还运动的兴起。
解决方向:外交协商、法律途径或妥协方案。

这一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其讨论有助于深化对历史正义和文化权利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希腊在19世纪时归属奥斯曼帝国,当年英国驻奥斯曼大使埃尔金勋爵出资买下了帕台农神庙中最好的雕塑,破坏性取下后运回英国。运到英国后,辗转入大英博物馆收藏。

2.但是在一战前后,为了迎合当时欧洲“白种人优越”的思潮,大英博物馆将这批雕塑氧化发黄的外壳磨去。显露出白色的内层,用以暗示古希腊人也是优秀的白种人,并进一步暗示现代欧洲和古代希腊某种密切而无法言说的文化关系。

3.所以,在我看来,这批雕塑是西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双重罪证,罪犯怎么会把证据“授人以柄”呢?

user avatar

先说个事实:

现代希腊国,是在英法大力援助下,经过十几年和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于1836年复国,在此之前,拜占庭帝国已经灭国几百年了。

从这个意义上英国是希腊的爹,不是大英,希腊要建国至少得等到一战以后了。

所以不存在英国侵略者侵略希腊抢文物这回事,如果大英说是合法购买,这多半是真的,这和中国文物流失情况不太一样,希腊被灭国太久了,现代希腊国和古希腊除了地理有一致性之外,别的所谓传承还剩多少,非常可疑。

何况大英说这是合法收购的,既然说合法收购,说不定真有发票呢?

所以说,从道理上讲,大英这么说好像也没啥问题。

不过考虑到大英最近很不愿意和中国讲道理,

我站希腊。

user avatar

组织盗取神庙雕塑的人,是第七世额尔金伯爵,也就是这位。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额尔金伯爵家族真的是

满。门。恶。汉。


他的儿子,第八世额尔金伯爵,就是在我国臭名昭著、下令火烧圆明园的元凶、英法联军指挥。


还没完,他的孙子,第九代额尔金伯爵,最“有名”的战绩是担任印度总督期间,应对饥荒失策导致了450万印度人饿死。

放到现如今,哪个不是罪大恶极的罪魁?

无论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外国藏品,还是额尔金伯爵家族的恶贯满盈,都是当年英帝国“日不落”照耀下给全世界殖民地带来苦难的缩影。

今天已经日落的大英帝国,也就只能靠着这些来“回味”曾经的“荣光”了。

user avatar

这次,首相约翰逊还不错,好歹找到了个“合法收购”的理由。当年印度找英国要光之山时,卡梅伦憋了半天,说了句大实话:

“如果答应了印度的要求,将会发现,大英博物馆空空如也”。

所以说,大英博物馆里的大部分文物,基本都是这么从其他国家弄来的。我用个“弄”字,是因为没办法统一,比如说印度的光之山,是印度当时的统治者送给英国女王的;而中国圆明园里的大量瓷器都是被掠夺过去的,情况都不太一样。

现在英法不愿意归还,说什么文物是全世界的,是人类共同财富,放在自己手里,就能够让全世界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文化,这种论调不值一驳。抢的就是抢的,不归还只能说明他们不反思当强盗的历史。在这点上,意大利做的就很好,2019年的时候一口气归还了近千件文物,当然,这跟意大利对自身定位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并非完全出自对以往历史的反思,但论迹不论心。

英法呢?玩的还是炒作某个中国文物要被拍卖——国人抗议——中国政府介入——拍卖行拒绝停拍——热度上升后大量买家涌入——某人高价买入——拍卖行发财。这一套下来,我们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对拍卖行来说,我们只不过是一块垫脚石,又或者,被垫上天的冤大头。所以我觉得这种事情还是少参与,真要是有心爱国,把这钱扔给国内的实业,买两个碗放在家里有啥用啊,大家都是俗人,又不会天天捧个文物畅想几百年前的事情。对于那些买完了继续炒作,卖下家赚差价的,我只能说击鼓传花的游戏,差不多得了。


评论区提议给梅根写信,我觉得是个很好的主意,如果她有责任感或者有其他目的,真的帮我们呼吁了,这个话题的上限应该是BLM。如果她不呼吁,我们也只不过损失两分钟而已。所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动动手指,轰炸下梅根的邮箱。

Dear Ms. Meghan Markle,

Here is XXX, an ordinary person from China. Hope everything is Ok with You)))))

Now there is a hot topic on the Chinese social website “ZHIHU” – “How to evaluate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refusal to return the Parthenon temple sculptures to Greece“

This topic ranks No.3 in the topic list because we suffered almost the same like Greeks – You know, in 1860 The Anglo-French Allied Arms destroyed Old Summer Palace, the most famous palace in China even in the world. As a result, hundreds of thousands precious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were stolen, robbed, and destroyed, and a part of them are still on display at the British Museum.

«We Europeans are the civilized ones, and for us the Chinese are the barbarians. This is what civilization has done to barbarism» - This is the summary of Victor Hugo on this history. As an ordinary person, I read some news in last year and know that You are appealing to face up to the history of black slave trafficking. So I think You should also agree with the above words from Mr. Hugo. This is why I am writing to You.

Could You please help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the history in 1860, and call o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o return our cultural relics? We don’t think our cultural relics will be returned if we don’t do anything – if not, we should not lose them in 1860 also. The fight for our cultural relics will be a long time progress with difficulties. We need to do every small effort to promote it. You are a responsible celebrity. You are willing to face the truth. We need Your help!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Thanks in advance and best regards,

XXX

user avatar

从中长期看,英国最好将他在历史上从各文明古国掠夺的文物都逐步归还,但要搞一个好的方案。以下是我给英国设计的文物归还方案

1 中国的文物如数归还给中国,然后每次归还的时候都大肆造势,博取中国人民的好感。

2 中国之外的文明古国的文物不直接归还给这些国家,借口就是这些国家的文物保养能力不行。怎么归还?英国可以游说中国,由中国和英国联手出面搞一个文明古国博物馆计划。中国在这些文明古国新建巨型的超豪华的超先进的博物馆,然后英国再把文物归还到这些指定的博物馆。

上面两件事一做,英国投共的路就宽了,而且一步到位直接在中国为核心的体系中占据了一个文化上意识形态上非常有利的高位

3 英国帮了这么大的忙,应该能和中国以及其他文明古国达成长期的文物展览协议。虽然大英博物馆等基本被搬空了,但是这些国家会把自己的文物包括殖民时代之后新发掘出来的英国博物馆原本没有的文物不断送到伦敦进行轮流展出。这样的话,伦敦拥有的文物虽然很少,但是任何时候他能够展出的文物都很多而且更新能力也非常之强。伦敦的世界文博之都的地位可能不仅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增强。

4 英国归还文物后,可以去督促法国归还历史上掠夺的文明古国的文物。如果法国不愿意,那么法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观感就会很坏,和其他文明古国的关系也搞坏了。如果法国愿意,那也是英国带头先做的表率。英国的功劳更大了。

5 英国还可以要求俄罗斯归还持有的中国文物。这是非常坏的一招,俄罗斯还不太好接招。

user avatar

不是大英博物馆稀罕帕台农雕塑,而是他们心里清楚这个口子不能开。

英国在近代开始扩张以来,从世界各国掠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大都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有164万件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最多,有两万三千多件。

如果你对初中历史书有印象,那么你会在《洛神赋图》的旁边看到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及一行备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此外,埃及文物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最珍贵的木乃伊与罗塞塔碑在内。

倘若英国今天归还了帕台农雕塑,那么中国的还不还?印度的还不还?埃及呢?世界其余被英国掠夺过文物的国家呢?

据统计,博物馆内的藏品只有不到10%属于英国历史文物,其余均来自不同的国家。

可以说如果英国按照欧盟要求归还“非法移走的文物”,大英博物馆第二天就可以关门了。

所以英国人揪住了一个“合法”做文章:

我只要保证博物馆收藏的途径是合法的即可,至于来源,我不关心。

例如,《女史箴图》原本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驻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约翰逊上尉趁乱盗走。在1902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从约翰逊手中购得。

但是约翰逊上尉的家人后来辩称《女史箴图》是一个被约翰逊救过的贵妇的赠品。

同样,19世纪初,英国驻奥斯曼大使额尔金派人凿走了雅典帕台农神庙近一半的大理石雕塑并带回了英国。

但额尔金辩称自己得到了当地统治者的允许。

另外还有敦煌藏经洞的卷轴,目前中国只剩下了三分之一。英国人斯坦因以50美元为代价,在贪财的中国助手蒋孝琬的帮助下运走了大部分经书文物,甚至还有部分壁画。

埃及的罗塞塔碑原本被拿破仑掠夺,但在英法战争之后成为了英国的战利品。

所以英国人只是在诡辩而已,所谓的“来路正当,合法持有”,只不过是英国人买赃销赃的遮羞布。

按照英国人的“合法”逻辑,试问:

如果随便一个贪财的英国人在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以100人民币将白金汉宫卖给我,我就能把女王赶出去了?(参考敦煌)

如果英国伦敦市长点头,我就能把巨石阵拉回中国盖猪圈了?(参考帕台农神庙)

如果一个英国窃贼偷走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国王之椅并卖给我,我就能劈了烤羊肉串了?(参考《女史箴图》)

哦,差点忘了,不是偷的,是我救了一个英国贵妇人,她为了感谢我,就搬了把椅子送给我。

还是说我们什么时候把英国人打趴下了,战利品就全部是合法所得了?(参考埃及罗塞塔碑)

虽然这些东西是你们祖先非法掠夺,但你们一代代不思悔过,反倒为罪行掩盖,为赃物洗白,为贪婪辩解,那也是强盗行径。

强盗就是强盗,哪怕你脱去皮毛换上西装,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喷着香水,穿着锃亮的皮鞋,你也是强盗。

你不可能一直守着抢来的东西过日子,这些恩怨,大伙儿都记着呢。

user avatar

—他们当年是怎么拿走的?

—恩……开着战舰到家门口抢走的。

—那你现在觉得嘴一张一闭就能要回来了?

对于英国这种不折不扣的前霸权主义国家来说,你在他的利益问题上讲道理是没意义的。

能做的,只有利用实力碾压他,让他不得不交出他曾经拿走的一切。

就像当年英国在美苏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开一个又一个殖民地一样。

这些博物馆里面的东西,唯有第三世界国家强大之后,以自身实力向英国索要,英国没办法情况下才会还。

这是常识,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风云变幻理应教会全世界人民的常识。

所以,想要英国还,除非这些国家里面出一个领头的,能够压迫英国到不得不放弃这些文物才能生存的地步,他才会还。

否则,嘴一张一闭就想让他们还抢走的东西?

事情要是这么简单,这个世界上早就没有强盗了。

user avatar

我为希腊人感到不值。

正当鲍里斯试图握住残留指间所剩无几的荣光时,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B站up主“神都俗人”在视频中摆出了他自信无比的pose。

当英吉利的政客仍然做着大英帝国的遗梦时,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至少在民间,认为古希腊“历史伪造、文物作假”正在变为政治正确,何新、生民无疆、诸玄识、黄河清、神都俗人前浪推后浪。

当各种变异的新冠病毒肆虐英格兰和西方时,“希腊伪史论”也像新冠病毒一样在东方的互联网上传播着。

西方的老牌帝国把古希腊捧在崇高的神坛上,而与现代希腊无关;东方的“自信者”们则把万里之遥的古希腊视为塑造文化自信的拦路虎、视为必须要打倒的西方文化象征。

希腊对于双方,都是“他者”。

user avatar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维克多·雨果

user avatar

英国是很明白事理的国家,连世界霸主的桂冠,金融中枢的印钱机,维护安全的核武库都能转让出去,归还这些文物在一些情况下并不难。

比如把刀架到脖子上,把软子捏在手里等。

user avatar

字多不看的朋友戳语音版

现在的高赞回答都太情绪化了,以至于忽视了在这段文物掠夺史背后更核心的问题,为何那么多英国学者都对18-19世纪的掠夺史不以为然,即为何他们可以制度性地作恶。换言之,我们要正视的并非某一具体的掠夺事件,而是西方将掠夺正当化的方法,以及将掠夺史在其塑造的现代制度中赋予合法性的问题。

事实上,欧盟和英国对殖民时期被在这一事件上的态度尽管截然相反,但在其构建的现代制度中又都是合法合理的。因此,才在西方内部也充满争议。

欧盟强调这批文物未经当地居民允许,甚至是在当地居民的抗议中「非法移走」,并最终由大英博物馆购得。这种观点认为,额尔金跳过了文物真正的所有权人——要么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希腊人,要么是发现这一文物的当地居民——从奥斯曼帝国手中骗走或买走(这都不重要了)这批文物。换言之,由于奥斯曼帝国无权处置这批文物,因此后续的购买即便合法也是一种掠夺(明抢)。

英国强调的则相反,认为现存手续和文件足以证明额尔金「以合法渠道购得」这批文物。换言之,文物真正的所有权人应是实际控制希腊的奥斯曼帝国,这是因为在当时谁都不能说这批文物就是希腊人的国宝(也没有任何团体和个人申索这一权利)。并且,由于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在现代法制建设上存在含糊其辞的地方,于是额尔金提供的许可文件可被视作充分的证据。

在那份(目前疑为伪造的)文件上,奥斯曼帝国允许额尔金进行勘探与清理工作,并有权运走部分带有铭文和石刻的大理石。英国举证该文件的目的,不仅为了证明额尔金是合法运走或买走这批文物的,并且还想以此证明是他们抢救了这批文物。这是因为在今天看来,虽然从作为实际控制者的奥斯曼帝国手中合法买走希腊人国宝也是不合法的,也是一种掠夺,但如果是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合法购买大理石,那就完全合法了。毕竟这只是捡漏而已,在当时没有人清楚这批文物到底价值几何,而它的所有权人更是把它当成大理石而已。

正因此,当这批文物运至英国,并在额尔金陷入财政危机急于出售时,英国议会的争议也最终落在这一点上,即到底额尔金买的是大理石,还是珍贵的国宝。在这场争议中,所谓「为保护而掠夺」的论点甚嚣尘上。有人作证,他看到奥斯曼帝国把雅典神庙当作采石场,他们没有保存、保护文物的传统,因而额尔金以其文明人的责任抢救了差点被磨为齑粉的文物。这种情况在近代中国史中也很常见,西方列强除了用枪炮明抢外,也从当时的文物持有者手中买下了可能会遭遗弃或毁灭的文物。乍一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部分文物极有可能会在我们自己手中毁灭,而非流入收藏体系,但是否就能因此否认这类「合法购买」不是一种掠夺呢?

有关「额尔金大理石」引起的议会争议细节,请看1816年出版的《报告》,地址在这里:archive.org/details/gri

作为一名现代中国人,我们无法接受这种掠夺的正当性,又很难主张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文物确实没有被当时的持有者认真处置,甚至他们根本看不见这些文物的价值。但问题在于,是谁赋予了这些文物价值?如果不是西方人以强硬手段将他们的现代价值标准推及全世界,并在殖民时期以这种信息差提供的强大势能掠夺非西方地区,我们又怎会为失去部分所谓的文物而感到惋惜,又怎会为原属于我国的文物流落海外而感到愤懑呢?

我不是说,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传统保存古物和文物,我想说的是,由于判定何为文物的现代价值体系是西方人单方面建构的,并强迫我们加入其中,因此他们的合法购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欺诈,事实上诱使我们蒙受不利。这是一种文化殖民、一种精神PUA。其表现形式并非暴虐的汪达尔主义,像野蛮人般拆毁一切文化建构,而是以自己制定的价值标准不断掠夺、定义文物,并使被掠夺者一次又一次蒙羞。(但在西方内部,这又很难说明白。)它是残暴的,好比放任俘虏逃生,并在远处将其击毙。

你看,现代性和西方普世价值在这里露出了它的倒刺。事实上,只要西方仍固执坚持一元的普世价值,就无可避免地尝到这类倒刺的滋味。我再举个例子,西方人在黑非洲植入了诸多文化概念,将他们的巫术用品分为三六九等,并将那些被定义为最古老、最珍贵的部落艺术品以各种方式运回西方(当然主要是明抢)。这么做不仅掠夺了当地文化遗产,这是西方意义上的暴行,同时也伤害了近代或当代制作的巫具的魔力。这些巫具以前都是法力无边的,但在西方人介入后,那些新造的就突然丧失了魔力。在魔法世界,所有神器都突然失掉魔力,简直就是天灾。尽管在今天看来,我们难以理解这种伤害,但它确实发生过,并以文明人启蒙原始人的姿态被强迫体验着。

说回帕特农神庙雕刻的争议,欧盟方面,以及当时反对额尔金的人也做出了强硬的回应。他们指出,这些大理石有使用的痕迹,并作为宗教崇拜物为当地人所用。这意味着它不是大理石,至少是宗教用具,乃至艺术品。事实上,在西方保护古物的传统中,早有区分大理石与艺术品或文物的方法。拉斐尔就是早起的一位文物保护者,他的工作是鉴定所有开采于罗马的带有铭文和雕刻的大理石。这一传统——采石官的职位——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文物保护制度。于是,我们有理由认定为额尔金申辩的人是在自欺欺人。然而,不要认为斥责额尔金的学者都是正义之士。比如卢浮宫馆长德农,他就批评额尔金的行为是掠夺,但其立场实际上是担心大英博物馆与卢浮宫的竞争缩短差距。

同样是19世纪,在卢浮宫还发生了一场比额尔金更残忍的掠夺。法国人从奥斯曼治下的米洛斯岛抢走了维纳斯雕像。由于奥斯曼人知道这尊雕像的价值,才同法国人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并在此期间导致维纳斯像破损。当时的报告记录,两处上肢在冲突中佚失,但除主体外,还抢回了两处手掌和多个手指碎片。这些碎片后来也佚失了,并且为了提高这尊雕像的价值,当时人还凿去了底座上的铭文,将它从一件罗马时代的作品变成了古希腊艺术。

西方内部对于具体事件的分歧,有助于我们理清申索的方法。赃物需要归还,但不只是叫两声就能要回来的,也最好不用学西方列强靠枪炮逼着他们还回来(不失为一种方法)。如何靠更文明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

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学术和设施上碾压西方,获得话语权,我们就也能成为为全人类保存历史的人。但在此同时,我们也应反思,历史需不需要放在一个框里?以至于变成死的历史。这一点上,大英博物馆又走到了前面,它在艺术衍生品领域开拓了很多市场,发掘了各种古物以新的实用价值。为了不在这场新战役中败北,我们应更加关注当下的市场,更好地照顾并推官现有的文物,不要走西方试错过的路子,把文物锁死在博物馆,以至于同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关系。

以上。

user avatar

说来说去,我们还是以文明人的视角来看待盎格鲁撒克逊人。想想看,当年盎格鲁撒克逊人跑去北美,屠杀印第安人,还搞了个感恩节的族群,会将自己掠夺来的东西还给你?


这种行为就好像是日本人拿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当做是日本每年一度的美食节一样。而英国人就是美国这些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祖师爷,当年英国海外各种殖民掠夺,以一种自诩世界文明中心的形象去给全球带来文明和进步的姿态,我拿你几个雕塑怎么了?你那是落后文明,这东西在我这里会得到保护,是合法收购。


然而希腊,中国的历史都比英国还悠久,盎格鲁撒克逊人更是鹊巢鸠占,抢了凯尔特人的地盘。连自己的土地都是抢来的,一切都是抢来的,他们认为抢到的就是自己的,你觉得这些野蛮人会通过嘴就把抢来的东西还回去?


要么是用钱买回去,要么就是用武力抢回去。强盗穿上西装,仍然改变不了强盗的事实。


尤其在这个时期,英国被疫情搞得内分泌失调上吐下泻的,拆除5G设备又要一笔钱,经济一直恢复不过来,家底越来越薄,如果想要文物,他们肯定会重重敲上一笔来给自己续命。如果想不以大的代价来拿回这些,希腊一个小国得需要一轮大洗牌了,洗到英国变回原来的位置,希腊变回原来的位置。

user avatar

开了这个先例,大英博物馆还剩下什么?

扩展一下——

总会有人希望在时间轴上划一条线,这条线前面是“历史”,一切的罪恶、嗜血、阴谋、野蛮、掠夺都是遥远的过去。

这条线之后是“现代文明”,对历史上赤裸裸的罪恶开始废除、限制、反思乃至批判,但不包括清算。

既得利益者常常喜欢呼唤对“历史”的总赦免——

  • “我们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会已经坚决不允许这么做了,行了吧”。
  • “历史上的事都是以前人干的啦,过去的事就算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时候,如果你重视社会总体利益(尤其是“稳定”)胜过重视道德的正义,你还真可能发现不清算或许是符合利益的——

我记得在知乎就看到过有一大V(真不记得谁了)说,他认为对过去某一个时期来一次“总赦免”,解除一些人的恐惧,有利于之后的发展,但他恐怕社会情绪上未必会接受。

对此我不置可否。

当然了,这套逻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你总不能无限追溯到智人锤爆尼安德特人的头上,很多事情也的确再难复原重来一遍。

但近在眼前,能够弥补的一些举措,为什么不做——

因为既得利益者占着先发优势,还依然拥有着足够的权力啊。

user avatar

我是支持大英博物馆的存在的。

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警示被殖民国家,英国的全球殖民史是多么的可怕;它的存在也是提醒英国国民,我们曾经有多么辉煌。可以说具备了一体两面的教育意义。

英国人口语中有一句很常用的话,就是“Come on, the imperial is gone!”主要用于嘲讽对方思想守旧,思维停留在上世纪。

几乎每一个到伦敦的中国人都会去看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同时他们也会看到英国人对于埃及、希腊文明遗迹的掠夺。

由于中国距离遥远,英国人掠夺最多的也就是那些瓷器、名画等体积较小便于搬运的。但是对于埃及和希腊等距离近的国家,他们是能把整个浮雕从墙上扣下来带走的。要是英国人离我们近一些,敦煌的壁画也一定保不住。

他们就差把金字塔搬来了。

在战场上拿不回来的东西,我们能用“道德谴责”和外交手段拿回来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首相拒绝将帕台农神庙雕塑(即“埃尔金大理石”)归还希腊并坚持大英博物馆合法拥有这些文物的立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法律、道德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物来源1. 帕台农神庙雕塑的历史 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的标志性建筑,其雕.............
  • 回答
    媒体关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逐步停止在英国 5G 网络中使用华为技术的报道,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这背后牵扯到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层面,所以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需要我们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首先,这件事情的“真假”从目前普遍的媒体报道和英国政府的官方.............
  • 回答
    英国首相宣布“与新冠共存”并停止除脆弱群体以外的免费检测,这一举措在英国乃至全球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一决策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英国政府的决策背景和逻辑: 战略重心转移: 英国政府将新冠疫情从“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转变为“地方性流行病”或“地方性疾病”的管理模式.............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新冠肺炎住院治疗:英国疫情防治的焦点与挑战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入院治疗,甚至一度进入重症监护室。这一消息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也对英国国内的疫情防治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事件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因新冠肺炎病情恶化,于2020年4月5日晚转入伦敦圣托马斯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这一消息震惊了英国乃至全世界。作为一位在疫情初期采取了相对宽松政策并一度感染新冠病毒的领导人,他本人被送往ICU的消息无疑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担忧和讨论。以下是对这一.............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一件振聋发聩的大事,无论对英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带来了多层面的震动和影响。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 领导力真空的担忧与应急机制的检验:首相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决策能力。约翰逊的感染,尤其是在疫情如此关键的时刻,无.............
  • 回答
    英国首相最近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说法,也就是将病毒的出现归咎于人们对穿山甲鳞片迷信其疗效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新冠病毒的科学认定来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球绝大多数病毒学家的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的自然起源与蝙蝠有关,并.............
  • 回答
    约翰逊最近在英国抗疫和苏格兰问题上,抛出了“英国精神”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试图凝聚国内共识、巩固其执政基础的一系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要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和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为什么要在“抗疫”和“苏格兰问题”这两个节点上搬出“英国精神”。抗疫背景下的“英国精神”.............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称唐纳德·特朗普为“前总统”并表示期待与乔·拜登的交流,这一表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解读,其背后涉及多重政治和外交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表态的时机和背景: 美国大选的结果已定(或即将确定): 约翰逊的表态通常发生在拜登赢得美国大选,但特朗普尚未正式.............
  • 回答
    关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微博认证账号IP属地显示为广东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IP属地显示这个功能。微博的IP属地显示,通常是基于用户发布内容时所使用的网络IP地址来判断其地理位置的。这本意是为了增加信息透明度,让大家知道信息来.............
  •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疫情初期,也就是2020年3月27日,通过自己拍摄的视频宣布确诊新冠肺炎,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公开、也极具象征意义的“个人事件”,其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沟通策略和政治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约翰逊选择亲自出镜宣布确诊,.............
  •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这番言论,确实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他的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约翰逊所说的“羞耻感”。殖民历史,尤其是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留下了非常沉重的遗产。这其中包含了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剥削、压迫,以及由.............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首相病愈出院,这无疑是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也自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是一场个人战役的胜利。 鲍里斯·约翰逊作为英国首相,在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危机时,自己也感染了病毒,并一度病情严重到需要进入ICU。这种双重压力,.............
  • 回答
    听到鲍里斯·约翰逊首相病情好转,离开重症监护室的消息,我感到很高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对英国人民来说是如此,对全世界关注他健康状况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回想他入院的那些日子,确实让人揪心。作为一名领导人,他肩负着国家在疫情期间的重担,却在这时被病毒击倒,并且病情一度相当严重,需要进入重症监.............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这位以其不拘小节、有时甚至有些鲁莽的沟通风格著称的英国首相,在微博上公然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喊话,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外交举动。要理解这次喊话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看这次喊话的“场合”和“平台”。 在微博上喊话,这本身就非常不寻常。外交辞令通常是通过正式渠道.............
  • 回答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试图恢复文法学校的政策,这绝对是一剂能挑起两派激烈争论的强心剂。说白了,这就像是把英国教育体系的“老古董”重新搬出来,想要给它装上“新零件”,看看能不能焕发新生。首先,得把文法学校是个啥弄明白。简单来说,文法学校就是一种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存在了很久的选拔性中学。它们不招收所有学生,而.............
  • 回答
    约翰逊秘密访问基辅,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单单从“秘密访问”这几个字上,就能品出不少门道来。首先,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决心。 英国一直以来是西方国家中对乌克兰支持最坚定的几个国家之一,无论是武器弹药的援助,还是政治上的声援,都走在前列。约翰逊作为英国首相,又是亲自跑到基辅,这可不是件.............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已从医院出院,这无疑是件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英国的士气和政治走向。他能够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无疑会给饱受疫情困扰的英国民众带来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感受到希望和领导层的坚韧。他的痊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病毒潜在危险.............
  • 回答
    如何看待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成为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并自我隔离?2020年11月1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他将进行自我隔离,因为他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看法。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1. 事件本身:一项强制性的.............
  • 回答
    要怎么看鲍里斯·约翰逊在3月12日宣布英国抗疫进入“第二阶段”这件事,我得先捋一捋他当时的具体说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毕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宣布“抗疫成功”就完事儿的时刻。首先,咱们得知道,约翰逊当时说的“第二阶段”,不是说病毒消失了,也不是说所有限制都解除了。他更多的是在说,英国政府的策略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